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九章 草長風生

“此所謂驅市人而戰之,其勢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爲戰。”————————【史記·淮陰侯列傳】

建安三年十月廿日。

東郡,聊城。

秋雨過後,河北很快進入了乾燥悶熱的天氣,溝壑裡的積水開始變淺,土地重新變得凝實堅硬。經歷風吹雨打、又被暴曬後的枯草灌木終於混跡在塵土裡。

皇帝的軍陣中開始擊起鼓來,就像一陣滾雷自天際落在平地炸響。五色五方旗、旌旗、號旗、南北軍各部的旗幟隨之陸續舉起,遠望如祥雲彩霓。這片雲霓之下,烏壓壓一羣整齊的隊列正慢慢向前移動着,轟然整齊的腳步聲像是同一個巨人發出來的。

在大軍的最前排,依次排列着披堅執銳的虎賁軍、中壘營,他們牢牢保護着中間的射聲營,就如同步兵營與輔兵營在後面保護皇帝。羽林騎夾輔在右,長水、屯騎營護衛在左,他們呈方形的陣勢,普通簡單,卻大巧若拙,讓對面的袁軍無不警惕。

“看來彼天子遇戰生怯。”袁紹看着對面大營中屬於天子本人的大纛信幡不動如鬆,開口笑道:“本就兵少,卻還要分出一部護衛御駕,何其不智!”

將軍文丑咧嘴一笑,正要上前請令,一時卻被郭圖攔住:“明公,如今是聚兵而戰,間道侵襲,是兵家大忌。”

袁紹收起了笑,點頭說道:“正是此理!文丑、韓莒,爾等領兵五萬出營接戰。早先顏良之敗,是失於預料,如今是兩軍合戰,勝負全憑彼此實力,再無伎倆可想!爾等切莫辜負我意。”

被點了名的將領齊聲應諾,立即帶領部衆列陣而出。

前鋒將軍文丑、屯騎校尉韓莒、別部司馬何茂所部是袁紹麾下最精銳的部衆,約有兩萬出頭,其餘的皆爲普通士卒。這一點從他們身上雜亂的甲衣就能看出來,那些百戰精銳多數都是堅甲,手持長矛盾牌,腰間插着刀劍。而那些普通士卒則大多穿着一件皮甲,或者身穿戎服布衣,與對面的南北軍相比實在簡陋至極。

兩支勁旅東西相對,密集的人馬步出營寨後如鷹隼一樣展開雙翼,如潮的人海黑壓壓蓋住了踐踏出土層的地面。在文丑的對面,精銳整肅的步騎就像一座不可跨越的山嶽,橫亙在西邊,成爲對面營中皇帝身前最堅實的屏障。

海浪與礁石砰然衝擊,喊殺聲隨之而來,風聲中四處傳着士卒的嘶吼與刀劍砍擊的聲音。那澎湃的廝殺就在眼前,但被堅實的步騎牢牢壓住,反而襯得後方的大營中安靜如尋常。

皇帝攜着一衆人等走出營帳,感受着殘酷的戰爭離他如此之近、卻又永遠靠不近身前的奇妙情緒。他看見吳匡與另一位輔兵校尉正在營地裡調度輔兵接下大軍出營後留下的防守空白,就使人將他們二人叫了過來。

吳匡穿着件校尉的制式明光鎧,甲裙長度及膝。他是大將軍何進在時就從軍入伍的老將了,鬢髮間已經是白多黑少了。另一位輔兵校尉也是同樣,二人雖是南北軍將校,但輔兵在禁軍的作用只是修築工事等,很少有人將彼等與南北軍對上號。如今被皇帝喚住,兩人既驚且喜,走至近前抱拳行禮。

皇帝看了眼身邊左右護翼着的許褚、張橫等殿前虎賁、羽林郎,寬慰似得對這些沒機會上陣的人說道:“如今正是勝負決戰的關頭,爾等這些日修築營寨,輪防值守,論述勳勞,不比旁人上陣殺敵的要少。”

