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應該如此

南與北。

似乎對於中國而言,從清末武昌軍興那天起,這南與北就有着扯不斷理還亂的關係,就一直吸引着國人的注意力。

從民國初年開始的,中央和地方的關係實際上處於脫節的狀態。再到南方“革命都督”對袁世凱中央政府的不信任,又至後來的“民二叛亂”的南北大打出手,可以說,對於中國而言,從進入民國之後,南與北的調和,一直佔據着中國政治的主流。

而經過近五年的努力,通過鎮壓“民二叛亂”的武力展示,又到行政上的強硬,勉強樹立中央權威,尤其是在過去的一年間,通過收復關稅、簽訂新約等等一系列的收回國權運動的推動下,以及遠征軍的派出樹立起了真正的“中央之威”之後。

但正如歷史上一樣,幾乎每一次,幾乎就在人們看到希望的瞬間,陰雲總是會一再的籠罩着這個國家——“刺李案”以及隨後總理李乘軍艦返回連雲港的舉動,終於還是把國人的視線投向了那個持續五年的命題。

又一次南與北的問題。

再一次南與北的糾葛。

一時間“南與北”的問題,成了國人關注的中心。國人無不希望和平。太平日子,誰不高興,盛世歲月,誰不期待。

因此,即便是李致遠到了連雲港,可當人們看到他在連雲港,只是視察實業。而袁世凱呢?在京城亦未動員軍隊,甚至就連同第三批遠征軍,亦在李致遠身在連雲港時,依然按計劃派出了,似乎,沒有什麼能夠影響“袁李政府”,似乎,對於李致遠來說,正如他所說的那樣——“閉上眼睛,看到的是中國的未來。睜開眼睛,依還是中國的未來”。

或許,這就是赤子之心!

不容易質疑的赤子之心!

原本的,在“刺李案”風起,公債市場大跌,國人慾行遊說團前往連雲、京城遊說的人們,無不在最初的熱情之後,慢慢的冷靜了下來。對於袁世凱,或許有不少人會懷疑他,但是對於李致遠,卻鮮少有人會懷疑他。

有時候,名聲就是如此,對於外界來說。李致遠的聲譽是無可辯駁的,同樣也是完美的,甚至幾乎等同於聖人,事實上,這同中國人傳統的心理上對於“明君”的依賴和嚮往有着分不開的關係。

在中國的傳統歷史上。伴隨着舊王朝的覆滅與新王朝的誕生,隨之而來的,就是聖人臨世的“謠言”,當然,這與統治者爲了加強統治不無關係,而對於中國民衆而言。歷史總是一再的告訴他們“開國三代爲明君”,千百年來,習慣了被他人主宰命運的中國民衆,總是喜歡將一切都交付於“明君”、“賢臣”,似乎那樣的話,就會迎來太平盛世。

歷史就是如此,但是中華民國,這個共和體制對於中國的精英們是陌生的。對於中國的民衆同樣也是陌生的,對於很多百姓來說,他們壓根就不知道如何生活在“一個沒有皇帝的時代”,沒有了“皇帝”,沒有了“明君”,那應該如何生活呢?

作爲大總統的袁世凱是“明君”嗎?

不,在滿清遺老的眼中他是“威逼少君的奸臣”,在革命黨精英的眼裡,他又是“貪婪無比的竊國大盜”,在這種主流宣傳之下,老百姓很難把“奸臣”、“大盜”視爲“明君”,更何況,他亦非“君”。

在中國這個擁有數千年曆史的舊世界裡,伴隨着一個王朝的誕生與興起,總是會產生一些建國英雄,而且人們總是之所以想當然的把用神話色彩去點綴他們的功績,似乎以此來證明“天命所歸”四字。

而對於中華民國,這個新生的共和國而言,因爲這個國家誕生之前,幾乎還沒有形成自己的歷史,至少是“符合共和精神”的歷史人物,尤其是隨着一個個風雲一時的人物,或主動或被動的成爲了“賣國賊”之後,茫然的人們急欲尋找一個新的精神寄託。

而就在這個時候,李子誠這個在民國建元之後,從海外歸來的“赤子”,適時的帶着他的“奇蹟”與“成就”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之中,且不說其名揚海外於先,辦隴海於後,單就是於日人兵見膠澳,沉日人艦隊主力,再到身居總理之位,對外力爭國權,對內修以民權,再加了看似無可挑剔的行事原則,人們自然而然的對他生出了太多的期待。

而伴隨着這種期待的是,就是把李子誠個人給理想化,而正是這種理想化,使得“刺李案”後,外界能夠在最初的惶恐不安之中,轉而又一致相信——小李總理不會“因私廢公”,爲國縱死千回亦何妨,懷揣如此赤子之心的小李總理,又豈會行親者痛、仇者快,掀起內戰之事?

