第418章 諸君免送

第418章 諸君免送

本來因爲擅自離婚差點被擼了的左近衛權少將、岡山藩藩主池田繼政,此時無論如何也跑不出當年豐臣秀吉五天行軍四百里的“中國大返還”。

但他好容易抵達石見的時候,大順軍這邊也沒有攻到那裡。

雙方的前哨部隊略微接觸之後,大順軍並沒有發動大規模的攻擊。

不過,騎着高頭大馬的大順的府兵輕騎,還是給倭國的武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倭國沒有好馬,劉鈺雖說爲了貿易信牌,走私給了幕府一些,但數量不多,也僅限於“御用”。養馬技術不過關,也沒培育出什麼好的後代。

倭人武士眼中的大順府兵輕騎,衣着華麗,披着呢絨斗篷,腰間插着兩支燧發槍,手裡捏着帶有弧度的馬刀,馬背上總是攜帶者各種各樣奇怪的戰利品。

身上沒有甲,馬術很好,當初史世用去江戶“傳授”騎射之法,給許多參江戶的高級武士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在岡山藩軍中的的武士看來,這些府兵輕騎的騎術可能沒有當初在江戶的史世用那麼華麗,但很實用。

這些人三五成羣,總是出現在出其不意的地方,野蠻而缺少紀律,但在有限的幾次接觸中都沒有吃虧。往往倭人武士找到自己同伴的屍體後,會發現渾身上下值錢的東西都被扒了個精光。

甚至出現過五個人衝進了一個大郡掠走了郡代、洗劫了郡代家中財物的情況。

這些數量不多的輕騎給池田繼政帶來了極大的心理壓力,騎兵一直都是倭國的短板,池田繼政很懷疑自己是否擋得住大順軍的突擊。

不過有這樣的偵查強度,不會發現不了集結進軍的太田資晴的部隊,大順軍或許會擔心後方,不得不退守。

但也有可能,任你幾路來,我只一路打,先集結部隊擊潰池田繼政的這七千部隊,再返過去和太田資晴的萬餘旗本精銳決戰。

池田繼政不敢亂動,只能死守石見,等待太田資晴的命令。

太田資晴這邊,也是竭盡全力朝着米子方向進軍。

他現在最大的期待,就是大順軍這邊兵力不足,沒有先吃掉池田繼政在回來吃他的兵力。

只是大順的斥候跑的太遠,在距離米子還有七八十里的地方,他的前鋒部隊就受到了大順斥候的騷擾。

當地的百姓正在鬧一揆,大順的斥候輕騎沒有絲毫的後顧之憂,反而還是時不時以“劫富濟貧”爲名,幫着當地的百姓把他們不敢動手殺的村代、郡代殺一殺。

糧食給百姓,金銀斥候輕騎拿走,反正大米也帶不走。

至少在米子八十里之內,戰場情報的主動權全都捏在了大順這邊。

好在這裡畢竟是日本,倭人細作更容易安插,太田資晴也能得到一些米子方向的情報。

消息有好有壞。

好消息是大順軍在擊破松江城後,並沒有立刻向西進攻,而是在米子逗留,等待運兵船不斷地將後援兵力運抵。

當地的百姓正在大順軍的驅使下,修築溝壘、在米子城建築一些南蠻樣式的簡易堡壘。

這證明了救火戰術是正確的,太田資晴現在可以等池田繼政的兵力東進和他匯合,完成米子合戰。

壞消息是大順軍的戰鬥力有點可怕,松江城從被圍到攻破只用了三天。

而且港口處正源源不斷地往這裡運兵,大順軍和當地百姓的關係不錯,甚至喊出了“解民倒懸”的口號,許多參加一揆的激進百姓持續加入。

大炮的數量很多,軍中全用一種奇怪的、沒有火繩的火槍,陣型很密,而且似乎還有騎兵,但是數量到底有多少,斥候很難拿到情報。

但從大順給當地商人、百姓的佈告來看,應該不少,因爲佈告上說會購買豆類馬料,數量極多,恐怕日後抵達的騎兵不下數百,可能上千。

太田資晴有點虛,感覺打不過,這麼狹窄的地形,只能硬拼,恐怕會傷亡慘重。

尤其是曾經廢棄的米子城,正在被大順軍僱傭的當地百姓修築加固,火器衆多,恐難攻克。

可打不過也得打,不然等着大順軍修好了堡壘、後續的援軍抵達,那就更打不過了。

他已經命令在石見的池田繼政向這邊靠攏,儘快攻下米子。

否則的話,大順軍若在這裡站穩了腳跟,以這裡作爲中轉,從下關到這裡一帶的港口,處處都能登陸。

…………

米子港口處,大順軍看似在增兵,實際上已經做好了撤走的準備。

輕騎斥候已經偵查到了太田資晴的大軍,也早就注意到了石見方向的池田繼政軍。

參謀將軍吳芳瑞對這兩支軍隊不屑一顧。

“米子的地勢很適合防守。有工兵的幫助,借用米子町和松江城的存米爲資僱用倭人百姓築城,實際上他們是沒有攻克的可能的。”

