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二章 南冠驕豪

“術奢淫放肆,榮不終己,自取之也。”————————【三國志·卷六】

時間轉瞬便到了建安四年的正月,在這段時間裡,皇帝一刻也沒有閒着,他不僅時刻關注着各方的戰事變化,更留意着關東諸州的人心歸附。隨着軍事上的節節順利,關於屯田制在新附各州的推行也逐漸展開,經年戰亂,多少地主豪強家業破滅、良田荒廢,百姓流離失所。

所以對於統一回收無主荒地、募民屯墾便成爲眼前除了戰事之外最要緊的事情。屯田制不但可以恢復地方生產,增加經濟來源,軍屯更能作爲以後裁兵轉業的安置處。因此這不僅僅是戰時的權宜之策,更是要長期貫徹下去的大政方針。

只是隨着眼前勝利在望,漸漸開始有人質疑在內地推行屯田制的延續性,不但列舉官府在其中所抽的產出過多,加重了屯戶負擔、產生逃亡;更列舉了孝武皇帝時期屯田旋興旋廢的例子,希望皇帝下詔勸流亡百姓回鄉屯墾,官員勸農,同樣能達到休養之效,還能省去一批人力物力,真正做到與民安靜。

皇帝對這樣的觀點嗤之以鼻,不但沒有理會,反而以‘補足軍需’爲名在兗州、徐州、淮南、甚至是冀州等郡國推行屯田。這一日他攜荀攸、賈詡以及一干侍從、御前郎衛等人外出踏勘故甘陵國王室的私田,這些田都是歷代甘陵王從黎庶手中侵奪,如今都被皇帝劃撥爲清河郡的屯田。

新任清河太守劉曄就是在這個時候來的。

皇帝驚訝於對方行程之快,當時也不想急着回去,便索性在渠坡的背風處召見了風塵僕僕的劉曄:“不是說路上風雪,道路難行麼?你這麼急着趕過來,霹靂車等大隊人馬還在後面吧?”

劉曄面帶風霜,顯得有幾分潦倒,但他精氣倒是十足,這一次覲見皇帝比第一次要更加從容,他不緊不慢的說道:“臣估算時日,霹靂車等物調運艱難,要想運至軍前,非得明年不可。而臣荷蒙陛下不棄,肩負郡守之職,春耕在即,臣不敢貽誤農時,故才分作兩撥,留輜重在後緩行,自己獨率匠人北上。此外……袁術也由臣押送北上,爲恐在路上耗費時日,生出變故,是以一併帶來入覲。”

“有匠人就好辦,先將彼等調往鄴城,讓諸葛玄好生使用。”皇帝輕輕頷首,對劉曄的謹慎和用心表示讚許:“雖在戰時,也不忘農時,這纔是爲政之要。”劉曄聽到這裡就知道自己說中了,接着,他聽皇帝對荀攸吩咐道:“今年春分的勸農詔,也要提上這句話。”

這是一個刻意拔高劉曄的機會,對方自入朝以來始終默默無聞,皇帝這一番舉動顯然是將他一下子爲衆人所知了。這樣做既有好處又有壞處,劉曄表情淡然,在冷硬的地上默默地伏身一拜。

“袁氏門生故吏衆多,袁術年輕時以俠氣聞,數與諸公家子弟飛鷹走狗,其中亦不乏遊俠劍客。這些人凡事以義氣爲先,倘或糾集山匪、路半劫奪,終成禍事。你能擔心夜長夢多,以輕兵將其攜來,可見是用心了。”皇帝最後又誇了一句,便吩咐劉曄在一旁坐下,命人去傳喚袁術。

地方簡陋,君臣衆人只在地上鋪了層厚厚的氈毯便席地坐下,他們出行踏勘郊外田地連屏風傘蓋也沒帶上,輕簡至極,如果不是跟隨的精兵隊伍,清河郡人似乎都不知道這一隊人裡有皇帝在。索性今日是個難得風和日麗、雪後天晴的好日子,雖有朔風陣陣,但裹上大氅,也不是招架不住。

劉曄兩手攏在袖中,努力暖和發僵的雙手,一旁的穆順卻冷不防給他遞來了一碗熱氣騰騰的茶水。劉曄知道這是皇帝的示意,正要起身拜謝,卻見皇帝看也沒看他一眼,顧自盯看着被押送上來的袁術,於是只微微拱手,將茶碗捧在手裡,低頭一邊聽着動靜、一邊慢慢的啜飲着。

