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天高海闊

過了潼關,天居然晴了起來。

可是晴得不對,太陽明亮得都刺人眼睛,真正是碧空千里,萬里無雲。

王晙說道:“陛下,此乃大吉之象。”

大軍一出,糧草來自青海,這就是開耕青年海的好處。從涼州到鬆州,一共開耕了近十萬頃屯田。加上原來一些耕地,使隴右成爲唐朝的另一個大糧倉。但有種種弊端,運輸的不便,只能自己消耗。就是運到西域,運費也十分高昂的,但從青海運向西域,成本必然比從關中運向西域低得多。養活十幾萬大軍不大可能的,但提供幾萬軍隊的糧草供給,問題並不大。

武器與其他的物資,必須從關中運向西域,象前一段時間那樣,大雨下個不停,也沒有辦法運輸了。

王晙則是正宗軍務監的產物。

此人是官宦世家出身,祖父官至岷州刺史,父親王行果爲長安尉,本人少年好學,爲人豪放。咸亨三年中明經第,調清苑尉。一直沒有升遷,後來朝廷設立了軍務監後,去年將官印一丟,投奔軍務監了。在唐朝不算奇怪的,唐朝的書生不是宋明的書生,大多數書生仰慕班超投筆從戎,再弱的書生也時常腰裡掛着一把佩劍,酒喝多了,會舞着劍發一個酒瘋,王晙的舉動再尋常不過。

因爲缺少將領,劉仁軌、裴行儉以及其他一些諸將,平時皆抽一些空,教導這批學生。包括李威在內,都時不時前來授課。看到了王晙,歲數不到三十,相貌雄壯,氣度威嚴,心中皆是十分歡喜。平時也有意無意地悉心教導,此次李威出征,順便將此人帶了過來。

除了王晙外,還有一個張仁願,兩次科舉沒有成功,於是今年改考武舉。其人有文武才,立即脫穎而出,讓裴行儉從諸多學生中選了出來,推薦給了李威。

但是將才或者李威所需的帥才,皆不好說,將這兩人帶出來,算是磨練。畢竟沒有上過戰場,缺少了實戰經驗。也許在課常上誇誇其談,到了實戰時,卻能成爲趙括馬謖之流。

另外還有其他幾人,都是軍務監中的佼佼者,作爲重點對象帶過來培養的。

李威看了看四下,太陽烈,泥濘的道路只是兩三天就曬乾了。一些高處田地裡的積水也蒸發了,但前段時間雨下得大,低窪的地方,還汪着積水。莊稼一個個倒在泥濘中,枯萎起來。

嘆了一口氣,說道:“太陽出來了是好事,就怕大澇過後又是大旱,那麼關中情形不敢想像了。”

那樣的話,不僅是夏收泡了湯,秋收也沒有指望了。

李威的擔心很快成了現實。

關中受了重災,沒有敢耽擱,一路急行,到了青海,太陽一直火辣辣地照着,有的地方連地都曬得開起了龜裂。關中罕見的大災害到來。就連廣通渠的渠水,都因爲百姓不停地引水灌溉,漸漸乾涸,影響了船舶的航行。

雖然朝廷做了許多應急的措施,各地的糧食援援不斷地運向關中,甚至不惜將青海隴右的糧食,用馬車一車車的拉到關中來,關中的糧價依然是一天一個價,終於衝破每鬥米的大關。

軍隊一路西行,都能看到許多百姓逃荒逃到青海去。

這也是給李治封禪打了一個大臉。

李威沒有管,造成這情況有多種原因的。關中乃是中華文明的搖藍,但爲了孕育這是民族付出了沉重的代價。過度的開發,導致水土大量流失,唐朝時,過了渭水,已經有許多地區出現了黃土化。

漢唐的京畿要地,爲了拱衛京畿的安全,又不斷地採用了一些政策,使關中人口密集,再次加重了這方土地的負擔。

自靈武到河套,讓於遊牧民族放牧,對環境破壞更惡劣。

地形西有六盤山、小積山,南有秦嶺,東有呂梁山,北有陝北高原,地勢險惡,然而僅有一個渭水流域的河運向外溝通,運輸不便。因此一遇到災害,就會出現嚴重的後果。記得不大清楚了,後來的李自成起義,似乎也是發自關中大旱災造成的。

但是不是百姓多,就能拱衛京城的安全?

