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四章 不過如是

“遇有水旱疾疫,則開倉廩,悉府庫以賑之。”————————【治平篇】 Www⊙тTk дn⊙C○

侯汶相貌堂堂,既是出身太原侯氏,但因爲平日裡表現的頗爲清正耿直,爲同儕所敬重。幾次風波下來,雖然不曾晉升爲官,倒是安然無恙、保全祿位。

胡邈是聽過對方大名的,知道他講清高,所以怕被對方看輕、也沒備什麼薄禮,徑直下階出門,以尋常的流程將侯汶迎至正堂。

賓主落座,胡邈又一邊指使人去請長安令王凌,一邊打算在王凌來之前,二人先做一番寒暄,互相摸個底:“長安百姓苦旱久矣,盼朝廷賑濟如盼甘霖。御史奉詔督糧,正可見國家拳拳愛民之心、可解此方百姓憂難。”

侯汶擰着兩道好看的長眉,臉色發青,陰陽怪氣的說道:“京兆尹自然是曉得分寸的人,長安百姓還得靠你這個本地守令來解,我不過一區區六百石,可不敢越俎代庖。”

胡邈眉頭一皺,心中暗道莫非是自己與董承相善的緣故,所以不爲侯汶這些士人所喜?但如此關頭,他還擺這副作態,倒顯得有些不顧大局,與傳聞中的聲名不甚相符了。

這般想着,胡邈聲音也有些生硬了,他回敬道:“侍御史監察不軌,柱下此番前來是肩負王命,奉詔持斧,豈有袖手無爲的道理?還請柱下三思。”

侍御史在周代的時候被稱爲柱下史,因而胡邈有此一說。

侯汶本就不悅,他在御史臺過了好些年清貧的日子,起先在王允麾下,要保持一個清廉的形象,故不敢造次;後來又在剛正的桓典手下,愈加不敢有什麼非分之舉。如今好不容易討來外任的機會,如若能趁着職務之便,多賺些好處,又何樂不爲?倒是這個胡邈不開眼,一點‘意思’都沒有,也不知朝野對他‘善交際’的風評是怎麼來的。

當下,他用冷冷的聲音回道:“我確實是肩負王命,長安黎庶家中無糧,毀家難買一斛粟,這些朝廷都看在眼裡。來之前我已奉有詔令,京兆不同他郡,此次開倉賑濟,由太倉令與我一同處置。太倉的谷麥有太倉令王絳調派,王君辦事謹慎有度,我不好干涉。至於京兆的倉廩,就得勞煩胡府君了。”

“不敢,不敢。”胡邈一直緊蹙着眉頭聽着,此時方纔舒展了幾分,笑着說道:“我已想好安排,等明日時在東西市裡開設店鋪,低價售糧、另外在城門處搭建粥棚,爲爲飢人作糜粥。御史屆時與我同去監驗,督促放糧,如何?”

“胡府君。”侯汶沒有答話,反倒屈指叩了叩桌案,很有一分審訊的模樣:“朝廷若就此爲止,那城中這幫哄擡谷價的豪商大賈可還查辦?若是就此放之不理,他們賺足拿夠,得不到教訓,下一次還會再效今日做法。只是這民心,可就再也回不來了啊。”

胡邈愣怔了下,答道:“豪商哄擡物價,這件事我早有耳聞,近日正準備遣吏處置。”

侯汶單握一拳,放置案上,冷笑道:“可我聽說長安有幾家豪商大賈與府君關係匪淺,這一次公然擡價,官府在我來前卻遲遲不見處置,誠然可疑啊。”

“府君,長安令來了。”門亭長忽然走了過來,在檐下說道。

胡邈有些羞惱,他衝門亭長擺了下手,表示先不急着帶王凌入內。而後趁着此間無有他人,沉聲問向對方,要把這事弄清楚不可:“御史這話是什麼意思?”

他自詡做的乾淨,沒有證據,但御史風聞奏事,若是就此劾奏他,胡邈也會惹來一身麻煩。但對方看上去沒有任何要將此事上奏的意思,胡邈逐漸習慣了對方與傳聞中不符的做派、甚至隱隱有些熟悉,這種拿着把柄要挾對方的做法,不正是說明自己也是有取所需麼?

侯汶笑了一聲,終於圖窮匕見:“太倉的米糧大半要作軍用,用一分米糧,日後朝廷用兵就少一分米糧。而京兆倉廩則不同,此次賑濟,我想還是要以京兆爲主。那些豪商囤積居奇,其間或有親疏,只要府君秉持公義,誰還敢說什麼是非?至於京兆的賑濟,不妨就由在下來督管好了。”

原來是看別人賺夠了,自己心裡頭不忿,也想趁機撈上一筆?

