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十四年,十月。
寧王於潼關之下,大敗朝廷二十萬大軍,斬首五萬,俘虜十五萬。
其中十萬就地遣散歸鄉,五萬精銳就地收編。
經此一戰,朝廷精銳盡喪,寧王大軍不減反增,一共二十五萬兵馬,長驅直入北境,攻城略地,兵鋒直至京城。
真龍易主,天下震動。
有識之士都能夠看出,朝廷的底蘊已經盡敗,寧王打下京城,只是時間問題。靖難之役,真的在數十年後,再度重演。
而且寧王贏得天下的速度,還要超越當年的成祖朱棣。
要知道朱棣的靖難之役,至少還持續了數年,但寧王起兵到現在,卻連一年都沒到。
更震驚天下的,還是那場潼關之戰。
誰都沒想到,二十萬大軍駐守潼關,竟然只支撐了一天,當夜就被大敗破關。
在聽聞了潼關之戰的過程後,天下士人都不禁爲止嘆息,民間百姓甚至將王守仁,稱爲“趙括第二”。想來在青史之上,這個惡名是再也洗刷不掉了。
宮中的正德皇帝,聽到戰報後,當場大罵三聲廢物,昏厥在地,直至三日後方醒。
唐伯虎連殺三位化勁宗師的消息,更是讓整個江湖震動。
隱約當中,他已被稱爲天下第一高手。
就連李尋歡,都排在他身後。
……
“主上,大軍已至京城。”
周星祖錦袍飄飄,騎在一匹駿馬上,朝沈煉點點頭。
潼關之戰,已經過去了一個月的時間。
其中潼關收俘,就用了將近十天。
畢竟多達十五萬的俘虜,還有遍地死屍,處理起來可不簡單。
幸好當夜天降大雨,否則大營繼續燒起來,說不得要將潼關百里,都燒成了一片焦土。由此可見,那場雨是來的多麼及時。
在他看來,這雨或許就是真龍易主,天命轉移的一個象徵,說是祥瑞也不爲過。
而且比起中看不中用的祥瑞來說,這場雨帶來的實際作用,反而要更大許多。
至於剩下的時間,大部分都用在趕路上了。途徑的各路官府,自然也全是望風而降,沒有一地膽敢反抗。
寧王則在受降之後,將大部分的官員,都就地留任。對於他來說,現在首要目的,並不是清洗各地的官府,而是打下京城,登上九五之位。
據說前些時候,寧王帳下一些臣子,都已經在暗中勸進,但卻被寧王以“名不正,言不順”的藉口拒絕。看來成爲大明真龍之後的寧王,也變的睿智了很多,並沒有沒有被野心衝昏頭腦。
現在寧王親提十萬大軍,已經來到了大明京城,高聳的城牆之下。
這十萬大軍,是寧王帳下最精銳的甲士,至於其他的兵力,則都被他分散開來,駐守在各地關隘。其中就有五萬大軍,在周星祖的建議下,由大將率,駐防山海關。
他可不希望因爲寧王之亂,給關外異族,入關的機會。
“朝廷的底蘊,果然還是深厚啊。”
“雖然大軍已經盡喪,就連化勁宗師都已經死了三位,但紫禁城內,竟然還有三位化勁宗師。”
周星祖遠眺京城,只見京城上空,一隻貴氣的蛟龍,盤旋蒼穹。
這隻蛟龍便是朝廷之前的真龍,可惜真龍天命,已經轉移到寧王身上。按照真龍唯一的定律,便蛻化成了一隻蛟龍。但這條蛟龍,氣度也要超過尋常的野蛟,一身貴氣難以言述,可惜神色顯得有些萎靡不振,並且龜縮在城內,不敢往外一步。
反觀代表寧王的真龍,則遨遊在天空,威風凜凜的,盯着城內的蛟龍,張牙舞爪要將其吞噬。
城內的蛟龍則縮起身子,不敢上前,竟然有種可憐兮兮,讓人心疼的感覺。
這不免讓周星祖感到有些好笑,他從蛟龍身上的貴氣就能看出,正德皇帝要是開城門投降的話,或許還能夠保證他這一脈族人的富貴。
至於正德皇帝本人,自然是沒有活命的道理,生病暴斃纔是他的歸宿。
若是死戰,那就也免不了身死族滅的下場。
但蛟龍身旁的三顆赤星,還是十分引人矚目。而且這三顆赤星的光芒大盛,每一顆都不弱於周星祖,這也讓他感到心驚。
“大軍攻城了。”
周星祖收回目光,大軍前方已經響起了戰鼓聲。
三萬前軍發起衝鋒,在護城河外,搭起浮橋,開始攀登城牆。
口中不斷呼喝着“清君側,靖國難”的口號,彷彿時間又倒轉回了數十年前。
而現在駐守京城的只剩下一萬不到的御林軍,他們戰在城牆上,看着城外遮天蔽日的旗幟,臉上都不禁浮現出惶恐之色。
至於其他的兵馬,早在之前就被調往潼關,其中也包括了四萬御林軍。
“其實京城作爲首都,朝廷年年都在修繕,河寬牆高,城門厚重,想要破城絕非易事。”
“一萬兵馬在糧草充足的情況下,守上三五年都不奇怪。”
“但現在城內人心浮動,能守兩日都算他厲害。”
在明知朝廷必敗的情況下,願意死守城門的將領,還能剩幾個?
光是這兩日,周星祖桃花庵內的屬下,就爲他送上了數十份投誠信。裡面有御林軍大將的,也有朝中重臣的,就連幾名內閣大學士,也在投誠名單當中。
畢竟地位越高的人,往往越怕死。
他們可不會願意正德皇帝陪葬,無非是換個人跪而已,絲毫沒有一點心理壓力。
所以說,最可怕的還是人心。
正當周星祖遐想之際,京城北門突然響起一陣轟鳴聲,只見北門吊橋被放下,一位大將帶人控制住城門,在城牆上高呼道:“末將撥亂反正,迎王爺進城。”
“好,城門開了。”
“京城破了!”
寧王在一輛戰車上,憑欄遠眺,拍手大笑道。
在他身邊的將領謀士們,也全部面露喜色,跪地恭賀道。
戰場之上,城門開了的喊聲,也響徹雲霄,甲士們立即接過了城門的防禦,大軍開始殺入城中,肅清城內的敵人。城上的守軍,見事不可爲,也都放下刀甲,選擇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