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興衰歷程
唐朝,是一個繁榮昌盛、名人輩出、國際聲譽很高的時代。時至今日,許多地方仍然稱中國人爲唐人,有些國家仍然建有唐人街。然而,從兩唐書記載來看,唐朝真正鼎盛時期,不過只有短短几十年時間,而形成鼎盛的過程,卻很漫長。
唐朝,從公元618年建立,到公元907年滅亡,共二百八十九年時間,歷經二十位皇帝(不含武則天和李重茂)。現在一般來說,人們往往把唐朝分爲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幾個時期。從唐朝發展過程來看,筆者認爲,可以分爲創業時期、鼎盛時期、衰退時期、沒落滅亡時期。
從公元618年唐高祖李淵創建唐朝開始,到公元712年唐玄宗李隆基上臺,屬於唐朝的創業時期。這個時期,經歷唐高祖李淵、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唐中宗李顯、唐睿宗李旦五位皇帝和女皇武則天,時間長達九十四年。在建國和創業時期,貢獻最大的是李淵、李世民、武則天三人。
唐高祖李淵,是個深藏不露、老謀深算的人物。他是隋朝高官、唐國公,又是隋煬帝楊廣的表哥,卻心懷異志,早有稱帝野心,根本不是膽小怕事、平庸無能之人。
隋末大亂,各地起義風起雲涌。李淵接受朝廷重任,鎮守山西,主要任務是,對外抵禦突厥,對內鎮壓起義。李淵能力很強,兩項任務都完成得很好,別的地方烽火連天,唯有山西比較平穩。李淵牢牢控制着山西局勢,冷眼觀看天下大勢,耐心等待機會。
隋末農民大起義,是從公元611年前後開始的,很快席捲全國,逐漸形成了河南瓦崗、河北竇建德、江淮杜伏威三大軍事集團。隋煬帝見北方已經失控,便跑到揚州,企圖保住江南半壁江山。
李淵見形勢已經明瞭,隋朝滅亡指日可待,便於公元617年在太原起兵,趁虛進入關中,第二年建立唐朝。此時,天下正在混戰,瓦崗軍、竇建德起義軍與朝廷軍隊王世充、宇文化及在中原地區打得難解難分,唯有關中地區比較平靜。李淵坐山觀虎鬥,精心治理關中,積蓄力量,仍然耐心等待時機。
經過幾年混戰,宇文化及、瓦崗軍被消滅,王世充、竇建德精疲力盡。李淵見時機一到,令李世民率軍出關,一舉滅掉王世充、竇建德,降服杜伏威,又征服大大小小的割據勢力,統一了天下。
李淵在建立唐朝、統一天下過程中功不可沒,他精心謀劃,冷靜沉穩,後發制人。所以,他起兵最晚,損失最小,最後卻成了大贏家。
李淵在對外方面算盤打得很精,可在對內家庭問題上卻有些失算。他立長子李建成爲太子,坐鎮京師;讓次子李世民率軍征戰,掃平天下。沒想到,李世民不甘心做臣子,他依仗軍功和實力,發動玄武門事變,殺了李建成、李元吉,奪取了皇位。
公元626年,李世民登基稱帝。李世民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他在位二十三年,開創了著名的貞觀之治。由於社會剛經過戰亂,百廢待興,因而貞觀時期,經濟上並不十分繁榮,甚至還趕不上隋朝。貞觀之治的最大貢獻,是李世民認真總結了隋朝滅亡的歷史教訓,探索了一條寶貴的治國之路,爲唐朝繁榮奠定了基礎。
李世民死後,兒子李治繼位。李治並不是軟弱無能之輩,他執政前期,也有一些作爲。李治繼承了貞觀之治,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使唐朝疆域達到最大,被稱爲永徽之治。可惜李治後來身體有病,武則天幫他處理政務。武則天精明強幹,富有謀略,很快得到羣臣認可,與李治並稱二聖。
李治死後,他的兩個兒子李顯、李旦先後稱帝。可是,李顯昏庸,李旦軟弱,兩人都不是當皇帝的材料。年已六旬的武則天只好親自上陣,撐起了大唐江山。武則天先是臨朝稱制,後來乾脆當了女皇。
武則天實際執政長達四十多年,幾乎比李世民多一半。武則天繼承了貞觀之治和永徽之治,推動經濟社會持續發展。武則天雖然有些缺點和問題,但她在唐朝創業時期所做出的巨大貢獻,是不容抹殺的。如果沒有武則天,而是由她的兩個不爭氣的兒子當皇帝,唐朝恐怕早就完了,哪裡還有什麼繁榮昌盛?
