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私德

一、私德跟公德的關係

私德跟公德,不是兩個相互對立的名詞,而是兩個相互隸屬的名詞。斯賓塞說:“羣體是個人的集合。所以羣體的道德,決定於個人的道德,羣體的精神風貌表現爲個人的精神風貌。個人身上本來不具備的精神風貌,不會因爲加入羣體就翩然閃現;個人身上本來就具備的精神風貌,也不會因爲加入羣體就神秘消失。”這話實在!所謂公德,就其本體而言,是一個團體中每個人都具備的公共德行;就構成這個本體的作用而言,是團體中每個人通過自身的德行表現,反映出的團體公共觀念。一羣瞎子加在一起出不來一個眼睛好使的人,一羣聾子加在一起出不來一個耳朵好使的人,一羣窩囊廢加在一起也出不來一個狠角色。所以說,如果一個私人身上不具備某種德行,那麼把百千萬億個這樣的私人組織成一個團體,那一德行也不會以公德的面目出現。這個道理再明顯不過了。瞎子不會因爲混在眼睛好使的人中間,就能突然看見東西;聾子不會因爲混在耳朵好使的人中間,就能突然聽到聲音;窩囊廢不會因爲混在作戰勇敢的人中間,就能突然變成勇士。所以,如果一個人對自己都不實在,而指望他待人實在,一個人在私人交涉方面都不忠誠,而指望他對團體忠誠,沒有這樣的事。這個道理也是再明顯不過了。像這樣,雖然今天的學者整天提倡公德,然而公德的效果就是不見提高,這也說明國民的私德很成問題。因此,想要締造新國民,首要任務就是必須培養國民的私德。而決心促進新國民早日締造成功的踐行者,首要任務也是必須提升自身的私德。

況且公德跟私德,難道有明顯的界限嗎?難道能劃分成兩個範疇嗎?道德起源於人跟人之間打交道。(假使像《魯賓遜漂流記》描寫的那種情形,一個人在荒島謀生,就談不上道德不道德了。)不管是跟少數人打交道,還是跟多數人打交道;不管是跟私人打交道,還是跟團體打交道,打交道的對象雖然不一樣,但衡量道德的標準卻一樣。所以不管是東方還是西方,所定義的道德,都指的是對社會安定和社會利益有輔助作用;所定義的不道德,都指的是對社會安定和社會利益有戕害作用。再說回來,所謂“公”啊“私”啊,不過是爲便於體驗踐行道德而設立的名詞。就普遍意義而言,道德就是道德,不分什麼公德私德;就辨析意義而言,那麼容或存在私德醇美而公德沒有跟上還有待完善的情形,但絕不存在私德濁下,而公德可以從中借鑑傳承的現象。公德是私德的拓展延伸,一個人私德很好而公德欠缺,只需要把私德拓展延伸一下就可以了,而一個人要是不講私德卻空談公德,那麼連可供拓展延伸的東西都沒有。所以說,只要養成私德,道德修養就完成了一半。

二、私德墮落的原因

私德的墮落,在今天的中國已經到達極限。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相當複雜,沒辦法一條一條細說,以下從大的五個方面談一談:

(一)由於政體的陶鑄。孟德斯鳩說:“凡是國家,偶爾會出現賢明的君主,但是臣民中有道德的人一直都極爲稀少。不妨看看歷史。在君主國家裡號稱大臣、近臣的,大都是些庸劣、卑屈、嫉妒、陰險的人,這是古今東西的共同現象。不光是這樣,如果上級不講仁義,而下級守正不阿,如果貴族爭相爾虞我詐,而平民獨獨看重廉恥,那麼下級和平民將會遭到上級和貴族變本加厲的打壓和欺詐。所以國家的人,不分上下貴賤,都得憑着機變、詭詐、傾軋、討巧的生存策略彼此打交道。這有他們不得不這樣做的原因。像這樣,政體下,根本不需要什麼仁義道德,道理再清楚不過了。”物競天擇是生物界的公例,只有順應這一公例才能生存。我們中國人幾千年來在的空氣中生存,只要想進取,一定得詐僞;只要想自全,一定得卑屈。最富於這兩種性質的人,就能在社會上佔最優勝的位置,而稍缺乏這兩種性質的人,就會被淘汰出局孤零零退出人生舞臺,根本沒有傳宗接代的機會。因此,可以說詐僞、卑屈作爲先天的遺傳屬性,盤踞在社會中,成爲我們的國民性。這種國民性愈演愈烈,即使是豪傑,也難保不被感染甚至難以自拔。不光是這樣,那些蜷縮在下只想着保全性命討好爭寵的人不必說,即使是一兩位豁達赤誠的志士,一旦想爲民衆爭取權益,也或者不得不採用旁門左道,或者不得不做出出格舉動。這些志士如果用心的確出自一片至誠,還可以不受外界影響,然而旁門左道用習慣了,那麼德行的退步,也是自然而然的。要是定力稍微不夠,不隨波逐流的能有幾個呢?爲民衆爭取權益的豁達赤誠志士,難道不是一個國家中不可多得的人才嗎?要是他們身在自由國家,極可能成爲大政治家、大教育家、大慈善家,以自己真實完整的德行,溫和光明的手段,爲社會做出貢獻。而現在竟然迫使他們不得不採用旁門左道,並且因爲這樣走向墮落的十有。唉!罪惡罄竹難書!

