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節 責任

確定立太子的事情並不複雜。早在皇帝朱祁鎮聽信王振的話,率軍親征之前,就已經安排好了由郕王監國,而關係到宗廟社稷的事情,則由太后,也就是皇帝的母親孫太后負責。因此,立太子的事情,也就是孫太后一個人的意見了,當然,這其中也包括了大臣們的意見,自古以來,立太子的事情就直接關係到了大臣的利益!

孫太后不是呂氏,竇氏那種有野心的太后,她只是個普通的女人,只希望過平靜的生活,不過,命運似乎給她開了個玩笑,在過了幾十年平靜的生活之後,她再次被推到了風口浪尖,這一切,都是因爲她那個兒子的錯誤決定,都是因爲在土木堡發生的那場戰鬥!

大臣們是忠誠的,至少絕大部分大臣都是忠誠的!當土木堡大敗的消息傳來的時候,這些大臣們首先考慮到的不是皇帝的安危,而是江山社稷的安危,這一切,也都因爲皇帝在出徵之前,沒有處理好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那就是確定自己的接班人,確立太子!

太子,自古以來就是國家的副“元首”,是皇帝法律上的接班人,而設立太子的重要性就不用多說了。可是,朱祁鎮在出徵之前,卻並沒有確立太子,甚至沒有跟任何人說過,要立誰爲太子。原因很簡單,皇帝的那三個兒子都很小,最大的也不過兩歲,而皇帝本人卻很年輕,只有二十一歲,他沒有必要急着爲國家立下法定的繼承人,而且也沒有想過,五十萬大軍會敗在三萬敵軍的手裡,自然也就沒有冊立太子了!

這是個嚴重的問題,當王直,于謙這些顧命大臣在知道土木堡大敗之後,立即就想到了這個問題。所謂國不可一日無君,即使沒有皇帝,太子作爲儲君,也算得上是半個“君”了吧!現在皇帝音信全無,且生死不明,那麼,爲了大明的江山社稷做想,即使不另立新的皇帝,那也應該確立太子!

在找了幾位大臣商量之後,王直與于謙就積極的行動了起來,當天晚上,他們就給孫太后遞上了一份奏章,請求立大皇子朱見深爲太子,以正國統!

這是個冠冕堂皇的理由,當然,孫太后是不會拒絕的。怎麼說,朱見深也是她的嫡孫了,如果皇帝真有個什麼三長兩短的話,那皇位還是在自己的嫡系手上,這也算是個完全之策吧!所以,孫太后很爽快的同意了大臣們的要求,並且仍然讓郕王朱祁鈺監國,由其他大臣輔佐太子!

看得出來,朝廷大臣在處理土木堡戰敗後的問題時是非常迅速的,不過,要冊立太子,還需要走一次過場,即,必須要在朝堂上宣佈,而且還要得到郕王的支持!原本這是件很簡單的事情,本來郕王朱祁鈺不是一個有野心的王爺,同時他也幾乎將國家大事都交給了下面的大臣去處理,不過,隨着朱祁鈺病倒之後,這問題就顯得有點複雜了!

第二天天還沒有亮,大臣們就聚集在了皇宮外面,然後三五成羣的聚在一起小聲的商議着。于謙沒有去跟誰打堆,他非常清楚同僚們在討論什麼。就在這幾個時辰內,更多的關於土木堡戰敗的消息傳到了京城,也傳到了大臣們的耳朵裡面。而這其中最重要的無非是皇帝還沒有死,而且活得好好的!

這不算是好消息,對於絕大部分的大臣們來說,皇帝沒死確實不是好消息。如果皇帝死於亂軍之中,那麼剩下來的事情就要好解決得多了,太子登基,成爲新的皇帝,那麼大明仍然存在,而且還可以利用皇帝戰死的事情來激勵全國軍民的鬥志,與蒙古人打上一場大仗,一雪前恥!不過,現在皇帝沒有死,而且還成了蒙古人的俘虜,那麼問題就複雜了!

