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史興兵朝廷內亂
歷史經驗表明,形成一個好的局面,是要經歷千辛萬苦,付出巨大代價的,可毀掉這個好的局面,卻是很容易的事情。
謝安執政時期,政通人合,朝廷穩定,打敗強敵,收復失地,東晉出現了曇花一現的興旺。可是,孝武帝死後,由於皇帝白癡,執政大臣昏庸,很快就出現了動亂。地方大員首先向朝廷發難,爲首的是青兗兩州的刺史王恭。
《晉書》記載,王恭是太原晉陽人,是孝武帝皇后的哥哥。王恭年輕時候就有美譽,也很自負,常有當宰相、做輔臣的願望,曾經當過一箇中等官員,因爲嫌官小而辭職了。
王恭是孝武帝的大舅哥,後來自然飛黃騰達起來。孝武帝很器重王恭,他與弟弟司馬道子產生矛盾之後,就讓王恭鎮守外地,手握兵權,以武力作爲外援。於是,王恭被任命爲兗州和青州兩州的刺史,都督兗、青、冀、徐、揚等七州諸軍事。王恭大權在握,勢力龐大。
公元396年,孝武帝駕崩,傻皇帝繼位,司馬道子專權。司馬道子寵信佞臣王國寶,引起王恭極大不滿。王恭在入拜山陵的時候,不由地感嘆道:“棟樑雖然是新的,但已見亡國之兆了。”
王恭是孝武帝的親信,歷來與司馬道子不和,司馬道子對王恭十分忌憚和怨恨,便想削減他的兵權,還想召他入京,伺機除掉。王恭知道司馬道子的心思,也在暗中做着起兵的準備。
公元397年,王恭與豫州刺史庾楷聯絡,打算聯合出兵,庾楷很贊同。庾楷是庾氏家族的代表,有他參加,王恭的底氣更足了。於是,王恭、庾楷兩個刺史,打着誅殺王國寶的名義,舉兵造反了。
司馬道子沒有經歷過這種戰事,頓時慌了手腳,便想丟卒保車,於是把全部罪責都推到王國寶頭上,下令將他賜死,並向王恭謝罪。王恭沒有了藉口,只好帶兵返回了。
王恭雖然退兵,卻並不甘心,因爲他的矛頭實際上是對着司馬道子的。所以,王恭又積極聯絡荊州刺史殷仲湛和廣州刺史桓玄,共同反對司馬道子。殷仲湛原是謝玄的部下,很有名氣;桓玄素有野心,又代表了桓氏家族的勢力。二人都表示同意,王恭大喜。
公元398年,四名地方大員聯合起兵,推舉王恭爲盟主,大軍浩浩蕩蕩,向京師建康進發。面對大敵壓境,司馬道子不得不出兵抵禦,他任命兒子司馬元顯爲征討都督,徵調各地兵馬,前去平定叛亂。
王恭當初成功逼殺了王國寶,如今聯軍又人多勢衆,他自恃才能和家族地位,認爲無人能及,便趾高氣揚起來。王恭手下有一個著名大將,叫劉牢之。劉牢之英勇過人,戰功累累,是謝玄一手提拔起來的,當年深受謝玄器重。王恭卻認爲他不過是一介武夫,拿他當一般將領看待,劉牢之心中忿忿不平。
司馬元顯得知了這一情況,覺得有機可乘,便派人去策反劉牢之,許諾事成之後,將王恭職位授予他。劉牢之見利忘義,背叛了王恭。不料,司馬元顯策反劉牢之的消息,被王恭的參軍何澹之探聽到了,趕緊告訴了王恭。可是,因爲何澹之平時與劉牢之不和,所以王恭並不完全相信,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和警惕。
王恭爲了拉攏劉牢之,專門設宴款待他,當衆拜其爲兄,命他爲先鋒,把手下精兵都交給他統領。可是爲時已晚,劉牢之已經投靠了朝廷。酒宴過後,劉牢之吃得飽飽的,嘴裡噴着酒氣,召集部隊,下令攻擊王恭。王恭軍隊不是對手,很快潰散,王恭也被抓獲。
王恭被捕以後,被押往建康處斬。臨受刑之前,王恭吟誦佛經,整理鬍鬚鬢髮,毫無懼色。王恭對監刑官說:“我王恭愚昧無知,過於相信他人,以致有今日敗局。但我的內心,豈是不忠於國家社稷?百代之後,人們會明白的。” 王恭實質上是個文人。
王恭一死,桓玄等人只得撤兵。後來,桓玄執政的時候,爲王恭辯護申冤,追贈他爲太保,諡號爲“忠簡”。
地方大員聯合舉兵造反,無疑是個重大事件,震動了全國。當時東晉一共只有十幾個州,卻有四五個州發生叛亂,這標誌着東晉朝廷開始失去對地方的控制力,也預示着東晉正在走向滅亡。
地方刺史聯合興兵,使朝廷陷入混亂,而隨後爆發的孫恩農民起義,更是動搖了東晉朝廷的統治基礎,給了當權者致命一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