顯然不可能!

而事實,也未讓他們失望,他們看到,搭乘軍艦到達連雲港的李子誠,並沒有去關心“他”的軍隊,更沒有動員沒線多達數十萬的勞動軍團,至於派往各省的內務部隊,依然認真的履行着剿匪任務,至於國務院所屬機構,依然是依如往日的認真工作着。

對於李子誠,數以千百萬的國民,總是懷揣着這樣,那樣的期待,他們清楚的知道,只要“袁李合作”仍在,那國家,就有富強的一天,至少,這太平日子就不會被打亂。

當他們中的許多人放下心的時候,作爲國務總理的李子誠依然呆在連雲港,視察着自己的工廠,瞭解着過去一年公司的各項發展,尤其是技術上的發展,當然,在很多時候,他會有所側重。

比如。就像現在,在德華大學第一界畢業生即將畢業的時候,不待學校邀請,作爲學校的創辦者,同樣也是大學董事會主席的他,就主動的來到學校,來到這所他寄予了太多希望的學校。

不過,對於外界的期待,作爲當事者的李子誠自然有所瞭解,事實上。這正是他所期待之事,甚至於,對於一些“下屬”們的推波助瀾,也是持以縱容,畢竟,出於對歷史的瞭解,李子誠清楚的知道,即便是到了21世紀。中國人心中都有着濃濃的“聖君”情結,更何況是現在,“負天下之盛名”並不是一件壞事,甚至還有利於計劃的實施。

不過,相比於“負天下盛名”,只有李子誠自己才知道。真正能夠引領國家強大的並不是他,而是一代、兩代中國人,尤其是德華大學中的那些青年學生,他們纔是這個國家的未來。

“……四年前,我創辦了這所學校。他們問我爲什麼要創辦這所大學,我的回答非常簡單,我的公司需要,僅僅只是我的公司需要嗎?”

站在德華大學的大禮堂,面對着數千名即將畢業的的德華大學的師生,雖說演講已經開始了幾分鐘。但李子誠依還是顯得有些緊張,因爲他清楚的知道,也許,在這臺下,就坐着未來的大師,如果自己的演講稍有差池的話,那麼,也許會誤導他們一生。

“不!當然不是!相比於公司。中國更需要這所大學,更需要從這所大學中走出的工程師們、專家們、學者們,去改變這個國家,對於個人而言,固然,六合公司需要大量的工程師、專學、學者,但是,對於中國而言,我更希望有朝一天,德華大學會成爲一個華麗的夢想。對於我個人而言,我所希冀德華培養出具有世界水準的工程師,並能成爲一針催化劑,用以重塑這個幕色沉沉、喑啞沉淪的國家……”

在雷鳴般的掌聲響起的時候,在這一羣穿着學士服的青年人中,宋家誠有些激動的看着臺上的總理,就在半個小時前,他的教授通知他,待演講結束之後,總理會抽時間見他,這意味着他的夢想,也許很快就能變成現實了。

“夢想!”

話聲稍頓,看着臺下的衆人,李子誠笑了笑。

“我們每一個人都懷揣着各種各樣的夢想,未來的中國,同樣也應該是一個可供任何人實現個人夢想的國家,這正是我所致力的,也是我所努力的,之前,教授聯席會議的幾位教授詢問過,是否能在你們的畢業之際,給你們一些人生的啓示,其實……”

笑了笑,李子誠看着這些年歲與他相當的年青人,自己可以給他們啓示嗎?

“我們年歲相當,在這裡,作爲一個同齡人,或許,我唯一能夠給予你們的建議是,做一個有所擔當的人,對個人、對家庭、直至社會、國家,只有如此,我們的國家纔會走向強大,亦只有我們這一代人,點燃人生的火焰,這個國家才能獲得真正的浴火重生!