其實在場所有人都被穆順奉上了這樣一碗剛燒好的熱茶,唯獨站在當中的袁術沒有。他環顧四周,尤其是十分大膽的盯看了皇帝幾眼,這眼神實在有失恭敬,惹得一旁的許褚大罵。

袁術罕見的表現出了無比的鎮定,在被呵斥過後,他這才向皇帝跪拜唱道:“罪臣術叩見陛下。”

“你剛纔在看什麼?”皇帝語氣很平和的問道。

袁術站起來,目光往皇帝臉上再度一掃而過,坦誠的答道:“在看眼前是不是陛下。”

荀攸眉頭皺緊,不安的將茶碗放下了。許褚彷彿感到冒犯,對袁術怒目而視。

皇帝笑了,不以爲忤,反而問道:“那你看清楚了?”

“卻是孝靈皇帝子嗣無疑。”袁術嘆息一聲,居然沒有在這個時候嘴硬的繼續否認皇帝的身份存疑,而是低下頭去:“當年何曾料到有今日。”

是啊,當初孝靈皇帝駕崩,天下所有人目光都聚集在大將軍何進與何太后等人的身上,再不濟也是孝懷皇帝與袁氏等人,誰曾將往年幼的陳留王身上多看一眼?也就是董卓,在邙山接駕時親眼目睹了孝懷皇帝與陳留王二人的優劣,由此纔有所重視。後來皇帝被董卓策立的時候,誰都將其‘賢’當做董卓的謬讚,恐怕就連董卓本人都沒有想到自己誤打誤撞,擁立了一個孝武、光武似的人物。

袁術的這番感慨發乎內心,也使在場衆多人心生同樣的感觸,皆暗歎天命無常、時運莫測。

“是啊。”皇帝也很贊同袁術的話,他複述了一遍,意思卻大爲不同:“當年何曾料到有今日。”

衆人皆知皇帝少年失母,登基後受脅於權臣、目見宗廟傾隳,這一路走來的坎坷不易。不單是皇帝,就連他們當年也不曾料到會有今日,好在天佑大漢,披荊斬棘,到底是走過來了。

或許對方是手下敗將的緣故,皇帝對袁術還算客氣,不僅讓人給他解縛,還讓他就地坐下說話。袁術揉了揉痠疼的手腕,看了眼凍裂的、髒兮兮的地面,有些嫌惡的皺起了眉:“地上太寒,還請陛下寬宏到底,賜罪臣一席。”

“頭都要掉了,還想要坐席幹什麼?”皇帝將喝盡的茶碗往旁邊一伸,捧着壺的穆順立即躬身爲他添上,他笑着反問一句,早已忍耐不住的許褚大步上前,兩手放在袁術的肩上,一把將他按了下去。

袁術驚呼一聲,就着跪下的姿勢坐到地上,他知道自己不能太得寸進尺,皇帝見他也不是爲了盤問什麼,而純粹是貓戲老鼠,想從他的表現看出恐懼與悔恨。但他也有他的主見,袁術保證了自己的風度以後,馬上見好就收,出聲說道:“罪臣不自知,竟敢以區區之力,冒犯至尊。如今多說無益,還請陛下網開一面,容罪臣戴罪建功,入南皮說袁紹來覲天顏。此後海內歸附,天下太平,臣等流徙千里亦不敢悔。”

皇帝沒想到袁術轉變得這麼快,做出這樣一番舉動竟然只是爲了找機會去南皮見袁紹,可是見了又有什麼用呢?他抿了口熱茶,索然無味的說道:“不用了,我這次傳喚你來,也就只是看看你。”

說完,他看了眼許褚,對方會意,立即將袁術帶了下去。

“此人以後由殿前郎看管照料,不得有誤。”皇帝對去而復返的許褚吩咐說道,許褚抱拳領命後,接着他又看向劉曄:“聽說袁術在壽春被擒的時候,還念着吃最後一口粱肉?他來的這一路上吃的什麼?”