胡邈心中譏笑連連,他此前刻意打聽過侯汶的家世,雖是出身太原侯氏,但家道中落,自小貧困,因爲曾將唯一的米粥給母親吃而爲鄉人稱善,由此被太原名士郭泰看重,與郡府推舉爲孝廉。這樣一個自小過慣了民間疾苦的士人,入仕之後只會走兩條路,而侯汶顯然是走了人們最常走的那一條。

他明知故問道:“御史說的是!只是京兆倉廩儲糧並不多,不然朝廷也不會再讓太倉調配,若讓京兆一力承擔,總得有個萬全的法子才行。”

“這不難辦。”侯汶心裡早就有了計劃,他收回放在桌案上的手,兩手疊放腹間,一派文士風度:“煮粥的時候米豆參半,黎庶只要不餓着,又有不勞而得的粥糜,便不會有事。等府君處置了長安豪商,清查家財,再用彼等家中餘糧,補此間之虛好了。”

原來是打的這個算盤!看來侯汶雖有貪念,但也不至於罔顧黎庶生死。只要胡邈‘及時’將豪商查抄,有了彼等家中的餘糧,自然能將賑濟的標準恢復到正常水平,而在此前的這段時間,侯汶便可從中獲利。

胡邈聽了這話,心裡很不以爲然,但面上仍賠笑道:“這倒不枉是一個好辦法,只是平準監……”

“京兆倉廩不足,朝廷如何會不知道?如此大事,我等又豈會刻意貪墨,平準監若是要查,便讓他查就是了。”侯汶斷然喝道。

“喏。”胡邈心裡暗覺不妥,想了想說道:“既如此,我這便使倉曹將倉廩印鑰託付給御史,萬望御史能救我生民。”說着,他便向外間候命的門亭長使了個眼色,門亭長會意,立即走了出去。胡邈這才點了點頭,繼續安排道:“長安令王郎熟知政務,素有‘小王公’之稱,此次賑濟,不妨讓他從旁協助。”

侯汶聽到王凌的名字,神色一動,不知如何便答應了下來。

第七十章丨圖窺朝政第四百三十章 且行且止第五百三十章 言之甚殷第四百六十九章 事暫寢之第一百九十五章 脊令在原第六十六章 戶隱田窮第八十七章 追逐狐兔第二十五章 事事難息第十七章 京室爲墟第五百一十一章 樓船燈火第六十七章 遭際險釁第八十三章 謀應外放第二百二十四章 局勢跌宕第二百九十四章 螳螂被翳第一百五十九章 心安乃任第九章丨未雨綢繆第三百三十四章 金鼓進退第五百一十五章 鳴金暗鼓第五十八章 塘水漸漫第一百四十三章 青泥故道第三十八章 宗社攸賴第四百七十八章 且有大覺第五十三章 控馭撫綏第四百九十八章 高人一着第六章丨母之昆弟第三十一章丨急擊勿疑第七十六章 仁至義盡第九十七章 年關將近第四百一十七章 思患豫防第五百六十七章 懸石飛擊第一百零一章丨蕭牆刀兵第十四章丨風雨前夕第七十五章 啓聵振聾第九十九章丨迷途知返第四百七十九章 待看舟傾第二百六十四章 局勢突然第二百三十三章 形影相隨第九十一章丨磐石生紋第一百二十章 子有良媒第六十章丨見困豫且第一百四十九章 兵退告成第八十二章 連騎擊鞠第四十三章 郡國正卒第五十章丨西州客商第四十六章 苦心周詳第四十七章丨分說事理第八十章 翻覆靡定第一百零一章 兵連禍結第九章 焉用彼相第二十九章丨三河五校第四百六十六章 故人重逢第七十六章 靡不有初第三百二十三章 唯親是任第八十三章 難逃定數第二十八章 欲知今雨第五百五十八章 巧敵應戰第五百六十九章 渙兮若冰第一百三十七章 是職乃決第十五章 少年英雄第三十章 良工苦心第十一章 奮勇爭先第一百零三章 遠迄南鄭第二百四十四章 益州克成第六十一章 初來乍到第八十二章 連騎擊鞠第一百二十章 子有良媒第一零四章丨連坐者衆第七章丨中黃太乙第一百零七章 算前思後第二百四十章 夜縋還降第四百一十七章 思患豫防第二百七十四章 音聲同矣第三百一十章 善泳者矣第八十二章 不速之客第七十七章 朝露日晞第九十一章 殿前郎衛第十七章丨一波三折第二百四十九章 其敢憚勤第五百五十四章 忠義歸屬第二十二章 睹冰知寒第二百八十一章 狐驚兔懼第一百九十九章 參分天下第七十一章 奧援有靈第四百零九章 先明法令第一百章 碗轉麴塵第一百一十六章 堅不可摧第二百八十七章 預作打算第八十八章丨先事慮事第十章丨仕宦郎署第一百三十五章 丰容顧景第七十五章 撰集經傳第一百零四章 青徐播亂第四百零四章 竊觀風氣第四百一十三章 悉分兵柄第四百六十九章 事暫寢之第一百三十九章 運籌定策第十章 推刃之道第四百二十六章 阻隔難敘第三十八章 雪掩承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