(二)由於近代霸者的摧鋤。我們所受的數千年遺毒就是這樣!而這數千年間,民德也偶然發生小小的升降。這是因爲歷代皇帝的不同好惡在其間發生了重要作用。西方有哲人說:“之國,君主萬能。”這不是空話。我曾經考證過三千年來風俗的差異。三代以前太遙遠了無從考證,春秋時期還有先王的遺民存在。從戰國到秦朝,再到西漢,風俗驟變,趨向集權。當時的統治者把人民當芻狗一樣對待,各有各的招。戰國時期雖然亂哄哄的,但還保有任俠尚氣的風俗。到了西漢初期,統治者開始摧鋤打壓豪強,俠義之士逐漸被時俗嘲笑。所以到了王莽篡位時期,天下到處都是拍馬屁逢迎的人,這是高帝劉邦、惠帝劉盈、文帝劉恆、景帝劉啓播下的種。到了東漢,民德有所提升,是因爲光武帝劉秀“尊崇節義,敦厲名實,所舉用者莫非經明行修之士,而風俗爲之一變”。22到了曹操佔據冀州的時候,任用獎勵有才無德的**人士,於是權謀詐術紛紛出籠,奸邪僞劣形成風氣。光武帝劉秀時期形成的清明風俗,到這時候已經掃地殆盡,每下愈況,後來到了五代時期更是墮落到極點!千年間民俗的淫逸侈靡,也因爲君主的在推波助瀾。到了宋朝民德又有所提升。宋太祖趙匡胤曾任後周殿前都檢點,後掌握兵權發動陳橋兵變,坐上皇帝位。之後,他運用力,挫抑民間名節以求皇位穩固。(君臣坐而論道的體制到了宋朝被廢止了。因爲範質跟趙匡胤兩人共同輔佐後周的時候,位階比趙高,等到他做了趙的宰相,爲避嫌主動提出廢止君臣坐而論道體制。)而之後的宋真宗和宋仁宗採取文治,很識大體,提倡士氣。宋朝民德的提升,大原因固然不是因爲君主,但君主也起了部分作用。元朝入主中原,百姓衣冠塗炭,他們純以遊牧水草之性統馭人民,所以九十年間,暗無天日。到了明朝民德又有所提升。明朝民德的提升,不是靠君主的力量。明太祖朱元璋陰鷙兇殘,摧鋤民氣,戮辱臣僚。在這種力的挫抑下,造成的惡果比西漢還要嚴重。到後來明神宗後期東林黨出現及崇禎時復社出現,他們均捨命不渝,革故鼎新,忠義之氣才又擴散開來。到了清朝,順治、康熙年間首開博學鴻詞科網羅收買明末遺留下來的人才,並且竟然還做貳臣傳侮辱歸順它的人。晚明的士氣,可以說已經撲滅殆盡。到了雍正、乾隆年間,統治者悍鷙陰險,大興文字獄,廷辱大臣耆宿以毀滅廉恥。(乾隆在位六十年,大學士、尚侍、供奉等大員,沒有一人不曾遭受過罷黜辱沒。)同時還編輯四庫全書,燒掉大量記載清朝甚至遼、金、元事情的書籍,排斥道學,貶絕節義。可以說自曹操以後,還沒有哪個朝代敢這樣明目張膽、變亂黑白、意圖一手掩盡天下人耳目!一百多年前種下的惡果,如今正在散發毒素,我們必須齊心協力把它剷除乾淨!霸者造成的民族穢德世界盡知,難道是偶然的嗎?!

(三)由於屢次戰敗的挫沮。國家的戰亂同民族的品性最有關係。而因爲戰亂性質的不同,導致的結果也不一樣。下面先把戰亂的類別區分如下:

戰亂

戰亂時

本國內亂

外國戰爭

主動者

被動者

戰亂後

本國內亂

外國戰爭

征服者

被征服者

內亂是最不祥的。凡內亂頻仍的國家,必然沒有品行優美純潔的國民。當內亂時,國民必然產生六種惡性:一是僥倖性。有才智的人,不想爲社會盡力,而只想用自己的不可告人心術,找尋機會大撈一把。二是殘忍性。見慣了死於非命的慘象,久而久之,也就麻木了,惻隱心喪失了。三是傾軋性。彼此爭鬥,都想佔上風,都想達到自己的目的,轉眼間就會刀槍相向,就會有人倒地不起。這三種惡性,體現在桀黠的國民身上。四是狡僞性。不是要躲避強盜,就是要躲避官兵,居無定所,互相瞞騙,不這樣不能保證安全。五是涼薄性。自己都不知道過了今天有沒有明天,還顧得上戀妻子?對至親的人都沒工夫愛,還談得上愛同胞?所以仁義的品質喪失以致不留半分。六是苟且性。早知道受這個罪,還不如當初沒生下來的好。朝不保夕,高興一天算一天;人人自危,想再多了也沒用。落得個跟野蠻人不知明天是什麼一樣的下場!這三種惡性,體現在柔良的國民身上。當內亂後,國民也會產生兩種惡性:一是恐怖性。痛定思痛,草木皆兵;膽汁已破,勇氣全消。二是浮動性。長期沒了謀生的職業,不知道怎麼活下去;秩序全亂套了,恢復不到正常時候的心態了。所以說,內亂是最不祥的。比如法國大革命,是有史以來驚天動地的一大事業,然而它導致的最終局面是,全法國人彼此殺紅了眼!它的影響乃至使數十年以後的國民仍然沒回到正常狀態。史家波留說法國至今不能成爲完全民主政體的國家,就是因爲一場大革命下來,元氣傷得太厲害了。這絕對不是站不住腳的話!