劉曄放下茶碗,拱手答道:“軍中不過是些麥粟湯餅、冬菘等物,偶有肉食,也俱分配將士,無餘配給。”

“公家子弟,一生養尊處優、錦衣玉食,哪裡吃過不精細的東西。”皇帝的語氣忽然變得戲謔起來:“這幾日讓他好生嚐嚐糟糠,這樣也算嚐盡人間百味。”

吩咐完後,皇帝見天色慾晚,便起身打算啓程回去,可剛到城門之下,迎面便牽馬過來一員小將,看見皇帝的隊伍遠遠地就跪了下來。

昏沉的天色中,眼看又要下雪,皇帝一時看不清那人的樣貌,便使人前去探看,結果來的正是曹操的長子、一直跟隨在皇帝身邊的軍司馬曹昂。

曹昂被領至皇帝身前,才見到皇帝便拜倒說道:“末將自知無功,不該討賞,但家仇難忘,還請陛下開恩,將張闓賜予末將。末將必結草攜環,爲陛下竭誠盡忠!”

“張闓?”皇帝環顧左右,這個名字似乎有些熟悉,卻又沒有印象。

荀攸、賈詡都是若有所思,劉曄反應得快,及時說道:“張闓本是陶謙舊部,當初就是他在泰山郡奉陶謙之命截殺曹嵩,後來爲了避禍,帶着財貨南下投奔袁術。攻壽春時他正在橋蕤麾下,大開城門迎我軍入內,徐將軍念在此功,留他軍職任用。”

“喔。”皇帝記起來了,此人還是曹操屠徐州的罪魁禍首,他看了下曹昂的神色,問道:“那此人現在何處?”

“臣奉詔北上,徐將軍正好是派他帶兵護送。”劉曄儘量將說話的聲音放得很低,可還是被曹昂聽見了。

“陛下!張闓殺我祖父、叔伯,此仇不報,談何爲人?”曹昂站在地上激動地說道:“求陛下——”

“胡鬧。”皇帝面色冰冷,只輕輕一句便打斷了曹昂的話:“我見你這些時日在軍中不矜不伐,從容應戰,本以爲你性情沉穩,誰料竟是如此。你且回去問問你家阿翁,看他准不准你這樣做,張闓往昔再有過失,如今彼此既爲朝廷之將,豈有臣子之間互相攻殺的道理?”

曹昂頓時失悔,滿面慚色的站在原處,他剛纔也是聽人說起張闓不僅沒死,反而搖身一變成爲了朝廷的人馬,心頭憤恨不已,這才一頭腦熱的跑出來請命。原以爲皇帝會看在家父曹操屢戰得勝的份上,會不吝於一個都尉,誰知道一盆冷水澆下來他才幡然醒悟。

“末將知錯!還請陛下降罪!”曹昂認罪得快,立即跪下拜倒。

“總算還知道錯了。”皇帝面色稍緩,如果都按他這樣,那孫策與黃祖怎麼辦?甘寧與淩統又怎麼辦?曹昂雖然剛強正直,但少年血性太重,沒有真正受過摔打,皇帝自覺沒有替曹操育人的必要。此時正好順着這個機會,將曹昂放還給了曹操,另外又將曹丕、曹彰等曹氏子弟送往長安國子監讀書。

遠在青州的曹操見到曹昂後,得知來意,立時憤怒交加,先劈頭蓋臉的將曹昂痛罵一頓,然後叫人將其拉出去打軍棍。發泄了好一通後,他才冷靜下來走到曹昂的牀榻邊查驗對方的傷情,看着曹昂既悔恨又不甘的神情,曹操堅毅的面容也軟了下來:“誒!泰山腳下,死的可是我阿翁啊!我何嘗不想殺張闓,可現在是時候麼?”

“可是……”曹昂心裡一直藏着心事,當年自己初次上陣,是曹操在發乾城下擊敗徐州軍的時候,那次領兵的張闓敗逃,自己與曹純兩人輕騎追擊。雖然張闓未曾追到,但也着實將對方羞辱了一番,隨後沒過多久,張闓便殺了曹嵩等人。

曹昂爲此始終悔恨不已,他認爲當初就是因爲自己追擊不利,放跑了張闓,曹嵩等人才會有此一劫。他有事更是想到,或許就是因爲自己窮追不捨,沒有得饒人處且饒人,所以張闓才懷恨在心。總之,他一直將此事引咎爲自己的責任,此時父子兩難得獨處,他便將此事和盤托出。

“此事與你有什麼關係呢?”曹操沉默了一會,低聲道:“沒了張闓,陶恭祖就不會派別人去泰山郡截殺麼?這是該有此一劫,任誰也逃不脫!”

