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與程朱理學
南宋雖然只有半壁江山,而且積弱積貧,但卻在哲學思想方面實現了一次新的飛躍,形成了程朱理學,對後世產生了巨大影響。
程朱理學是由程顥、程頤等人開創的新儒學,朱熹將其繼承併發揚光大,形成了對後世影響最大的學派之一。從元代到清朝,程朱理學都是官方的統治思想。
朱熹,祖籍江西婺源,出生於福建尤溪。其父朱鬆,進士出身,在朝廷做官,因反對與金國議和,被秦檜貶出朝廷。
朱熹自幼聰慧,求知慾很強。他剛會說話的時候,父親抱着他,指着天說:“這是天”。朱熹問:“天上邊是什麼?”父親答不上來,覺得這孩子不同尋常。
朱熹五歲時,拜師學習。老師教他讀《孝經》,朱熹讀完後,在書額上寫道:“不這樣做,就不是人”。老師感到很驚異。
朱熹不到十歲,就通讀了《論語》、《孟子》、《中庸》、《大學》等儒學經典,打下了深厚的功底。朱熹長大後,特別喜歡理學。理學是以研究儒家經典義理爲宗旨的學說,由北宋時期程顥、程頤兄弟和周敦頤、張載、邵康節等人開始創立。
理學傳承於孟子一派的心性儒學,主要特點是將儒家的倫理道德和信仰理念,更加邏輯化、抽象化和真理化,更加符合當時社會需要,從而取代了天命觀,把儒學推向一個新的高峰。朱熹是程顥、程頤三傳弟子李侗的學生,對理學進行了潛心學習和研究,並將其發揚光大。
朱熹十九歲時,考中進士,步入仕途,擔任泉州同安縣主簿。宋孝宗即位以後,勵精圖治,廣開言路,鼓勵臣民上書建言。朱熹上書,建議反和主戰,反佛崇儒。宋孝宗很感興趣,打算任朱熹爲國子監武學博士。朱熹一心只想做學問,婉言推辭了。
後來,朝廷任命朱熹爲南康知軍,他又推辭,但沒有推掉,只好赴任。朱熹在任職期間,恰逢大旱,災情嚴重,他組織民衆興修水利,抗災救荒,拯救了許多人的生命,留下了很好的口碑。朱熹還考察了白鹿洞書院遺址,奏請朝廷進行恢復重建。白鹿洞書院始建於南唐,是中國四大書院之一,毀於戰火,是朱熹把它重新建立起來的。
朱熹當了多年地方官,又入朝擔任侍講等官職。朱熹不求仕進,更不貪圖榮華富貴,而是熱衷於遊學、講學、讀書、研究和教授學生。朱熹一生,著作頗豐,有六百多卷,總字數在兩千萬字左右。朱熹是儒學集大成者,對理學進行深化完善,形成了歷史上著名的程朱理學。
程朱理學是一門系統化的哲學及信仰體系,其基本主張,是存天理、滅人慾,強調“三綱五常”。他們把天理視爲哲學的最高範疇,認爲理無所不在,不生不滅,是世界的本源,也是社會生活的最高準則。後世的學術界,一般將程朱理學定爲客觀唯心主義。
程朱理學在當時並不被人們所重視,甚至有許多人否定和反對。到了南宋後期,統治者覺得該理論對他們有用,開始推崇起來。元明清時期,統治者將程朱理學作爲官方的統治思想,作爲規範人們言行的標準,甚至作爲科舉考試的標準答案。在中國社會數百年的進程中,程朱理學在規範人們行爲、促進理論思維、維護社會秩序等方面,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不過,程朱理學對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發展,也產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不少人把程朱理學作爲獵取功名的敲門磚,死抱呆板的說教,致使理學發展越來越脫離實際。另外,不少人認爲,程朱理學後來成爲束縛人們手腳的教條,使中國社會走向內向、保守乃至停滯,阻礙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
在宋寧宗時期,發生了慶元黨禁事件。朱熹在黨禁事件中受到牽連,遭受迫害,程朱理學也受到衝擊和清算,被斥之爲“僞學”。朱熹的學生有的坐牢,有的被流放。程朱理學陷入低谷,直到南宋後期,才逐步發展興盛起來。
公元1200年,朱熹病逝,享年七十一歲。朱熹去世十年後,被追贈爲寶謨閣直學士,諡號爲“文”。後來,又追贈爲太師,封爲徽國公。
後世對朱熹給予高度評價,朱熹被戴上思想家、哲學家、理學家、教育家等許多桂冠,並稱他是中國教育史上繼孔子之後的又一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