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丨月暈礎潤

“異哉!初淅瀝以蕭颯,忽奔騰而澎湃;如波濤夜驚,風雨驟至。”————————【秋聲賦】

穆順心頭一驚,皇帝的城府他早已見識過,董卓伏誅當天尚書檯前後發出兩道聖意相違的詔旨,以及皇帝與司徒王允爭搶軍權的事情鬧得朝中人盡皆知,雖然事後還是皇帝做出了退步,撤回了一道詔書。

但穆順還是越想越是覺得其中有諸多疑點,要知道皇帝自大病後性子變得沉穩鎮定,喜怒不形,更是將在朝堂混跡多年的尚書侍中們擺弄得團團轉。

試想這樣沉穩聰慧的皇帝,又怎麼會因爲王允的幾句言語就輕易讓步呢?

他似乎明白了皇帝此舉背後的不懷好意,他也相信很多人比如尚書令士孫瑞、侍中楊琦都知道皇帝的用心,就算是王允本人應該也清楚明白,但礙於各自的立場和性格,一方是看破不願意說破,一方則是看破不屑於說破。

朝政的事,穆順自覺還得多觀察觀察,在學習這些門道之前,最好還是少發表看法爲妙。

而這一次緝捕宮中罪奴,恐怕皇帝也是有深遠的打算。

未等穆順回答,皇帝突然掩口打了個哈欠,由於盤腿坐的時間太久導致小腿發麻,試圖從榻上站起來時一個趔趄差點沒站穩。穆順趕緊起來扶住皇帝的手臂,並試圖牽引着皇帝去脫衣睡覺:“國家,時候不早,您今天又是檢閱北軍、又是呵斥尚書們也乏累了,不如就此安歇吧,明日還有常朝呢。”

“時候還早着呢,不就是個常朝麼,又不是大朝會。”

最近這兩次的朝會都是王允的一言堂,朝堂之上遍佈王氏一黨,哪怕有士孫瑞與楊瓚等人爲皇帝張目,也難敵王允勢大。皇帝雖然不贊成馬日磾等人試圖擊敗王允,取而代之,但對於削弱王允的勢力還是樂見其成的。

穆順權當沒聽見皇帝隨口說的埋汰話,他將皇帝扶至牀榻邊,自有幾個久候多時的中黃門上前幫皇帝寬衣解帶,皇帝也不阻攔,閉着眼睛展開雙臂,任由他們服侍。

趁這時候穆順俯身把牀榻上的被褥撫好,帷簾也放下了一半,且聽皇帝說道:“這兩天舅父家府上應該很熱鬧吧?”

穆順鋪好被褥,側身對皇帝說道;“蒙國家的恩賞,國舅既是執掌北軍,又得封都亭侯,這兩天他們家門口盡是些想要拜訪的人。不過國舅把大門緊閉,除了幾個日常來往密切的好友以外,其餘人都一一謝絕了。”

皇帝閉着眼睛,像是在一邊聽一邊假寐,他點頭道;“我這個舅舅,別看他沒當過什麼高官,可這爲官之道,不比那些卿臣們差。辦事得力,又爲我省心,若是朝中大臣都如他們這般該有多好?”

“國家說得是。”穆順將皇帝服侍到牀榻上躺好,掖好被角,避重就輕的答道;“國舅一家辦事牢靠,恪職盡守,到也不枉費國家這一番提拔……”

呼——!

一陣狂風突然吹開了一扇窗戶,木窗吱呀一聲在牆上拍的砰然作響,冷風在室內旋繞一圈,頓時吹滅了所有的燈火。室內衆人都被這突如其來的風嚇了一跳,本來半睡着的皇帝此時也翻身而起,坐在牀上警惕的往窗口張望着。

穆順又驚又怒,氣得不顧儀態,對那些戰戰兢兢的中黃門喝道:“是哪個混賬沒把窗子關嚴實!”

“夠了。”皇帝此時睡意全無,就穿着件白色單衣,赤着腳走到窗子邊上往外看去。

未央宮前殿建在龍首山上,前面小殿、中殿路寢以及後殿宣室如臺階般依次升高,位於宣室殿後的正室更是居高臨下,高達數十丈,再加上夜間守衛,幾乎沒人能爬上來。皇帝表面上很鎮靜,但直到親眼在窗邊瞧見了正室與地面的高差後才徹底放下心來。

“今晚誰關的窗,以後不用來跟前伺候了。”

“唯。”穆順走到皇帝身後,將一件外衣披在皇帝身上,看着皇帝單薄的身子,有些心疼;“國家的病纔剛剛好,窗邊風大,小心別又着了涼。”

皇帝心知這具身體太虛,禁不起夜裡風吹,不然他還真想趁夜出去走走,比如到柏梁臺去風乎高唱,詠月而歸。他意猶未盡的看了看天上的那輪皎月,今夜羣星隱蔽,唯有一輪孤玉盤飛懸於天際雲端。完滿的月亮四周有一圈淡淡的光暈,月光皎潔,下照四方,照亮了黑黢黢的未央宮以及整個長安城。

大風自南來,層層黑雲趁着夜色逐漸靠近天上的明月,像只伺機噬月的天狗。

“要變天了。”皇帝喃喃自語道。

穆順剛剛不慎走神,沒注意皇帝說了什麼:“啊?”