“如果我軍可以把米子城改建成簡易的棱堡,估計明年他們都攻不下。”

“快攻棱堡三要素:三倍優勢的炮兵、訓練有素的工兵、專門爲防護坡而生的擲彈兵。這三種,倭人一個都沒有,來多少、死多少。”

“快攻不成,只能圍困。”

“但圍困的話……我們又有海軍支援,實際上若是願意,我們想在這裡逗留多久,就可以逗留多久。”

劉鈺就是靠攻棱堡闖出的名頭,他教出來的人,自然在這種事上極爲上心。這也是大順特殊的外部環境導致的,西北和北方蒙古,需要依靠守棱堡的戰術,保證其忠心。

棱堡攻防也正是大順軍改後陸軍的看家本事,吳芳瑞一眼就看出來了倭國這支軍隊的虛弱。

他不是誇海口,就算是號稱攻棱堡第一人的法國元帥沃邦再生,手裡拿着太田資晴和池田繼政的兵,對大順要修起來的棱堡也無可奈何。

會攻城,但變不出足夠的大炮,等於不會。

對眼前倭國軍隊的水平,吳芳瑞的評價,說只論攻城的話,恐怕還不如八十年前鄭氏的部隊。

火槍完全是和當年鄭氏差不多的火槍,大炮的數量可比鄭氏的少的多。

甚至,此時的倭人,可能還打不過百年前的明軍……至少,比當年壬辰朝鮮倭亂中的那支久戰之軍,差的不少。

他是覺得其實這一仗完全不用這麼折騰,就在九州島登陸,倭國大軍能奈我何?

倭國內部矛盾這麼深,吳芳瑞不相信九州島諸侯就能行仁政。當地的百姓還不是會把大順軍看成王師?

海軍這麼搞,站在純粹的效率上講,吳芳瑞覺得完全就是脫褲子放屁多此一舉。

他是軍人,只考慮效率,不用去考慮朝廷內的人要考慮的諸多博弈,內心難免覺得有些鬱悶——仗打成現在這個樣子,完全顯不出陸軍的本事,也顯不出他的本事。

直插倭國王城,在他看來,就現在的局勢,換條狗當參謀將軍,結果也是一樣的。

李欗聞言,心裡明白,吳芳瑞這是無奈之下的陳詞。陸軍這邊可能撈不着打這樣的仗,沒有表現的機會,只好過過嘴癮。

“吳將軍,我們要攻不要守,大略已定,便不能改了。海軍可不想蹲在這,把倭人的主力全都吸引過來,造成別出空虛,給陸軍創造登陸長州的機會。拿機動性這麼好的海軍當要塞守備部隊用,實在是暴殄天物。”

“以吳將軍看,如今我們的兵力,面對這樣的倭人,野戰對陣,能打多少?”

李欗也不清楚倭國的調動,但之前輕騎斥候抓的幾個俘虜審問得知,對面的部隊是從岡山和大阪方向來的,可知大阪方向現在很空虛。

但是大阪以北的平安京附近,倭國到底有多少人,這邊並不清楚。

吳芳瑞心中苦笑,心道野戰對陣?只怕都沒機會了。

半天笑道:“七皇子,以吾觀之,五千破其萬五,當無問題。他們的騎兵很差,炮兵更差,火槍還在用火繩鐵炮。這些倭人既從大阪方向而來,倭人王城附近已經沒多少兵力了。”

“大阪若如松江,倭人王城當如金陵,而本朝京城,類比倭國當在江戶。倭人既被調動兩萬餘,長州、九州各地兵馬又不能動,其王城附近還能有多少兵?”

