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章 錢法防微

“民之鑄錢益少,計其費不能相當,唯真工大奸乃盜爲之。”————————【史記·平淮書】

“唯!”趙溫笑道:“猶如孝武皇帝創制‘五銖’、通行三百年,這‘通寶’錢正面爲年號、背面爲‘漢制’二字,可謂開一代錢制之範。今後天下子民,凡有用錢處,皆用‘建安通寶’,漢室之澤亦將隨之佈施四海。”

皇帝笑道:“不過是利民之舉,想不到趙公還能有如此多的說道!”說笑着,皇帝若有所思的站起身來,想到以後重開西域,漢朝的錢幣沿着絲綢之路流通亞歐,成爲這個時代的‘世界貨幣’,那豈不是能靠着鑄造銅錢、任意搜刮各國財貨?雖然事情還很遙遠,但不是觸不可及,皇帝暢想着,掌心捏着一枚精緻的銅錢,在原地踱了兩步,忽然想到一個嚴重的問題。

“盜鑄私錢者,依漢法,該處何罪?”

趙溫搶白道:“盜鑄諸金錢,罪皆死。孝哀皇帝時,還要罰沒妻子爲官奴婢。”

像銅錢這等散錢,如果不到一定數量,尋常的鐵匠根本沒有盜鑄的必要。要想在短時間內大規模盜鑄,就只有一般商賈富室蓄養的良匠工坊才能做到,皇帝佇步道:“補發詔令:盜鑄私錢者死,家產抄沒,其家室也要流徙並、涼等邊地屯田。”

漢代有四種主要的法律形式,分爲律、令、科、比。律是由朝廷制定、皇帝批准頒行的成文法,具有穩定性、普遍性、強制性的特點,比如《九章》、《傍章》、《越宮》等律。而令則是皇帝頒發的詔令,他是根據實際需要而隨時頒佈,其效力等同於律或是高於其上,是‘律’的一種補充,二者合成律令。

皇帝這道詔令等若是補充了律法,擁有法律效力。

漢代一直以來,對盜鑄私錢一事都是零容忍,孝景、孝武皇帝時監獄裡關押的盜鑄罪犯何止十數萬人,皇帝只是讓家室流放邊地,也算是寬待了。只是這家產抄沒,似乎聽上去很有針對性,趙溫與荀攸對視一眼沒有及時回話,荀攸猶豫了下,說道:“盜鑄私錢者皆死罪,這是明律,然古來已久,爲此鋌而走險者極多,朝廷殺不勝殺,可見嚴法未能根除其弊。臣想着,不若換個法子?”

盜鑄假幣的事件即便是在後世也禁絕不了,何況是制幣技術含量低下的古代,皇帝也沒想過能根除,不過是防微杜漸而已。

“換什麼法子?”皇帝隨口問道,又看了看桌案上的錢,突然改了主意,說道:“水衡監在年前先趕鑄出一批新錢,發往關中各關隘及諸郡縣,命其於城門處置百枚新錢爲樣品,凡進關者所攜之錢,經檢查合格,才準攜帶出入。否則凡有發現劣錢,一概沒收熔鑄。若有舊錢、則當場折換。”

這倒是個從渠道上禁止劣錢、舊錢流通的好法子,趙溫眼前一亮,旋即補充道:“不若再詔各郡縣守令,禁絕舊錢、劣錢,有放任不禁者,長官罰祿半年、當年考課不得爲‘中中’以上。”

‘中中’、‘中上’是地方官吏政績考課的級別,屬於皇帝與吏部尚書傅巽商議之後定下的地方官員政績考課制度。該制度被分爲記分、分等兩種形式,分等就是以行、能、功、過評爲四個等級;記分則是根據當年的具體事件來評判。這種記分法與分等法相結合的州縣考課制度,從律令的角度保證了對瀆職者的懲戒和政績卓越者的獎勵。

官吏政績總體上分爲九品,中上者會有一定的賞賜或是加官進級、中中者守其本任,中下者及以下將會被解任或受到一定的懲處。只是當下的政績考課僅侷限於地方官員,要施行一段時間後,沒有問題了,皇帝才能騰出手來將其照搬到中央官員身上。

趙溫的這個主意等若是將禁絕舊錢、推行新錢與地方官員的政績綁定在了一起,若是官員辦錯了,相當於是這一年的政績白搞了,勢必會引起地方官的重視。尤其這是在左馮翊地方官吏因玩忽職守、瀆職懈怠而引起的官場地震之後不久,朝廷治下的地方官吏無不戰戰兢兢,生怕撞到刀口上。

“如今朝廷只將屯田、驛道、河工等政歸入考課之重,此等要政,凡有所誤,皆不得爲‘中中’以上。”荀攸覺得這麼做有些大題小做,建議道:“倘若是禁絕舊錢不利,便不得入‘中中’以上,臣以爲,這恐怕有些過了。”

皇帝笑着看了看荀攸,隨手將手中把玩已久的銅錢丟在桌案上,說道:“實行之初,就該處以嚴法,何況此事只需密切關照城門,肯費些心思的都能做到,這可比整治河工、驛道等政要容易多了。若是連這都辦不好,便是此官玩忽、無能,他又憑什麼不是‘中中’以下?”