內亂造成的影響,對戰勝方和戰敗方都一樣。爲什麼?勝方和敗方都是本民族的人。所以國內局勢恢復穩定後,不管是新政府建成了,還是舊政府繼續執政,民德的差異,只看政府制定的補救生產、陶冶民心的措施怎麼樣了。而暫時的、偶發的內亂對人們造成的影響小,補救起來也容易;長期的、頻發的內亂對人們造成的影響大,補救起來也難。這是粗略的比較結果。至於對外的戰爭則跟以上說的大不一樣。對於戰爭的主動發起方,那麼運用全在軍隊,而境內風平浪靜。有利於發揚國民的尚武精神,有利於鼓舞國民的自尊信念。所以西方哲人說:“戰爭是國民教育的一項條件。”是可喜的事,而不是可悲的事。對於戰爭的被動抵抗方,國民所受的影響雖然與內亂非常相似,但可以變僥倖性爲功名心,變殘忍性爲敵愾心,變傾軋性爲自覺心;乃至變狡僞性爲謀敵心,變涼薄性爲敢死心,變苟且性爲自保心。爲什麼?因爲內亂髮生反正是沒地方躲,只能盼着亂局快結束穩定日子快到來。但對外戰爭是生死戰,如果打不贏,即便戰爭結束了,生活也不可能回到戰前狀態了。所以有利用敵國外患作爲國家福氣的,雖然可悲但也不是全無道理。對外戰爭最終成了征服者,那麼多戰一次,民德就能提升一級。德國人經過跟奧地利一戰,愛國心增加;經過跟法蘭西一戰,愛國心愈發增加。至於戰敗而成爲被征服者,那麼國民的固有根性,可能會驟然轉變,原先的強勢習性會喪失得乾乾淨淨。比如,斯巴達的強武精神,史上有名,但爲什麼屈服於波斯之後,竟永久安心於做他族的藩屬?而所謂軍國民的紀念,竟沒有機會再看到了?波蘭在十八世紀以前,所向披靡,幾乎佔領全歐,爲什麼一被瓜分後,就再也看不到波蘭人身上固有的特性?燕、趙自古就以慷慨悲歌之士衆多著稱,如今經過其街市,順民旗迎風飄;探尋俠義之士,找不到。爲什麼?自五胡、元魏、安史、契丹、女真、蒙古、滿洲以來,受數百年六七度的征服,本能完全喪失。在政體下,既然已經把卑屈、詐僞當成護身進取的法寶,而何況者已經非我族類?所以經受內亂跟被征服,兩種情況碰上一種,國民的人格都將日趨卑下。而我們中國數千年來內亂不斷,可以說是以膿血充塞歷史,總是被別人打,從來沒主動打過別人;屢屢被征服,而沒有一次征服過別人。這樣累變累下種種遺傳的惡性,早已經瀰漫於社會。而今天,又正處於太平天國十多年驚天動地大內亂之後。同時打從歐勢東漸以來,帝國列強步步緊逼,我們割地、賠款、屈辱、求和,國民善性湮滅,惡性涌動,更不用說!

(四)由於生活困窘的逼迫。管子說:“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23唉!可不是這樣!當今世界,國民人格最完美的國度,第一要算英國和美國,第二要算德國。這三個國家都在全球經濟界佔最高位置。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在數百年前深具強武、活潑、沉毅、嚴整的氣度,到今天卻一一相反,都是因爲經濟衰弱導致。國民人格最劣下的,像朝鮮、越南,都是經濟最窮迫不堪的國家。俄羅斯政府,野心膨脹,虎視眈眈,震懾全球,但俄羅斯人民稱它爲罪惡政府,暗無天日,也是因爲國民經濟衰敗不堪導致。俄羅斯國內的虛無黨長年遊說煽動人民推翻政府,而不能得到多數人響應,於是只得像今天這樣實行孤注兇險的暗殺手段,也是因爲無力解決人民的經濟問題。日本的政治、學術幾乎趕上歐美,然而社會道德卻跟後者不能並論,也是因爲經濟進步跟政治進步不相稱。當然哪個朝代哪個國家都有一些超羣脫俗的人,他們的操守不受魔力的束縛,也不受生活困窘的銷磨。但即使如此,這樣的表現也不能要求普通人都做到。多數人必定得上養老下養小,生活稍稍富裕了,才能自重並且珍惜名譽,才能博愛並且樂善好施;腦筋有餘力了,才能從事學問,才能培養高尚一些的理想;工作之外有空閒了,才能想到爲他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才能生髮出爲團體着想的精神。不具備這些條件的話,吃完上頓飯,就頭疼下頓飯怎麼解決;秋天還沒來呢,就傷心冬天沒棉襖穿……像這樣,即便具備仁心仁德,難道要自己挨餓受凍以體念衆生?即便目光遠大有長遠打算,難道能跳過現在擁抱將來?西方社會學家認爲,文明人跟野蠻人的差別表現在具不具備公共思想,以及對將來的打算是多還是少,而這兩方面之所以產生差異,生活條件好壞起關鍵作用。所以人們表現出來的貪鄙性、褊狹性、涼薄性、虛僞性、諂媚阿諛性、自暴自棄性、苟且偷生性,多半都是因爲生活困窘造成的。所以說,國家的經濟狀況跟民德的關係,就是這樣密切。

我們中國人數千年來,徭役加身,屢遭變亂,天災,說來就來,能趕上安居樂業好時候的,百年不遇。所謂虛僞、褊狹、貪鄙、涼薄、諂媚阿諛、自暴自棄、苟且偷生等惡德,早已經擴散了幾十個世紀,擴散到宗法社會的教育裡頭。發展到現在,國家的資本每年都不增值,而宮廷揮霍的工程款,官吏中飽私囊的流通費,往往是國庫每年收入的好幾倍。國民財產總值的統計,每人平均額不過七角一分多,而所擔負的外債,已經快達到十萬萬兩(不包括利息),以致有限的物力,全變成沒有收益的股本。像這樣,哪一國的國民可以生活下去?況且世界經濟競爭的風潮席捲而來,在今天才剛剛開始!民德墮落,每下愈況……唉!我不知道最後會墮落到何種地步!