好了,同學們,希望你們記住這一天,從這一天開始,你們將會推動着這個國家走向重生,走向輝煌,我期待着與你們同行!讓我們一起努力吧!爲了……祖國!爲了祖國而奮鬥!”

掌聲,雷鳴般的掌聲伴着畢業生們的吶喊聲響了起來,青年人總是容易被煽動的,這些接受高等教育的學生們,亦是容易動情的,毫無疑問的,李子誠又一次挑動了每一個人的心絃,儘管言語並不多,但對於他們而言,卻已經足夠了,已經足以讓他們銘記終生。

“噠、噠……”

這會,“負天下之盛名”的李子誠倒是沒有像外人所以爲的那樣——忙於國事,而是不停的按着手中的“自動鉛筆”。

對於自動鉛筆,李子誠倒不陌生,要知道,無論是上小學的時候,還是高中,亦或是大學,甚至參加工作之後,自動鉛筆都一直伴隨着他,而現在看着那細細的鉛芯隨着手指不斷按動,越吐越長時,李子誠的臉上卻全是驚訝之色。

這是——中國人發明的自動鉛筆!

如果說什麼是驚喜的話。恐怕沒有比這個更讓人驚喜的了,如果不是今天來德華大學的話,恐怕自己還真的會錯過這個發明。

準確的來說,是連雲港第一件“自主創新”的“工業品”,儘管這並不是一件“重工業產品”,但這已經讓李子誠頗爲驚喜了,雖說過去的四年,連雲港、隴海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是,幾乎所有的工業製造品都是依照專利資料庫內的現成的圖紙、技術開發數據研發的。至多隻是實現其“國產化”罷了。

在過去的四年間,六合公司所屬企業所致力的是什麼?無非就是致力於解決產品的技術加工和生產問題,現在六合公司或者說中國,可以依靠着領先世界三十年的技術優勢,實現跨越式發展,但是將來呢?

作爲一個科學技術後發展國家,起初只能向科技先進國家學習和引進。但是科學技術必須經過本土化改造之後,才能成爲植根於本國文化之中的實用技術。準確的來說,就是吸收加以改進,最終形成自我良性發展,如此,才能真正領先世界,至少不落後於世界。

而按照李子誠的設想。六合公司應該用二十年的時間去吸收二戰德國技術,完成德國技術向本土技術的轉變,隨後用十年的時間,在德國技術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如此。在三十年後,中國的整體科技水平,將不遜於美國,爲成爲一個真正的強國打下堅實的基礎。

而在這個吸收過程中,沒有任何人,比李子誠更明白“自主創新”的意義和價值。就如同此時,手中的這個看似不起眼的“小玩意”一樣,或許這只是一隻普通的自動鉛筆,但在某種意義上,卻意味着未來。

看着總理在那裡把玩着鉛筆,宋家誠此時不可謂之緊張,爲了能儘快讓自動鉛筆投產,他曾向銀行申請過貸款。也曾向商人們尋求資助,可最終都未能成功,如果不是總理來德華大學爲畢業生作演講,如果不是教授的推薦,或許他根本就沒有機會向總理展示他的發明,而現在,總理的沉默,卻只讓他緊張到了極點。

“總理,這種自動鉛筆,雖說價格高,但是使用起來,卻極爲便利,不需要用刀削筆,而且鉛芯價遠低於普通鉛筆……”

就在宋家誠準備介紹這自動鉛筆的優點時,隨手寫了兩個字後,李子誠卻笑着擡起頭看着宋家誠說道。

“普惠……嗯,這個牌子倒是不錯!”

想着這個後世的日本品牌,李子誠卻是在心下一樂,看來,這個牌子從此就要成爲“中國製造”了。

“怎麼,什麼時候投產,如果儘快投產的話,教育部那邊,我無法保證,但是我可保證向他們推薦一下,同時基金會也會採購不少於50萬支!”

笑看着這個年青的“發明家”,李子誠等待着他的回答。

“總理,這……”

緊張的說不出話來的宋家誠一時倒不知道如何開口了,倒是安卓勤在一旁急忙補充道。

“總理,現在這筆還不能投產,因爲……”

看一眼總理,不再那麼緊張的宋家誠連忙說道。

“沒人願意投資,而我們也沒錢辦廠,所以暫時還不能投產……”

錢!

終於,李子誠反應了過來,正如後世一樣,很多限制新發明的原因,只有一個原因——錢,沒有錢,拿什麼去投資?拿什麼去發明?

