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羞澀學拳 皆仿淑女

但李治並沒有生氣,遷爲寬鄉,前幾年就有過朝議。因此耐心地解說道:“京兆百姓不可動遷的,國家京畿要地,百姓非不重,不會安全。再說,有了百姓就有了兵源。”

“是,”李威答道,可心中不以爲然,即使拱衛兩京,百姓也多了些。

李治繼續說道:“其他各州百姓是有些擠,朝廷也動援過,爲什麼沒有成功?”

“兒臣不知。”

“雖然關中有過旱情,但不是每一年都有旱情的,又自遠古起,開耕成熟。可遷往寬鄉呢?邊塞之地,百姓不願意前往,要麼就是山東與兩準江南各地,山東河北現在百姓也漸漸飽和,兩準與江南之地倒是寬鬆些,可經常有水災發生,其澇災機率比關中旱災概率更高。收成倒是好些,但好的土地,皆是有主之地,剩下的是澇區或是灘塗、沼澤,開耕不易。要麼就是丘陵地帶,其地更不如關中。又是天氣溼熱,離井棄鄉,百姓多不情願。朝廷根本就沒有指望過動援過百姓遷往寬鄉,只是動援了一些逃戶。即使是逃戶,都不大樂意。再說,兩京之地,乃是國家之重,雖然百姓擠些,也是必須的。過多百姓遷往他鄉,尾大不掉,對國家非有益處。”

明白了,說到底,國家不情願,能安排高句麗的百姓遷往兩準,但兩京的百姓卻是不能動的。動的只是無奈的逃戶。難怪魏元忠也不肯說,不是不明白,甚至不贊同,但不敢說。

李威也感到這樣想法不對,但這個時代,社稷的存亡卻遠在幾十萬百姓存亡之上。就是有異見也不能說。再說,國家一亂,別以爲改朝換代是革命的啥,得到好處只有少數人,百姓更苦,隋唐更替,三分之二的百姓怎麼消失的?

只好說道:“兒臣淺薄,還是父皇教訓得對。”

心中又想起了常平倉,特別是隋煬帝,史記在洛陽他儲備了可供天下人六十年食用的糧食,這多半誇張了,但足以讓洛陽人吃六十年,問題是不大打緊的。爲了得到這些糧食,即使楊廣時,國家風調雨順,百姓還餓死了許多人。於是唐朝改成了輕儲。

李威也不是真一點用都沒有,前世一些知識也許記不住,潛意識還是有一些的。現在知道得更多,也有一些想法。比如常平倉,唐朝也設,規模不大。這也是爲不擾民不得不爲的。畢竟常平倉存的是新米,到了第二年就是陳米,第三年第四年怎麼辦?因此經常將陳米糴出,新米糴進或者稅進,搬運、存儲與損耗,浪費嚴重。而且每次更換都給了一些小吏機會。

其實說到底,還是國家沒有錢。當然,有錢容易,剝削農民了。

李威也想過,隱約地覺得有解決辦法,可究竟怎麼解決,腦子裡又不清楚了。

見到兒子在思考,李治也不打擾,喝着茶看着。

思考了半天,說道:“兒臣還是想不出辦法,唯獨只有一條,豐年時關中糧食太賤,可使出一部分錢來,在西京糴入,災年放出。反正西南各坊十分荒僻,開設一些糧倉倒也方便。就着關中,運費又低,又不擾民。除此以外,別無他法。如果連年豐收,也可運向靈武西域,邊境的駐軍以及馬匹同樣需要糧草。即使是浪費,豐年國家平安,浪費一些,也是好事。”

“可就是這樣,也需許多經濟,國庫空了。”李治嘆了一口氣,不用兒子提醒,以前是疏忽了,但現在醒悟過來,各處都在等錢用,能將錢調到儲糧上面,沒有三兩個平安年的恢復,都不大可能。再說,吐蕃野心勃勃,新羅一直不安穩,連南詔各部都不太平,還要征戰,征戰,就需要糧草,士兵,經濟……

“父皇,這是好事,說明父皇愛民。昔日隋煬帝儲蓄了幾十年的糧食,國庫裡又有許多錢帛,可百姓過得極苦。取之於民,用之於民,這纔是治國之道。”

“難能你能記住太宗皇帝這句話。”

“那是兒臣應當記住的,”李威答道。其實心中也不以爲然,現在唐朝如烈火烹油,鮮花着錦,國家不應當如此財政窘迫,百姓也不應當過得如此苦。說到底,只是肥了少數人。

想斂財,倒是很簡單的,至少李威比王安石能做得更好。比如什麼房改,可以變向地引過來,一改商人有錢了,官員有錢了,國家也有錢了,還能增加一些就業機會。至於老百姓會因此背上二十年三十年的債務,任何時代任何國家,老百姓只是愚弄的對象,這時代老百姓更是一朵浮雲。而且設銀行也似乎不是太難的事,再說百姓流動很低,討債也容易。人口在緩慢膨脹,城市規模增加……