(五)由於學術匡救的無力。以上四個方面是養成國民大多數惡德的源泉。然而自古移風易俗的事業,目的雖然是爲了多數人,但主動開風氣身體力行移風易俗誓做國民表率的終歸是少數人。也就是說,這方面導致民德,那方面如果有所補救,那麼即使民德,也不會到“無懈可擊”。東漢節義風氣的盛行,光武帝劉秀提拔重用明曉六經大義、立身行事謹嚴人才的作用佔十分之三,而儒學的實際效能,佔十分之七。唐代跟宋代的力差不多,君主的賢與不賢也很接近,但讀書人中間形成的風氣卻一個地下一個天上,原因就在於,唐代的讀書人沉迷輕浮淺薄的詞章學問,而宋代的讀書人推崇正心修身的道學廉節。魏晉六朝的原因雖然十分複雜,但老莊清談宗派的罪責佔二分之一。明太祖朱元璋刻薄寡恩,打壓品行端正人士的力度達到極點,但睌明士氣卻冠絕前古,這是因爲王陽明的學說居功甚偉。這樣看來,那麼二百年下來到今天,民德污下的根本原因,就可以知曉了。康熙設立博學鴻詞科網羅明末遺賢,於是一大部分明末耆宿紛紛自我貶污。從此以後,百年來支配人心的王陽明學說,蕩然無存。王夫之、黃宗羲、夏峰(孫奇逢)、二曲(李顒)等人,堅守氣節,隱居治學,過世之後,影響漸消。之後的李光地、湯斌,提倡程朱理學。這兩個人,前一個忘親背交、奸詐諂媚,後一個柔媚取容、欺罔流俗,竟然都成了一代開國大儒!這對世道人心起到的惡劣示範效應還用問嗎?!再往後就是陸隴其、陸世儀、張履祥、方苞、徐乾學等人,以曲意迎合、沒有主見的學術,文飾自身的奸劣,人格都比元代的許衡、吳澄還低下。從乾隆、嘉慶往後,閻若璩、王念孫、王引之、段玉裁、戴震之流,開始標榜提倡所謂漢學,不遺餘力排斥宋明理學。宋明理學不是沒有缺點不可以讓人指摘,但我獨獨受不了所謂的漢學家對它多嘴多舌。所謂漢學算哪門子學問?過去乾隆年間內廷演劇,劇曲大部分內容誨亂誨淫,犯了忌諱,被大罵了一通,不敢繼續演這些劇了,於是開始專演神怪幽靈、牛鬼蛇神的劇目。——既可以供統治者消遣,又避免給自己惹麻煩。我看清朝二百年來學者標榜的所謂學問,都可以劃歸到牛鬼蛇神類,他們的用心也正跟乾隆年間那些給宮廷演劇的相同。由於王陽明的學說激揚蹈厲,統治者忌諱,於是轉向程朱理學;程朱理學嚴正忠實,統治者也不喜歡,於是再轉向漢學。所謂的漢學學者,雖然生活在現時代,卻成天跟二千年前地下的僵石打交道;雖然著述上百卷,卻對現實社會不下一句評語;雖然立論千萬言,卻找不出一句他的心裡話。還能有比這更保險的苟活法嗎?有才智的人,既然找到了這一阿世盜名的密鑰,於是也就不在乎什麼名節了。所以說,宋明理學的弊端是方便了一些無恥之徒僞善,但漢學的弊端,卻讓無恥之徒連僞善都沒興趣了。爲什麼?這幫傢伙看到盛名鼎鼎的先輩明目張膽做潔身自好者不做的事,卻受到社會崇拜,享受學界恭維,那麼自己又何必自苦,像禹、舜一樣修行呢?過去王鳴盛跟人說:“我貪贓的惡名,最多也就傳個五十年,但我著書的盛名,卻可以傳五百年。”這番表白,真代表了全部漢學家的用心!莊子說:“哀莫大於心死。”所謂漢學家,領着全社會的人集體心死。這種鬼學問,跟八股含着一樣的毒素,盤踞學界中心二百多年,一直到甲午、乙未以後,氣焰纔開始衰落。然而這不痛不癢的世界也已經被他們造成了,今天我們正遭受報應……TMD。

五年以來,海外的新思想隨列強侵略的勢力傳入中國。一開始是一兩個人提倡,之後千百人呼應。提倡新思想的人,固然不是要全盤否定舊學,是看到舊學簡單,不適應時代,要補助它,並且引進新學說,促成思想自由發達,供學習者自由選擇。然而料不到的是,我們中國這個久經的社會,不是文明學說馬上能夠改變的。造成的局面就是:引進自由學說,不拿它增進幸福,而拿它破壞秩序;引進平等學說,不拿它監督義務,而拿它拒絕制裁;引進競爭學說,不拿它應對外界,而拿它分裂內部;引進權利學說,不拿它爭取公益,而拿它包裝私慾;引進破壞學說,不拿它清除毒素,而拿它毀滅國粹。斯賓塞說過:“的社會即便想革新,但這裡消滅了弊政,它又在那裡冒頭了;甲領域清除了害端,它又在乙領域生成了。整個社會算下來,弊政害端,跟沒革新前一樣。所以說,人民的素質不過硬,禍害可以換個地方繼續肆虐,沒法子禁絕。”唉!我觀察近年來新學說對我們青年的影響,不能不佩服斯賓塞說的話,並且愈發爲我們中國人心生無窮的沉痛!

“橘在江南爲橘,過江北則爲枳。”誰能料到西方社會中最高尚醇美、有利社會、進化風俗的學說,一傳入我們中國,就被我們偉大的同化力改造得面目全非!總結說來,魏晉清談,乾嘉考據,跟現在學子口呼自由、平等、權利、破壞……雖然人換了,對象換了,但性質一樣。而今天這種表現最嚴重的人,是把最新最有力的學理,緣附他們所受的或遠或近的惡性惡習拼命提倡。所以清朝二百年間民德的變遷,在朱學時代雖然有僞善的人,但他們還知道行惡是可恥的;而在漢學時代,連僞善的面具也不戴了,直接就認爲行惡沒什麼可恥;到今天如果不補救,怕是以後的歐學時代,必將出現把行惡當成榮耀的人!——今天這種心態已經在一小部分青年身上滋生了!人們到了把行惡當成榮耀的地步,連“洪水猛獸”都不能形容這種現象的恐怖!有操守的君子想到這一點,不禁渾身冰涼。