籠絡人心一向是皇帝最得心應手的事,幾句話下來,吳匡二人很快感動之色溢於言表,即便無緣參戰,但有皇帝這句承諾也就心滿意足了。

跟南軍的輔兵校尉比起來,吳匡尤爲得意,因爲皇帝在剛纔的一番垂詢慰藉中主要是在與他說話,話裡還提到他當初在弘農交出叛軍這樣微薄的軍功、以及他的兒子與侄子。

吳懿、吳班二人在益州歸復之事上出過一點力,被敕拜爲郎中,算是步入仕途,然而聲名尚未更進一步,卻不知怎的被皇帝熟知,在他嘴中很自然的就說了出來:“你家子侄俱是英豪,如今留守長安,不得隨軍東征,倒是可惜了。”

“這、陛下雖移駕關東,然宮闕不可不守。”吳匡吞了口口水,小心措辭道:“光祿勳本有護衛宮掖之責,此番東征,雖有衛士、郎衛隨軍,但仍要留下一干人馬戍守未央。吳匡等人雖然不肖,但也知謙讓之義,何況光祿勳指名輪值……”

話裡話外盡在述說吳懿等人堅守職責、不爭搶功勳的忠義,又解釋了光祿勳如此安排、吳懿等人不便脫離值守的緣由。

皇帝依稀記得吳匡不是那種說話面面俱到的人,聽了對方的回答,他多少有些奇怪。但這份迴應卻又是他預料之中的事,皇帝沒有多做表示,只道:“便如爾等輔兵,論述功勳,不單以是否殺敵爲論。二袁滅後,宮中府中一應人等,俱有封賞。”

吳匡唯唯應下,心中竊喜,皇帝對吳氏的印象出奇的好,這讓吳匡驚喜之餘,更堅定了打算讓吳氏自立自強的想法。

皇帝見着吳匡走遠,忽然對身邊人說道:“看來長安預防齊備,我似乎不用太過關切了。”

“一切皆爲得天助力。”荀攸立即接口道:“朝廷忠臣良將無數,譬如山水取用不竭,即便東征調發大半精銳,也足以制御外寇。”

“留守朝廷的那些人裡,能用的太多了。”皇帝遙望廝殺一片的軍陣,聲音平靜,他轉過身,帶着荀攸、賈詡等寥寥數人登上搭好的臺子上,站在這個高臺上,他可以放眼眺望不遠處的戰事。

許褚等一干殿前郎與其餘臣子留在臺下,不多時,步兵校尉趙雲也帶了一隊人過來守護。

“舅父雖然不懂兵法,但勝在穩慎謙和,有他坐鎮,我不怕關中會生亂子。”皇帝看着眼前的戰事,口中卻說着千里之外的敵情:“至於進取圖勝,那就得看皇甫嵩、鍾繇他們的本事。”

荀攸語氣從容:“所以,諸公的奏疏……”

皇帝聚精會神的盯看着戰局,口中不假思索的反問道:“彼等又沒有將舅父擡進承明殿秉政,只不過共薦舅父以衛將軍參議軍事,這算什麼違制?”

長安那些人對於這件事的分寸拿捏得極好,既不過分觸怒皇帝,又能達到目的,議事程序正當,也拿不住明顯的尾巴。皇帝本只想借董承一個人觀察所有人的反應,要說藉此敲打,卻是還不至於。

“事急從權,若是留守諸公什麼都不做,只待詔書令下,那纔是失職大罪。如今,臣只見到諸公面對局勢,不計私利的大義與擔當,”黃門侍郎來敏在一旁理所應當的爲桓典等人做辯護。

皇帝扭頭看了來敏一眼,似乎是在訝異屬於心腹近侍的黃門侍郎裡怎麼會有來敏:“你似乎有話要進陳?”