不過李威知道,也不能說的,這不是正途,正途是增源,增加國家財富的來源,並且使大多數人受益,這纔是正道。就是上銀行,弄不好成了朝廷的高利貸,讓官員爲了功績爲了自己的腰包,在下面亂搞一氣,百姓只會過得更苦。

這個老子對老百姓還是不錯的,去年冬天看到雪災,贈凍死者帛與棺木,雍同華等州貧困之家,有年十五以下不能存活者,聽一切人家收養男女,可驅使,但不得變爲奴婢。年底又下詔,任各州百姓往富州就食,撥國庫運糧無償賑災。這一賑持續到現在沒有停下來,國庫更空虛了。就是此舉,活人無數。

雖然有時候不成見,可不得不承認,父親算是一個好皇帝。

說了一會兒,李治心情略微好了起來,畢竟兒子還知道取之於民,用之於民,沒有想的那麼糟糕。於是又說道:“聽聞你練了一些拳腳。”

“是啊。”李威立即高興地答道。自己過得苦,一大半就是父親這個病,沒有這個病,他就不會多疑,不多疑,自己就能做一個太平太子。

“你耍來讓我看看。”

“是。”

李威演示了一下,四套全部演示出來。

李治看了很細,也在琢磨,雖然有些高難度的動作,估計自己做得很吃力,不過動作並不劇烈,似乎也能做,又說道:“朕身邊老內侍一直想學,改天你教教他。”

說着指着一個太監。

“是,”這一回李威答得可不大莊重了,你自己想學,何必借太監之名。反正肯學了,也算一個不錯的進步。就不知道父親愛靜的性格,能不能堅持下去。

“坐下來喝一口茶吧,我還有一些話兒要與你談談。”

李威呷了一口茶,李治又說道:“楊思儉、徐齊聃、裴居道家的小娘子,有沒有與她們聯繫?”

“兒臣沒有。”李威答道,腹中卻有些誹謗,還不是考慮你們兩位老人家的感受。怕你們又有什麼想法了,於是基本就呆在東宮看書了。

“我倒是聽說了一些。她們還是留在東都。有可能是楊思玄的建議,或者自己悔悟了,楊家那個小娘子,一直呆在楊侍郎府中沒有出來,只是繡一些方帕衣服。”

說到這裡,看了一眼兒子,這些方帕與衣服都是替兒子繡的。但心中卻一直不大開心,是五姓七家那些高大的門閥倒也罷了,楊家嘛,以前有什麼資格看不起自己兒子?再說,就是五姓七家這些門閥,國家也不想招惹天下議論,當真國家機器開動,平滅不了?

不過這個兒子卻似捨不得。倒底年青些,放不下美色。

又說道:“只是偶爾有一些官員妻妾前往楊家拜訪,楊侍郎的夫人才替楊家小娘子引見,替其吹捧。”

李威這才接話:“父皇,兒臣有一句話不知當說不當說。”

“你說說看,”大約是一句取之於民,用之於民讓李治開心,或者偷學兒子的拳腳有些慚愧,這一次說話語氣倒是很平和。

“因爲關係到兒臣,兒臣也思考過一些。楊家小娘子其實很年幼。當然,比起母后來什麼都不是,可天下到哪兒再找象母后這樣,才色德三者皆佳的人選?兒臣多次交往來看,其心性也不惡劣,只是楊夫人以前看兒臣身體一直不大好,於是有了一些怨言。隨後也醒悟了。可憐天下父母心,用心倒也是不惡。兒臣請父皇原諒她一次。”

“這個再說,我再告訴你徐齊聃女兒的事,她也在東都,這一番收斂了一些,開始學宮闈禮儀,繡紅。但她的性格也讓朕很擔心,”說到這裡,搖了搖頭,江山難改,本性難移,就是對兒子愛慕,也不能追男追到少林寺。徐齊聃爲人倒是很方正的,爲什麼教出這樣潑辣的女兒?很是不明白。

“……”李威也不知如何回答。

“還有裴居道的女兒,性格最好,相貌尚可,並且才學也好,而且安靜嫺雅,家境也好,出身於名門大家。只可惜她過於順從於你,缺少了規諫之心。”

顯然對裴雨荷那次五女同行,同樣不滿。

“裴家小娘子有其父管教,倒也好些。楊家小娘子雖然其母勢利,可楊思玄倒是一個方正之人,楊思玄妻子也是一個賢淑方良之人,倒可以調教一二。只是徐家小娘子,徐舍人寫了一封信,勸她回去,大約知道她不肯,於是信末又說真呆在東都,切不可丟人現世,並且寄了一些錢帛過來。”

父親想打聽這些消息,倒是不難。不過聽到此處,李威不由地笑了起來。這個徐齊聃,很有意思的。

“你還笑,正是徐舍人嬌慣了,所以性子才野。幾個小娘子當中,我最不喜歡的就是她。”

李威還是不以爲然,再壞些,也不比你到尼姑庵,與我這個母親偷情差些。但不敢說出來。

李治嘆了一口氣說道:“你就要及冠了。”

聽出來了,之所以到現在旨意沒有下達,正是這三個人選,沒一個讓父親滿意的。如果再選其他人家,未免議聲更大。

李治說到這裡,轉過頭來,向武則天問道:“給韋家那次聖旨有沒有下達?”