中國曆代民德升降原因表

國勢

君主

戰爭

學術

生計

民德

春秋

列國並立貴族

權不甚重影響頗少

雖多而不甚烈

各宗派雖萌芽而未甚發達多承先王遺風

交通初開競爭不甚劇

淳樸忠實

戰國

列國並立集權漸鞏固

大率以尚武精神外交手段兩者獎勵臣下

甚烈

自由思想大發達儒墨道法縱橫諸派互角而法家縱橫家最握實權

商業漸興兼併大起因苛稅及兵亂民困殊甚

其長在任俠尚氣其短在僄狡詐僞破壞秩序

國勢

君主

戰爭

學術

生計

民德

中央集權力甚強

以塞民智挫民氣爲主

繼續

屏棄羣學稍任法家

大窘

卑屈浮動

西漢

中央集權力甚強

高祖承用秦法專挫任俠刻薄寡恩

儒老並行

文景間家給人足武昭以後稍困

卑屈甚於秦時

東漢

中央集權力甚強

光武明章獎勵名節

儒學最盛時代收孔教之良果

復甦

尚氣節崇廉恥風俗稱最美

三國

本族分裂

魏武提倡惡風吳蜀亦獎勵權術

缺乏

頗艱

污下

六朝

外族侵入

獎勵浮薄侈糜之風

甚多而本族率戰敗

佛老並用詞章與清談極盛

憔悴

混濁柔靡

本族恢復中央集權旋復分裂

驕汰

上半期平和下半期大亂

儒者於詞章外無所事佛學稍發達

上半期頗蘇下半期大困

上半期柔靡卑屈下半期混濁

五代

不成國

無主

戰敗於外族

民不聊生

最下

主權微弱外族頻侵

真仁愛民崇禮

戰敗於外族

道學發達最盛朱陸爲其中心點

稍蘇

尚節義而稍文弱

外族主權力甚強

以遊牧性蹴踏本族

本族全敗戰爭與國民無與

摭朱學末流而精神不存

卑屈寡廉恥

本族恢復力甚強

太祖殘忍刻薄挫抑民氣

戰勝後平和時代稍長

王學大興思想高尚

稍蘇

發揚尚名節幾比東漢

外族同化主權力甚強

雍正乾隆以谿刻陰險威羣下

戰敗後平和時代稍長

士以考據詞章自遁不復知學其黠者以矯僞之朱學文其奸

頗蘇

庸懦卑怯狡詐

現今

文明之外族侵入主權無存

四十年來主權者以壓制敷衍爲事近而益甚

內亂未已外患又作數敗之後四海騷然

舊學澌滅新學未成青黃不接謬想重疊

漏卮既甚而世界生計競爭風潮侵來全國憔悴

混濁達於極點諸惡俱備

三、私德的必要

人需要私德,就跟需要吃飯一樣,離開了就活不成。即使這樣,但我寫的東西,對於大多數不讀書、不識字的人,還是產生不了影響。就是對於少數熱衷讀舊書、識舊字的人,也恐怕起不了多大作用。這樣,我文章的讀者對象不得不定位在少數國民中的最少數人。我相信這部分最少數人,他們將來的影響力會發展壯大起來,能夠影響感化大多數普通人。我爲自己的想法感到欣慰,也爲自己的想法感到心憂,我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的心緒。

我以前以爲中國的舊道德,怕是不足以規範現代人的人心,所以渴望發明一種新道德作爲補助。(參見本書第五節《公德》一篇)現在想來,這真是過於理想的想法,而絕對不是在今天能夠實現的。今天想用一種新道德改造國民,必定不是光用西方的學說就能夠辦到的。一個人讀遍蘇格拉底、柏拉圖、康德、黑格爾的書,說他具備“新道德學”可以,說他具備“新道德”卻不可以。爲什麼?道德是一種行爲,是要落實到行動上的,而不是一種學問,僅限於嘴上說說。如果只是談談道德,那麼道德的本質就是出於一個人良心的自由,古今中外,都是這樣,所以不存在什麼新道德、舊道德的說法。如果要踐行道德,那麼因爲人跟人所處的社會性質不同,表現的形式也不同。先人留傳下來的有關道德的理論教誨和行爲垂範,已經潛移默化在我們身上,想清除這些影響,換上其他社會中奉行的道德規範,能行得通嗎?我曾經分析過西方道德規範的構成:一方面出自宗教的制裁,一方面出自法律的制裁,一方面出自社會名譽的制裁。而這三方面的制裁,在今天的中國能起作用嗎?我知道肯定不能。不能起作用卻還強調用新道德改造國民,真好比想把磚頭磨成鏡子,想把沙子蒸成米飯。

我固然知道進行道德教育不能不借鑑西方新道德作爲輔助,但即使這樣,也必定要等到實行國民教育以後,而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行的。然而在今天這種青黃不接的局面下,即使整天聽別人談論美食,自己的肚子也不會飽。況且今天也沒有什麼可以作爲青黃不接局面的過渡,那麼所謂實行國民教育,也不過是一句空話,究竟哪天能夠實行,終究是個未知數。這樣一來,新道德的輸入,也就沒了盼頭。既然這樣,那麼今天我們是靠什麼來維持社會的運行呢?我的答案是:仍然是靠我們祖先留傳下來的舊道德。

我曾經觀察過近幾年的新學界,其中不是沒有熱心提倡道德教育的人,但是總是不見成效,沒有別的原因,就是因爲他們所謂的道德教育,始終脫離不了才智教育的範圍。總是埋頭於汗牛充棟的宋元、明儒學案,埋頭於英國、法國的道德倫理學史,知識是很淵博,但對於培養道德有什麼實際意義?理是什麼,氣是什麼,太極、無極是什麼,直覺主義是什麼,快樂主義是什麼,進化主義是什麼,功利主義是什麼,自由主義是什麼,認識得是很明白,研究得是很透徹,論述起來也是頭頭是道,但跟道德培養有啥關係?我的意思當然不是說這些學說不需要研究,而是提醒大家,這些只是供我們研究學習的學說,也只應當把它們當作學說來研究學習,就跟學理化、學工程、學法律、學經濟一樣,目的只是增進我們的知識罷了。要是以爲學習它們就能培養道德,那麼仍然等同於:聽人談美食,肚子不會飽;窮人逛金店,帶不走元寶。照這樣下去,不只是現在,我擔心再過幾十年、幾百年,道德提升不見成效的情形也還是跟現在一樣。

唉!西方人才智和道德的進步成正比例,我們中國人才智和道德的進步成反比例。今天中國的現象,風雨欲來,像這樣下去,智育將會妨害德育。而名義上是德育而實際上智育,更會妨害德育。拿智育妨害德育,會使得社會上的人對智育產生不滿;拿“智育的德育”妨害德育,會使得社會上的人對德育也產生不滿。這難道是小事嗎?有志救國的人,對於德育的界說,不可不慎重考慮!

