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1章 缺陷

第1001章 缺陷

陝西商人的這番感嘆,其實說不好聽的,也算是一種“失敗者”的覺悟,有那麼點吃不着葡萄說葡萄酸的意思。

但細究起來,道理卻也說得通。

兩淮鹽商整天埋怨報效太多,可實際上如果沒有朝廷給予的行政支持壟斷,真就如這陝西商人所言。

報效也需要資格的。

一般人,哪有這個“報效”的機會?欲求報效而不得。

其實都用不着川南鹽,另一個時空的殘順的“革命老區”夔東,就能瞬間把湘楚銷售區搶佔了,讓兩淮鹽一斤都賣不出去。

除非達成了蒸汽船和曬鹽法這倆前置科技。

對此劉鈺也只是笑笑,並不接話,他明白陝西商人是想要湘楚銷售區才說的這番話,但這時候他可還不想露,還差幾個月。

真話不想露,可有些話卻可以提前說清楚。

“把鹽政衙門放在川地,就不要想了。便是蜀地多鹽,難道多的過大海?況且來說,就現在川鹽的產量,就算朝廷真的給你們機會,你們把握得住嗎?”

陝西商人心道,產量這還不是很簡單的事?沒有市場,我們產那麼多鹽做什麼呢?放在那賠錢?

只要有市場,就憑現在的組織手段,和這鐵牛之力,二三年內,必是鹽井遍佈。

若真能將湘楚鹽區交給我們,只怕自貢的鹽井,三五年就能翻十倍,由如今的七八百,狂漲到七八千深井。

只說產量,這心裡自然難免還有些不服氣。

“國公,某也不是誇口。如今這種手段,資本充足,技術也不缺,只要幾年時間,產量便能翻幾番。”

“關鍵的,不是我們能不能產出這麼多鹽。”

“而是,我們產出來的這麼多鹽,能不能賣出去、朝廷允不允許我們賣。”

“國公要只是擔憂產鹽,實在大可不必。”

說罷,他又將手裡的發展規劃小冊子恭恭敬敬地舉起道:“這幾個規劃,解決了三件事。”

“一個是我們頭疼的地租。”

“一個是煮鹽的煤。”

“另一個就是令出多門,地方剋扣等,若國公這邊派人來管,令出於一,國公想要多少鹽,我們都產的出,只要價格公道。”

對此說法,劉鈺冷笑一聲。

雖然皇帝擔心的,是川鹽能否在三年之內保證湘楚市場的穩定供應。

但劉鈺對此絲毫不擔心,他冷笑自有別的緣故。

陝西商人見劉鈺冷笑,不解其意,小意問道:“可是小人有哪些說的不對的地方?”

劉鈺呵了一聲道:“就說這黔鹽之事,你有沒有想過,爲什麼朝廷現在可以讓川鹽入黔了?或者說,爲什麼這幾年黔地的鹽,大多都是來自四川的?”

“而黔地的滇鹽、粵鹽,這幾年幾乎都絕跡了?”

“這是因爲來四川販鹽的,就比在雲南、廣西販鹽的聰明?伶俐?誠信?還是因爲別的?”

陝西商人想了想,說道:“因着川鹽便宜,價更好。”

劉鈺拍手道:“那麼,川鹽爲什麼便宜?之前爲什麼不至於讓粵鹽徹底沒了銷路?”

半晌,陝西商人也給不出個子午卯酉,劉鈺道:“我來告訴你。”

“朝廷如今要讓川鹽入黔、滇。你們也算是坐享其成。可我問問你們,在此之前,你們爲此付出過什麼努力沒有?你明不明白,如今川鹽入黔的基礎,靠的是什麼?”

“靠的,最是朝廷嘴裡一句政策嗎?朝廷說想到太陽上,難道就能直接到太陽上?”

“你們只說產鹽、產鹽。若論產鹽,山東、長蘆、營口,哪裡產鹽不容易?”

“我說你們坐享其成,你們莫要不服氣!”

先被破了防,又被一通貶低,陝西商人靜靜聽完劉鈺的貶低,心裡徹底服氣了。

確實,很多政策,不是隻靠朝廷一句話能解決的。

說的更明白點,川鹽入黔的前提,是和鹽一點關係都沒有的鑄錢、軍改、外貿。

大順經濟恢復,要鑄錢,要銅要鉛。

雲南銅,佔了大順除日本進口外全國銅產量的七八成。

貴州鉛,佔了大順除日本進口外全國“鉛”產量的七八成。

這裡的“鉛”,其實包括兩種東西:鉛和鋅。

怎麼把雲南銅和貴州鉛,運出來、運到京城去鑄錢?

