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七章 兢惕在心

“維士與女,伊其將謔,贈之以勺藥。”————————【詩·鄭風·溱洧】

皇帝擡手止住賈詡,輕輕撫着周瑜肩頭道:“你我是一家人,此話真是爲了朝廷說的麼?”

“君臣義結,臣此生都是陛下的臣子。”周瑜再次道:“只是孫策其人雖然狂妄,但罪不至死,其父當年爲朝廷征討不服,功勞無數,勤王討董,他也是始終力戰,第一個入雒陽的!修繕諸陵、宗廟、宮室,在當時誰又做了?孫氏對漢室有大功,雖有罪,也不至於死。陛下胸懷天下,何不開恩再給他一次機會?”

皇帝是第一次這麼近的觀察周瑜,在明朗的月光、橙黃的火光下,他能看見周瑜眼中有水光閃動。對於古人之間的‘義’,皇帝一直是敬而遠之的,想了片刻,他終於做出了退讓,低頭道:“好,君臣義結,我記下你這句話。”

周瑜點了點頭。

皇帝約略明白對方的心意,轉身親手摺了一枝粉色芍藥,遞給周瑜道:“你應該沒心思留下賞花,這枝芍藥拿回去看吧。”

“臣謝陛下。”周瑜兩手接過芍藥,躬身告退。

賈詡直到周瑜走了以後,才悠悠嘆道:“我本以爲周郎儒雅之人,想不到有如此膽魄。”

“他可是心裡有什麼主意,就一定要做到的人吶。”皇帝也是意味不明的說道。

“無論如何佈置,陛下總會是贏的。”賈詡上前一步,低聲道。

皇帝走得累了,移步走到一旁的軟塌上,穆順細心的沒有擺上博山爐擾亂花香,而是端來一碟鹽漬的梅子與米糕,伴上一壺酒,便可乘着燭光月色就近賞玩身邊的芍藥了。

“孫策見短謀淺,爲眼前之利所誘,以爲借笮融之手除掉魏桀,就能壓過陸康,在江東奇貨可居、或是坐地觀望。可他並不知道,我一分價都不想出給他,天賜的他不要,自找的就得受着。”皇帝不喜歡孫策的不識擡舉,本已定好的決策因他一人立場不堅而旁生枝節,在江東安排的三人如今只剩他一人。尤其是魏桀之死,幾乎導致勢力失衡,想到這裡,他仍不禁惱道:“沒了他,我還平不了袁術?”

“袁術已是坐立僵骨,吹噓可破,本不需假助外力。”賈詡淡淡的說道:“周、孫之間無論如何,都是嫌隙已生,彼等又將視潁川爲禍首。二者交惡,觀周瑜今日之言,陛下又將得一臂力。”

這是意料之中的事,皇帝起先也有收服孫策的打算,不然不會當着劉曄、荀攸等人的面說‘誰能馭猛虎’的話。以劉曄揣摩上意的本事和對功名的熱忱,勢必會催使周瑜夤夜趕來——而皇帝也正好在賞花未眠。

但他並沒有什麼覺得高興的必要,皇帝輕輕的‘嗯’了一聲,算是回覆。

賈詡不以爲意,畢竟孫策已經與朝廷對立,招降孫策這件事還不夠資格由皇帝主動提,所以周瑜犯諫、荀攸等人妥協也就順理成章了。他又言道:“周瑜雖然請纓,但中間隔着袁術,以他隻身一人,如何去江東束縛猛虎?”

“用不着他去江東。”皇帝扭頭便看到一朵芍藥垂在自己肩頭,他輕嗅一口,道:“孫策不去助袁術,反跑去會稽,就說明他還是有心。周公瑾明日就跟着徐晃去汝南,還有劉曄,他們都要去。郭奉孝弄得動靜太大,連朱儁都心怯了,他是不敢打這場仗,還是不敢與那些人走太近?這些,要在戰後一一去查。”

若按這樣的趨勢下去,朱儁、曹操這些領兵大將都是與潁川人關係匪淺,日後論功封賞也絕不會在朝堂上少了一席之地。再加上向來親近士人的劉虞、即將被他們串謀歸順的荊州勢力,朝廷這回調動的幾路兵馬,近半都與潁川人有拉扯。這也難怪皇帝會改變主意,讓資歷尚淺的徐晃獨當一面,又重新給孫策一個機會。

這樣看來……

賈詡眼角餘光若有若無的往屏風帷帳後看去。

“張繡!”皇帝忽然喚道,聲音震落了一片湊近面前的芍藥花瓣。

“臣在!”帷帳外的一個影子忽然矮了一半,張繡的聲音氣若洪鐘。

皇帝頓了頓,轉臉看向賈詡,輕聲說道:“你在我身邊隨侍護衛,也有五年了吧?”