我認爲如果學者沒有求道的心也就罷了,如果有,那麼其實也不用學習太多的理論,只要擇取古人的對我足以產生振聾發聵作用的一兩句警語,那麼終身揣摩力行,就會受益不盡,同時安身立命的法則也就得到了。黃宗羲說:“學問之道,以各人自用得着者爲真。”又說,“大凡一個人的學說都有宗旨,是這個人得力的地方,也是學習者入門的地方。天下的義理無窮,除了歸納定義成一兩個字,怎麼才能抓住要點使它對我有益?”這實在是向學習者公佈了求道的不二法門!既然黃宗羲主張大家學習“各人自用得着”的學問,那麼就聽憑各人選擇好了,爲什麼我還要在這裡絮叨?即便如此,我既然決定通過言論宣傳爲國民效力,那麼我也想把自己希望弄通的還沒有完全弄通的學問心得講述出來,跟有興趣的讀者朋友商榷一番,行嗎?

一是正本。我曾經誦讀王陽明的拔本塞源24論,他說:“聖人之學日遠日晦,而功利之習愈趨愈下。其間雖嘗瞽惑於佛、老,而佛、老之說卒亦未能有以勝其功利之心。雖又嘗折中於羣儒,而羣儒之論終亦未能有以破其功利之見。蓋至於今,功利之毒淪浹於人之心髓,而習以成性也,幾千年矣。……記誦之廣,適以長其敖也;知識之多,適以行其惡也;聞見之博,適以肆其辨也;辭章之富,適以飾其僞也。……其稱名僭號,未嘗不曰吾欲以共成天下之務,而其誠心實意之所在,以爲不如是則無以濟其私而滿其欲也。以若是之積染,以若是之心志,而又講之以若是之學術,宜其聞吾聖人之教,而視之以爲贅疣枘鑿。”25唉!字字句句都像是對今天的我們說的!功利主義,在今天都快成了社會風氣,學者鼓吹它,不但不感到難爲情,相反倒覺着自己活得很真實。王陽明的學說,在當時就把功利主義定性爲多餘沒用的東西,可是在今天,對它唾棄的人有幾個呢?即便今天人人擁抱功利主義,我仍然把它作爲攻擊的靶子。同一件事,有企圖去做,跟沒有企圖去做,雖然表現形式相同,但事情的性質和結果卻大不一樣。不妨以愛國這一品德論述。愛國是絕對、純潔的行爲,如果以愛國的名義,滿足個人私慾,那麼實在不如不懂愛國、不談愛國來得好。王陽明對於功利跟非功利的辨析,所要強調的就是這一點。我們試於夜深人靜的時候,捫心自問,是否不存在王陽明所批評的那種心態。這個問題的答案只有自己心裡最清楚!大體上我們在剛受到時局事變的刺激或是時賢言論的感召的時候,所萌發的愛國心,都是絕對的,純潔的。等到後來心底就可能摻進了雜質,削弱了愛國心的比重,或是乾脆竊居愛國心的位置。這時候如果還說自己本着愛國心,那就不實在了。然而出於貪戀愛國的好名聲能夠贏得他人敬慕,於是就開始演假戲了。演戲上癮入戲太深,自己都不認爲是在演戲!這樣的人最開始的心固然是真誠的,可惜往後沒能避免虛僞,但是這不是性惡,而是學養還沒到火候,也就是說對於拔本塞源,沒有下過刻苦功夫。王陽明又說:“殺人須在咽喉處下刀,爲學須從心髓入微處用力。”我們如果甘心自暴自棄也就算了,如果不是這樣,那麼在心髓入微處,痛下自治力,不要讓自己停下來。最近看到某報,有排斥我提倡道德的言論,說:“今天只應當鼓勵大家國忘身的英雄,不應當鼓勵大家做束身寡過的迂士。只要是英雄,就算身上稍有缺點,我們也應當寬恕他的這些小節,而敬佩他的熱心。”又說,“竟然要驅使龍拏虎擲的青年個個循規蹈矩、文文弱弱,走上奄奄無氣的道路。我不知道亡國慘禍就快臨頭了,讓青年養成這種迂闊的人格目的何在?!”我以爲持這種意見的人還是應該冷靜自省一下。要果真是不拘小節的英雄,還沒什麼,就怕一百個這樣的人裡面英雄只佔一個,而剩下的九十九人只擅長不拘小節。自己是一百個人裡面的那個英雄呢,還是剩下的那九十九人中的一員呢?只有自己心裡最清楚。如果說無須像王陽明說的那樣拔本塞源,也可以成爲英雄,我沒見過有這樣的人。如果說自己的本原已經純美,沒有用得上拔與塞功夫的地方,那麼你自己雖然可能是這種情況,但不能讓我們這些習染深重、根器淺薄的人也跟你一樣,我們怎麼能夠不踏踏實實做好拔本塞源的功夫呢?況且我所說的舊道德,又不是單指束身寡過、循規蹈矩等表現。把束身寡過、循規蹈矩當成實現道德的最高法則,這又是王陽明所說的方法錯了目的肯定實現不了。如果不從心髓入微處做好拔本塞源的功課,那麼束身寡過的虛僞跟愛國忘身的虛僞,循規蹈矩的虛僞跟龍拏虎擲的虛僞,都是一回事!爲什麼這麼講?因爲這些表現都不是發自他們的本原。拿愛國這一品德論述的結果是這樣,其他的種種品德,也類同。