既然皇帝還沒有死,那麼就不可能立新的皇帝,太子還是太子!而且,皇帝作爲大明“元首”的身份也沒有消失,如果這一點被蒙古人給利用起來的話,那麼大明不就成了蒙古的附庸國了嗎?

反正,當大臣們知道皇帝還沒有死的事情之後,立即都急了起來,這可怎麼辦?千古以來,也就只有宋朝的皇帝做過俘虜,而現在竟然輪到大明瞭,這該怎麼辦呢?

不管怎麼辦,大臣們首先想到的就是立即冊立太子,如果皇帝被蒙古人給殺了,那在新皇帝的確定上就不會鬧出什麼麻煩來。當然,冊立太子也是穩定軍心,民心的一個好辦法,這將明確的告訴所有人,大明並沒有放棄抵抗!

這就是于謙的想法,不過,讓大臣們爲難的是,現在監國王爺卻病了,無法處理朝政,而孫太后又不想幹預政事。就算大臣們忙活得再多,沒有得到監國王爺的確定,那冊立太子的事情就無法確定下來!

上朝的時間到了,大臣們忐忑不安的等待着,大部分人都沒有抱太大的希望,看來今天的早朝又要泡湯了。如果是在以往,說不定還有很多人暗子高興,不過,眼前,沒有人高興得起來。蒙古大軍就在距離京城不到一天路程的地方虎視眈眈的盯着他們,如果連朝政都不順暢的話,那還怎麼抵抗蒙古大軍?

不過,等待的時間並不久,當協助王爺主持朝政的太監金英快步走出來,宣佈早朝正式進行,王爺已經病癒之後,大臣們安心了!

于謙的位置不是很靠前,雖然兵部尚書鄺埜已經在土木堡殉國,他以兵部侍郎兼尚書職,不過,還有另外幾個尚書派在他的前面,而領頭的就是吏部尚書王直。

等到大臣們都站好之後,一名年輕人在兩名太監的攙扶下,出現在了朝堂上,坐到了龍椅旁邊的那張監國王爺的椅子上。這人就是郕王朱祁鈺,皇帝朱祁鎮的弟弟,也就是現在監國的王爺。

“衆卿平身吧,不用多禮了!”看來郕王的身體還沒有完全康復,是抱病上朝的,這讓下面的大臣們一陣感動。“關於土木堡大敗的事情,孤王已經聽說了,關於大臣們請立太子的事情,孤王也沒有意見,就按照你們的意思辦吧!禮部尚書胡濙在嗎?”

“臣在!”胡濙立即出列。

“孤王命你負責冊封太子一事,另外由宗人府,以及太常寺協助!”

大臣們鬆了口氣,不過他們也注意到了,王爺在安排太子即位的事情上出了點問題。本來,這應該由宗人府負責的,而王爺卻安排禮部尚書來負責,這並不符合宗禮。不過,此時重要的是冊立太子,而不是怎麼冊立太子,因此大臣們沒有表示反對。

正在大臣們感到辦妥了一件大事的時候,只見朱祁鈺從椅子上站了起來,向旁邊走了兩步,正好擋在了龍椅的前面。他目光一掃下面的大臣,正聲說道:“衆卿,土木堡一戰,皇上成了蒙古的俘虜,且蒙古大軍並未撤軍,衆卿,孤王認爲,當務之急是怎麼打退蒙古大軍,確保京城安全。不知衆卿對此有何看法?”

很多大臣都被打了個措手不及,在此之前,他們考慮的都是冊立太子的事情,而不是保衛京城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土木堡大敗之後,大明五十萬大軍毀於一旦,留守京城的軍隊不過五萬,且都是老弱病殘,根本就不可能是蒙古大軍的對手!在此情況下,大部分的大臣都認爲放棄京城,南遷避難是最好的選擇。不過,這監國王爺一上來,開口就是打退蒙古大軍,確保京城安全,看來,王爺並不想離開京城了!