來敏沒有捕捉到荀攸暗示的目光,自顧自的說道:“臣素聞朝中諸事,皆由司空趙公署理,太尉不過附名而已。近來又多聞其失德之舉,惹長安民怨,豈能擔當重任?而況當日太尉摔印而走,怨恨形於色,如此下去,難保不會旁生枝節。故臣以爲,不妨以衛將軍主持大局,其身爲貴戚,德齒俱尊,足可堪任……”

他尚未說完,營前軍陣忽然傳來轟的一聲吶喊,衆人放眼望去,只見中壘營等步卒弓兵守禦原處與敵人僵持,左右兩翼長水、羽林等騎兵則如兩把尖刀往敵軍腰腹處殺去。

荀攸立即打斷道:“茲事體大,如今萬事皆要以‘穩’爲主,太尉之事無關大局,還請陛下三思。”

皇帝擺了擺手,似若無意的說道:“荀君多慮了,我的初衷沒有變。舅父體弱,名義上主持雍涼軍事就很好,具體用兵的事就交由皇甫嵩。至於太尉仍要秉政承明殿,到底也是我的丈人、舅氏,我不能厚此薄彼。”

“何謂‘厚此薄彼’?”黃門侍郎種輯不太滿意的說道:“臣只聽說國家無私事。”

種輯的脾性與種拂、種邵是一樣的倔強耿直,這在外間看來似乎是河南種氏的家風,但這種性格往往具有迷惑性,讓人覺得他說的每句話都是發自赤誠。

皇帝不易察覺的蹙了蹙眉,忽然笑道:“種郎點醒我了,賞功罰過,纔是爲政之道。”

話已說到這裡,皇帝仍不願在來敏、種輯的攛掇下給予王斌更大的職權,或是嚴懲董承。但種輯仍要強諫到底,不依不饒的說道:“可太尉心有怨氣,若是仍由二者分掌軍政,或生齟齬,豈是一個‘穩’字計?”

“大敵當前,還敢因私廢公,只爲門戶私計,你是瞧不起太尉、司空、還是衛將軍的品性?”皇帝忽然呵斥道,王斌有趙溫、楊琦、桓典、司馬防等一干在長安的實權人物支持,若說還防不住董承耍伎倆,那真是笑話。

可有些人偏是想把王斌拉到一邊陣營中,關東的種輯、荊州的來敏,眼下也就荀氏鎮靜高出一着。

種輯與來敏被嚇了一跳,皇帝那幾句話彷彿是在當面指責他們,這下就連種輯都不敢隨意說話,低着頭唯唯諾諾,忐忑惶恐。

皇帝看他這樣,就知道種輯的說話‘耿介’與楊琦完全是不一樣的,他心中更是不屑,揮手將這些黃門侍郎、侍中趕了下去,臺上只留下荀攸、賈詡兩個人。

荀攸在心底略嘆一聲,卻並不因此改轍主張,而是比種輯等人說話更有餘地:“種輯所言不無道理,趙司空夾在中間,確實爲難,楊侍中、桓中丞等人過於剛直,有失柔和。以董公的性情,這幾人共處朝堂,不得不先爲豫防。”

皇帝對荀攸的意見永遠是重視的,他認真的點了點頭,當着對方的面說道:“這話極是,如今尚書檯正缺一個僕射,須得是溫和有德才,能服於衆者。”

一直在全神貫注的觀察着眼前戰事的賈詡總算移開了目光,像是對這件事很感興趣:“臣有一個人選。”

“喔?”皇帝挑眉看着他,問道:“各部尚書大多爲新晉,得是外人才好。”

“東平相荀彧。”賈詡說完這話讓荀攸心頭一跳。

皇帝恍然笑道:“我記得他,此人在雒陽時,曾爲守宮令,爲孝懷皇帝掌管筆墨,也教過我習字。其人確實堪稱君子,在兗州助曹操經營地方、軍務,也大有稱道之處。就讓他做尚書僕射,詔書即下,不能耽誤。”

荀攸下意識的拒絕道:“非臣謙抑,而是如此是否……”

“並不唐突。”皇帝打斷了他的話,鼓勵的說道:“我早聽聞此人聲名,只惜無緣一見,如此甚好,先讓他去長安處理事務,讓我看看其人究竟如何。等大軍凱旋之時,我再好好見他。”說完,他又道:“我知道曹操視其爲臂膀,但荀彧畢竟不是他的私人。”

荀攸沒話說了,他本就知道皇帝有調任荀彧的想法,遲遲未動,是看在戰事不明,不想因爲調離曹操親信而過度刺激到對方。如今淮南勝訊連連,袁譚敗退青州,就連眼前,長水騎與羽林騎也已經擊潰了文丑所率的騎兵,中壘、射聲等營也開始傳呼而進。

此消彼長,皇帝少了很多顧忌,調開荀彧也是應有之意了,只是不知道皇帝在調走之餘,會將誰安插在曹操身邊呢?