曹昂急道,這件事都快成了他的心病:“那我們以後如何報仇呢?總不能不報——”

“哼。”曹操冷笑一聲:“以後有的是機會,區區張闓,我還沒放在眼裡。”

曹昂的情緒也被調動起來,他高興的說道:“好,那孩兒努力加餐,將傷養好,儘快跟在阿翁麾下帶兵打仗,多多立下戰功!”說完又忍不住抱怨道:“阿翁不知道,在天子軍中,要守的規矩太多了,打仗處處都不自在,這次回來可算能與子和叔一同上陣了。”

說起這個,曹操忽然嘆了口氣,伸手爲曹昂掖了掖被子:“我兒,你知道你這一來錯過了什麼嗎?”

第九十三章 零打碎敲第二十五章丨案驗戶口第七十二章 鄰女詈人第二百二十八章 靈前驚變第五十四章 陳事於庭第九十五章 鶴鳴在陰第二十章丨詔旨相違第二十五章丨案驗戶口第二百零三章 奔告於事第二百九十六章 急如風火第五百二十五章 蟻可測水第一百三十七章 是職乃決第九十八章丨鑽營冀望第三百三十章 人眠庭晝第四百零八章 風止雲起第三百零六章 罔不自知第二百一十三章 張施帷幙第四章丨太師歸朝第十一章丨各有所謀第五百一十章 兵渡柴桑第八十六章 期於殿門第四十九章丨傭才緣心第三十章 試策甲科第三百八十四章 語循循然第六章丨高廟罪已第十三章 勢危而走第五百九十章 將軍棄鉞第一百八十四章 發號施憲第三百五十四章 少年心事第二百二十三章 情難當對第九十章 挾銅鉦束第十三章丨不密失身第三十二章 貴道以專第五百八十二章 瞽瞍殺人第三百零一章 茫茫山路第二百四十二章 臨城而降第三百八十一章 懷詐算彼第十五章 少年英雄第一百六十四章 陰雨之期第十六章 玉汝於成第三十五章 綦局逞巧第二章 堅車載重第六十九章 願者上鉤第三百七十六章 計出無聊第五百零七章 戰不料己第四百六十五章 吁嗟小兒第二百零三章 奔告於事第十二章 算我師旅第二十八章丨校場點兵第一百零一章 兵連禍結第三百二十三章 唯親是任第五百四十章 融融聲中第四百六十三章 謀從此始第二十九章 慮周藻密第六十九章 水波紋動第四百三十二章 閒嘗商酌第二十章 獸爐爝火第四百零九章 先明法令第三百八十五章 看風駛篷第八十章 塵埃落定第十三章 剖符寧境第二百零三章 奔告於事第四十七章丨分說事理第三百八十三章 伏兵齊發第七十章丨圖窺朝政第一百五十三章 親以身踐第十五章 異軍東來第四百九十七章 諱敗補功第五百三十八章 慮非微末第五百零三章 籌畫所料第一百六十五章 搴幃賓迎第三十六章 事未遂矣第三章 利使吞言第九十七章 年關將近第六十四章 府君囑吏第三百七十七章 衆議從安第九章 合縱連橫第四十八章丨豎子與謀第六十八章 鉤直餌鹹第二十九章 垂意經綸第三章丨近臣收心第四百八十七章 勸懲勉進第一百二十九章 此起彼落第六十九章 願者上鉤第八十八章 錢文旋讀第一百四十四章 箭雨如蝗第二百九十二章 下邳之煙第三章丨御戎之方第六十八章丨賢師良士第四十六章丨騎虎難下第四百一十三章 悉分兵柄第十一章 斯言既發第四百四十九章 取悅奸功第一百二十八章 汾曲之陽第四百八十五章 公孫不存第四百七十四章 逢君導帝第八十七章 追逐狐兔第一百二十二章 他鄉遇貴第五百八十二章 瞽瞍殺人第二百七十八章 姑免修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