不過,還真有人考慮到了,而且有擔子頂撞王爺,而有這一膽量的卻是一翰林院的侍講,一個正六品的小官。這人叫徐珵,一個有野心,而且對陰陽術數有所精通的學士。

只見徐珵走出朝列,向前一部,秉手說道:“殿下,臣夜觀星相,對照歷數,發現大勢已去,此時避難的唯一辦法只有南遷,還往殿下……”

“放屁!”沒等徐珵把話說完,朱祁鈺就發火了,“一派胡言。你叫徐珵吧?聽說皇上親征之前,你曾算了一卦,不知道結果是怎麼樣的呢?另外,孤王還聽聞,昨天你就將家人送出了京城,讓他們到南方去避難了,是不是?”

這下,不但徐珵手足無措,其他的很多大臣們都有點驚慌了。王爺發火是有原因的,土木堡大敗之後,幾乎所有大臣都認爲京城無法防守,而他們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讓自己的親人到南面去避難!這事可大可小,如果王爺當作沒有看見的話,那就過去了。可是,現在王爺擺明了要來清算這件事情,而大臣不思抵抗敵寇,只顧自身安危的行爲與背叛有什麼區別?要是被扣上個謀逆的罪名,那可是要****家滅族的!

朱祁鈺看着下面這些忐忑不安的大臣,面上沒有一絲表情,彷彿他已經看穿了所有大臣的心思一樣。而開始這一怒,已經收到了效果,好幾個準備出列支持徐珵的大臣都悄悄的退了回去。

當然,事情到這個時候並沒有結束,朱祁鈺已經確定了抵抗的決心,而大臣們卻很猶豫。就在這僵持不下的時候,一個人從臣列中走了出來,此人就是于謙!

第25節 北線進攻第20節 出征第76節 進軍馬德里第1節 皇宮改制第17節 抱頭鼠竄第63節 美酒與棍棒第7節 廷亂第37節 新年禮物第19節 皇帝的煩惱第36節 大敗石亨第44節 軍人的榮譽第31節 定都第12節 騙取壹歧島第22節 軍魂第28節 帖木爾的寶藏第51節 白古親王第1節 軍紀第35節 天威第1節 政府改革第45節 販賣戰爭第1節 皇宮改制第19節 最厲害的軍團第51節 繼續南進第45節 富裕的土地第30節 將計就計第50節 不一般的盟約第49節 開學第32節 愚忠第8節 太祖誕辰第22節 前線第23節 華僑堡壘第25節 漢城光復第62節 繫鈴解鈴第23節 生力軍第72節 無間配合第21節 陷阱第19節 智取龍門第12節 第五軍的狂奔第3節 南方戰事第21節 僞皇第10節 朝廷改制第17節 驚訊第39節 俠客第29節 全面反擊第25節 橫掃南洋第32節 乘勝追擊第6節 工業資本家第9節 也先的選擇第50節 不一般的盟約第9節 遠征出發點第50節 勇擊猛獅第28節 最強的競爭者第18節 楊天奉的老辦法第34節 不值得的勝利第52節 島鏈戰略第2節 初次交鋒第30節 于謙的擔憂第54節 猛虎三擊第35節 美洲大陸立足點第32節 全面進攻第16節 護國大臣第2節 初次交鋒第52節 建議第8節 緩兵之計第5節 紅夷的秘密第37節 馬島之行第2節 帝國之矛第11節 請君入甕第23節 皇子第47節 馬林迪海戰第12節 大敵來臨第21節 玉浦海大海戰第29節 海上決戰第5節 怯敵第3節 大軍北上(二)第26節 野外鏖戰第6節 工業資本家第4節 親政第14節 霹靂戰神第24節 夜襲敵營第39節 迂迴包抄第2節 初次交鋒第28節 吸血鬼第23節 紅色的阿木河第22節 戰列線第13節 黑奴第38節 皇帝的恩賜第63節 殖民方針第18節 血肉之城第26節 千秋功臣第44節 寶藏之城第24節 烽火焚城第47節 整裝待發第51節 皇帝的權柄第24節 情致第26節 全殲強敵第51節 陸海聯合戰鬥第34節 艦隊西進第11節 敵軍寇邊第73節 前進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