“前將軍一到沛國,郭奉孝就給他出了不少計策。”皇帝忽然誇讚道:“先是虛張聲勢,打着前將軍的名號,詐稱領兵三萬入徐,嚇得袁譚棄琅邪而走。而後又說降泰山羣盜,既解決曹操側翼之憂,又襲擾濟南,讓袁譚支絀。”

“此人有大才,朱公本只是坐鎮沛國,居中調度而已,郭奉孝卻能不動一兵一卒,起數萬兵馬之效用。就連曹操都爲他幾次上疏表功,我看,就讓他去曹操帳下好了。”

第五百五十三章 黃屋左纛第八十二章 搖頭稾腦第三十三章 風物長量第五百五十九章 勝負難測第四百零八章 風止雲起第四百七十一章 擬將撻伐第一百一十六章 堅不可摧第八十一章丨計熟事定第三十七章 教於宗室第五十一章 分醪之惠第四百二十二章 密密傾談第一百七十八章 鹿遊南鄭第五百一十七章 弩箭離弦第三十五章 綦局逞巧第一百六十六章 匣劍而行第四十六章丨各取所需第三百零九章 暫告靖安第七十四章 經始靈臺第九十五章 鶴鳴在陰第五百四十章 融融聲中第八十八章丨先事慮事第二百零三章 奔告於事第五百六十六章 擇人任勢第四十一章 牛溲馬勃第五百零九章 作計自量第五百四十三章 存心接近第一百零四章 青徐播亂第六十三章丨安老懷少第四百六十二章 欲速立名第五百一十二章 浮光躍影第五百七十九章 勢危實安第一百零六章 頑囂不友第四百九十章 未明細故第五十六章 逸而忘憂第四百三十一章 駭人聞見第十七章|萬年公主第一百一十三章 親臨兵革第四百零九章 先明法令第四百二十五章 面分意和第一百一十五章 重兵陳列第二百四十五章 暑氣蒸騰第三百五十章 量定準繩第五十七章 淡乎不阿第十六章丨萬事俱備第四百一十三章 悉分兵柄第五十一章 分醪之惠第一百零二章丨兇頑授首第二十八章 欲知今雨第六十一章丨羣虜寇攻第六十一章丨羣虜寇攻第一百二十六章 春盤嘗新第二百五十三章 簡舉平當第一百四十七章 支離擁腫第五百九十三章 投石震虎第二百八十六章 咎當在此第八章 今卻非是第八十一章 徑情直遂第三百二十四章 不預則廢第六章 國之干城第一百二十四章 明爭暗鬥第四百八十九章 斬將卻敵第十章丨仕宦郎署第十七章 京室爲墟第五百零七章 戰不料己第十六章 變生不測第九章 焉用彼相第五百零一章 賦與有疾第五十九章 未晡八刻第三十二章 貴道以專第一百四十二章 乘勝討逆第四十五章 千里之堤第二百四十九章 其敢憚勤第一百零三章 推身致君第四百七十九章 待看舟傾第三百四十七章 雀祈成鶴第四百三十二章 閒嘗商酌第二十一章 龍返其鄉第九十五章 萍水相逢第四十二章 才易其然第三百二十九章 絕義安後第七十五章 撰集經傳第五十章丨能斷取捨第七十八章 宣平學市第二十四章 調和鼎鼐第一百零九章 自取棄捐第五百零三章 籌畫所料第五百七十四章 慮敵不周第八十六章丨按兵不動第二百三十八章 懸軍深入第二十六章丨仗義抗辯第四十四章丨兵以攻弱第九十八章 白屋寒門第一百零六章 頑囂不友第四百一十一章 嘉言罔伏第四十章 銜愆效命第一百零九章 自取棄捐第一百一十一章 禍機殃流第四章丨決事省禁第二百二十五章 塵埃落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