只能脩金沙江水道、修貴州那些河流的水道。

這也是朝廷被逼的沒辦法的事。

前朝紙幣的崩盤有陰影,日本那邊又開始限制貴金屬出口。

逼着大順不得不開發雲貴,來緩解貨幣不足的現實。

鑄錢本身就有大量的消耗。

而隨後的軍改,外貿等,對鉛、鋅的需求更是猛增。

此時歐洲的黃銅,可以說,百分之百都是中國血統,因爲普魯士柏林科學院剛剛纔完成了實驗室制鋅,而大順這邊早就不知道生產多少年的鋅了,絕對的外貿拳頭產品。

大順軍改之後,精銳海軍的炮,要用黃銅。步兵訓練,要用鉛。海軍的各種儀器,如量角器、六分儀之類的東西,也都需要大量鋅。

大順在劉鈺爲大順“築基”的這二十年間,在劉鈺根本不關注的地方,也完成了這一次鹽政改革的基礎設施建設。

二十年間,在劉鈺沒關注的地方,大順朝廷前後投入了大約400萬兩白銀——如果服徭役的百姓也折算錢的話。當然如果他們算成零成本,那也沒花這麼多。

主觀上講,大順朝廷花這些錢,和爲改善民生之類沒有一丁點的關係。

所謂皇帝仁義愛民,都是扯淡,朝廷若但凡有這麼點想法,就不可能幹出來運河旱季抽水不準澆地、澇季排水淹莊稼、默許不堵南邊的黃河決口保運河的事。

只是因爲鑄錢軍改等,被逼出來的。

可客觀上講,這些河道的修繕疏通、清理險灘等,也確確實實使得兩岸的百姓得到了巨大的實惠。

期間,共整治了百餘處金沙江的險灘,靠着火燒礁石澆水碎石等方式,基本保證了金沙江的河道通暢。

雲南修建了羅興渡河道、川黔兩省合作開鑿了仁懷到茅臺的河航道。

這些基礎建設,纔是川鹽入黔的保證。

纔是這幾年,徹底讓滇鹽、粵鹽完全退出了貴州的關鍵之關鍵。

沒有這些基礎建設,朝廷的政策就算設計的再完美,那也是一句空話。

劉鈺的意思便是問,在這期間,這些陝西商人可出過一分錢沒有?

可主動提出來要修河道、修過三峽的拉縴路沒有?

可主動想過,想要做大、發展自己的產業,應該投資修路之類的?

埋怨着朝廷不給機會,那麼有沒有琢磨着自己主動開發市場,爲鹽業運輸做好保證,從而水到渠成?

走私之前從來沒斷過,這些開鹽井的都有參與。他們能花大錢給關二爺修廟,給當地捐學校,給寡婦捐錢,給乞丐施捨,有沒有想過主動修一下航道,哪怕是方便走私?

沒有。

陝西商人賺了錢,只幹三件事。

投資鹽井,這算是進步的。

典當行、放高利貸。

以及,買地、囤地、收租子,在收租地做善事。

劉鈺嘴上說的是“川鹽入黔”。

實際上,實在鋪墊明年三四月份的“川鹽入湘楚”。

大順能走長江航道運銅、運鉛,川入湘楚的航道,也能走。

就是事故率大一點,銅料的沉船率10%左右吧,不算太高。

畢竟一來銅沉,吃水深。

二來,說是沉了,是真沉了還是假沉了,朝廷一看耗損率才10%,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