看着眼前的這兩個年青人,李子誠心知他們兩人比很多人都幸運,不是因爲他們碰到了自己,而是因爲,他們在學校的幫助下,對鉛筆廠的生產工藝加以改造,獲得了一筆用於研發自動鉛筆的資金,而且學校也給予他們資助。

這無疑是得益於德華大學與六合公司之間的親密,當然也和現在工廠技術匱乏不無關係,所以工廠不會拒絕這些“小專家”的建議,如果換做後世,後世的工廠有幾個人會聽信這些“毛頭後生”的話,對工廠製造工序加以改進?

好吧!

他們兩個人是幸運的。

可除去他們,除去德華大學的一萬名學生之外,這麼大的中國,就沒有一個“發明家”,就沒有一個愛迪生嗎?

不!不可能,中國人遠比外人想象的更爲聰明,只不過,他們的聰明才智往往會被埋沒,就像……就像眼前的這兩位,如果他們沒有得到投資的話,也許,這個發明就會埋沒於歷史之中,如果這個時代有的話,風險投資公司,專門從事這種有一定風險的技術性投資,或許,這可以解決一些問題。

也許……

看着這兩位滿面期待的年青人,李子誠沉默片刻,心下的那個念頭更濃了。

“我個人或許不能給予你們什麼支持!”

在李子誠的話音落下時,無論是宋家誠還是安卓勤兩人的臉上都濃濃的失望之情,就在他們失望之時,卻又有一句話傳到了他們的耳中。

“但是我想,你們很快就會獲得一家風險投資公司的資助!”

“風險投資公司?”(未完待續。。)

第124章 能救一個是一個第182章 風雲際會第178章 青年之擇第175章 失望之心第339章 陸軍海戰隊第119章 捧殺第135章 琪玉心煩惱亦憂 府內舞會迎致遠第44章 鷹降第57章 要人之要 金融之核第182章 傷員第278章 像訓練時一樣第370章 印象第229章 奇蹟第256章 紅海第54章 送瘟神第77章 凡爾登開局第27章 面君子第52章 先手更!第307章 陽謀之計第290章 固執第180章 情報分析第277章 出擊第223章 交易第333章 先天不足第126章 罪過連連第354章 上海第343章 普及第253章 東西方第39章 楊府關楊秘會議 總統府以僞待誠第64章 善與狠第113章 何爲重第180章 情報分析第381章 芒種第115章 宮本次郎第215章 法屬中南的競爭第139章 他人短視吾不計 吾欲看遠留遺產第170章 兄弟第108章 富貴險中求第144章 索姆河畔大戰起第187章 揚州夜第177章 謀劃第122章 晉身之道第41章 漢森第263章 一個民族的覺醒第379章 國會內第50章 實習生第265章 鐵騎山第78章 告訴他,守住凡爾登第110章 袁與李第50章 這就是連雲港第102章 張三的建議第331章 合縱之間第65章 地中海上的龍第21章 車廂內他人爲我用 北京城公使自上鉤第151章 官兵初戰顧慮重 丈夫迎戰不回頭第251章 空戰第108章 富貴險中求第131章 青年睹車力明日 今時睹鯊念將來第112章 派遣服務第29章 質物第2章 夢想啓航第92章 解決之道第145章 大風起第216章 薩拉熱窩的槍聲第223章 交易第306章 文刀第4章 楊度第124章 能救一個是一個第260章 喚醒民衆第100章 中村無爲第38章 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第28章 袁世凱之愁第128章 奸商第330章 敲打第154章 戰地以攻替爲守 東方肉搏長短現第162章 戰俘營內求以死 軍官生而爲公平第53章 試探第108章 富貴險中求第121章 袁世凱的心思第163章 意外收穫第64章 東洋之變變於後第160章 陳其美的解決之道第52章 父與子第19章 司徒美堂第197章 是政客?還是……第14章 白水行輿論引導 連雲府內會公使第168章 兄弟第181章 南京第123章 言法第19章 睹艦下水思技術第376章 公使們的浮想第283章 猙獰第92章 元帥心思第220章 造船廠第317章 那一天第154章 戰地以攻替爲守 東方肉搏長短現第339章 陸軍海戰隊第87章 披張虎皮當大衣第96章 張季直第5章 繞不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