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宦官殺害大將軍

宦官殺害大將軍

漢朝時期的大將軍,職級高於丞相和三公,既統領軍隊,又輔佐朝政,處於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尊貴地位。著名權臣霍光和王莽,都是以大將軍的身份輔政的。

然而,竇武這個大將軍,卻當得相當窩囊,他執政後爲朋黨平反,並準備剪除宦官勢力,卻不料宦官先發制人,不僅殺了竇武,而且變本加厲地鎮壓朋黨,形成了歷史上第二次“黨錮之禍”,可見宦官能量之大、勢力之強。

《後漢書》記載,竇武是東漢名臣竇融的玄孫,他出身名門,恭謙好學,年輕時候就以學識淵博、品行高尚而出名,還教授了不少學生,在當地名聲顯赫。

竇武的長女叫竇妙,被選入宮,初爲貴人,後被漢桓帝封爲皇后,很受寵愛。因此,竇武入朝做官,先當郎中,後升任越騎校尉,並被封侯,食邑五千戶,富貴加身。

竇武爲官清正,廉潔奉公,不接收任何禮物,家中生活簡樸。當時遭遇災荒,糧食歉收,竇武用車載着糧食飯菜,在道路上施捨饑民。竇武禮賢下士,喜歡結交名士,他把皇帝和皇后的賞賜,全部送給了太學學生。

竇武爲人正直,嫉惡如仇。他的侄子竇紹在朝中任虎賁中郎將,因爲驕橫奢侈,常被竇武訓誡。竇武見他屢教不改,就給皇帝上書,請求把他免官了。竇武十分痛恨宦官們的橫行霸道,自然與李膺、陳蕃等正派人士站在了一起,共同對抗宦官,被譽爲朋黨的三君之一。

公元166年,發生了第一次“黨錮之禍”,漢桓帝大肆抓捕黨人,竇武因是皇帝的岳父,得以倖免。但竇武仍然十分憤慨,他接連上書,爲黨人辯護,力勸漢桓帝分清好壞,任用忠良。竇武還上交官印,拒絕上朝,以示抗議。在竇武的努力下,李膺等人的性命得以保全,有些黨人也被釋放,減輕了“黨錮之禍”的危害。

公元167年年底,漢桓帝駕崩,竇武和女兒竇太后經過商議,立了一個十二歲的小皇帝。竇太后臨朝攝政,竇武升任大將軍,主持朝政。形勢發生大變,對朋黨十分有利了。

竇武立即把受到迫害的大臣召回,委以重任。陳蕃擔任太傅,與竇武共同輔政。李膺、杜密等朋黨人士齊聚朝廷,他們羣情激奮,摩拳擦掌,準備徹底剷除宦官勢力。

誅滅宦官,是件大事,必須要秉告竇太后,由竇太后頒發詔令才行。然而,竇太后不懂政治,見識短淺,說:“宦官在宮中任職,這是漢朝以來的老規矩,世代相傳,怎麼能夠全部廢除呢?”

竇武見竇太后不同意,只好退而求其次,要求處罰罪行嚴重的宦官,竇太后答應了。於是,竇武殺掉了罪行明顯的幾個宦官,罷免了一批宦官的職務,卻也打草驚蛇了。

當時,宦官中權勢最大的是王甫、曹節、鄭颯等人,竇武請求誅殺他們。但王甫等人十分狡猾,行事謹慎,沒有明顯的罪狀,而且他們能說會道,善於逢迎,迷惑了竇太后,竇太后不同意。

竇武就將鄭颯關進監獄,嚴刑拷問,讓他招供王甫、曹節等人的罪行,打算拿到證據,再奏明太后,一併剷除。鄭颯當時擔任長樂尚書,知道的事情不少。

宦官們也不是吃素的,竇武等人一上臺,他們就預感到將要大難臨頭了,自然做好了應急準備,竇太后的見識淺薄和竇武的遲疑不決,讓他們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陳蕃等人見事情緊急,都勸竇武立即動手,以防夜長夢多。竇武卻想拿到鄭颯口供之後,奏明竇太后再動手,那樣做,名正言順。竇武是書生氣十足!