二是慎獨。拔本塞源論是學道的第一步。如果沒有這個心志,沒有這個勇氣,那麼就是自暴自棄,其他的更不用再說了。然而心志已經確立,勇氣已經鼓盪,但我們所受的數千年來社會對我們的薰染,以及我們沒有立志學道以前所自造的積習,還盤伏在我們的腦子裡,時時有發作的可能,除非採用一個簡易的辦法節制它、涵養它,不然難保它不會中途生變。這個辦法,難道不是慎獨嗎?慎獨的說法,我們年少時讀《大學》、《中庸》,哪個不知道?然而受用的人萬不得一,這固然是由心志沒確立造成的,但跟論述者對這一說法沒能闡釋透徹也有關係。我又從王陽明那裡聽到對這一說法的闡釋:“慎獨即是致良知。”(《與黃勉之書》)26那麼這樣說來,王陽明關於致良知的教誨,通過慎獨就可以執行了。

(陳九川)問:“近來功夫雖若稍知頭腦,然難尋個穩當快樂處。”

先生曰:“爾卻去心上尋個天理,此正所謂理障。此間有個訣竅。”

曰:“請問如何?”

曰:“只是致知。”

曰:“如何致知?”

曰:“爾那一點良知,是爾自家底準則。爾意念著處,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瞞他一些不得。爾只不要欺他,實實落落依着他做去,善便存,惡便去,他這裡何等穩當快樂。……”27

這話真是一針見血!(實際上《大學》中的“誠其意者,毋自欺也”也點出了王陽明所闡釋的意思。)王陽明門下的弟子錢緒山引申這番話的意思說:“認識到良知是一個頭腦,即使置身千百人中,也不受惑,也能憑着靜心默想的功夫,知道自己該做什麼。即使是獨居冥坐,仍然能憑着靜心默想的功夫,知道自己該做什麼。”所以我們要以良知爲本體,以慎獨爲致良知的方法。這在東方的王陽明,西方的康德,前後相隔一百多年,而兩人的主張不謀而合。正所謂東海西海有聖人,此心同,此理同。而求道的方法,一語中的,蘊意無窮,實在是我們終身踐行而不能完全掌握的奧妙啊。

王陽明過世後,他的微言大義逐漸失去影響,浙中一派,過於注重本體,一直到晚明,弊病叢生。後來劉蕺山重新大力提倡慎獨,以挽救王學避免成爲末流。劉蕺山這麼做實際上不過是以真王學來矯正僞王學。他拳拳服膺於王陽明闡釋的慎獨奧義,自始至終,不作他想。今天學界受毒的原因跟晚明不同,但受毒後表現出來的猖狂比晚明嚴重十倍。在睌明,滿街的人都以聖人自許,沉迷酒色財氣卻放言不礙菩提路。在今天,滿街的人都以志士自許,除了沉迷酒色財氣,進而陰險反覆、奸黠涼薄,反咬定這是英雄的正當表現。晚明的猖狂者猖狂,是因爲盜用了王陽明直捷簡易的明訓,當成自己的護符;今天的猖狂者猖狂,是因爲盜用了“愛國忘身”、“自由平等”等名號,作爲自己的護符。所以,有認同“誰做君子誰傻帽”的人,沒有鄙視“我是小人我怕誰”的人,紛紛明目張膽做小人,而社會上的人也沒有誰認爲這有什麼不對,反而形成一種相互捧場的風氣,以爲這樣做屬於自己的人權。哪裡知道自己這樣任性胡爲正是體內潛伏的“流氓鬼”篡位奪權入侵大腦假傳聖旨的結果!唉!我們要想成爲大寫的人,堂堂正正活在天地間,靠誰來幫助?靠誰來規勸?除了一絲不苟慎獨之外,還能靠誰?還能靠誰!過去我常常說基督教是西方德育的源泉,它的作用在哪裡?我要說:在祈禱。祈禱的用意不是在祈福。早晨起牀前祈禱,白天吃飯前祈禱,晚上睡覺前祈禱,禮拜天大家到教堂一起祈禱。祈禱時,必然在跟內心對話,清除雜念以“面對”冥冥中的神明,並且把自己一天中做過的事情以及興起的念頭,細細回味反省一遍。在平時做一般回想時,想必會因爲沒人知道,而忽略不計自己做過的不妥事情或興起的不良念頭,專去想自己做過的善事或興起的善念。然而當祈禱的時候,因爲“面對”的是冥冥中全知全能的上帝,沒有欺騙的餘地,所以正直純潔的思想不期自來。這對於涵養、省察、克治三方面的功夫,都非常有助力。這是普通的慎獨法。每一天都這樣做,個人的道德就會逐漸提升;每一個人都這樣做,社會的道德就會逐漸提升。所謂西方文明的精神,就表現在靜思己過這方面。東西方的道德教育,難道真有差別嗎?總的說來,東西方聖哲在引導人走向道德方面,表述用語和主張方法雖然存在差別,但要說到雙方主張提升道德的根本方法,那麼除了慎獨以外,沒有別的途徑。這難道能說某些人想成爲英雄,某些人想成爲迂士,是因爲受到了不同的鼓勵而做出了相異的選擇嗎?諺語說:“英雄欺人。”欺人的英雄可能有,自欺的英雄我還沒有聽說過。另外王陽明又說:“去山中賊易,去心中賊難。”我們自命志士的人要是不能清除潛伏在心底的魔,那麼整個國家的魔就會永久潛伏在國中,無從清除,這還用說嗎?!

