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六章 重定庠序

“及王莽爲宰衡,欲耀衆庶,遂興辟雍,因以篡位,海內畔之。”————————【漢書·禮樂志】

“陛下自遷都以來,眼見國廢學子之教、家弛勸學之訓,心痛不忍。故在朝廷艱難之時,毅然重開太學、振起頹業,不惜每年撥給太學數百萬錢,其館舍、書籍、被褥盡皆供應,還另發錢款,以爲寒微子弟助學之用。”趙溫先爲皇帝表功矜勞了一番,然後徐徐說道:“陛下憂心學子如此,可謂往來之君少有,怎奈何求學之人不加多?反而還有畏葸不前者?”

陳紀的臉色沉了下來,事到如今,他如何還不明白對方的意思?趙溫分明是出於皇帝的授意,要在改革太學五科之後,繼而改革太學招生的方式!

果然,只聽趙溫接着說道——

“我以爲,這根子,就出在太學入學的途徑上。”趙溫見陳紀的面色逐漸變得嚴肅,自己的語氣也不由得加重了許多,不再客客氣氣的將對方視爲前輩、名士,而是有種官場前輩訓導晚輩的意思:“陛下曾有言在前,太學理當是‘解民生之多艱,育天下之英才’,豈有先將這選拔學子的路徑越走越窄的道理?陳公身爲太常,當爲君解憂纔是。”

趙溫說完,便復又朝皇帝看了一眼,此時皇帝正喝完了漆碗中的茶,微微頷首,似乎很滿意這碗茶湯。

見對方都閉口不言,陳紀也知道該自己說話了,他沉吟半晌,謹慎的說道:“自從孝武皇帝開辦太學以來,凡四百年,其規模雖屢有變動,但入學的途徑,卻是如薪傳火,代代相承。司空適才所言,無非是許民間有志於學者,主動投遞於太學門下,但朝廷本有此例,似乎不宜以此變更入學之法。”

一直以來,太學的確是允許學子自薦門庭,表面上不看重家世,但其實在審覈的時候,依然是以家世與學識作爲評判標準,而尋常平民人家如何能在學識上比過其他人?被拒之門外,也是理所應當。

士人之子爲士人,平民之子爲平民,即便有幾個家世微賤的寒生,僥倖因爲品性、好學、運氣而入了名士、貴人的眼,得以改變整個人生際遇的,那也是鳳毛麟角、曇花一現。

自西漢到現在,階層流動日益板結,皇帝不願意見到太學成爲士人的太學,自然要從招生的根源上做出改變:“我固然知道太學入學有許多途徑,譬如地方郡國可以自行舉薦年齡合適的高才入學。甚至是陳公你,身爲太常,也可以親自挑選年滿十八歲以上,儀容端正者爲博士弟子——趙公當初就如此做過。”

見皇帝提及此事,趙溫連忙受寵若驚,惶恐謝道:“臣當時全憑公義,不敢有絲毫偏廢。爲國舉薦博士弟子二十餘人,盡皆一時賢良,敢爲諸公品鑑。”

當初在前司徒趙謙死前,爲了獲得趙謙對鹽鐵專營的全力支持,作爲利益交換,皇帝簡拔了趙溫擔任太常。不僅讓他一力主持太學從無到有的重建、使之打上趙溫的烙印,甚至默許他往太學裡夾帶了二十多個自家的門生。雖然如今尚未見到成效,但等到三年後,第一批太學生策試授官,趙溫即將獲得豐厚的收穫。

“我又未曾說你,你倒是自辯的快。”皇帝把茶碗往桌上一擱,看見趙溫桌上的溫茶動也不曾動過,便玩笑似得伸手指道:“君前失言,罰你將它喝了。”

趙溫吁了口氣,十分乾脆的將茶碗裡的茶一飲而盡。

他剛纔與皇帝這一番默契的配合,無疑是做給現任太常陳紀看的,太學招生的方式肯定是要修改的,至於太常可以自行挑選學子、乃至於利用直屬上級的身份影響太學的規矩要不要改,就在兩可之間。

陳紀果然猶豫了,他入朝可不是隻爲了做個清貴閒職的,只是皇帝明顯是要藉助他的名望,以太常的身份來減輕太學招生的改革阻力,這一番交易到底值不值,他仍在掂量。

皇帝一笑,淡淡地說道:“太常選拔博士子弟、郡國舉薦高材、允准自薦,這些我皆無廢除之意。不過是要將郡國所舉薦者裁定數額,最好是比照各地察舉孝廉的規矩來,至於太常——無論是陳公,還是陳公以後,皆以二十人爲定數。”

這些只是無關輕重的微末,並沒有觸及到需要改動的核心,陳紀心裡隱約有了決斷,但他仍精明的不肯主動提起,反倒將這個題目還給了皇帝:“臣謹諾,只是照此辦理,似乎不能解決‘求學之人不加多’的疑難,是否要另尋它法?”

