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九章 其敢憚勤

“卿一人處南臺,一人處北省,當使天下肅然。”————————【北齊書·宋遊道列傳】

桓典人過中年,仍舊精神矍鑠,同樣是耿直強項的性格,如果說身材瘦弱、已顯老態的侍中楊琦像是一株蒼老有力的勁鬆,那麼桓典就是經受刀削斧砍、風雨不侵的石像。

跟年邁和善的趙岐比起來,皇帝心裡其實是更爲敬重桓典這個嚴師的,在將桓典請入閣中以後,皇帝直接開門見山的說道:“御史臺與尚書、謁者並稱‘三臺’,桓公位居憲臺,掌刑法典章、糾正百官罪惡,位高權重。朝廷百年以降,上下吏治敗壞,雖然近年來經過整段,好轉了些許,但爛根雖除、頑疾仍在。”

說完,皇帝誠懇的看向桓典,在他看來,剛正不阿的桓典正好適合御史中丞這個位置,可以爲他監督百官,一定程度上保持吏治清明:“憲臺本爲風聞糾劾、肅清吏治所設,桓公既居此位,可當憚勤爲上。”

“唯唯。”桓典面色沉靜,聽了這話,也不管皇帝有沒有那個意思,直接下拜謝罪道:“臣平日自認秉公持正,無有錯處,若是臣敢有犯法等事,不待他人劾奏,臣先自請嚴懲!”

“言重,言重!”皇帝連忙伸手勸慰道,對於這一番君臣之間你來我往的流程,他早已駕輕就熟:“桓公辦事惟謹、端正,我都是看在眼裡的。要使吏治清明,不是光殺幾個蠹蟲就可以根治的,其最緊要者,唯在於政。這次關中大旱,朝廷是一定要派糧賑濟,但又該如何預防底下郡縣胥吏不在這筆錢糧中取利,且使其繩之以法,便是憲臺的功效了。”

桓典依然是一副不溫不火的神情,像是皇帝所說的正好也是他要講的:“陛下睿鑑,臣也有此打算。御史臺位居中央,難以對各地官吏檢核問事,既然要對地方吏治有所糾劾。臣以爲,不如遣派臺中御史,下駐地方,也好就近監察。”

皇帝眨了眨眼,明知故問:“我記得國初的時候,御史臺就有這項外任御史的制度?”

像是尋常那般師生之間就某個經義的疑難一問一答,桓典同時也認真的回答道:“秦時便有此制度,孝惠皇帝時曾予以沿襲。”

在漢初的時候,監督地方郡縣的主要還是沿用着秦代的‘監御史’制度,郡監與郡守、郡尉平起平坐,各司其職。後來高皇帝創業建國,出於對那些功臣們的信任,並未派人監察地方,使得地方監察制度成爲白紙一張。後來也是由於漢初的不事監察,對郡國過分放縱,終使諸侯坐大。

直到孝惠皇帝即位後,方纔重新在地方設置了監御史,並且更爲明確了監御史的職權。但又出現了衆多監御史玩忽職守、與地方官互相包庇的不良事件後,在孝文皇帝時便有了‘丞相史出刺,並督監察御史’的規定,這也是‘州刺史’的濫觴。

秦代‘監御史’制度傳至漢代,從不設到重設,從重設到被新事物所替代,經過了幾代帝王的努力,最終形成一個成熟穩定、且行之有效的地方監察制度。

“監御史早被州刺史取而代之,其廢置也是由於其身不正、失其所設立本意,指派郡監無不與地方同流合污,一同對朝廷敷衍塞責。如今再復啓用,也無一個預兆,怕是會有紛紛議論,又提及當年弊處。”皇帝聽了桓典的話,顯然是心動了,但仍有些由於、不肯下定決心的樣子。

桓典見狀,如何會不明白皇帝的意思?

由於刺史在制度上屬於丞相的屬官,對丞相負責,即便本朝已經沒有了‘丞相’,但本質仍是一個處於御史臺之外的監察體系,所以刺史一開始出現等若是直接分走了御史臺監察地方的職權,二者是相互對立的。而刺史制度沿用幾百年下來,逐漸從一個巡察地方的六百石小官變成統屬軍政大權的一州方伯,儼然已經偏離了朝廷設立此職的初衷。

桓典知道皇帝有意讓刺史重回最初的軌道,但此間需要觸動的利益之大,就算皇帝也是深感棘手——益州刺史邯鄲商其實就是皇帝對此舉的一個試探,但就效果而言,朝野內外有許多人並不買賬。就連幷州牧劉虞都曾幾次上疏,旁敲側擊的問過幾次皇帝對於刺史制度的真實態度。

其中阻力之大,讓皇帝覺得與其將已成行政長官趨勢的刺史制大破大立,倒不如換個更省力討巧的法子,另起爐竈,從故紙堆裡重新將已成歷史的監御史撿起來,拍拍上面的塵土,重新使其煥發生機。

這麼做雖然省事,但無疑會增加御史臺、也就是御史中丞桓典的權勢,隨着皇帝越來越重視吏治,桓典在監督朝廷公卿的事上擁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若再讓他將勢力延伸到地方。就算桓典一心爲公、耿介剛正,皇帝也不得不考慮他背後所站着的勢力。

但這件事於公於私都是利益巨大,饒是性格強項的桓典此時也不得不向皇帝低頭,表明心跡:“臣自從步入憲臺簪筆以來,於當年之事多有所聞,也頗有心得。臣以爲,孝惠皇帝重設監御史本無錯處,之所以出現種種弊端,非政之錯,實乃用人之過。選賢與能,古今爲重,若是選拔皆賢能,得以爲朝廷糾察地方,又如何會有與地方私相包庇之舉?”

