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8章 爭功(三)

第1078章 爭功(三)

雖然都算是正經讀書人羣體,但其中的鄙視鏈還是存在的。

林敏作爲正經讀書人且是做了大官的,內心其實非常贊同顧炎武的看法。

而且他也分得清,什麼是紳、什麼是衿。

或是爲了面上好看、說出來好聽,亦或者是習慣性的用尊敬稱呼,總說紳士、紳士。

實則一羣生員哪裡配叫紳?

分明只是衿而已。

用他一幕僚的家鄉話來講,純粹是石九公冒充石斑。

按照林敏內心的想法,其實兩次鄉試都考不中,就證明水平根本不行,就乾脆也別折騰了,學點吃飯謀生的本事得了。

江蘇這個問題尤爲嚴重,江蘇省的名額本就不多,長江南北的經濟差距又大,長江以南憑藉經濟優勢,幾乎壟斷了江蘇省的高級錄取名額。

揚州很多生員,往上考又考不中。

無非就那麼幾條路,幾乎全都是圍繞着揚州的特殊經濟地位混飯吃。按照劉鈺這麼搞,要把揚州原本的經濟基礎徹底搞廢,這些生員以後吃飯都是問題,這可咋整?

顧炎武說生員的危害,言天下之病民者有三:曰鄉宦,曰生員,曰吏胥……

用後世的思路理解,就是各個縣的人大的代表,或者叫議員,全都有免稅特權,使得許多人把產業轉移到這些議員名下,從而達到少交稅的目的。

而且可以動輒可以毆打縣長、書記。甚至於像是李幼滋這樣的主管工商業的副總理級別的官員,當副省長的時候,都差點被縣鄉的這些議員們打死,然後這些議員屁事沒有。

而就業方面。

類似於全國每三年才錄取3000名“大學生”,平均每年錄取1000,但全國有60萬到70萬高中生,年年復讀,年年復讀。

而且只要考上“高中”,自動獲得縣議員身份和諸多特權。

林敏的思路,是增加報考的資格難度,復讀生不準繼續往上考。

同時降低一下對高中生的福利和特權,逼着他們去讀“中專”,學點技術,混口飯吃得了。

這裡的“中專”,指的是去學天文學、數學、物理學、化學、測繪學、航海術、農學、地理學、博物學、生物學。

這裡的大學,指的是經書中舉。

包括黃宗羲在內的被稱作偉大的啓蒙思想家的大儒,對這種事的態度,也幾乎是一致的。

民間吉凶,一依朱子《家禮》行事。庶民未必通諳,其喪服之制度,木主之尺寸,衣冠之式,宮室之制,在市肆工藝者,學官定而付之;離城聚落,蒙師相其禮以革習俗。

這是以“教法”治國。

時人文集,古文非有師法,語錄非有心得,奏議無裨實用,序事無補史學者,不許傳刻。其時文、小說、詞曲、應酬代筆,已刻者皆追板燒之。

這是通過焚書,來進行文化控制,誅少正卯。

包括顧炎武提出的徵辟制、察舉制,搞出這一套,再配上儒家道德體系,會搞成什麼樣?你能孝順爹媽,我就臥冰求鯉;你能臥冰求鯉,我就殺兒養母。

所以,與其說這是啓蒙思想家,不如說是宗教改革。新教之新源於復古之舊,更加原教、更加復古、更加極端而已。

學校議政、限制君權、地方自治、辟舉士紳、三代之治等等,本來就是經書裡的復古。

而且是正統的復古。

不是說這東西不好,大順這邊這麼搞,真的是可以自發進化的。只是說這是一個甲乙丙丁這種過程,這明明是乙,不能非說它是丙。

先復古運動打破被扭曲的儒學的桎梏、迴歸本源,通過考據之類尋找宋之前儒的本質,再因爲經濟基礎的改變而出現啓蒙運動。

在這種情況下,正經的讀書人,對官與吏、紳與衿這樣的概念,是分的非常清楚的。

現在全國的生員大約六七十萬,照這個架勢繼續下去,估計再過個幾十年,就要突破一百萬了。

而全國現在真正有編制的、不算胥吏、只算官,再刨除掉軍隊那些人,真正吃正式中央的財政飯的,也就20000。

而很多胥吏工作,又是這些讀書人根本幹不了的,或者說壓根不想幹的。

一方面朝廷無法提供獎金一百萬人的正經讀書人的就業;另一方面伴隨着工商業的發展,尤其以蘇南等地爲例,又急需一些專業的“中專”人才。

這個問題看似好解決,就像是顏元的設想一樣,地方官學搞分齋教育不就得了?