鄭颯熬不過酷刑,終於交待了宦官們的全部罪行,竇武大喜,立即給太后上書,請求誅滅宦官。可是,宦官們暗地裡早就謀劃好了,做好了各種準備。鄭颯一招供,宦官們就知道已經是最後的生死關頭了,必須要鋌而走險,先發制人,拼個魚死網破。

公元168年9月,王甫、曹節等十七名爲首的宦官,集聚在一齊,口含牲畜血,共同立盟發誓,要誅殺竇武等人,隨即開始發難,史稱“九月宦官政變”。

宦官們政變,最大的優勢是皇帝。他們首先關閉宮門,挾持了漢靈帝,同時也挾持了竇太后,奪去璽書,使竇太后失去了作用。宦官們都是皇帝和太后身邊的人,幹這事自然輕而易舉。當時,漢靈帝只是一個十多歲的孩子,宦官們連哄加騙,軟硬兼施,讓他頒發了好幾道詔書,有的是任命宦官擔任要職的,有的是詔令逮捕黨人的。

王甫被任命爲黃門令,手持皇帝詔書,帶領爪牙去逮捕尚書令尹勳,尹勳不接受,被當場殺死。於是,宦官們佔據了朝廷中樞,可以打着皇帝的旗號,任意發號施令了。

宦官們又手持皇帝詔令,去逮捕竇武等人。竇武知道這是宦官們作亂,趕緊跑入北軍軍營,向將士們下令:“宦官反叛,盡力誅殺,有功的封侯”。

宦官們手持皇帝詔令,集合了宮中羽林軍一千多名士兵,由王甫率領,去與竇武統領的北軍對抗,但力量明顯不足。竇武的北軍人多,打敗宦官應該是不成問題的。恰在這個關鍵時刻,發生了意外,形勢瞬間對宦官們有利了。

原來,將領張奐平定了羌人叛亂,回京報捷。張奐是東漢名將,所率軍隊又是兵強馬壯。宦官們便假借漢靈帝的名義,給他下了一道詔書,令他率軍平定竇武叛亂。張奐剛到京師,不明真相,只得奉詔,與王甫合兵一處,去打竇武。

張奐率大軍與竇武對陣,兵力明顯佔有優勢。竇武的士兵見了,心生畏懼。王甫命人齊聲高喊:“竇武謀反,你們都是保衛皇帝的禁兵,不要跟他走,投降過來的有賞。”

北軍士兵平日畏服宦官,眼下宦官又是打着皇帝的旗號,而且張奐軍隊人多勢衆,於是紛紛投奔過來。結果,兩軍還沒有開打,竇武的士兵就跑光了。竇武見大勢已去,只得含恨自殺。

張奐是武將,長期在外領兵,他不屬於朋黨,但也不依附宦官。平定了竇武以後,張奐知道了實情,自責不已,堅決不接受宦官們對他的封賞。後來,張奐被宦官們誣陷罷官,歸居故里。

竇武死後,宦官們兇殘地把他的宗親、賓客、姻屬全部誅殺。竇太后也被囚禁起來,從此退出了歷史舞臺。

宦官們仍不肯罷休,又大肆收捕迫害朋黨人士,李膺、陳蕃、杜密等一百多人被殺。有的並不是黨人,但只要是得罪了宦官,就被做爲黨人治罪。這樣,前後被殺、流放、監禁的,多達六七百人,形成了歷史上第二次“黨錮之禍”。第二次“黨錮之禍”,比第一次持續時間更長、危害更大。

