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4章 輪臺之思(一)

第1214章 輪臺之思(一)

既然大順出於一些歷史原因,選擇不用太監,更學習了前朝大明穩定之後的後宮政策,沒有勢力強大的外戚。

這種政治架構下,太子就必須要有自己的郎官班底,以便繼位之後手裡能有一些可用之人。

這種架構之下,皇帝讓太子嘗試做點事。太子選擇在興盛九省通衢之地,僅就這個選擇而言,太子的選擇讓皇帝還算滿意。

畢竟,傳統的矛盾,大順還真不缺修補的人才。雖不敢說一定能出張居正這樣的人物,但是傳統社會許多年——雖然實際上中唐之後,在土地所有制、世家、科舉等問題上,有了個實質的分水嶺,但就算從明開始算,這歷史經驗也足夠多了——故而在皇帝看來,傳統的治理模式,可以很順滑地延續下去。

反倒是各種新的情況,比如工商業大發展、鐵路、海軍、大型曬鹽場這些東西,以及鬆蘇改革中涌現出的諸多矛盾,正是需要太子熟悉的。並且在皇帝看來,這些新東西,將是大順李家有效延續統治的力量,作爲太子應該、也理所當然應該學會利用這種力量。

於是,太子選擇在漢口嘗試做點事,方向上當然基本算是對的。

皇帝覺得,若能如自己發掘到劉鈺一樣,在漢口嘗試做事的年輕人能夠有一二個脫穎而出,這可是大好事。

而且太子選的折中方案,並不激進,也不保守,雖然按照劉鈺的說法這是標準的修補匠手段。

但皇帝覺得,能力也就這樣了,選個不激進、也不保守的態度,也還可以接受。

總共就這麼幾個兒子,指望從這幾個人裡面,選出來一個能達到科舉狀元、新學魁首那樣水平的,顯然也不現實,簡單的概率學。

誇也誇了,再剩下的也着實不必多問,於是皇帝又提醒了一句。

“吾兒既然多引《鹽鐵論》,似有所悟,或有所得。不過,既讀《鹽鐵論》,便不可不讀《霍光傳》。”

“好了,你這便回去吧。好好琢磨下漢口的事,選何處人,你擬一個章程,朕也多加挑選。”

太子以爲皇帝還要繼續提問,不想皇帝的問題竟然戛然而止。然而心頭也沒有如蒙大赦的感慨,心想父皇叫我讀《霍光傳》是什麼意思?

聞張詠勸寇準,霍光傳不可不讀,可父皇叫我讀霍光傳是什麼意思?

難道說……難道說,父皇對我頗不放心,覺得我回答的不甚好,並不得治國要領,竟要留霍光、金日磾、桑弘羊、上官桀?

太子滿心狐疑,皇帝的話,本來就不能亂講。之前讓他讀鹽鐵論,不是亂講,現在卻讓他讀霍光傳,這如何能不讓太子滿心狐疑?

轉念再想,若是真留這樣的人物,自己真的能應付的了?按說父皇也不會這麼做吧?

越想,越是想不明白,可這時候也只能先行禮退下,心想此事還是要多和府中幕僚商議。

然而,顯然,太子誤會了皇帝的意思。

或者說,太子的格局終究還是小了些,完全沒想明白,爲什麼他爹讓他讀完鹽鐵論後再去讀霍光傳。

至少,皇帝壓根沒有說要留輔政大臣的意思。

因爲,不久之後,皇帝又召見了劉鈺,並且直接告訴了劉鈺,他讓太子讀霍光傳的事。

既然和劉鈺談霍光傳,那顯然不是張詠讓寇準讀霍光傳的意思,和太子理解的角度也大不一樣。

“朕叫太子多讀書。考教他治國之策,他多引鹽鐵論之言。”

“朕又教他,霍光傳不可不讀。”

“鹽鐵會議之後,平準均輸之策,也不曾取消。鹽鐵會議,不過是霍光欲行權而壓桑弘羊之策。”

“嘴上要反對桑弘羊,藉着武帝之《輪臺詔》,指責桑弘羊行專營、均輸、平準之策,可實際上會議雖開了,霍光也贏了。但霍光傳好就好在,霍光並未廢棄他指責的桑弘羊之策。”

