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形成十六國
在中國南方,東晉政權雖然不夠穩固,時常發生內亂,但總體上保持了統一的局面,經濟文化也有一定發展。
在中國北方,卻是另一種景象,匈奴、羯、氐、羌、鮮卑等民族,先後建立多個政權,相互攻打,政權頻繁更迭,你方唱罷我登場,使人眼花繚亂。居於北方地區的人民,自然深受其害,苦難更重。對這一局面,史稱“五胡十六國”。
十六國時期,是從李雄建立成漢和劉淵建立漢趙開始的,到拓跋燾統一北方爲止,共一百三十五年時間。
十六國的名稱,來源於崔鴻修撰的《十六國春秋》。崔鴻是山東夏津人,是北魏大臣、史學家。崔鴻是歷史上第一個爲少數民族政權寫史的人,他撰寫的《十六國春秋》,具有寶貴的史料價值,可惜原本失沒,只有輯補留世。
《十六國春秋》記載了北方十六個政權的情況,其中先後叫燕國的就有四個,爲了便於區分,史學界只好把他們分爲前燕、後燕、南燕、北燕。叫做涼國的有五個,分爲前涼、後涼、北涼、南涼、西涼。其實,當時的北方,遠不止這些,還有西燕、前仇池、後仇池、武代國、冉魏,等等,總共有幾十個。
這些政權有大有小,有先有後,大多數是少數民族建立的,也有漢族建立的。他們都是割據一方的地方政權,有的地盤很小,存在時間很短。他們之間互相攻打,弱肉強食,北方一片混亂。存在時間較長、統治地盤較大的有七個,分別是前趙、後趙、前燕、後燕、前秦、後秦和北魏,有點像戰國七雄。
公元304年,居於山西的匈奴人劉淵,趁着西晉八王之亂,以漢朝外甥的名義,打着恢復漢朝的旗幟,建立政權,國號爲“漢”,後改爲“趙”,所以,史學界稱之爲漢趙或者前趙。
前趙皇帝劉淵,多年居住洛陽,已經完全漢化了。他祭祀劉邦等劉氏皇帝,沿用漢朝的政治經濟政策,尊崇儒學,實行胡漢分治。前趙勢力強大,滅掉了西晉,統治北方大部分地區。前趙政權存在二十五年。
在前趙建立十五年之後,前趙大將石勒在河北邢臺建立政權,國號爲“趙”,史稱後趙。石勒是羯族人,是歷史上唯一一個奴隸出身的皇帝。後趙建立以後,與前趙分庭抗禮,後來滅掉了前趙。
後趙皇帝石勒,威猛善戰,是武將出身,卻重視文化教育,崇尚儒學,興辦學校,重用漢人張賓。石勒死後,侄子石虎篡位。石虎是歷史上臭名昭著的暴君,濫殺無辜。他死後,兒子們互相殘殺,致使後趙混亂。石虎的養孫冉閔是漢人,他利用民族矛盾,屠胡滅石,滅掉後趙,建立了冉魏政權。後趙政權存在三十三年。
公元352年,趁着後趙混亂之際,居於遼寧一帶的鮮卑人慕容儁,率兵挺進中原,滅掉冉魏政權,建國號爲“燕”,史稱前燕,統治了河北和關東之地。與此同時,居於西部的氐族平定關中,佔領長安,建立政權,國號爲“秦”,史稱前秦。這樣,前燕和前秦兩個政權並立。
前秦第三任皇帝苻堅,雄才大略,他重用漢人王猛爲丞相,推崇漢文化,推行“休養生息,加強生產”政策,取消胡漢分治政策,促進民族團結,前秦一度出現強盛景象。後來,苻堅滅掉前燕、前仇池、前涼、代國等許多割據政權,暫時統一了北方。
苻堅雄心勃勃,又想吞併東晉,實現全國統一,不料淝水兵敗,遭受重創,大傷元氣。已經歸附的各少數民族政權紛紛獨立,北方又重新陷入四分五裂。“十六國”時期衆多小國,大部分是這個時候建立的。
公元384年,羌族首領姚萇反叛前秦,建立政權,國號也叫“秦”,史稱後秦。後秦與前秦在關中地區打了十年,最終滅掉了前秦,定都長安。前秦存在四十四年,後秦存在三十四年。
在後秦建立的同時,鮮卑人慕容垂恢復了燕國,佔領了關東地區,史稱後燕。慕容垂具有傳奇色彩,他曾經爲前燕立有大功,卻不被其所容,只得歸降前秦。淝水之戰以後,前秦元氣大傷,慕容垂藉機獨立,登基稱帝。後燕存在二十三年,後因內亂,被北燕所滅。
公元386年,居於內蒙境內的鮮卑拓跋部,宣佈建立魏國,史稱北魏。當時,拓跋部的首領拓跋珪只有十五歲,而且實力弱小,地處僻遠。可是,拓跋珪自幼經受磨難,具有雄才偉略。他勵精圖治,實行一系列改革,使得北魏勢力迅速崛起。
拓跋珪推崇儒學,學習漢人治國經驗,設置五經博士,增加太學生三千人。拓跋珪還發展佛教、道教,做爲統治人們思想的工具。拓跋珪採取了正確的擴張策略,他不與南面勢力較強的後秦、後燕爭鋒,而是致力於在北面發展勢力,掃滅許多分散的部落,很快增強了國力,爲北魏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拓跋珪死後,兒子拓跋嗣繼位。拓跋嗣具有儒者風範,他繼承光大父親的事業,繼續推廣儒學,重用漢人崔浩,選賢任能,使北魏實力進一步增強。拓跋嗣開始向南發展,逐鹿中原,佔領了青州、兗州、豫州等地,並渡過黃河,奪取了黃河南岸要地。
拓跋嗣死後,兒子拓跋燾繼位。拓跋燾更是雄才大略,繼續光大前輩事業。他率軍陸續滅掉胡夏、南涼、北涼、北燕等大大小小的割據政權,驅逐柔然、吐谷渾,又遠征西域,降服西域諸國。這樣,偌大的北方,就全部落到北魏的手裡。
公元439年,北魏經過五十多年的浴血奮戰,最終統一北方,結束了混亂的十六國時代。這個時候,南方的劉裕已經廢晉建宋,南方和北方之間,繼續形成對峙,中國歷史進入了南北朝時期。
北魏能夠掃滅羣雄,統一北方,關鍵的因素是,拓跋珪、拓跋嗣、拓跋燾祖孫三代接力奮鬥、共同努力。而其他諸國,往往是虎父犬子,傳到二代、三代就玩完了。
可見,任何一項偉大的事業,都需要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奮鬥,接力向前。
長期以來,有一種“五胡亂華”的說法,意思是說,是幾個少數民族搞亂了晉朝,尤其是搞亂了北方。但從《晉書》記載來看,情況並非如此,“五胡亂華”的說法並不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