但問題是,如果國家在最終選拔官僚的時候,根本不考那些“雜學”內容,會有人主動去學嗎?

有這時間,爲什麼不多讀一些應試範文呢?

理論上,倒也不是不能解決。

那就是在底層就加大選拔難度,如果走“正途”無望,早早就扔去“雜學”分齋。

感覺有希望考科舉、中舉的,扔進“尖子班”,只學經書。

而感覺沒什麼希望的、不能中舉的,早早扔進“普通班”,學學數學、物理、天文、會計這些東西。

把顏習齋設想的分齋教育,搞成“分班”教育,強制不準“中考”。

然而,這麼搞,恐怕又要出大亂子。

而且,這麼搞,必須要從上而下,在全國範圍內搞教育改革。

就算不在全國搞,也要最低在一個省內搞。

不然的話,蘇北搞了分齋教育改革、蘇南卻沒搞,最終省試的時候,卻根本不考分齋學問,這蘇北和蘇南本來就因爲一省之內名額固定而矛盾頗深,這麼搞不更得出大事?

真要鬧起來,這可不是現在這種六七百生員鼓譟的小事了。

恐怕真要鬧出來全省兩三萬生員,打砸節度使衙門、圍攻府尹衙門、毆打節度使的學變。

對生員改革這件事,林敏是動了心思的,也認爲若是做成了,雖然得罪許多人,但也確實能夠得到極大的名聲,或者說看皇帝現在改元惟新的狀態或許能簡在帝心。

“你們覺得,陛下改元惟新,這惟新,竟要新到何等程度?若行變法,哪怕於一省之內,陛下中意否?”

幕僚們對這個問題早就思考過,遂道:“老爺,本朝之前,多有動盪,又要安穩人心,又要北伐南征,是以無力變革。尚在休養生息、穩固人心。”

“自陛下親征,伐破羅剎、瓦剌。興國公征討倭國、奪取南洋,實則朝廷也就這些年,纔將有變革之力。”

“況且未雨綢繆,若此時不變,恐就要如王荊公、張太嶽那般,要到朝廷頹弱時候再變了。屆時恐有心而無力矣。”

“陛下既改元惟新,又廢運河、又殖南洋,想來是希望變的。但這變法,又當於一省之內。”

“幸得興公之斂財之力,江蘇一省爲財稅重地,多次變革,賦稅不減反增。最難的蘇南,興國公已變了一些。”

“此事,老爺當這麼想。”

“如老爺不折騰生員之弊,又有什麼可以爲老爺自己的功勞呢?”

“若變,只能於江蘇變。關鍵是吸取變之經驗,而不在變本身。興國公於蘇南改革之後,財政建豐,便是不變也養得起諸多生員。”

“國公根本就不變,或許他覺得他非科舉出身,若他來變,易惹對立,似是勳貴奪文生科舉之利一般。”

林敏也知道這件事的敏感程度,想了一下劉鈺在蘇南的變革,確實是過於雞賊。

若說生員、士紳沒有優待?

其實蘇南變革之後,這些生員、士紳的優待,依舊還有。

但這種有,和以前的有,有不一樣。

以前是提前規定優免的範疇,以至於投獻、詭寄之事,層出不窮。

而現在,是一律徵稅。

徵稅之後,再按照生員、士紳的名額,退稅優免。

所靠的,是皇帝欽點的諸多貳佐官、武德宮和新學體系撥付的數百吏員。

以及,廢運河、廢漕米徵收、廢運糧運布差役之後的真的落實了募役。

以及他多年征戰打出來的名頭和威望,壓的那邊不敢亂動。

加上也給了一些甜棗,並沒有對之前欠的錢糧清算,終於等到了皇帝改元,免除欠款。

而這,又是再給皇帝上眼藥。

因爲每年要“退稅返還”給士紳、生員們的開支,蘇南加在一起,約有100萬兩。大約是每年造四艘全新戰列艦、配全額火炮的錢。之所以那麼多錢,因爲除了退稅,每年還有廩銀、膏火銀、學堂、修儒廟之類的錢呢。

這100萬兩,又是專門脫褲子放屁一般先運到戶政府手裡,到時候再走正常流程申請,然後再發下來。

歷來,往裡收銀子高興、往外拿銀子不爽。

這優免退稅返還,也不知道還能撐多久。

看上去好像挺好的。

但實際上,士紳們差這一點“合法”的優免嗎?