解決這問題,降低人口密度,保護環境,驅逐遊牧的遊牧民族,纔是真正的根本。然而那一項,都不是現在的李威敢動彈的。

可聽到一個好消息。

聞聽阿史那車簿之變,王方翼親率大軍急奔危城。

看到唐朝軍隊數量少,王方翼除了建碎葉城,也沒有什麼大的戰役揚威立名,阿史那車薄輕視了。於是派了一支軍隊,來到伊麗河(伊犁河)狙擊唐軍。兩軍在伊麗河發生了激戰。

但阿史那車薄疏忽了士氣,雖然他們人多,可西突厥人對唐朝一直很畏懼。再者,唐朝在西域實施的是羈縻政策,這一政策有很多的弊端,可也贏得了一些部族的支持。面對唐朝軍隊的強勢進攻,激戰一會後,軍心渙散,大敗而逃。是役,斬首千餘級。

反叛的突厥貴族不甘心遭到大敗,只死了一千來士兵,損失不重。在阿史那車薄的煽動下,三姓咽面又率領十萬餘衆加入叛軍,聯合起來,氣勢洶洶地撲向王方翼的軍隊。

王方翼將軍隊糾集,屯兵於熱海(吉爾吉斯斯坦塞克湖),嚴陣以待。這一戰打得很辛苦,爲了激烈士氣,王方翼本人都身先士卒衝出入敵陣。胳膊肘兒上被突厥人一支箭矢射中,鮮血立即迸了出來。王方翼抽出橫刀斬斷箭簇,也沒包紮,仍然繼續率軍戰鬥。這起了一個很好的帶頭作用。比如曹懷舜,還沒有怎麼潰敗,他自己兒就開始撥馬逃跑了,士兵怎麼可能有信心作戰?

唐軍看到主帥如此勇敢,大聲呼喝,士氣也變得高漲起來,越戰越勇,一舉擊潰了咽面的進攻。不久後,十萬突厥叛軍竟然被兩萬幾千的安西軍擊敗。

阿史那咽面一看此路不通,唐朝軍隊是少,但好象還象初唐朝的軍隊一樣,不可戰勝。再打下去,所有士氣都沒了。他決定改變策略,派了斥候聯繫安西軍中的一些突厥將士。讓他們倒戈,並且拿出重金,讓他們乘着作戰混亂的時候,接近王方翼,將王方翼捉拿。然而他遇到了一名唐軍主帥不僅是勇敢,更是一員智將。

甚至打到這時候,阿史那咽面那根腳指頭在動,王方翼都能算到了。早就防了他這一手,秘密派將士監視,接到消息後,發出命令,召集各個主要將領進入大帳商議。將七十名通敵的突厥將領召到中軍大帳,看人到齊了,立即派人拿下來,斬首示衆。消除了軍中的不穩定因素後,正好颳了大風。唐軍又在上風,立即發起進攻。馬借風勢,突然衝向突厥軍的大營。本來一戰已經士兵沮喪,看到風颳起大團大團飛揚的塵土,突厥叛軍不知道有多少唐軍衝了過來。

倉皇之間,包括阿史那咽面都開始逃命。僅是一擊,斬首七千餘人。王方翼再次趁勝追擊,派騎兵分道襲擊逃散的叛軍。其實作戰時,想殺死殺死多少敵人,那是不可能的。擴大戰果,就是追擊,兵敗如山倒,往往全殲敵人,正是因爲敵人潰敗,才導致的。這一追,殺敵無數,生擒阿史那車薄與阿史那咽面,以及大大小小的頭目三百餘人。

李威的唐軍纔到河州,就聽到西域平定的消息。

聽到邸報後,從北方趕來會合的郭元振問道:“陛下,我們還要不要去青海?”

到青海是召集諸軍平定西突厥暴亂的,可是西突厥已經平定,再去沒有多少意思了。

“爲什麼不去?”李威答道。

西突厥的暴亂,在李威眼中,從來沒有將它放在心上。民族的不同,各部的不齊心,鑄就了危害不會太重。相反的,他對北方大漠裡那個阿史那骨咄錄,心中反而擔憂。

但自己來到西域,僅是爲了平叛?