第二次“黨錮之禍”過去八年之後,大臣曹鸞上書,爲朋黨人士鳴冤,抨擊宦官。這個時候,漢靈帝已經二十多歲了,但他昏庸無能,仍然倚重宦官,見到奏書,勃然大怒,立即處死了曹鸞。漢靈帝接着頒發了一道詔書,凡是朋黨的門生、故吏、父子、兄弟任官的,一律罷免,禁錮終身,而且牽連五族,均不得爲官。

不少學者認爲,兩次“黨錮之禍”,動搖了東漢王朝的根本,從此之後,從中央到地方,清廉正直的官吏幾乎絕跡,宦官勢力控制了整個朝野,東漢王朝的黑暗和腐敗達到了頂峰。

40、道教正式創建23、“大樹將軍”馮異精選3、劉秀的兩員大將死於暗殺8、掃滅羣雄收復中原6、平定河北登基稱帝23、“大樹將軍”馮異28、馬革裹屍遭遇冷落49、誠信君子範式3、昆陽大戰一舉成名52、吳祐仁義執法18、以柔治國光武中興67、漢靈帝仍然寵信宦官2、劉秀兄弟乘亂起兵58、宦官政變立順帝4、禍起蕭牆兄長被殺69、宦官又殺一個大將軍17、滅公孫統一天下精選9、太監就能發動政變立皇帝精選3、劉秀的兩員大將死於暗殺63、漢桓帝誅殺樑翼4、禍起蕭牆兄長被殺4、禍起蕭牆兄長被殺精選9、太監就能發動政變立皇帝58、宦官政變立順帝39、佛教傳入中國41、王充創立無神論50、義烈之士朱暉26、兩員大將死於暗殺33、劉秀的文臣們精選9、太監就能發動政變立皇帝53、酷吏有情夫妻團圓27、東漢也有“將相和”4、禍起蕭牆兄長被殺馬援馬革裹屍遭冷落新視角讀後漢書 序和目錄37、爲政寬和的漢章帝61、樑冀專權跋扈18、以柔治國光武中興68、黃巾起義動搖天下16、施巧計盧芳自滅馬援馬革裹屍遭冷落9、後院起火置之不理70、董卓入京朝廷遭殃22、吳漢忠勇猶如周勃20、寇恂功績堪比蕭何17、滅公孫統一天下47、仁德太守許荊21、耿弇用兵媲美韓信精選6、造紙術是太監發明的22、吳漢忠勇猶如周勃精選3、劉秀的兩員大將死於暗殺57、閻太后又立小皇帝1、大災荒造成人吃人43、張衡製作地動儀4、禍起蕭牆兄長被殺16、施巧計盧芳自滅46、一代賢王劉蒼65、朋黨對抗宦官64、宦官禍亂朝綱歷史上並無“桃園三結義1、大災荒造成人吃人47、仁德太守許荊14、行仁義招降竇融精選10、樂極生悲只當了二十七天皇帝22、吳漢忠勇猶如周勃精選2、東漢也有“將相和”50、義烈之士朱暉37、爲政寬和的漢章帝19、鄧禹智勇賽過張良15、出奇兵擊敗隗囂9、後院起火置之不理60、樑太后臨朝聽政10、呂母起義史稱第一7、智取洛陽東漢建都68、黃巾起義動搖天下13、四大勢力割據西方21、耿弇用兵媲美韓信36、剛猛治國的漢明帝68、黃巾起義動搖天下67、漢靈帝仍然寵信宦官5、深明大義劉秀隱忍27、東漢也有“將相和”5、深明大義劉秀隱忍7、智取洛陽東漢建都20、寇恂功績堪比蕭何精選3、劉秀的兩員大將死於暗殺56、漢安帝安於享樂59、漢順帝順從宦官7、智取洛陽東漢建都62、李杜不畏強權20、寇恂功績堪比蕭何精選10、樂極生悲只當了二十七天皇帝41、王充創立無神論48、愛民模範第五倫39、佛教傳入中國2、劉秀兄弟乘亂起兵精選9、太監就能發動政變立皇帝42、蔡倫發明造紙術17、滅公孫統一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