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喋血玄武門
李世民與哥哥李建成,是一母同胞,但爲了皇權,卻勢不兩立。李淵對兩個兒子很無奈,猶豫不定,可他總體上是傾向李建成的,因爲李建成是嫡長子,繼位名正言順,符合禮制。
由於李淵對兩個兒子的爭鬥束手無策,沒有采取有效措施,致使李建成、李世民兩兄弟之間的明爭暗鬥越來越激烈。李建成拉攏四弟李元吉,許諾讓他當皇太弟,李元吉便倒向了李建成,兩個人聯手對付李世民。李淵的兒子雖多,但三子李玄霸、五子李智雲死得早,六子李元景只有五六歲,其他的年齡更小,所以,只有三個年長的兒子在爭鬥。
李建成、李元吉聯合後宮嬪妃,不停地在李淵面前說李世民的壞話,想奪取他的權力,但收效不大。他們想收買李世民手下的謀臣武將,送去金銀財寶,極力拉攏,卻遭到拒絕。李元吉想暗殺李世民,李建成不同意。李元吉氣憤地說:“我這是爲你老兄考慮的,與我有什麼相干?”李元吉還派勇士去刺殺尉遲敬德,但沒有成功。
在這種情況下,李世民的幕僚屬官自然也不甘示弱,他們依仗實力強大,想動用武力。房玄齡是李世民的心腹和主要謀士,他本是文官,卻第一個提出來,要用武力解決問題。房玄齡去找長孫無忌,長孫無忌是李世民的大舅哥,也是他的心腹和主要謀士。
房玄齡對長孫無忌說:“如今仇怨已經結成,禍患一觸即發。大亂一起,不僅殃及秦王,而且會顛覆國家。我有一個主意,不如效仿周公。周公爲了國家,大義滅親,誅殺弟弟,留下了千古佳話。有人說過,爲大義不能顧及小節,就是這個道理。”
長孫無忌十分贊同,說:“你的話正合我意,我早就有這個想法了,只是事情重大,一直沒敢說出來。”兩人又找到杜如晦,杜如晦也是李世民的心腹和主要謀士,而且與李建成有怨。三個人意見完全一致,於是一齊去見李世民,勸李世民及早動手,除掉李建成。李世民覺得時機尚不成熟,沒有同意,但已經悄悄做了準備,派張亮去關東聯絡豪傑。
李建成對李世民十分警惕,知道房玄齡等人在他身邊,不會出什麼好主意,便秉告李淵,把房玄齡、杜如晦以及程咬金等幾個武將,調出京師,到外地任職。李元吉又探聽到張亮之事,把他抓起來,嚴刑拷打。張亮寧死不招,只好把他免官,逐出京城。
公園626年,突厥侵犯邊界,攻破長城,包圍了烏城。李建成早就想奪取李世民的兵權,但一直沒有成功,如今見有了機會,趕緊奏報李淵,建議由李元吉統領李世民的部隊,去抵禦突厥。李淵也想削弱李世民的權力,很爽快地同意了。
李世民所依賴的,正是軍隊,如果沒有了軍隊,一切都完了。此時,李世民終於下了決心,準備搞武裝政變,奪取皇權。李世民立即把房玄齡、杜如晦秘密召回,二人穿着道士的服裝,悄悄進了秦王府,與李世民、長孫無忌等人,商議政變大計。
按兩唐書的記載,玄武門事變過程很簡單。六月三日,李世民向李淵哭訴,說李建成、李元吉與後宮嬪妃淫亂,並且要謀害他。李淵聽了,十分驚愕,當即發出詔令,讓李建成、李元吉第二天進宮,與李世民對質,查清事實。李淵還對李世民說:“明天你要早來。”
看來,李淵對李建成與嬪妃淫亂之事並不相信,否則,就沒有必要對質了。其實,李世民狀告李建成淫亂後宮,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目的是要把李建成引出來。
六月四日,李世民在玄武門設下伏兵,自己親率尉遲敬德、秦瓊、程咬金、屈突通等幾員大將,全副武裝,等候李建成和李元吉。李建成、李元吉毫無防備,只帶少數隨從,有說有笑地往皇宮走。
李建成、李元吉快走到玄武門的時候,猛然看見一隊兵馬擋住去路,爲首的幾個大將,凶神惡煞一般,騎着高頭大馬,手持刀槍,橫眉冷對,虎視眈眈。李建成、李元吉情知不妙,撥馬就走。李世民喊他們,他們並不答話,只顧策馬狂奔。李世民一聲令下,諸將縱馬追擊。