李威一聽立即說道:“父皇不可,韋家那個小娘子太小了,作太子妃未免會讓世人貽笑大方。”

楊敏、徐儷與裴雨荷三人中那一個人能爲皇后,都不能讓這個韋家女做皇后。

“你在胡說什麼,就算你看得中了,朕也看不中,更等不起。不過你對許少師不滿,千萬不要帶到此女身上,我也聽聞一些,此女長相頗可,又十分聰慧,只是小些。到了東宮之中,不可欺侮她。”

“是,”欺侮都不會,李威沒有這歹性子,但調、教是必須的。

李治話音一轉,問道:“狄仁傑那兩個女兒是怎麼回事?爲什麼朕沒有聽說過他有這麼大的兩個女兒?”

第54章 進宮(上)第280章 殺死你(上)第69章 煙塵第372章 香車血斾(二)第118章 兇相初現 以毒攻毒第132章 春雷(四)第121章 誰是鷹兔第190章 君子欺方 兒母交心(下)第299章 元不是池中物(一)第144章 入甕之君 暴刑長安第34章 時叩窗隔(二)第334章 遙憶當年第253章 背水第72章 沐猴而冠 難得糊塗第64章 榮譽即吾命第81章 小彩丸 乖兒子第98章 等(下)第146章 東宮陰盛 武候不赦第173章 諸事不宜 狩獵無味第153章 問鼎(五)第192章 人爲財死 鳥爲食亡第236章 秋雨殺人 合歡之死第53章 三車和尚 割發明心(下)第59章 公府尋事 渭水一別(下)第130章 白馬說法 楊府借人第19章 謀劃佈局 初遇賀蘭(下)第39章 太乙終南 八方雲動(二)第50章 三位大賢 指點迷津第254章 尚飯心不老(一)第96章 火燒大江(上)第439章 清淚如水(一)第130章 白馬說法 楊府借人第10章 一去無跡(一)第213章 渡(下)第286章 哭好啊第141章 門閥利弊 兇手始現(上)第160章 啓航(六)第99章 圍城第78章 君子之戰(中)第98章 第二次聲東擊西第171章 探(九)第68章 三國鼎立 何去何從第479章 天上人間夢裡(三)第38章 太乙終南 八方雲動(一)第160章 太子加冠 花落誰家(下)第452章 肯把菱花撲碎(三)第69章 公主大婚 上官婉兒(上)第440章 清淚如水(二)第106章 奇兵第379章 陌刀橫崖(二)第439章 清淚如水(一)第55章 狄公良策 太子無錢第171章 探(九)第135章 絕色童姝 毒餅皇后(下)第115章 誓做崔武 不歡而散第402章 踏月影第107章 明儼可怕 婉兒胡話(二)第253章 枯骨接翠(三)第302章 元不是池中物(四)第131章 空還空 懼更懼第276章 煮青蛙第19章 謀劃佈局 初遇賀蘭(下)第450章 肯把菱花撲碎(一)第264章 曲江第467章 又說向燈前擁髻(二)第321章 鏡裡朱顏都變盡第134章 春雷(六)第68章 圖窮(下)第254章 尚飯心不老(一)第368章 長槍縵纓萬里(五)第177章 風輕雲淡 花好月圓第74章 興唐於野 潤物無聲(上)第287章 西風烈第92章 聲東擊西(上)第395章 一聲羌笛(二)第351章 枯骨接翠(一)第244章 問罪第270章 大手筆第351章 枯骨接翠(一)第83章 曙光(下)第141章 門閥利弊 兇手始現(上)第233章 活字周頌 九天吉期第24章 公主進學 板磚無敵(上)第382章 氣開山崴(二)第42章 成嘆息(一)第432章 聽得念奴歌聲(三)第73章 刺激第178章 合(六)第81章 小彩丸 乖兒子第419章 簫聲斷第12章 一去無跡(三)第305章 那更寒蟲四壁(二)第13章 爲問花何在(一)第26章 東宮調教 《上邪》求憐第435章 父老猶記宣和事(三)第43章 太乙終南 八方雲動(六)第159章 太子加冠 花落誰家(上)第7章 春歸如過翼(一)第265章 兒戲第143章 英冀鬥雞 老花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