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丨五刑之屬

大計略定,兩人立即各自出宮準備行動,太尉馬日磾當場被詔拜錄尚書事,參與朝政決策,雖然明面上是要與前將軍趙謙、徵西將軍皇甫嵩商議長安防務。

但實際上誰都看得出王允一黨在朝堂已經搖搖欲墜,廷尉宣璠、尚書右丞趙戩爲此連夜趕到王允府上詢問對策,他們一進府,便看見王允正捧着書簡在認真的讀着。

趙戩率先拜倒:“明公!事急如此,您如何還看得進書?”

王允身着寬大舒適的燕居常服,鬢髮在燭光的映照下較往日更加蒼白,他神色平靜的看向二人:“是老朽無能,不僅未能安定天下,反倒連累二位了。”

趙戩眼角含淚,說話帶着哭聲:“天下未安,國家尚幼,黎庶且待朝廷還其太平,明公又何苦說出這般話來!”

“國家年雖十二,但英明果決、仁慈聰慧;馬翁叔博學多才、德操名望具備,所謂君明臣賢,此乃中興之象,爾等可盡心輔佐。”王允緩緩放下書簡,像是交代後事般向二人囑咐道。

在獲悉蔡邕被開釋後,王允便知道自己這兩天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化作雲煙散盡,皇帝已經用實際行動表明,他已經準備好迎接沒有王允在的朝堂,全然不懼之後的大臣會在他伸張君權的路上帶來多大的阻力。

與皇帝彼此鬥爭、彼此利用的關係終告瓦解,在見識了皇帝的決斷之後,王允又是遺憾、又是感慨。

王允要專擅朝堂,自然要打擊異己,而皇帝也需要王允替他將馬日磾等人逼到自己旗下。

皇帝對王允最大的算計,就是利用王允與馬日磾等人互相爭鬥,將其逼入死路,好讓馬日磾等人拿不出更多的利益條件與皇帝交換、合作。皇帝便可如同買方市場的買家,能從容的掌握定價權,從而防止在徹底扳倒王允後出現如楊氏等豪族崛起、尾大不掉的隱患。

而王允這邊即便看破了也無濟於事,他的性格決定了他絕無與關西豪族和解的可能性,再者他背後的關東豪族支持者們也需要王允以此作爲最大的底氣,來對抗關西羣臣。

這也是雙方在激烈的勾心鬥角中,沒有徹底撕破臉皮的緣故。

對王允來說,只要自己不犯大錯,爭取時間樹立巨大的威望,便可獲得最終的勝利。

新豐之戰就是王允押上自己全部政治籌碼,一意孤行所策劃的戰爭,在其中所付出的代價、對皇帝的讓步,只有王允一人知道,但他並不在乎。

只要呂布戰勝了在他眼裡的十萬烏合之衆,自己的聲威將會在朝廷上升到一個頂峰,屆時他就能一口氣解決馬日磾等所有反對勢力,並將皇帝束之高閣。

可是現在事與願違,王允像是個輸盡身家的賭徒,意氣風發的他頓時憔悴萬分。

他知道如今皇帝已不需要他了,因爲李傕等叛亂的涼州諸將帶給朝廷的壓力,完全可以取代王允的作用將臣子們逼到皇帝的陣營裡。

就像現在這樣,馬日磾、趙謙徹底倒向皇帝,皇帝真正得以獨攬大權、說一不二。

既然如此,他又何必苦苦掙扎?倒不如在君臣之間留下最後一絲情面,皇帝不用沾上走狗烹的惡名,自己也能保全名節。

一旁趙戩早已泣不成聲,他想起自己在來之前懇求自家叔父、議郎趙岐上書爲王允申辯。趙岐是海內巨儒,在朝中頗有名望,尤其是他乃大儒馬融的侄婿,而馬日磾又是馬融的族孫,兩者可謂是有姑侄之親。

在趙戩看來,若是能說動趙岐出面,憑藉他在兩方人之間的威望,興許還能有幸挽回些許局面,不至於大廈傾頹。但趙岐當年鄙夷馬融外戚身份,不與他相見,兩家關係斷絕,如今要趙岐低頭去求馬家,這如何做得到?

再者說趙岐歷經三朝,什麼紛亂的朝局都經過了,此時如何看不出王允黨羽已經回天乏術,哪裡還肯施加援手。不僅拒絕了侄子的苦苦懇求,更是三令五申,老早就勸說趙戩不要涉入太深,免得受到牽連。

王允對趙戩有提攜之恩,對趙岐的好話根本聽不進去,此時既是痛恨自己無能,不得爲王允助一臂之力,同時也怨恨朝廷與皇帝,明知王允不是董卓那樣危害社稷的奸臣,還非要百般迫害。

廷尉宣璠似是不甘心的說道:“孝景皇帝誅晁錯,被後人非議這麼多年,今上明斷,未必會重蹈前人覆轍。事情興許還有轉機,明公切莫消沉。”

漢室歷代有大作爲、大功業的皇帝,有幾個是以王道治人的?哪裡還會在乎這點虛名?