看着遠處青青的小麥,又說道:“沒有想到,我又來到青海了。”

可是與前次來到青海情況是兩樣的。前次是太子,雖然有了名位,名位不顯,什麼事情也要請示朝廷後,才能做主。此次是皇帝親征,本身就有軍國大權。他想怎樣做就可以怎麼樣做,不必請示某某,包括父母在內。

到了青海,無論是軍方,或者是百姓,都是自己的聲音。包括王方翼在內,對自己好感,肯定比對父母親更抱有好感。

青海,好大海啊,這海一闊,就任自己遊了。好高的天啊,這天一高,就任由自己飛了。而且只要自己一直在西域,就可以遙控青海甘涼,這可是十幾萬的軍隊,人身安全就有了保障。

這想法有些杞人憂天,武則天並沒有動殺心。可李威對這個母親,卻一直不大放心。手中有了軍隊,有了名位,等於什麼都有了。比如起兵,他起兵與後世徐敬業出兵性質是兩樣的。

況且他有了這個皇帝名義,又何必用起兵這個詞?

到了河州,黑齒常之與李謹行迎了過來。

前來迎接的人很多,包括原來李威手中諸將,以及党項各部的長老。

李謹行開心地說道:“沒有想到臣又能陪陛下再次作戰。”

黑齒常之很不滿意,在一旁說道:“陛下,爲什麼你帶李將軍去,不帶上我,臣都在青海呆得生黴氣了。”

“來,來,我們帳中說話。”

與各部長老寒喧過後,將李謹行與黑齒常之拉到帳中,坐下來說道:“到庭州後,我也不一定會作戰。”

李威計劃黑齒常之與李謹行不知。但西突厥平定後,皇帝依然繼續來到青海,繼續徵兵,肯定會作戰的。

“那陛下是想……”

“黑齒將軍,我這一行,西突厥不是重點,重點是河中地區。以前,除了追擊叛部,我朝軍隊才偶爾前往河中地區諸國。就連父皇冊封嶺西各都督府,也僅是派一使者前往,並沒有駐紮軍隊。因此,我朝對河中地區的凝聚力逐漸在下降。我想帶軍隊前往河中地區,讓他們看一看,我朝的大軍也能來到河中,讓他們增加對我朝的信心。”

“陛下,不妥啊,從西域到河中有三道,北從碎葉到河中,此乃大道,但中部與南部也有道路前往吐火羅。中部與北部暫且在我朝控制之中,南部卻繼續落在吐蕃手中控制。甚至還有大食,陛下所率之部只有兩萬多人,一旦他們聯手,陛下河中之行,將會變得很兇險。”

“黑齒將軍,你多慮了,大食雖然強大,河中各國對其很不滿意。再說,他們西與拜占庭兩線作戰,也分不出多少兵力。到了河中,他們從地利天時與人和上也佔不了上風。關健他們同樣路程遙遠,更沒有能力派出大軍。至於吐蕃,翻過崑崙山與蔥嶺,容易不容易?能派出的兵力更少。再說,我到西域後,以處理政務爲主,安頓安西數鎮,這纔是根本。不能讓他們再象這樣時叛時降下去了。能不能去河中,也要看情況。去了河中,還要看情況,若是不好,將他們徵集起來,組成一個鬆散的聯盟,抵抗大食北擴。若是好,說不定我想兵發呼羅珊,與他們小規模地接觸一下。”

大食崛起時,曾數次派使者向唐朝示好,可唐朝一直不承認這個政權。兩國偶爾也有使者來訪,但始終皆抱有敵意。這只是一種狀態,雙方對對方的戰鬥力皆不是很瞭解。

所以這次李威想試探一下,包括所帶的將領。

無論是從洛陽帶來的王張,或者從青海中選出來的薛訥等人,從北方召過來的郭元振等,都是爲了培養鍛鍊爲主的。爲唐朝將來提供更多的將領。這個人才是一個成長錘鍊的過程,比如李績,當初瓦崗寨的徐茂公,很牛,但肯定沒有後來的牛,隋唐朝英雄傳中,有許多人在史上實際能力都勝過他的,可因爲戰鬥經歷得多,漸漸脫穎而出,成爲舉世聞名的名將。李靖不能算,那是戰神,多少年纔出的一個。

王方翼在西域時間長,瞭解,親自護送波斯王子去吐火羅,這個人也不可少。但還是缺少了一個重將鎮守,在黑齒常之三人中,李威反覆地想了一下。薛仁貴歲數已高,一旦北突厥有變,他有着對敵的經驗,要留下來。黑齒常之在青海也有大勝,並且青海不留一員驍將,他心中也不大放心。李謹行也上了歲數,這一戰過後,李威就打算讓他功成身退,要回去休息了。所以才選定了李謹行。

大約地說了一下。

“陛下,你說我會有什麼重用?”