“朕怕就怕,將來再有鹽鐵會議,竟是真的相信裡面的東西,盡廢舊政。而成兩宋黨爭之勢。舊黨全棄新黨之政,宋時讀霍光傳,就讀出了個這個,哎……”

皇帝搞這種法力詐術,比誰玩的都溜,現在卻在這感嘆宋時讀霍光傳就讀明白了個臣子要防止功高震主……

劉鈺心想,這他媽還不是你們這些當皇帝的給逼出來的?你現在倒是站着說話不腰疼,說讓太子讀霍光傳,要明白霍光是靠鹽鐵會議奪權,但批判的政策反而繼續用,可太子真能讀明白?

再說,你這麼說,這不是讓太子誤解嗎?

太子萬一讀成了,你準備讓我去當桑弘羊、他去當霍光,到時候把我批判一番,治了我的罪,收一波權?這也不是你的風格啊。

正想着,皇帝嘆息一聲,竟是背了一段和鹽鐵論、霍光傳息息相關的《輪臺詔》。

“前有司奏,欲益民賦三十助邊用,是重困老弱孤獨也。而今又請遣卒田輪臺。輪臺西於車師千餘里,前開陵侯擊車師時,危須、尉犁、樓蘭六國子弟在京師者皆先歸,發畜食迎漢軍,又自發兵,凡數萬人,王各自將,共圍車師,降其王……”

“愛卿以爲,若孝武皇帝生於此世,他會如何做《輪臺詔》?”

劉鈺很早很早之前就說過,漢之西域,非順之西域。順之西域,當在海外。

顯而易見,皇帝嘴裡的“輪臺”,也壓根不是地理學意義上的輪臺。

是印度嗎?

顯然也不是。

征伐印度,還用不着“益民賦三十”的地步。

這話,算是和劉鈺挑明一些事。

皇帝問漢武帝若生在此世,輪臺詔的內容會寫啥?

或者說,大順需要辦“多大的事”,才能需要達到壓榨國力、消耗掉傳統社會全部潛力、把大順這百年休養生息的底子榨乾,讓每個百姓多交三十塊錢的人頭稅才能把這件事辦成的地步?

劉鈺略略沉默,然後道:“陛下,南洋可以利、關東可以利。再遠的地方,純以利引、純以關東南洋的資本導向移民而爲契約長工的辦法,是行不通的。”

“弗吉尼亞的棉花、菸草,大洋不寬,月內可跨,賣到歐洲有利可圖。可再遠的地方,以此時交通,無利可圖。”

“莫說數萬裡之外,便是西域,可種棉花、可種煙麥、甚至還有銅礦,然而運輸不便,資本斷不肯去。又如何能夠以契約長工的方式,移民千百萬呢?”

“非行孝武皇帝之策,極限民力而辦事……廣造帆船,廣招水手,而行移民之政……此事,也要分開看。”

“若以天下論,此事不必急。以工商爲導向,漢人便可漸漸滋生,百年之後可有千百萬人。”

“若以中國論,此事不可不急。移民若不爲天下的範圍擴大,而是爲了解決中國的問題,那麼在一些地方移民,也的確是個好辦法。”

“譬若曹州至渤海黃河可能改道之處;譬若洞庭圍湖而壞長江水工之處。”

“此天下事、中國事之別。”

劉鈺這樣說,也就是說,假設漢武帝生活在這個時代,他多半會選擇,把百年休養生息的國力最大程度地發揮出來,瘋狂移民海外,內部搞一些永佃權、減租減息之類的政策。

最終臨死之前,知道自己馬上要死了,下個輪臺詔,爲後續的“昭宣之治”打個基礎。

至於中國和天下的區別,皇帝分得清。就現在這種情況,就算沒有強制遷徙,繼續發展下去,南大洋和北美的西海岸,基本也要被漢人佔滿。但移走的人數,杯水車薪,不足以解決國內的問題。

遷茂陵令,在這個時代的表現,應該是把大地主的土地強制低價贖買,以“工商券”的形式,投資到工商業中,取消他們對土地直接控制。

這個嘛……皇帝既這麼問,那麼顯然皇帝心裡也有數。太子那點威望,那點控制力,那點現在看來一般的水平,辦不成這事。

理論上,這件事,在大順攻取印度、擊敗英國葡萄牙後,憑藉皇帝之前積累的徵羅剎、復西域、伐日本、下南洋所達成的近乎頂格的威望,和對軍隊的控制力,以及手裡掌握的充足的資源……理論上可以辦。