“臣從初平三年起,便入宮爲羽林郎,至今建安三年,正好有五年了。”這個時間張繡一直記得,看着與他同時、甚至是後來的殿前羽林郎一個接一個的離開本職,外放爲將,自己卻仍在皇帝身邊擔當護衛。他不是靜得下心來的許褚,無法接受這樣平凡寡淡的生活。

這麼些年,要不是他的叔父張濟、情同半師的賈詡或勸或告,張繡心中恐怕早就滿是怨恨了。如今大戰在即,皇帝忽然點名,這又讓他產生了希望。

“我記得,那一年我剛命人誅殺李傕、郭汜,就詔封你叔父,拜你爲郎。聽說那次平亂,還是你在敵軍帳中,親手殺了李傕、郭汜等人的子侄,助朝廷穩住了軍心。”皇帝的記憶清晰,對過往歷歷回放在眼前,有些唏噓的說道:“五年了!我還記得那次去上林苑射獵,有一隻鹿在我的箭下跑了,我當時懸賞追捕,最後是你射獲的吧?”

張繡沒想到皇帝對這種幾年前發生的小事還記憶猶新,可見這些年皇帝根本就沒有忽略自己,而是正如賈詡屢次說的那樣:‘國家只會因時用人,而不會因人用人’。

“唯唯!”張繡點頭答道,哪怕皇帝可能看不到他在屏風後點頭的激動樣子:“陛下洞察,當時確是臣射中的鹿。”

皇帝隨即說道:“那我賜你的雕弓呢?此行可帶來了?”

張繡急忙說道:“陛下所賜,臣一日不敢怠慢。每日調絃、擦拭,至今仍可射強矢,此次隨軍東征,臣也將其帶到身邊,隨時爲陛下逐天下之鹿!”

“好,那就拿上你的弓,讓我看看這五年,你在宮廷有沒有荒廢騎射。”

第五十章丨能斷取捨第三十章 良工苦心第二十章丨詔旨相違第十章丨仕宦郎署第四百一十六章 不止爲薪第二十一章 茵席之臣第五百一十三章 江船星火第五十一章 分醪之惠第三十五章 議將固基第一零五章 吝財忍棄第二十七章 暫息於事第五章 舊部星散第四百零八章 風止雲起第一百二十七章 輕車介士第九十二章 議論錢貨第四十八章 蟠桃俗李第一百四十一章 烽舉燧燔第三百七十四章 登臺觀雲第一百一十七章 戎機伏莽第九章 焉用彼相第四百七十二章 如丘至壑第七章丨各算其能第一百六十章 老病將死第一百二十四章 明爭暗鬥第一百三十二章 蝶使義形第二十四章|城郊陛辭第五百六十八章 非戰之敗第三十二章丨覆車悟真第二百九十九章 任其所之第八十五章 陳情講武第二十八章 欲知今雨第五百八十二章 瞽瞍殺人第九十一章 殿前郎衛第二百五十九章 吏不躬親第九十三章 研桑心計第三百三十八章 食不甘味第一百章 本心初試第二百五十五章 興平倉米第五百五十二章 將銳分兵第八章 今卻非是第一百九十三章 宕開一筆第二十一章 龍返其鄉第七章 置酒屬客第四百四十四章 暗流方滋第一百三十六章 談兵論戰第一百一十九章 稽功思文第二百七十七章 因勢遷民第七章 置酒屬客第四百八十七章 勸懲勉進第二百零五章 爾虞我詐第二十三章 便起告陳第三十一章 端策拂茵第二百四十九章 其敢憚勤第四百四十四章 暗流方滋第一百七十六章 走投無路第三十五章丨詔旨奪權第三百二十四章 不預則廢第十一章 斯言既發第六十七章 遭際險釁第三百七十五章 口蜜腹劍第九十一章 殿前郎衛第五十章 抽弦促柱第五十七章 淡乎不阿第九十八章 防患未然第一百三十四章 材力俠氣第二十九章 垂意經綸第六十章丨三明儷蹤第七十三章 有備無患第一百五十九章 心安乃任第三百五十三章 先民是與第三十九章 敦敘九族第十四章丨風雨前夕第四百七十九章 待看舟傾第三百九十一章 同僚服德第三百三十章 人眠庭晝第三百二十八章 己欲施人第六十五章 白波壘築第四百六十三章 謀從此始第十章 設師於雒第三十九章 敦敘九族第四百二十五章 面分意和第八十四章 任憑自至第二十八章丨校場點兵第八十二章 搖頭稾腦第七十九章 禍福同門第一百八十六章 水則畢露第二百一十三章 張施帷幙第二百三十章 真相大白第三百二十四章 不預則廢第四百五十一章 戒火景天第九章丨未雨綢繆第八十九章 披堅執銳第五百四十五章 聲勢促起第二百一十七章 試取粗通第四章 輕哀薄斂第二百六十七章 早行之人第七十三章丨時候未到第二十四章|城郊陛辭第五百六十三章 相逢難得第三十五章丨灑掃役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