“黑齒將軍,不要以爲朝廷與吐蕃議和,但許多問題沒有解決,比如青海,西域,甚至劍南各處生羌的統轄。吐蕃主戰的貴族不在少數,不僅是我朝周邊各地,他們對河中地區同樣是虎視眈眈。只是青海一戰,他們眼下的情況有些困窘,所以才默認了吐蕃沒祿氏的議和。這批人,包括噶爾家族在內,纔是真正掌控吐蕃大權的人物。這終不是長遠之計。”

黑齒常之與李謹行不能作聲,不僅是兩國的關係,還有沒祿氏與皇帝的關係,嚴格來說,吐蕃的贊普還是唐朝正宗的皇子。

倆人古怪的對視一眼。

“你們眼神很猥瑣,私人感情與國家利益相比,國家必須排在第一位。”

“是。”

“若沒有錯,北突厥此次叛亂規模也不會而且他們到了於都斤山,增加了征剿的難度。論欽陵不會放過這個機會的,仍然會出兵,給其遙遙聲援。規模不好說了。而且他一直將我視爲吐蕃的頭號大敵,不惜調動幾十萬軍隊圍困我。此次我沒有青海地利,軍隊又不多,等於是孤軍前往西域。若在庭州碎葉,離得遠,論欽陵無可奈何。然而我若是去了河中……”

“所以陛下,你不能去啊。”

“爲什麼不能去?去了河中,地勢變得矮小,各國對我朝印象不惡,我又是出兵替他們對付大食人的。雖然軍隊不多,然而河中各國又能徵調多少軍隊?論欽陵也會考慮。不過防止萬一,還要黑齒將軍協助,聽我說……”將心中的計劃說了一遍。

河中大食的情報,經過河中使者一行,李威手中有了更多的資料。可因爲在嶺西,不是唐朝的重心地區,瞭解得不夠。於是就此行,與劉仁軌以及裴行儉反覆商討,考慮到了每一個細節。

戰略上的眼光,論欽陵會勝一籌。可是此行未雨綢繆,青海有黑齒常之策應,西域有王方翼與李謹行兩員驍將,又失去了天時地利人和,並且吐蕃國力貧乏,論欽陵個人的智謀,已經無法彌補這些不足了。除非他的軍事修養真正到了李靖的地步,雖然此人很有本領,但其級別頂多到了李績與劉黑闥這一水平,這就是誇獎了。

若論欽陵不甘心,未必佔據上風。

而且是論欽陵主動挑釁,從大義上唐軍也佔了上風。不動便罷,一動只要再將他擊敗,吐蕃會更困窘,也等於遙遙地支持了沒祿氏母子在國內的聲勢。除非沒祿氏爲了吐蕃,不惜自己成爲論欽陵的傀儡,一心想扶助論欽陵。那也是不可能的。

實際上沒祿氏這一地位很微妙,救過李威,又有他的兒子,進可以主持吐蕃政權,退只要逃出來,李威也會善待,有了孩子,必然成爲後宮重妃之一。

李威與裴行儉劉仁軌經過了好幾天的斟酌,幾乎連所有可能性與細節都考慮到了。黑齒常之與李謹行再無異議。

“我想他出兵的,但他出兵的可能性不大。不過離開青海時,我會給他一個小小的理由。”

商議完了,撥營前往鄯州。

一路又看了看,情況很好。才治理,而且是軍方統轄,很少有吞併田地的事情發生。幾乎每一戶人家都分到了一頃土地,朝廷暫時又沒有稅務,因此百姓的生活很是富足。

不但漢人的百姓與將士的家屬,連党項也因爲生活安定,這幾年的情況逐步的轉好。每年到了元旦,懲於上次李威舉行的集會,這一慣例延續下來,一到元旦時,所有漢人與黨項人載歌載舞,歡慶節日。相互的聯親,又加速了融合速度。所行看到的情況,讓李威很滿意的。

扭頭對各族長老說道:“再過幾年,你們各部的子弟學問有了長進,那時候我會在科舉時,撥出一到兩個名額,擇優錄取你們的子弟。”

“謝過陛下。”幾乎所有人伏了下來。

唐朝科舉嚴格到了極點,每一次只錄取幾十名進士,甚至有時候只錄取幾名。一到兩名的名額看似很少,對於一個党項人來說,卻是夠多了。這也是党項人進入唐朝主流社會的機會。

黑齒常之與李謹行皆沒有作聲。這是對党項人的優惠政策,可經過種種的變革,也許幾十年後,這些党項必然向關中河南那些鮮卑人一樣,成爲漢化的鮮卑人,最終與漢人成爲一個民族。