“若小濱類比天津,倭人王城可能也就在香河肉餅的香河,就算爬,爬五天也爬到了。”

說到這,吳芳瑞更覺得這仗真是沒意思極了。

對小濱城的低調偵查,已經做完。

斥候們在距離小濱城不遠的地方乘快船登陸,將小濱港口的大致情況都摸清楚了。

只論地理位置的類似,頗類似於天津之於京城。

不過小濱距離倭國王城,並沒有天津到京城遠,最多也就相當於大沽口到廊坊。

www ★тt kΛn ★C O

小濱城的地勢太完美了,大順很難找出這樣適合防禦的港口。

整個海灣就像是一個人伸出雙臂,虛空環抱,兩個伸出的半島圍出了一個天然的深水海灣。

海灣的入口只有三四里寬,兩側的環抱半島都有山峰。一旦突入這個缺口,裡面就是一個十幾裡寬的海灣,極爲適合海軍展開。

哪怕……哪怕在環抱半島的海灣入口處,修上兩座炮臺,大順的海軍就只能從別處登陸,繞到炮臺後面攻下炮臺,這就至少得浪費一天時間。

然而,並沒有半個炮臺。

更爲奇葩的,是小濱城就修在河口三角洲上,距離碼頭只有不到八十丈的距離。

這距離,都不用艦炮,那些蹲在桅杆上射殺對面甲板軍官的、用米尼彈火槍的水兵,都可以在船上用槍打到小濱城的天守閣。

這可能是最適合軍艦發揮最大效果的地形,甚至可能都找不到第二處。

吳芳瑞心道這仗打的什麼玩意兒,好容易有帶兵的機會,結果打的卻是這種仗,如何顯出自己的本事?說是七皇子爲主將,可實際上真正指揮的不就是自己嗎?

再一想,心道樞密院搞成了善戰者無赫赫之功,卻苦了下面這些想立功的兄弟。回去後頂這個攻下倭國王城的名頭,酒桌上吹逼的時候,別人若問起,自己如何說?就說根本沒打仗,去倭國遊玩了一圈?

李欗卻不會想這麼多,他只想這個跟着劉鈺打過準噶爾的人嘴裡,得到對倭人戰力的準確分析。

既在他看來,倭人不堪一擊,正合己意。

琢磨了一下,提起筆,就在紙上寫了四個字,留送給過些日子抵達米子的倭人將領。

“諸君免送。”

(本章完)

第1101章 工業革命(十四)第713章 活路第1249章 鑽石灣屠殺(五)第723章 牆頭草(中)第314章 綁定第964章 修補匠變法開啓第1502章 終章 九三年(二十)第303章 這一年,世界的軸心在京城(上)第576章 另一種空想(下)第1280章 死與復仇(一)第1341章 拼命是錯的 掙錢是對的(一)第494章 不當靖海侯第161章 全家死絕優先第228章 嘗試外交第594章 生活的希望第1324章 冒犯第772章 被盟友坑的法蘭西(上)第1045章 平衡第851章 一分錢難倒天子(一)第1020章 心慈手軟第1048章 上了賊船第1137章 “溫柔”的殖民者(上)第1348章 三角貿易(上)第926章 戰前輿論準備(上)第861章 哄一鬨第326章 演戲做全套第861章 哄一鬨第511章 依舊還是收租的模式第647章 恍然大悟也晚了第192章 超勝十年第1165章 備戰(四)第903章 英人目睹之怪現狀(四)第870章 “不正當”競爭(二)第62章 越往事千年第432章 只把忠臣作奸佞第279章 中轉港的尷尬地位第866章 我是來監管你們的(二)第958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四)第666章 分贓大會(三)第1105章 工業革命(十八)第979章 決勝千里之外(二)第849章 威望(下)第708章 海戰(六)第3章 出事了第492章 安天下 亂世界第233章 壟斷權第723章 牆頭草(中)第721章 因爲沒本事第313章 亂力怪神第1233章 開戰(十二)第1054章 站臺第100章 槍和槍第552章 理想國第502章 棄用朱子學的危機第1125章 自身定位(上)第1159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四)第1423章 言方興(上)第1022章 事物的兩面性(下)第446章 人都死了第1369章 裡病外治(五)第92章 欽定?第197章 活路第14章 江湖第647章 恍然大悟也晚了第570章 上黨歸趙之舊事第777章 艱難的第一步(上)第319章 真正的力量第949章 歐洲貿易區(下)第472章 百思不得其解(中)第880章 區別對待(上)第297章 寧與友邦,不給國人第689章 建議投降第552章 理想國第208章 記憶第450章 放低姿態,麻痹對手第1293章 死與復仇(十四)第1444章 歪經已成(下)第1304章 死與復仇(二五)第293章 第三種可能第24章 奇怪的聖旨第987章 止步(下)第316章 結善緣第838章 賭國運(下)第1053章 皇帝眼裡的改革第1365章 裡病外治(一)第173章 對日最後一舔第885章 縣令第810章 聖君第979章 決勝千里之外(二)第396章 權輕而言重第346章 埋雷第1198章 木牛流馬(五)第782章 身份第490章 回威海的第一件事第586章 中轉港第173章 對日最後一舔第1231章 開戰(十)第1509章 終章 九三年(廿七)第619章 越簡單 越有效第135章 正當競爭和不正當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