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九章 捕蝗之術

“秉畀炎火古有經,始不撲除繼無及。”————————【捕蝗謠】

馬日磾在皇帝這邊吃了癟,不敢再出頭言語;董承也沒什麼好法子,坐在那裡假裝深思,不肯先發言。

趙溫一時也像是爲此事難住,說來說去都只是古人用過的一套陳腔濫調:“蝗蟲本無可怕之處,只是往往集結成羣,變化詭譎,方使人生懼而已。然而天下所有的蟲都是一類物,譬如蟻、蜂,沒有不畏人易驅的,蝗蟲亦是如此。”

董承像是很感興趣,不由催問道:“是這個道理,然則有何計可除之?”

“天下之田皆有其主,若使百姓黎庶自救其地,未有不盡力殫精的。我聽說飛蛾赴火而亡、蜘蛛就燈而織,可使夜設篝火於溝坎旁,驅蟲紛至,且焚且埋,如是可殄盡矣。”趙溫緩緩說完,輕吐一氣。

利用生物趨光性來殺蟲的法子古已有之,趙溫說的這法子雖不新鮮,但經久耐用,也算是一個拋磚引玉的獻芹之策。

有了趙溫起頭,董承自不甘居於人後,他想的法子最爲狠厲直接:“蝗蟲初生、飛落在地,皆小衆而害輕,民多不以爲意,及長,乃無以爲力矣。愚臣淺見,當勒令各地百姓、黎庶,凡有見蝗羣,務必報官撲殺。若地主鄰人敢廕庇不言,則杖之。人告其官若受而不理、或受理而不親臨撲除、撲除未盡而妄稱已盡者,亦依律罰罪。”

董承深諳皇帝‘治民先治吏’的意旨,不說如何滅蝗,單說如何督促負責滅蝗者,說的皇帝連連點頭。

尚書僕射吳碩見狀,立即附和說道:“臣昔年無知,依陛下聖明睿鑑,方明蟲乃卵生,於今蝗蟲正熾,不免有飛落遺卵、以待來年者。故在捕蝗使除蝗之餘,亦要多加探詢,凡飛蝗住落處,應差人取掘蟲卵,若取之不盡而致來年復生者,則以罪論處。”

董承與吳碩二人顯露嚴苛本性,動輒杖責降罪,讓馬日磾、楊琦等士人大爲皺眉,十分反感——偏偏皇帝又喜歡這一類的言論。

楊琦知道皇帝好實務,不想說那些‘蝗蟲是乃天咎,務以修德自省’、‘除天災者當以德’之類的虛言,又不想在董承等人的高壓之下,捕蝗使人心忐忑,不敢用心效命。於是在想好了一番措辭後,楊琦沉着的說道:“罰使人畏過,賞使人悅命。太尉所言皆爲懲處,未及地方用命捕蝗,如何封賞等事,臣以爲不可。”

皇帝也不想因此打擊地方的積極性,刑罰的作用只是威嚇,主要還是以利益驅使:“賞與罰缺一不可,此次除蝗添入吏部年終考評,除此之外,也要有金帛等財物賜下。”

說罷,他想了想,忽然有了個主意:“官府催促,雖說是好事,但於黎庶來說,到底是件煩擾之事。何如誘之以利?譬如以五斗蝗易一斗粟,時下黎庶深受旱情之苦,朝廷總是要以麥粟接濟,倒不如以此誘使捕蝗,豈不一舉兩得?”

董承眼前一亮,深覺這是個兩全的法子,兼之又是皇帝提起,如何不隨聲附和?

倒是趙溫忽然沉吟道:“此法雖妙,但也難保不會有奸吏趁機牟利,從中倒賣。”

皇帝正好想到了這裡,如今市面上的麥粟一石值數百錢,若是將蝗蟲與麥粟直接掛鉤,難免不會有人上下其手——譬如將收來的蝗蟲偷偷送出去,轉回來再換糧食。

吳碩知道這是表現的時候了,他立時說道:“只要將當天收來的蝗屍集中稱量,當衆焚燬,由捕蝗使、亭長等員簽發憑據,各定其責,便可無虞。”

如此一來,等若是提高了犯罪的成本與難度,皇帝輕輕頷首,同意了這個法子。

楊琦在一旁趁熱打鐵,繼而說道:“追捕飛蝗,必然會損壞田間禾苗,如此愈勞百姓。今歲既有免稅在前,官府不妨以其價贖買之,以慰人心。不然,何人甘願捕蝗者踐踏自家田地?”