見皇帝饒有興致的看着他,眼神之中似乎還鼓勵他繼續往下說,桓典默然了一下,只好再次言道:“臣以爲,只要朝廷選派幹練清廉之人,朝中便不會有話可說。若是還有議論,必是地方官員爲一己之私,不願身側受人掣肘,此等‘衆議’,大可不必理會。”

桓典說來說去,遲遲不肯說出讓皇帝滿意的‘讓利’、‘妥協’之語,這讓皇帝像是憑白給人做了嫁衣。但對方偏又吃準了現今的情況,建立地方監察制度勢在必行、利用御史臺又是最爲便利的方式,根本不怕皇帝下大成本繞開御史臺。

面對這麼個軟硬不吃的‘老師’,皇帝如何會遂他的意?

“話是如此,我心仍有憂戚,凡事理當循序漸進,貿然推行並不妥當。”皇帝話鋒一轉,像是忽然改了個主意,讓桓典心神一震:“我看各郡的督郵也有檢察屬吏、案驗刑獄、檢核非法等職權,監御史的職事,倒不如讓督郵來做更爲適宜。”

第二百五十六章 暑傷三伏第五百八十三章 不相投合第三百零六章 罔不自知第五百零六章 旋行旋滅第一百二十九章 同爲覆沒第三百七十八章 微末生非第八十二章丨五刑之屬第八十三章 人心叵測第一百零一章丨蕭牆刀兵第四十三章 息怒停瞋第五百六十七章 懸石飛擊第二百三十三章 形影相隨第四十八章丨筮短龜長第一百一十三章 親臨兵革第八十一章 當防隳壞第二百四十八章 去其螟螣第二百零六章 從容任策第四百八十一章 權智有餘第四百三十六章 蛛絲疑影第五百六十一章 守缺攻餘第二十八章 試策伊始第十五章 溫生絕裾第一百六十章 老病將死第七十八章 傳續之典第四十章 遠近仰望第一百七十三章 夜議軍謀第一百五十一章 公不見吏第一百五十二章 尺椽片瓦第二百零七章第四百四十章 窮矣困獸第一零六章 成人之美第四百五十三章 豪家爭獻第十一章 斯言既發第一百三十章 殉身守義第五百七十三章 旋至輒興第四百八十六章 榮者常通第十四章丨風雨前夕第二章 海內儒宗第四百三十六章 蛛絲疑影第五百四十八章 莫不有私第四百七十八章 且有大覺第一百八十五章 計日可數第五十二章 隨人作計第二百一十五章 聘士禮賢第六十四章丨謙退輦轂第四百七十六章 民生國基第二十九章 避籍任官第六十五章丨殷勤探看第八十三章 設心積慮第三百六十六章 屋漏連雨第四百一十八章 慨然大方第五十八章 乘勢拏下第三十八章 陟罰臧否第二百四十五章 暑氣蒸騰第二百四十章 夜縋還降第六十九章 私心雜念第二百八十五章 時尤未晚第六章丨高廟罪已第四百三十六章 蛛絲疑影第二十一章丨纔不從命第二百四十五章 暑氣蒸騰第五百七十四章 慮敵不周第五十一章丨兼權尚計第一百四十一章 烽舉燧燔第二百五十章 訥而慎行第七十二章 今日嘉辰第一百四十七章 支離擁腫第四百二十六章 阻隔難敘第三十八章 雪掩承廬第三十八章 陟罰臧否第三百六十六章 屋漏連雨第十九章 鼓吹煥生第十八章丨有詔討賊第二百五十四章 不過如是第七十二章 頭會箕斂第二十七章丨整軍經武第六十八章 乘間襲我第七十五章 撰集經傳第三百零四章 淺藏輒止第七十一章丨承明策問第三百七十一章 娶婦尚主第五百七十五章 抱殘守孤第四百四十七章 瞻前顧後第一百五十六章 犁廉耕細第五十三章 參商之虞第二百九十四章 螳螂被翳第四百零一章 部伍嚴整第二百九十九章 任其所之第三十四章 遭慈親憂第二百零四章 虎口奪食第五百三十七章 狼狽失據第二百五十四章 不過如是第六十三章丨賊勢甫定第三十四章 旅酬算爵第一百三十六章 機不可失第八十二章 搖頭稾腦第二百一十二章 草枯水涓第九十二章 明光故址第一百三十三章 送子涉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