兩人皆是異族人,但不反感。分開了,看似保持民族的獨立性,可終是排除在漢人之外,是低人一等的民族。只有真正融合,唐朝的漢人才不會歧視。這是他們的想法,漢化很重,不排斥,其他的部族酋首卻未必是這樣的想法了。

大量的移民,與生活的安定,這一路前來,看到的景象也是欣欣向榮,生機勃勃。這也付出代價的,許多百姓因爲土水不服,來到青海病倒,甚至導致幾百名老弱病殘的百姓支持不下去,最後病死。

到處走了走,看了看。

軍隊黑齒常之與李謹行也早就選好了,皆是青海軍中最勇敢的士兵,包括四千多名党項子弟。

李威逗留了幾天後就離開了青海,但走的路不同。

率領着大軍,出了澆河城,直奔洪濟城,過了黃河,踏上了大非川。而不是經拔鬥谷,從河西走廊去西域的。這一行,立即賦予了極其濃厚的象徵意義。

第54章 進宮(上)第403章 竿旗過市(二)第330章 孤城絕域畫角(一)第41章 太乙終南 八方雲動(四)第423章 未怕金吾呵醉(一)第96章 彥伯偷嘴 半年之約第178章 合(六)第64章 榮譽即吾命第137章 地域遠大 老花密報第472章 暗滴蛟珠淚(四)第87章 前夕(四)第85章 老婦漁家 欲上嵩山(上)第424章 未怕金吾呵醉(二)第162章 再冊東宮 欲定未定(上)第118章 兇相初現 以毒攻毒第3章 大非川第54章 進宮(上)第434章 父老猶記宣和事(二)第443章 滉漾明光連邸第第184章 四王看舟 裴炎上書第190章 象墓(上)第四四百一十章 望不盡四第第178章 韋月省親 許氏求歸第164章 再冊東宮 欲定未定(下)第74章 興唐於野 潤物無聲(上)第264章 天下第15章 爲問花何在(三)第288章 名門動第301章 元不是池中物(三)第26章 東宮調教 《上邪》求憐第474章 便當日親見霓裳(一)第11章 平安香帕 祖先鮮卑(下)第154章 封賞玩味 高梁始重(中)第405章 竿旗過市(四)第138章 再論大非川第255章 殖民第166章 探(四)第141章 定(三)第168章 送美髮簪 再度監國第481章 天上人間夢裡(五)第49章 打倒賀蘭 狄姚拜貼(下)第383章 羣小掌臉第400章 紅妝春騎(一)第164章 探(二)第67章 殺殺殺!流流流!第158章 狄公要錢 大雩草草第86章 老婦漁家 欲上嵩山(下)第165章 甜(上)第390章 以和爲貴(三)第73章 刺激第294章 乾坤乃大(一)第230章 號角已吹 舟水新解第243章 祥瑞第385章 曰今朝流年(二)第30章 針尖麥芒 跳樑小醜第265章 兒戲第122章 母子交談 明府施法(上)第386章 曰今朝流年(三)第193章 燕子南飛 曬鹽出世第56章 出世與入世第73章 刺激第381章 氣開山崴(一)第50章 三位大賢 指點迷津第362章 射日墜(四)第123章 東都黃昏(二)第311章 江流如此(二)第159章 太子加冠 花落誰家(上)第270章 大手筆第127章 東都黃昏(六)第280章 殺死你(上)第103章 母親的懷抱(一)第143章 定(五)第47章 我的國第158章 狄公要錢 大雩草草第464章 到春時欲睡(二)第143章 定(五)第74章 微調第177章 風輕雲淡 花好月圓第280章 殺死你(上)第421章 約綵鸞歸去(二)第78章 拒監國 吃豆腐第131章 春雷(三)第257章 論菊第367章 長槍縵纓萬里(四)第211章 渡(上)第375章 勇臨寒磧(二)第267章 安慰第417章 習習香塵蓮步底(四)第330章 孤城絕域畫角(一)第84章 迴文詩 連環計第210章 仁,是吹笛子第127章 東都黃昏(六)第155章 封賞玩味 高梁始重(下)第441章 還轉盼第159章 啓航(五)第315章 方來還有英傑(三)第68章 圖窮(下)第65章 進退失據 禍福難料第89章 迴文對句 活捉美女(上)第331章 孤城絕域畫角(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