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二章 剖符施檄

“遣將而不與兵符,必先請而後動,是猶紲韓盧而責之獲也。”————————【漢書·王莽傳】

“你依舊是錄尚書事,只是太尉屬下不再有此等雜務。這些事情,由你一個管軍務的領着,多少有些名不正言不順,而且也與其他有司職權重複,疊牀架屋,多生冗官,如今一併裁撤,也是於國有利的事。”皇帝態度溫和,字字在理,讓董承一時無法反駁。

吳碩好像是怕董承又會說出什麼‘自損三千’的話來——今天對方已經不按他與胡邈等人的預謀,自作主張的說了幾次了,若是一直按他們商量的走,如何會橫生枝節,讓別人抓到機會?於是等到皇帝話音剛落,他就急不可耐的插口道:“陛下睿鑑,釐清職權,精簡人事,無不是良政之要。臣以爲,可自太尉始,自三公始,司徒掌人民事,司空掌水土事,使皆各司其職,各得其所。”

黃琬眉頭微揚,剛要說話,趙溫卻一副理所應當的樣子,順勢說道:“精簡政務,願自三公始,外府計曹領受於度支部,亦願自三公始。”

見趙溫帶了頭,黃琬也不願落於人後,只好拱手應命,跟着說道:“臣謹諾。”

董承見到其他人與他倶是一樣的待遇,心裡縱有怨憤,此時也消解了不少。

不知不覺,君臣之間已議論了大半個時辰,在敲定好軍屯的移交事項與計曹的具體細節後,衆人也沒有忘記今日最重要的議題,將繁雜的軍務繼續拆解明晰,把權力分配給不同的機構。其中太尉從此專管軍事物資調運、驛道維護與郵傳、軍屯建設等後勤事務。太學旗下的教化科繼續負責對中下層將士的思想工作,開展夜校,加強對劉氏天子的崇信。

在這個尚無‘國家’的概念,‘國家’還只是精英階層的想象共同體的時候,底層的百姓根本不知國家是什麼,更別提什麼保家衛國的主動性與責任心,因爲在他們眼裡,國家只是屬於皇族、士大夫以及豪強的。往往只有在王朝破滅、外族入侵的時候,底層的百姓纔會建立起‘國家’的意識。

因爲沒有這個意識,所以吃糧拿錢的士兵纔會跟着將軍擾亂朝綱,所以黎庶黔首纔會對國事天下事漠不關心,所以豪強大族纔會在大廈將傾之時跟着踹一腳岌岌可危的樑柱,心安理得的改朝換代。

皇帝很重視在所有人心中樹立‘國家’的理念,只是在當前,他尚未整理出一套邏輯完整的理論體系支撐,時機也未到,只得先通過教化科在最要緊的軍隊裡做政治工作。教字認讀、普及法律倒是次要的,首重的還是讓底層的將士明白劉氏受命於天,天子權威不可冒犯的道理。

這一點,主持教化科的盧植弟子,幽州涿郡人高誘就做得很好。

“教化科職務照舊,彼等與吏治科一般,今後雖制度上隸屬太學,但並不由太學轄制,而是直屬於我。”皇帝簡單的說了幾句,便決定道:“至於其治學內容、派遣學子授學等事,先讓太學僕射潘勖上書陳說,而後相商。”

“臣等謹諾。”衆大臣見皇帝已經先決定了下來,顯然是不願在此事上與人多做商議,遂齊聲應道。

皇帝點了點頭,接着說道:“如今南北軍甲冑、刀劍等兵,皆由考工監、尚方監鍛鍊,我之所以未曾將其許給工部,仍分歸太僕、少府,全然是要將其單獨建制。待以後擴大規模,新增煉爐,可使其統一制式、規格,以配備郡國之兵。此外,格物院冶煉、機巧等科也要着意研製鍛鋼之法、兵器改進之法,一有成效,便可託付考工、尚方二監。武庫令司掌兵器存儲、保養、配給各軍,其主官執金吾,與太僕、少府、格物院雖互不統屬,但在此事上要多通力合作,如有兵器損壞或監守自盜者,定嚴懲不貸。”

趙溫連連點頭,如今軍務有關的後勤、裝備等職權都已分解清楚,只剩下最核心的尚無着落。黃琬、董承等人也都巴望着這個,想知道皇帝心中最後的決斷是什麼。

軍權最重要的是調兵、統兵、選將。

皇帝在剛親政的時候就重新恢復了遭受破壞的發兵制度,以符、節、羽檄、詔書四種作爲發兵調兵的憑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詔書,無論是可以調動多支不同地方部隊的節,還是隻能針對性的調動一地之兵的虎符,或是約束力最低,在危急時刻徵集郡國兵馬的羽檄,都需要皇帝詔書的配合纔算合法。而虎符、犛節、印璽皆收存於符節臺,只有皇帝下詔纔可調用。發兵制度的恢復,徹底改變了東漢中葉以來,統兵權與調兵權不分、致使地方長官掌握軍隊,尾大不掉的局面。皇帝在懲處了不少不遵守制度的地方守令、將校之後,也由此牢牢地掌握住上至朝廷下至中央各地的兵馬調動的權力。