公元705年,已經八十二歲高齡的武則天被逼退位,她的兒子李顯復位。李顯果然把朝廷搞得一團糟,自己也被妻子韋皇后毒死了。好在李顯在位時間不長,沒有對社會造成太大危害。李顯死後,李隆基發動政變,誅殺韋皇后,奪取皇位。大唐歷史掀開了新的一頁。
從公元712年李隆基稱帝開始,到公元741年,屬於唐朝的鼎盛時期,被後世譽爲開元盛世。這一時期,是李隆基執政的前期。
李隆基上臺後,奮發有爲,勵精圖治,重用賢相姚崇、宋璟、張說、張九齡等人,君臣一心,在李淵、李世民、武則天艱苦創業基礎上,把大唐王朝推向極盛。這一時期,政治清明,社會和諧,百姓富裕,國家強盛,人口達到唐朝時期頂峰,國際地位空前提高,是人們心目中的理想社會。
可惜,這一時期並不長,只有幾十年時間。這也符合客觀規律,比如爬山,人們歷經艱辛到達山頂,頂峰風光無限,可面積不會太大,特別是頂峰過後,就要走下坡路了。
李隆基在執政後期,驕傲自滿,怠於政事,追求享樂,重用奸臣李林甫、楊國忠,國家開始出現問題。不久,爆發了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造成空前浩劫,開元盛世成果喪失殆盡,唐朝開始衰退了。
從公元755年的“安史之亂”,到公元859年唐宣宗大中之治結束,屬於唐朝的衰退時期。這個時期,歷經唐肅宗李亨、唐代宗李豫、唐德宗李適、唐順宗李誦、唐憲宗李純、唐穆宗李恆、唐敬宗李湛、唐文宗李昂、唐武宗李炎、唐宣宗李忱等十位皇帝,時間長達一百零四年。
“安史之亂”帶來的最大後遺症,是藩鎮勢力開始強大,後來又加上宦官干政,這兩大弊端,長期困擾着朝廷。唐德宗試圖削藩,結果引發兵變,沒有成功。唐憲宗對藩鎮勢力打擊力度最大,效果最好,唐武宗、唐宣宗也打擊過藩鎮,但都沒有從制度上徹底解決這個問題。
宦官專權問題也很嚴重。唐德宗在兵亂危急時刻,禁軍沒有起到保護他的作用,反而是百餘名宦官舍身救了他的性命。唐德宗從此信任依靠宦官,禁軍統領長期由宦官擔任。唐順宗、唐文宗都想削弱宦官勢力,結果反受其害。宦官勢力越來越大,以至於皇帝的生死廢立,都由執掌兵權的宦官說了算。
這一時期,也出現了幾個賢明皇帝。唐憲宗的元和中興、唐武宗的會昌中興、唐宣宗的大中之治,都取得良好成效,在一定程度上減緩了唐朝的衰退。不過,唐朝衰退趨勢已經形成,很難逆轉。由於這幾個皇帝有所作爲,使得唐朝的衰退之路,顯得起伏和漫長。
從公元859年唐懿宗稱帝,到公元709年朱溫滅掉唐朝,屬於唐朝的沒落滅亡時期。這個時期,歷經唐懿宗、唐僖宗、唐昭宗、唐哀帝四位皇帝,有四十八年時間。
唐懿宗和唐僖宗父子兩代皇帝,都是昏庸無能,而且驕奢淫逸。唐王朝本來就已經衰弱,又經過二人敗壞,必然走向了末路。由於朝廷腐敗,政治黑暗,經濟衰退,社會動盪,再加上天災人禍,終於爆發了大規模的黃巢起義,沉重打擊了唐王朝的統治。
在鎮壓黃巢起義過程中,各地節度使趁機擴充實力,搶佔地盤,形成了藩鎮割據,不再聽從中央號令,唐王朝名存實亡。
公元907年,割據勢力之一的朱溫,毒死唐哀帝,廢掉唐朝,建立樑國,史稱後梁。輝煌的大唐王朝終於滅亡。
唐朝的興衰歷程告訴我們:繁榮昌盛來之不易,需要長期艱苦奮鬥才能實現;保持繁榮昌盛更不容易,如果不保持高度警惕,鬆懈下去,很容易走向衰退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