王允心裡哂笑,他早已心灰意冷,此時也懶得追究宣璠口中對漢室先帝的言語不敬,他顧左右而言道:“如今只是來了你們兩個?”

說到這裡,宣璠便是一臉氣憤不平:“城門校尉崔公託辭如今城防緊要,要時刻看守,不得擅離,所以不能來。至於尚書郎吳碩,更是直接說不來,依我看,他現在應該在尚書檯阿諛太尉呢。”

王允也早料到如今樹倒猢猻散的局面,他未有動怒,反而爲他們說起話來:“崔公深孚德望,此時此刻當然是城防要緊,老夫與他只是往日同僚,他不來也罷。至於尚書郎吳碩,人各有志,且隨他去吧。”

“那黃公呢?”趙戩不忿道:“黃公當年好歹與明公同謀誅董,彼此得契,如今竟來府上看望一眼都不願。”

王允搖頭道:“子琰不來,纔是對老夫最大的恩情。”

說完,王允又拿起書簡,以示送客,趙戩等人無奈,只得黯然離去。

在臨出門前,趙戩再次回頭看了昔日長官一眼,看到王允眼邊垂下一絲白髮,兩片薄脣巍巍戰戰的輕聲誦讀着書上的一句話。

那句話口出無聲,簡直如雪落地、輕不可聞,趙戩卻鬼使神差般的聽得清清楚楚,這分明是當日承明殿策問諸生子弟的題策:‘要君者無上’!

第三百零一章 茫茫山路第十三章 剖符寧境第十二章 師友相從第九章丨未雨綢繆第一百零七章 道破廟算第四百三十四章 遇事善決第二百五十八章 利行規則第三百章 款兵竄伏第七十二章 今日嘉辰第三百六十一章 屈指成昔第二百四十九章 其敢憚勤第九十六章 蔭任子弟第一百四十五章 擐甲執兵第五十六章丨汝南袁氏第七十四章丨彼欲何爲第一百七十章 朝日興蔚第二十六章 繩以記事第五百三十七章 狼狽失據第五十一章 加以制之第四百六十一章 輔馬相依第五百三十六章 利慾薰心第一百七十六章 走投無路第五百一十二章 浮光躍影第一百六十五章 搴幃賓迎第四百七十四章 逢君導帝第七十一章 無宜追罪第五十四章丨以結同好第一百八十五章 計日可數第八十六章 節慕原嘗第三十八章 宗社攸賴第一百一十三章 市恩不受第一百八十九章 香草藏衣第三章 利使吞言第五百八十四章 彼竭我盈第七十三章 憑几細語第三百三十八章 食不甘味第七十三章 月有闕時第二百五十六章 暑傷三伏第一百章 度支審計第五百四十七章 孰可意料第四十四章 庶官乃和第八十四章 掩義隱賊第三十二章 貴道以專第三百四十一章 承負厄會第八章 今卻非是第十四章 勉爲厭難第一百八十四章 發號施憲第五章丨往事回顧第四百六十一章 輔馬相依第一百七十八章 鹿遊南鄭第一百四十三章 青泥故道第一百一十六章 青徐之間第四百九十四章 怒急攻心第二十四章丨一拍兩散第一百六十五章 搴幃賓迎第三百二十四章 不預則廢第八十章 塵埃落定第五十七章 捨身相代第三十二章丨臣操權柄第五百二十二章 參預聞聽第一章 行道遲遲第四十二章丨月暈礎潤第一百二十七章 悉以惠官第三十六章 趨庭之下第六十章 秘書執筆第三百零八章 夜傳擊柝第二十七章 責有攸歸第七十七章 朝露日晞第五十四章丨脫穎時至第二百章 喪將失恃第六章 國之干城第五百九十三章 投石震虎第八十五章丨議論亡賊第二百三十一章 雨客衣溼第一百一十九章 稽功思文第五百六十二章 窺兵圖計第四百四十六章 堂下鬆柞第二百二十四章 深心自許第三百二十章 隱水暗伏第二十一章 茵席之臣第七十一章丨承明策問第二十九章 垂意經綸第六十三章丨賊勢甫定第二百四十五章 暑氣蒸騰第八十四章 任憑自至第十七章 京室爲墟第三百二十九章 絕義安後第一百零一章 乖嘴蜜舌第二百七十九章 據相運籌第三十八章 雪掩承廬第四百零六章 尊長之命第三百八十三章 伏兵齊發第一百三十九章 運籌定策第一百三十章 魚帛狐聲第一百四十二章 氐人攔道第十一章 奮勇爭先第五百九十四章 涼颼霧晦第八十九章丨登城臨戰第一百八十九章 香草藏衣第十一章 奮勇爭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