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明帝賢明卻早逝
司馬睿死後,他的兒子司馬紹繼位,被稱爲晉明帝。晉明帝聰明睿智,文韜武略,登基後繼續重用王導等賢臣,果斷平定王敦之亂,穩定了東晉局勢,很有一番作爲。可惜天不佑人,晉明帝只當了兩年多皇帝就死了,晉朝復興也成了泡影。
《晉書》記載,晉明帝司馬紹,是司馬睿的長子。他母親是王府的宮人,出身低微,又是鮮卑人,本來難以繼承大統。幸運的是,司馬睿的皇后沒有兒子,司馬紹又從小聰明伶俐,深受父親喜愛,所以,司馬紹先做王太子,後當皇太子,最終繼承了皇位。
司馬紹從小就聰明過人,司馬睿對他十分寵愛,經常抱在膝前,向別人誇耀。有一天,有個使者從長安來,聽到司馬睿誇小孩聰明,便故意問道:“小娃娃你說,太陽和長安哪個近?”
司馬紹不加思索地回答:“長安近”。使者問爲什麼,司馬紹說:“經常有人從長安來,沒聽說過有從太陽那裡來的,可見太陽離我們很遠。”使者稱奇,大加讚揚。
第二天,司馬睿抱着他參加一個宴會,又有人問司馬紹:“太陽和長安哪個近?”司馬紹脫口而答:“太陽近”。司馬睿吃了一驚,忙問他爲什麼與昨天說的不一樣。
司馬紹說:“擡頭就能看到太陽,卻看不見長安,可見太陽離我們近。”當時,司馬紹只有四五歲,衆人都紛紛誇讚他是個小神童。
司馬紹長大以後,博覽羣書,滿腹學問,思路敏捷,能言善辯,有時候討論問題,連王導也說不過他。司馬紹喜好文章辭藻,敬賢愛客,又好習武藝,鑽研兵法,善於安撫將士。江南的人才,全都歸心於司馬紹,認爲他必能復興晉朝大業。
王敦第一次舉兵作亂的時候,朝廷軍隊潰敗,抵擋不住。司馬紹當時是太子,他怒髮衝冠,披甲執戟,登上戰車,要親自率軍殺敵。大臣溫嶠等人苦苦勸諫,說:“朝廷興旺,全依賴於太子,太子切不可冒險”。
司馬紹不聽,打馬就要走。溫嶠情急之下,拔出刀來,一刀砍斷了戰車的馬套繩,這才阻止了司馬紹。
王敦攻佔了石頭城,進入建康,逼司馬睿封他爲丞相,控制了朝廷。王敦知道,太子司馬紹神武有大略,深得人心,是他篡位的最大障礙,便想以不孝的罪名,廢黜他的太子之位。
在朝堂上,溫嶠挺身而出,極力爲司馬紹辯護。王敦氣急敗壞,聲色俱厲,呵斥溫嶠:“司馬紹有什麼功德,值得你如此稱道?”