三是謹小。“大德不逾閒,小德可出入。”28這固然是先聖的遺訓。然而話雖然這樣說,但我們的根器本來就薄弱,自治力往往不足以自衛,因此也就容易隨着所薰染到的習慣放任自流——小德出入一旦頻繁了,大德的不能堅持,也就跟着發生了。就好比堤壩漏水,即使一滴一滴地漏,如果不堵住,也會慢慢形成江河的規模。

以前在書裡看到曾國藩講述他戒菸、早起、堅持寫日記三件事。他說得那麼難,我一開始不相信,等到自己嘗試一番,才知道做好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確實不容易。我們將來的道行功業難以趕上曾國藩,從不能做好這些小事就可以推測出來。不是說這些小事是成就道行事業的源泉,而是說曾國藩的自治力比我們強多了,從這方面就能看出我們在做大事上跟他的差距。劉蕺山先生說:“我們被劣習污染得深了,平日所表現出來的行爲,就處處是毛病——但還談不上是過錯。我們只要戒除毛病就可以了,改正過錯的功夫,還用不着。”又說,“我們偶然犯了一項過錯,有的人可能會認爲沒什麼大不了,卻不知道從這項過錯往前推論,能推論出幾十層導致出現這項過錯的原因;從這項過錯往後預測,會預測出將會導致幾十層結果。所以說過錯如果不改正必然會發展成惡,因爲發生過錯是有原因的,而導致的流弊也會無窮。”這些話,真所謂:“一棒一條痕,一摑一掌血!”暮鼓晨鐘,發人深省!要是我的所謂小過錯,果真屬於偶發的孤立問題,不存在前因後果,那麼區區一節,確實也算不上什麼大問題,然而無奈前有原因數十層,後也將導致結果數十層,前後加起來考慮,像這樣,怎麼能說是小問題而不予以高度重視呢!拿治國來打比方,一處偏僻地區出現飢寒盜賊,這種事情的性質算不上十分嚴重。然而分析一下爲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那麼就會明白肯定是政府施政有過失,以致社會進步沒能調和。想象一下這樣下去的流弊:一處偏區這樣,跟着其他偏區也這樣,那麼禍亂就會蔓延到全國。再拿治身來打比方,一個人出現一兩天的風寒疥癬,這事的性質也算不上十分嚴重。然而分析一下他爲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那麼就會發現他必定是由氣血稍虧引起的,衛生不協調釀成的。想象一下這樣下去的流弊,一天是這樣,幾天後還是這樣,那麼這種病極可能會發展成頑疾甚至不治之症。今天我們對自己不注重小節的表現不當回事,或總是找藉口寬恕自己,那麼究竟是出於哪種考慮?小節表現方面之所以屢屢失檢,必然是因爲薰染的習氣非常深,必然是因爲自治力異常脆薄,而找藉口寬恕自己的念頭,就等於對自己說:“我確實做不到仁義。”這是連康德主張的良心自由也一道放棄了。因爲薰染的習氣深,因爲自治力弱,而對自己不注重小節的表現持寬恕心安的態度,怎麼能說是小事呢?這樣一天天下去,純粹德性一定架不住放任自流的蠶食。放任一絲一毫涼薄心的存在,就可能發展到弒父;放任一絲一毫險黠心的存在,就可能發展到賣國。自命爲不拘小節英雄的人,對此不能不深思。

以上三方面,講述了我認同的自我鞭策激勵的義理。天下的義理無窮,只舉這三處的原因,是認同黃宗羲觀點的表示——簡約爲貴。之所以大量轉述前賢的訓言,是因爲我本人才疏學淺,所能想到的比不上前賢。而專述王陽明同他門下弟子的訓言,也是出於這方面的考慮。其他先賢雖然也有精論,但我還沒有接觸到。況且歷來講學的人,一定是非常有心得且身體力行的人,即便沒有自己的理論,也足以對大家施行身教,而理論也不過是附庸罷了。我本人學道不深,怎麼能宣傳自己的淺見呢?不過是本着“未能自度而先度人”的用心同大家共勉罷了。要是問我在以上提到的三個方面做得怎樣,我會慚愧無以應對。希望讀者不要在心底合計:“他自己都做不到!”就此唾棄上面我所說的話。只要一個人說的話有一兩句站得住腳,即便學識淺陋跟我一樣,我們也不能採取以人廢言的態度。這是我寫這篇文章希望它能對社會有所貢獻的個人心願。

至於某報說我批評起別人來沒完,那我要檢討。孟子說:“要求朋友一心向善是朋友交往的原則。”我通過言論跟天下人交朋友,希望大家理解我寫文章的用心,同時也希望讀者朋友對我不吝賜教,使我能夠時刻保持清醒,自勉自勵,以期在將來能有所成就。肯這樣做的人就是有恩於我,我將不勝感激。

第13章 合羣第7章 進取冒險第1章 締造新國民第10章 自治第9章 自由第7章 進取冒險第10章 自治第5章 公德第13章 合羣第4章 向英美學習第14章 生利分利18第1章 締造新國民第19章 民氣第11章 進步第15章 毅力第10章 自治第13章 合羣第11章 進步第15章 毅力第13章 合羣第8章 權利思想第4章 向英美學習第3章 締造新國民的兩條途徑第6章 國家思想第1章 締造新國民第9章 自由第16章 義務思想第15章 毅力第7章 進取冒險第15章 毅力第18章 私德第17章 尚武第5章 公德第13章 合羣第6章 國家思想第1章 締造新國民第9章 自由第2章 中國爲啥需要新國民第15章 毅力第11章 進步第10章 自治第12章 自尊第15章 毅力第15章 毅力第14章 生利分利18第4章 向英美學習第5章 公德第3章 締造新國民的兩條途徑第7章 進取冒險第8章 權利思想第1章 締造新國民第8章 權利思想第18章 私德第11章 進步第17章 尚武第15章 毅力第17章 尚武第9章 自由第3章 締造新國民的兩條途徑第8章 權利思想第16章 義務思想第3章 締造新國民的兩條途徑第17章 尚武第14章 生利分利18第7章 進取冒險第13章 合羣第3章 締造新國民的兩條途徑第16章 義務思想第4章 向英美學習第1章 締造新國民第19章 民氣第19章 民氣第9章 自由第6章 國家思想第9章 自由第15章 毅力第10章 自治第19章 民氣第17章 尚武第4章 向英美學習第11章 進步第19章 民氣第18章 私德第13章 合羣第10章 自治第1章 締造新國民第6章 國家思想第17章 尚武第16章 義務思想第9章 自由第15章 毅力第19章 民氣第4章 向英美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