李世民瞄準前面的李建成,一箭射去,李建成應聲落馬,倒地身死,尉遲敬德飛馬向前,砍下了他的腦袋。此時,李元吉已經跑出去很遠,尉遲敬德緊追不捨,一箭將李元吉射落馬下,也砍去了他的腦袋。
有幾個隨從逃回了東宮,東宮將士聽說發生了玄武門事變,太子已死,一片驚慌,不知所措。李建成的部將薛萬徹、馮立、謝叔方等人,十分憤慨,大聲喊道:“我們蒙受太子恩惠,不能在大禍來臨時逃避。”他們集合起兩千名士兵,殺向玄武門,要爲太子報仇。這些將士們,在明明知道太子已死的情況下,還不顧個人安危,奮勇向前,可見李建成的爲人,不會是很差的。
玄武門前,李世民的士兵與李建成的士兵展開激戰,殺聲震天,血流成河。畢竟李世民早有防備,逐漸佔了上風。尉遲敬德把李建成、李元吉的首級掛起來,東宮士兵見了,軍心動搖,最終兵敗潰散。
薛萬徹帶領數十名騎兵,逃入終南山。馮立殺死李世民的部將敬君弘,對部下說:“可以略微報答太子殿下了,”然後落荒而逃。後來,李世民以李淵的名義頒發詔書,不予追究,並進行招撫,薛萬徹、馮立、謝叔方又回來,繼續爲唐朝效力。
兩唐書都記載說,李世民得勝以後,率兵闖入東宮和李元吉的王府,下令將李建成的兒子李承道、李承德、李承訓、李承明、李承義和李元吉的兒子李承業、李承鸞、李承獎、李承裕、李承度全部誅殺,一個不留。李建成死時三十七歲,李元吉只有二十四歲,他們的兒子們都是未成年人,最大的只有十幾歲,小的尚在襁褓之中,不幸全部遇難。李世民也是夠狠的!
在玄武門血戰之時,李淵還被矇在鼓裡,他召來裴寂、蕭瑀、陳叔達、宇文士及、顏師古等一班大臣,準備讓李世民與李建成對質。不料突發事變,李世民的數百騎兵包圍了皇宮。
李淵驚慌,問裴寂怎麼辦。裴寂尚未回答,蕭瑀、陳叔達搶先說:“建成、元吉狼狽爲奸,犯上作亂。秦王功勞天下第一,臣民心悅誠服,不如立爲太子,把國家政務交給他。這樣,陛下卸去肩上重擔,百姓也得安寧。”李淵說:“好,這也是我的夙願。”於是下詔立李世民爲太子,兩個月以後,又把皇位讓給他,自己當了太上皇。
奇怪的是,蕭瑀、陳叔達並沒有出皇宮半步,怎麼知道是李建成、李元吉作亂呢?看來,這也是李世民事先謀劃好的。後來,蕭瑀、陳叔達都得到重用,官至宰相,蕭瑀還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兩唐書在《尉遲敬德傳》中,又有不同的記載。李世民在玄武門得勝以後,立即命尉遲敬德率一隊人馬,去保護李淵。其實,李淵自有侍衛,哪裡用得着尉遲敬德去保護?顯然,尉遲敬德是逼宮去了。
尉遲敬德身穿鎧甲,手持兵器,率兵來到李淵身邊。當時,李淵正在海池上划船遊覽,已經知道發生了事變,見尉遲敬德領兵到來,極度驚恐,忙問:“今天的叛亂者是誰?你來這裡幹什麼?”
尉遲敬德回答:“是李建成、李元吉叛亂,秦王已經派兵把他們殺了。秦王擔心您的安全,派我來保護您。”李淵一聽,心裡就明白了,親兄弟終於兵戎相見了,李世民取得了勝利。此時,不知道李淵的心中,是個什麼滋味?
尉遲敬德說是來保護皇帝的,卻要求李淵寫一道詔令,把朝廷大權都交給李世民。李淵心裡明白,在這種情況下,他如果不寫,恐怕老命不保。於是,李淵親筆寫了詔令,把皇權讓給了兒子。當時,李淵六十歲。之後,李淵又過了十年的軟禁生活,七十歲時病逝。
玄武門事變,是李世民爲了奪取皇位而發動的武裝政變,從實質上說,沒有什麼正義可言。不過,李世民雖然用不正當手段謀取了皇位,但卻開創了貞觀之治,把唐朝引向繁榮富強,李世民因此成爲千古明君。這是值得慶幸的,玄武門事變也就顯得有意義了。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事變,奪取皇位,肯定會引發朝廷劇烈震盪,那麼,李世民是如何善後,怎樣穩定局勢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