溫嶠毫不畏懼,說:“太子熟知治國之道,能夠使國家長治久安,這就是最大的孝。”大臣們紛紛支持溫嶠的意見,王敦的圖謀沒有得逞。
公元322年,司馬睿病逝,司馬紹繼位。當時,王敦已經回到老巢武昌,但仍然掌管兵權,搖控朝廷,東晉局勢很不穩定。
司馬紹登基以後,下令停止皇宮的酒宴活動,把樂器全部封存起來,減少宮中開支,整頓官場風氣,重用王導、陶侃、溫嶠等一批賢臣,東晉朝廷出現了一派新氣象。
司馬紹心裡十分清楚,王敦的篡位野心已經暴露無遺,遲早會成爲朝廷大患,於是抓緊做好了防範準備。他任命王導爲大都督,併兼任揚州刺史;任命溫嶠爲中壘將軍,負責守護石頭城;任命皇后的哥哥庾亮爲左衛將軍,負責保衛皇宮。同時,任命陶侃爲徵南大將軍,領兵在外;詔令臨淮太守蘇峻、豫州刺史祖約等人帶兵入朝,護衛京師。司馬紹的部署十分得當,猶如佈下了一張天羅地網。
與此同時,王敦也做好了進兵建康、企圖篡位奪權的準備。公元323年,王敦率軍由武昌出發,控制了揚州、荊州、徐州等地,打算第二次叛亂,攻取建康,奪取皇位。
司馬紹聽說王敦軍隊駐在於湖,就是現在安徽的當塗,很想親自去探個虛實,實地偵察一番。司馬紹知道羣臣必會阻攔,於是沒有告訴任何人,換上普通人的衣服,單人匹馬,悄悄出城,直奔於湖而去。
司馬紹到了於湖,圍着王敦軍營轉了一圈,仔細觀察王敦軍隊的情況,待了很長時間,才撥馬返回。司馬紹的舉動,引起了士兵們的懷疑,報告了王敦。
王敦聽了士兵們描述那人的容貌,吃了一驚,懷疑是司馬紹,但又覺得不可能,便派了幾名騎兵,下令務必把此人抓來,想弄個明白。司馬紹的母親是鮮卑人,所以他的長相與衆不同,特別明顯的是,司馬紹的鬍鬚是黃色的。
司馬紹仔細觀察了王敦軍營的情況,心裡有數了,於是策馬急馳回京。他也擔心有騎兵追來,於是做了防範,馬拉糞以後,就澆上冷水,造成已走多時、馬糞已涼的假像。
司馬紹路過一個旅舍,見一老婦人正在賣飯。司馬紹靈機一動,跳下馬來,給了她一把七寶鞭,並塞給她一些錢,教她說:“如果後邊有人來,問起你,你就說人已過去多時了,並把此鞭給他們看。”
王敦的騎兵追到旅舍時,果然停下來詢問老婦人。老婦人就按照司馬紹教的話說了一遍,把七寶鞭給了他們。騎兵沒有見過這等寶物,傳遞着玩賞了半天,又見馬糞是冷的,確信已經走遠了,於是不再追趕,拿着七寶鞭回去覆命了。
王敦一見七寶鞭,認得是司馬紹所用之物,確信是司馬紹無疑,心中大悔,後悔沒有多派騎兵,全力追趕,錯過了這個絕佳的機會。王敦懊惱地直拍桌子。
司馬紹貴爲皇帝,卻去充當偵察兵,親自偵察敵情,這在古今中外的歷史上,恐怕也找不出幾個來,且不說他的行爲是否妥當,就其膽量來說,真夠大的!
王敦後悔惱怒,於是任命哥哥王含爲元帥,率五萬大軍,攻擊建康。司馬紹早已做好了部署,親自率軍迎敵。在一天夜裡,司馬紹派出一千多名勇士,偷襲王含的軍營。王含士兵沒有防備,四散逃命。朝廷大軍趁勢掩殺,把王含打得大敗。
王敦聽說王含兵敗,氣憤而死。王敦軍隊本來屬於造反之師,人心不齊,如今見沒有了主帥,更是鬥志全無,頓時潰散。將士們紛紛倒戈,投降了朝廷,王敦之亂被平息了。司馬紹隨即發佈大赦令,除王敦親信死黨外,脅從者一律不予追究,使局勢很快穩定下來。
司馬紹平定王敦叛亂、穩定局勢之後,在京郊祭祀天地,向上天禱告,他要大展鴻圖,復興晉朝。可是,上天並沒有保佑他,司馬紹不久得病,病勢逐漸沉重。
公元235年,司馬紹英年早逝,年僅二十七歲,當皇帝只有兩年時間。
《晉書》對司馬紹評價很高,說他聰明敏捷,能隨機斷事,雖在位時間短暫,但能夠安定國家,影響是深遠的。
司馬紹英年早逝,是東晉的重大損失,實在令人可悲。但更可悲的是,司馬紹有個十分聰明的兒子,也是一個不錯的帝王,不料同樣英年早逝,而且比他的父親壽命還短。
老天爺這是成心要和東晉過不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