說來可笑,陳紀當年做尚書的時候,面對孝靈皇帝都未曾如此說話,如今面對眼前這個少年,竟然放低姿態,說出這麼一番話來了。

皇帝倒是見得多了,神情輕鬆愜意,似乎全然不曾擔心陳紀會說出什麼出人意料的話語,他的目光像是穿透了眼前的輕紗帷幕,直接望向了浩瀚的滄池,心思也隨之漫無邊際的想着。

在最開始的時候,因爲西漢前期的官宦子弟、勳貴後人有其他更方便的入仕途徑,並不在乎在當時還屬於新生事物的太學。故而以郡國舉薦、自薦等方式所選拔的太學生多爲平民子弟,很少有官宦背景,對底層人士來說是一個相對公平順暢的上升渠道。

此時的太學也採取的是這些方式,若是一直保持這種相對公平,皇帝也不會多此一舉的去改動。只是誰讓這種途徑在孝平皇帝、也就是王莽秉政的時候,便發生了變質。

爲了討好當時的知識分子與權貴官僚,王莽特意增加太學生名額,讓士人的子弟可以直接進入太學受業,開啓了貴族官僚子弟免試入太學的先例。再後來光武中興,太學的選拔方式又在繼承王莽改制的基礎上擴大,發展成了大將軍下至六百石,皆可遣子就學。

除此之外,在野的名士也能通過評議、推薦,使他人輕易進入太學,這導致在東漢後期,太學人數多達三萬,至於學前的能力策試,也無所謂辦不辦了。

這樣導致的惡果,一是使太學從生源到辦學,全部脫離皇權的掌握,最終引發孝桓皇帝時幾次大的‘雪潮’和‘黨錮之禍’,影響深遠——孝靈皇帝重起爐竈,建立鴻都門學也是急於踢開太學,重新掌握話語權。

另一個惡果是‘遊學’、‘名士’推薦的風氣造成太學魚龍混雜,光顧着與‘薦主’、與同學結伴搭夥,導致教育質量下降。東漢後期三萬多太學生,真正有用於朝廷的卻沒有幾個。

“如今不是求學之人不加多,而是這太學選才的路子看似繁多,其實越走越窄、越走越偏。致使微末貧寒之民求學無途、報國無門,唯今之計,非得大刀闊斧的整改不可。”

第四百零二章 後悔無及第四百九十四章 怒急攻心第七章丨各算其能第六十四章 勝而不驕第六章 國之干城第二百九十九章 任其所之第二百零八章 互有勝負第四百四十一章 不徇顏面第四百三十三章 葦中雙禽第二十四章|城郊陛辭第六章 國之干城第二十八章 欲知今雨第五百三十五章 使君一何第二十三章 便起告陳第一百二十五章 另闢蹊徑第一百三十五章 丰容顧景第四十五章丨贊拜稽首第一百零一章丨蕭牆刀兵第五百零三章 籌畫所料第一百三十六章 機不可失第三百八十三章 伏兵齊發第二百四十九章 其敢憚勤第一百零七章 道破廟算第三百二十八章 己欲施人第一百九十六章 兄弟既翕第八十五章 事寬即圓第十章 主人戒賓第七十一章 可煩傳語第六十二章丨一班鼠目第四十六章 磁石引針第五百四十四章 火之始然第三百三十二章 時運之會第一百四十五章 擐甲執兵第四十八章 思精韻高第四十五章 剛卯既央第九十八章 白屋寒門第五百五十四章 忠義歸屬第六章 國之干城第二百二十一章 深信如初第二百二十二章 諸事之由第五十八章 塘水漸漫第二百三十八章 懸軍深入第一百三十一章 慎終追遠第五十章 抽弦促柱第五百七十五章 抱殘守孤第二百四十五章 暑氣蒸騰第二十二章 常寧之區第二百四十五章 暑氣蒸騰第四百零九章 先明法令第二百六十八章 人情揆度第一章 畫沙壘土第二十章 得此失彼第七十二章 我暨我友第四章 輕哀薄斂第七十三章 憑几細語第四百二十一章 敢有異心第四百九十三章 毫釐千里第六十七章丨意見相左第三百一十章 善泳者矣第十八章 興師問罪第四百二十六章 阻隔難敘第九十八章 防患未然第五十八章 塘水漸漫第二十六章丨別有所圖第五十七章 縱行不義第一百四十三章 怨望而返第五章丨昃晷忘餐第十四章丨智不均使第九章 焉用彼相第二百二十六章 狐死首丘第四百七十章 鴻莊相案第五十九章 未晡八刻第一百三十七章 是職乃決第十二章 兵勢難料第二十七章 暫息於事第一零六章丨三軍聽命第五百五十一章 勇怯勢也第一百四十九章 內結異心第四百四十八章 魯殿靈光第五百二十五章 蟻可測水第三百四十六章 雲行雨施第一百四十七章 尚敢懷貳第五百七十三章 旋至輒興第一百零三章丨帳中豎子第五十一章丨兼權尚計第一百三十五章 丰容顧景第二百七十二章 巧似成真第五百九十四章 涼颼霧晦第三十五章 議將固基第九十二章 絲繭瓜蔓第九十五章 鶴鳴在陰第十八章 興師問罪第一百三十二章 蝶使義形第七十四章丨彼欲何爲第七十八章 監觀民瘼第四十九章 姑置勿問第三百一十一章 難以欣戴第二百章 喪將失恃第四章丨決事省禁第二百六十八章 人情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