‘未賜虎符而擅發兵,是弄兵也。’只有所有人恢復了對這項舊制的遵守與敬畏,便不會再有人能隨意調動兵馬,皇帝也可以確保自己手下不會再有兵亂等事,除非在他之後又出一個幼君,天子權威大打折扣,否則,幾乎沒有人能夠動搖‘兵權君授’的發兵制度。

“孝明、孝章皇帝以降,天下多亂,兵事頻繁,州郡牧守往往等不及兵符詔書,便先發兵調用平叛。久而久之,州郡長官遂皆掌兵事,引爲舊習,乃成今日地方割據、不服朝廷之大禍。”皇帝在趙溫、黃琬等大臣面前也不遮掩,直白的剖析道:“初平三年的時候,朝廷才重設符節發兵之制,但考慮到關東情勢特殊,來往調令不及,故特使前將軍朱儁持節,有自行調兵、臨機決斷之權。但如今形勢已變,豫州重歸朝廷治下,兗徐之地也拜表歸順,關東唯有揚州袁術、冀州袁紹恣意妄爲。我又有意明年領南北軍出征,一舉收復天下……”

後面說的什麼,黃琬、董承、楊琦等沒有預先得知情況、不知內情的人一時間竟顧不上繼續往下聽了,頭腦裡全部被一個領會到的意圖攪亂——皇帝要約束朱儁!

第八十四章丨預先安內第三十六章丨閭巷布衣第四百四十一章 不徇顏面第二百零六章 從容任策第四十三章丨檢校談兵第八章丨所薦得人第二百五十四章 不過如是第二十九章 避籍任官第二百三十二章 出入自如第三百五十七章 壅塞不通第一百三十六章 談兵論戰第十二章丨奉先吾兒第八十一章 徑情直遂第一百二十五章 另闢蹊徑第五百三十五章 使君一何第八十五章 斗酒炙犬第三十五章丨灑掃役使第六十一章丨羣虜寇攻第二百五十二章 孰以顯廉第五百六十五章 失謀身隕第五百一十章 兵渡柴桑第二百六十七章 早行之人第三百八十九章 出路已決第八十一章 振師整衆第二百零六章 從容任策第六十六章 益增主祿第十五章丨趨於歧途第二百五十八章 利行規則第五百一十七章 弩箭離弦第二十三章丨書策舒憤第四百八十八章 井管拘墟第十三章丨不密失身第一百七十章 朝日興蔚第四百四十六章 堂下鬆柞第一百九十三章 宕開一筆第三十一章丨急擊勿疑第二百五十六章 暑傷三伏第二百九十三章 勞人草草第五百八十一章 居心遠志第八十七章 御書錢範第八十八章 錢文旋讀第十四章 憂鬱生疾第五十七章 縱行不義第六十七章 遭際險釁第六十九章丨勞心治事第三百九十四章 蒿里義行第一百一十一章 孰所致然第八十三章 難逃定數第一百二十三章 謹視鴆鳥第二百六十四章 局勢突然第五百二十四章 利義相伐第二十八章 試策伊始第八十五章 陳情講武第三百八十六章 自知者明第三百章 款兵竄伏第七章 置酒屬客第五百零四章 先兵於戰第十四章 憂鬱生疾第七十一章 奧援有靈第一百一十一章 孰所致然第一百二十三章 謹視鴆鳥第四百二十七章 眉攢翠蛾第二百二十七章 昭德塞淤第四十九章丨見利忘義第十八章丨有詔討賊第六十五章 單車刺史第三十章 臺閣生風第一百四十三章 怨望而返第一百二十五章 秉要執本第二十六章丨仗義抗辯第十六章 變生不測第三百九十七章 試議權衡第七十七章 一網打盡第五百二十章 何以足貴第二百八十一章 狐驚兔懼第五十四章丨脫穎時至第七十二章丨黃巾餘孽第一百六十九章 鬼兵奪城第三十一章 己飢己溺第三十七章丨遊俠膽氣第四百七十四章 逢君導帝第五百六十二章 窺兵圖計第五百七十六章 兵連禍結第二百五十五章 興平倉米第一百五十章 難能濟事第一百三十七章 是職乃決第四百六十一章 輔馬相依第四百二十六章 阻隔難敘第十一章 毋爲啓釁第三百八十一章 懷詐算彼第一百四十二章 乘勝討逆第五百五十五章 柄刃互持第四百五十二章 合力堅持第四百九十一章 臨衝下戰第五百二十三章 假以調和第二十二章丨孤臣忠直第一百四十六章 扶持相立第一百二十二章 他鄉遇貴第一百二十五章 秉要執本第三百六十章 義何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