趙溫甚爲動容,他只知楊琦性情耿直強項,但卻是個地地道道的大族士人,喜歡引經據典、仗着家世與名望時不時給皇帝點顏色。卻沒想到這樣一個人,居然也能關注到如此細微之處,若不是心存百姓,就算是能想到這一點,也未必會主動去想法解決。

這樣想着,就連皇帝心中也不免對楊琦高看了一眼,連帶着弘農楊氏,似乎也不是一無是處了。

楊琦說完後,沉默已久的馬日磾爲了表示自己的能力,也搜腸刮肚般的說出幾個建議,他精通經術,滿腦子都是‘修德內省’這一套話,更認爲多殺蝗蟲有傷天和,對董承、趙溫等人的法子不以爲然。但皇帝已有言在先,他也不會糊塗到故意忤逆,只得勉強說出幾個可有可無的建議,權當應付了事。

治民本非荀攸所長,加之其又非三公,不說也沒什麼,所以荀攸在一旁寧可藏拙,也不願爲了進言而進言。

皇帝見除蝗的事務有了大致的方略,心境頓時安定了不少,即刻吩咐吳碩將今日議論的內容整理出一份章程,用來讓捕蝗使以及各地官員身體力行。其實除了這些法子以外,皇帝知道還有豢養雞鴨吃蝗、以及人吃蝗的法子,只是在這個時候,豢養雞鴨不僅來不及,而且小家小戶,普通百姓家養的雞鴨一天又能吃多少斤蝗蟲?

至於將蝗蟲食用的法子,最常見的不過是油炸,可一般黎庶誰家又捨得浪費油?皇帝心裡已經有了一個想法,一邊是要改進食用的方法,一邊是觀察這兩日的時局,再將它拿出來。

此間話完政事,皇帝忽又提到旁的:“給中散大夫宋泓的懲處,爾等都接到了?”

董承頓時一個激靈,出聲答道:“臣等既奉口諭,便立時責成中臺擬詔,如今詔書已然發下。”

同爲皇帝的丈人,董承向來視中散大夫宋泓、城門校尉伏完爲競爭對手,只是伏完向來安分守己,董承一時找不到錯處,唯有宋泓不知收斂,常以寵妃之父自居。董承早就看其不慣,今日雖不知道是爲了何事,但一接到穆順帶來的口諭,他便迫不及待的讓吳碩擬詔發下,也不曾顧及馬日磾、楊琦等人陰晴不定的神色。

此時被皇帝提起來,饒是適才屢出良諫的楊琦,心裡也不免惴惴了起來。

第三百五十八章 驕矜不恤第二十一章丨纔不從命第五十章 以忠事王第四百八十七章 勸懲勉進第六十八章丨賢師良士第二百零三章 奔告於事第九十二章丨拔刀相向第四十七章丨分說事理第一百八十三章 再接再厲第二十三章 便起告陳第三百三十四章 金鼓進退第二百七十九章 據相運籌第一百三十三章 涇渭之流第四百二十五章 面分意和第四十六章 苦心周詳第一百六十章 老病將死第四十二章丨軍容觀盛第二百一十五章 聘士禮賢第五章丨昃晷忘餐第八十八章 錢文旋讀第六十八章 鉤直餌鹹第六十七章 威刑加誅第二十四章|城郊陛辭第二百三十一章 雨客衣溼第一百三十三章 送子涉淇第七十五章 病染膏肓第四章丨太師歸朝第三百九十六章 柳道馬遲第七十三章 憑几細語第四百三十六章 蛛絲疑影第三十七章 王也乘興第一百四十一章 烽舉燧燔第三百九十四章 蒿里義行第二百四十四章 益州克成第一百一十六章 堅不可摧第六十六章 解衣趨鑊第九十章丨軍心鼓動第八十一章 徑情直遂第六十七章 威刑加誅第一百五十五章 萍水相逢第二百九十四章 螳螂被翳第三百二十五章 推赤心乎第二百一十五章 聘士禮賢第四百三十章 且行且止第五百二十七章 聲催黃葉第四十五章 千里之堤第四章丨太師歸朝第三百七十九章 自量其力第一百三十五章 幽贊微言第一百二十六章 春盤嘗新第五百九十八章 君難不死第九十章 好不廢過第八十三章丨連根拔起第八十五章丨議論亡賊第五十五章丨言中事隱第一百三十九章 當務之急第九十六章 費力勞心第一百三十七章 拋磚引玉第十三章 勢危而走第七十六章 仁至義盡第七十四章丨彼欲何爲第十六章丨萬事俱備第三百二十三章 唯親是任第二百九十三章 勞人草草第一百三十三章 送子涉淇第一百四十章 實情錯落第九十一章 逮下無疾第七十五章 撰集經傳第七十章 凶終隙末第五百八十章 如鳥之集第五百五十一章 勇怯勢也第一百二十三章 祛衣受業第四百七十八章 且有大覺第二百七十三章 示子吾道第九十七章 絲恩髮怨第一百章 度支審計第五百二十一章 剛而犯上第十五章丨趨於歧途第一百四十九章 內結異心第五十五章丨言中事隱第十一章 斯言既發第六十九章 私心雜念第五百四十一章 深論莫及第六十一章丨茅城津渡第六章 先屈義聲第六十章丨三明儷蹤第二十七章 暫息於事第三百五十三章 先民是與第一百七十六章 走投無路第四十九章 姑置勿問第一零六章丨三軍聽命第二百六十章 枹鼓相應第七章丨各算其能第五百三十四章 道路猶遲第四百一十八章 慨然大方第四十六章丨各取所需第七十四章 生民之本第十二章 算我師旅第四百四十一章 不徇顏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