賣鹽的整天沉船要加斤、運漕的整天沉船要加派,10%的沉船率而已,這在大順實屬於“低損耗”了。

如果只是川鹽入湘楚,現在交通問題也不大。

劉鈺提這個,主要還是爲了將來考慮。

他很清楚大順的特殊性,扶植起來的資本集團,必須要提前就拴上鍊子,或者在綁一個棍子上的胡蘿蔔。

在大順,扶植一個資本集團,很容易。

而比扶植更重要的,是提前控制和引導。

決議扶植陝西資本壟斷川鹽之前,必須要想到結果。

四川是個好地方,進去就不容易出來。

不管是軍閥、王侯,還是資本,都是如此。

真把湖北、湖南、貴州的鹽業市場全都交給這羣人,就憑食鹽業的資本積累速度,大把的錢都憋在四川,那樂子可就大了。

皇帝前一陣還跟劉鈺吹噓的“桃源之地”,用不了十年,就得爆發式兼併。

這和兩淮鹽業資本不一樣,兩淮鹽業資本,劉鈺兩套組合拳砸下來,直接砸崩。

砸崩之後,資本可以去蘇北墾荒。

可以去南洋。

可以去海外。

甚至可以去蝦夷等地撈海鮮賣俵物。

現在他要扶植川鹽資本集團,就先要考慮扶植起來之後,快速積累的資本往哪走。

因爲歷史已經告訴了劉鈺,如果啥也不管,舊社會的資本集團,會把積累的資本投在哪。

土地。

高利貸。

典當行。

而且鹽業本身就很特殊。

既選擇了產、銷分離,官運商銷,那麼,這個資本集團的“銳氣進取”期,最多也就十年。

因爲鹽不是可以無限增產的東西,市場就這麼大。

前期,因爲產量不足,會有一波銳意進取的階段。

包括且不限於採用新技術等等。

一旦產量達到市場飽和之後——這玩意兒,和海貿集團不一樣。

海貿集團可以保持很久的銳意進取,因爲每打下一處市場,就能獲得一份利潤。

鹽商集團,進取有什麼用?或者怎麼進取?

進取,能讓百姓一天吃一斤鹽還是咋的?

川鹽的極限也就是川藏黔鄂湘,它本事再大,也不可能去山東海邊賣四川鹽。就歷史上大英登基爲天子極盛之時,雪山的奴隸主可以用英國的柴油機、可以用英國的留聲機,但他們吃的可不是倫敦鹽,還是本地川鹽。

是以,一旦市場飽和,陝商資本集團就會迅速反動墮落。

其墮落速度,是遠比松江府那邊的資本集團快的,因爲他們進取毫無意義,市場飽和之後,那還進取什麼呢?

(本章完)

第580章 同樣的荷蘭人,不同的態度第696章 不管而管 不治而治(中)第773章 被盟友坑的法蘭西(中)第1032章 推廣蒸汽機第348章 怕疼第1166章 備戰(五)第237章 歐洲突破口第1103章 工業革命(十六)第475章 守土官長第704章 海戰(二)第1218章 輪臺之思(五)第1372章 裡病外治(八)第443章 誘降第1132章 你的答案不在這第27章 臨行第854章 一分錢難倒天子(四)第1430章 王謝燕,百姓家(下)第796章 工商局第386章 黃道婆計劃第347章 君子聖徒第197章 活路第548章 配合第1111章 上國心態(五)第293章 第三種可能第1217章 輪臺之思(四)第1034章 修補者的絕望(中)第1330章 恐嚇出來的費城會議(一)第1095章 工業革命(八)第911章 南洋大開發(六)第1365章 裡病外治(一)第387章 意外之請第1492章 終章 九三年(十)第1025章 割裂(三)第916章 南洋大開發(十一)第1144章 最後的佈置(五)第867章 我是來監管你們的(三)第1408章 土豆和向心力(上)第191章 預想第1234章 三戰定印度(一)第62章 越往事千年第1131章 新的天下(下)第1450章 “帝”(二)第1083章 經驗豐富第833章 中荷友誼(下)第1462章 最後的鬧劇(九)第698章 巴達維亞的決斷第651章 你只是枚棋子(四)第415章 願天下無有武穆三閭第342章 摸不到的理想國是最美的第339章 取義第335章 可利用的矛盾第965章 扣帽第168章 當初的戲言第301章 一朝天子一朝臣第282章 放鬆第475章 守土官長第264章 金刀計第1084章 破立之困(一)第143章 信不由中,質無益也第1445章 皇帝改良的死路第438章 王土之界第175章 狡兔三窟第1173章 備戰(十二)第1292章 死與復仇(十三)第1150章 多歧路,今安在(五)第625章 手段第876章 還是利益問題第374章 送禮的格局第100章 槍和槍第974章 照舊第479章 全套一條龍服務第256章 優劣第847章 雙贏(下)第857章 決心第402章 這還得了?第683章 皇傢俬事第1213章 統一市場與地方利益(下)第709章 誰佔了最大的便宜?第1416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七)第195章 過時了第161章 全家死絕優先第1364章 國富論(七)第402章 這還得了?第956章 王朝的最後一次成功改革(二)第445章 諸藩給幕府的臺階第80章 開個小洞第668章 分贓大會(五)第762章 荷蘭災難年(二)第474章 屎裡摻飯第913章 南洋大開發(八)第682章 打印第451章 破除好感第1309章 死與復仇(三十)第1135章 假裝心懷社稷第409章 約法三章第947章 歐洲貿易區(上)第638章 不調停的調停第1239章 三戰定印度(六)第1097章 工業革命(十)第453章 最沉重的鎖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