但要辦,也得快死的時候辦。

辦完之後,還得留個替罪羊,自己下了輪臺詔就跑帝陵裡躺着去,太子上臺後,搞個“鹽鐵會議”,宣佈這事兒到此爲止,以後不幹了。但是也別傻乎乎地沒讀明白漢書史記,最後再把那些土地還給那些受損者……

劉鈺心道,就你們這羣人啊,頂天也就能玩個零之鎮魂曲水平的手段了,就跳不出去這個圈了。

反正,我把一切,賭在了捏出來物質基礎後的人民的反抗和起義上了,你要非要玩什麼零之鎮魂曲,隨便。但幾個鋼鐵廠、幾條鐵路、甚至許多冒着濃煙的機器,那頂天也就是個蒸汽壓路機。

你要真有膽玩,我敬你,這將極大地拓展全人類的生產力,使得真正的囊括西部美洲和大洋洲的世界市場更快形成。哪怕你的初衷,多半是考教了太子之後,覺得太子弄不明白日後越發複雜的局面。但你真要玩嗎?真敢這麼玩嗎?

(本章完)

第1130章 新的天下(中)第587章 不平等第1196章 木牛流馬(三)第1423章 言方興(上)第311章 滿BUFF皇子第542章 惡毒第499章 洗頭第235章 市什麼骨第1422章 事已畢(下)第1150章 多歧路,今安在(五)第654章 你只是枚棋子(七)第509章 回報率第1490章 終章 九三年(八)第1154章 多歧路,今安在(九)第1196章 木牛流馬(三)第383章 兩全其美第920章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四)第425章 掩耳盜鈴的新境界第603章 生產壟斷 市場壟斷第547章 惡龍第168章 當初的戲言第1482章 臨別告誡(八)第1503章 終章 九三年(廿一)第497章 急躁第995章 嫺熟第1413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四)第1188章 理藩學(中)第353章 傳教千年第1312章 死與復仇(三三)第617章 許願第795章 南巡意第392章 最適合的俄國模式第53章 選擇第479章 全套一條龍服務第611章 十八路諸侯準壞事第1401章 遷徙路(四)第1005章 新生代(中)第1415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六)第1187章 理藩學(上)第1029章 不公第951章 撒旦與震旦第978章 決勝千里之外(一)第1091章 工業革命(四)第1288章 死與復仇(九)第104章 浩然正氣第1188章 理藩學(中)第870章 “不正當”競爭(二)第1440章 分歧(六)第522章 證明自己的忠誠第207章 西域不過小事第486章 借勢做正統第1397章 強迫去過好日子(下)第845章 拆房頂和開窗戶(七)第1264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十)第1028章 割裂(六)第792章 新矛盾(下)第509章 回報率第621章 大順在歐洲的第一次亮相(二)第460章 大家的困境都差不多第966章 前置科技都滿足的順暢第1230章 開戰(九)第476章 日本之馬爾薩斯第837章 賭國運(中)第853章 一分錢難倒天子(三)第269章 俄國需要一位明君第1514章 終章 九三年(卅二)第1189章 理藩學(下)第629章 西進南下,互爲信任第1409章 土豆和向心力(下)第891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二)第917章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一)第742章 巴達維亞新政(三)第884章 滑不留手第887章 看懂了史書的傳教士第195章 過時了第101章 畜牧稼穡皆學問第792章 新矛盾(下)第1063章 堂下何人狀告本官(七)第437章 唯手熟爾第1414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五)第1427章 必死之局(下)第44章 三百年後第6章 邀請第1287章 死與復仇(八)第1041章 國運(上)第1237章 三戰定印度(四)第865章 我是來監管你們的(一)第600章 捧殺第228章 嘗試外交第181章 監獄船第1284章 死與復仇(五)第823章 大事成矣(十)第756章 表演戰(六)第655章 兩幅面孔第1222章 開戰(一)第315章 不做德女第1346章 拼命是錯的 掙錢是對的(六)第398章 主心骨第1470章 最後的鬧劇(十七)第221章 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