只要開了口子,基層就能把這個口子撕成潰堤。一個生員們動輒毆打府、省級官員的地方,底層士紳們真的能夠“合法”優免嗎?

劉鈺是純粹的搞一刀切政策,切完之後再退稅。

既在名義上保證了讀書人顏面、體面;也徹底把土地稅收了上來。

至於不滿,劉鈺既能壓得住,又給他們一些投資工商業、海外貿易的甜棗,以及加大了收買底層生員的力度。

以及……皇帝手裡的效忠皇帝的軍隊。

所以,在生員政治特權和數量問題上,劉鈺在蘇南其實是一點沒動,只是動了動土地稅。

反正蘇南經濟發達,養着一羣基本沒啥用的大約兩萬人生員階層唄,誰讓人家有統戰價值呢。

而一些會計、稅吏、海關、印花稅僱員等,生員又基本不會報考,因爲丟不起那人,君子不器嘛。

再說考的那玩意兒基本也考不上。這些開銷,又是另算的。

是以,林敏琢磨着,自己要是能夠“節流”,皇帝應該是非常高興。

除了節流之外,爲長江以北的這些生員們,尤其是揚州府的生員,找一條以後的活路,也算是好事。畢竟,揚州府的大部分生員,真的就是靠鹽商和原來的運河特殊地位吃剩飯的。改革了,總不能朝廷每年再拿出幾十萬兩,保證揚州生員原本的生活水平吧?

是不是可以讓這些生員,去幹那些領地方財政開支的活呢?

(本章完)

第768章 真正的雪中送炭(上)第723章 牆頭草(中)第699章 身份的轉變第907章 南洋大開發(二)第1301章 死與復仇(二二)第918章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二)第1480章 臨別告誡(六)第668章 分贓大會(五)第1204章 太子難當(上)第614章 兩封信(下)第256章 優劣第364章 朝貢算不算侵犯壟斷權第750章 臥榻之側(下)第1412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三)第606章 懷念過去(下)第578章 信了個寂寞第1027章 割裂(五)第1350章 三角貿易(下)第1346章 拼命是錯的 掙錢是對的(六)第552章 理想國第1421章 事已畢(中)第1158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三)第337章 見過第1321章 熟人社會第870章 “不正當”競爭(二)第1142章 最後的佈置(三)第262章 紙老虎第989章 拍馬屁(中)第841章 拆房頂和開窗戶(三)第1027章 割裂(五)第1104章 工業革命(十七)第951章 撒旦與震旦第1288章 死與復仇(九)第645章 難得的互信第1490章 終章 九三年(八)第457章 刻舟求劍(上)第691章 棱堡時代的終結 會戰時代的開啓第1058章 堂下何人狀告本官(二)第1452章 “帝”(四)第1216章 輪臺之思(三)第1228章 開戰(七)第614章 兩封信(下)第1515章 終章 九三年(卅三)第234章 打小抄第337章 見過第585章 要忍讓第173章 對日最後一舔第798章 僞赤子的人設第844章 拆房頂和開窗戶(六)第16章 震動第503章 鷙鳥將擊,卑飛斂翼第1079章 爭功(四)第1143章 最後的佈置(四)第598章 奇葩的時代第1365章 裡病外治(一)第480章 河豚之喻(上)第24章 奇怪的聖旨第951章 撒旦與震旦第754章 表演戰(四)第268章 瑞典人也捲入對俄忽悠第1240章 三戰定印度(七)第1102章 工業革命(十五)第1371章 裡病外治(七)第971章 割袍(上)第329章 真正的貴族第166章 不知爲何而戰的強軍第555章 一戰前夜 命運的交匯(一)第1210章 全是好處,沒有壞處(中)第284章 商人是晴雨表第538章 感謝荷蘭人第1265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十一)第1236章 三戰定印度(三)第599章 煽風點火第1489章 終章 九三年(七)第473章 百思不得其解(下)第1046章 破綻第318章 潤物細無聲第139章 考察第1107章 上國心態(一)第69章 奇怪的要求第1417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八)第115章 榨最後一滴汁第887章 看懂了史書的傳教士第1432章 鴆酒 解藥(中)第321章 一牛之力第992章 最後的鹽改配套政策第453章 最沉重的鎖鏈第942章 南美貿易區第449章 提條件,不談判第1506章 終章 九三年(廿四)第386章 黃道婆計劃第1246章 鑽石灣屠殺(二)第638章 不調停的調停第1298章 死與復仇(十九)第616章 利用 被利用第633章 斡旋家第684章 偷樑換柱第160章 大災將至和人口買賣第387章 意外之請第754章 表演戰(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