荀攸只是認爲若是將推行新錢與河工、屯田等政並重,很容易讓地方官施政時失去重點、沒個章法。到時候幾頭都兼顧不好,事情都沒有落實下去,這纔是他所擔憂的地方。

他將這個擔憂說了出來,皇帝也是深以爲然,點頭道:“各地郡縣,其民情、貧富大有不同。有的郡百姓富庶、境內鮮少流民,那該郡大可以專重河工、或是驛道等弊處,它郡亦然。朝廷雖將河工、屯田等事列爲要政,也沒有說要地方同時並舉,各地郡守縣令當根據不同的情況,有所側重。能這麼做的,纔是朝廷所需要的能臣良吏不是麼?”

荀攸微微動容,他這已不是第一次對皇帝的治國之能表示拜服了:“陛下睿鑑,臣不能及。陛下此言,臣以爲當寫就詔書,下發各郡明示。”

“嗯。”皇帝轉身坐回席上,面色不改,也由着荀攸稽首,顧自說道:“自明年始,司隸、幷州等地非通寶新錢不得行!諸郡國府庫原所存儲之舊錢,皆廢銷之,輸其銅於水衡監。再準吏和近鄰告發盜鑄私錢者,告發者有賞,若近鄰知而不告,則判流徙之罪。”

趙溫與荀攸一一應承下來,默記於心。

適才都是皇帝與趙溫、荀攸兩個錄、平尚書事的重臣從嚴防盜鑄轉而成爲商議政事,周忠本來還想插幾句嘴,但看到後來涉及到考課的朝政,他便不敢越俎代庖,一直保持沉默。

如今各地官員早就習慣了以往輕鬆自如的日子,驟然被朝廷套上名爲‘考課’的枷鎖,一個個都是敢怒不敢言。趙溫適才所提的樣樣都是招惹衆怨的活計,何況這嚴懲盜鑄的詔令明顯是針對的那些富商大賈,這些商賈背後誰沒有一個豪強撐腰?就連荀攸都不敢把話說得太直白,並知道留下餘地,趙溫又是哪來的膽量,既敢給地方官增添考課負擔、又敢推行不利於商賈的立法?

周忠一貫保持着盡少生事的風格,怎料皇帝此刻說完了朝政,又將話頭轉向了他:“適才我等說了錢的妙用,周公既爲水衡都尉,不僅要熟知錢法,還得多看看《管子》等書。過兩年,太學經濟科就要出一批熟知經濟、財貨的太學生,那時候會選用一批歸入水衡、平準等處,周公可別在那時候還是個只知鑄錢的‘匠頭’啊。”

“臣謹諾。”皇帝這話裡冷不防帶着警告,周忠立即回過神來,應諾道。

第五十六章 逸而忘憂第七章 置酒屬客第二章 堅車載重第四百七十九章 待看舟傾第二十八章丨校場點兵第二百三十三章 形影相隨第三百零五章 兄弟鬩牆第二百零五章 爾虞我詐第二百零六章 從容任策第十章 推刃之道第五百九十五章 急於催攻第八十八章 豪氣崢嶸第五百八十四章 彼竭我盈第五十二章 隨人作計第二百六十八章 人情揆度第二十七章丨整軍經武第二百二十五章 塵埃落定第一百一十一章 禍機殃流第二百五十七章 孰有斯難第六十一章丨羣虜寇攻第五百零九章 作計自量第三百三十三章 遣使禱雨第三十五章 綦局逞巧第八十八章 錢文旋讀第一百五十五章 萍水相逢第一百三十八章 山險難料第八十六章 織作文繡第一百六十章 老病將死第二百一十一章 農桑歷歷第三百七十五章 口蜜腹劍第一百七十六章 走投無路第四百八十二章 多說無益第五百九十九章 擒虎拿蛟第一百四十三章 怨望而返第二百章 喪將失恃第二十章 獸爐爝火第五百二十章 何以足貴第十二章丨自謀出路第四十四章 欲薦州郡第五十五章 達士徇名第三百九十六章 柳道馬遲第三百二十一章 視事如紋第四十四章丨維王不豫第二百二十章 醉翁之意第三百八十六章 自知者明第五百五十二章 將銳分兵第十一章 毋爲啓釁第五十九章 因敵制勝第五百七十九章 勢危實安第六十三章 審知彼己第四百四十七章 瞻前顧後第三百八十六章 自知者明第二十六章 襄王有夢第五百九十五章 急於催攻第十章丨仕宦郎署第九十四章丨夜漏未盡第八十二章 連騎擊鞠第八十三章 人心叵測第一百五十二章 尺椽片瓦第二十八章 欲知今雨第六章 吳牛喘月第五百五十一章 勇怯勢也第一百五十一章 公不見吏第四百九十五章 兵敗將亡第四百三十章 且行且止第一百八十一章 別開新面第七十二章 我暨我友第二百九十六章 急如風火第四十六章 磁石引針第四百二十七章 眉攢翠蛾第五章 舊部星散第十二章 兵勢難料第八十一章 僥倖爲安第一百二十五章 秉要執本第三百九十七章 試議權衡第三百八十一章 懷詐算彼第五百三十七章 狼狽失據第二百二十四章 深心自許第一百三十三章 送子涉淇第三百一十二章 禮意殷勤第八十九章丨登城臨戰第七十二章 今日嘉辰第一百三十八章 山險難料第二十八章 謀夫是與第九十七章丨董氏外家第九十一章 殿前郎衛第九章 合縱連橫第八十八章 豪氣崢嶸第十五章丨夜見中臺第五十三章 參商之虞第九十五章丨分化瓦解第一百二十八章 汾曲之陽第一百八十章 整軍待命第四百一十七章 思患豫防第一百二十章 柱石之堅第四百二十七章 眉攢翠蛾第四百三十七章 時漸蹙迫第二百八十八章 頗生事端第三十八章 陟罰臧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