見穆順發楞,皇帝不以爲意,反而笑道:“今晚是何人在尚書檯和承明廬值守?”

穆順聞言,心知皇帝這回是真的睡興全無,要找人徹夜長談了。常朝又稱外朝、日朝,每五日一朝,這是從孝宣皇帝開始就逐漸形成的制度。自歷代皇帝逐漸加強尚書檯的職權後,常朝便只是臣子對皇帝例行朝見,一般不會討論什麼重大機要的國事,只會在朝會後由皇帝召集親信官員在宣室召開小朝會商議機密,又稱內朝。

儘管如此,皇帝也得卯時起牀,在辰時前趕到中殿路寢會見朝臣。皇帝今天要是晚睡,明天穆順估計得好一陣折騰才能把皇帝哄起來,說不定還得受比平常還大的起牀氣。

皇帝平日裡脾氣溫和,從不無故責罰奴婢,心情好時哪怕一箇中黃門都能和他開幾句玩笑,深受宮中宦官宮女的愛戴。但皇帝就一點不好,那就是有起牀氣,這是他從前世帶來的習慣,沒料到這一世的皇帝身上也是有這個毛病。每當皇帝沒睡好就被叫醒時,發起火來,那才讓穆順等近臣見識到什麼叫天子之怒。

想到這裡,穆順更是有苦說不出,皇帝威信益重,日漸成熟,絕不能當孩童去哄,他只得如實道:“稟國家,按輪值名冊上的安排,今夜在承明廬內值宿的是侍中劉艾,黃門侍郎射堅。尚書檯哪裡,則是尚書郎吳碩和潘勖。”

第二百七十七章 因勢遷民第一百零一章 臺閣生風第四十七章丨分說事理第二百零七章第三十四章 百年樹人第九十八章丨鑽營冀望第二百九十二章 下邳之煙第四十五章 五典克從第七十四章 經始靈臺第四百七十四章 逢君導帝第一百五十四章 假義凜然第五百一十章 兵渡柴桑第十八章丨有詔討賊第六章丨高廟罪已第一百四十章 實情錯落第六十三章丨安老懷少第四百三十五章 才力將淹第二百三十一章 雨客衣溼第一百二十七章 輕車介士第六十九章 水波紋動第十章丨仕宦郎署第十四章丨風雨前夕第一百二十八章 畫無失理第六百章 紛紜未盡第五百六十章 聲東擊西第八十三章 謀應外放第二百二十三章 情難當對第三百六十七章 家國兩泰第五百一十一章 樓船燈火第四十四章丨維王不豫第七十四章丨彼欲何爲第一百五十一章 高臺炎炎第九十八章 昌濰原平第二百二十四章 深心自許第五十五章 達士徇名第一百四十九章 兵退告成第八十九章 錢法防微第四十五章丨贊拜稽首第三百五十四章 少年心事第一百九十章 令敢不從第十八章丨有詔討賊第一百三十七章 是職乃決第四十五章丨贊拜稽首第一百一十章 自取其叛第三百零三章 往事歷歷第五百五十二章 將銳分兵第二十九章丨嶢柳青泥第二百八十九章 難自爲謀第四百零三章 風勢不利第九十六章 取士五科第四十七章 御臨二院第一百四十章 實情錯落第一百三十五章 幽贊微言第十五章 異軍東來第九十章 挾銅鉦束第九十四章 錢穀本末第五十七章 捨身相代第三百六十九章 懷瑾握瑜第四百八十七章 勸懲勉進第十四章 勉爲厭難第三十七章 教於宗室第一百四十九章 兵退告成第六十五章 單車刺史第五章丨昃晷忘餐第三十八章丨柏梁臺上第三百一十八章 秉彼蟊賊第三十六章 熱湯沃雪第三十五章 務以政寬第一百零七章 天感祅災第六章 國之干城第九章 想君小時第四百三十七章 時漸蹙迫第四十八章丨筮短龜長第二十六章丨仗義抗辯第四十九章丨傭才緣心第五十七章丨良將所歸第九十三章 零打碎敲第六十四章 府君囑吏第二十四章|城郊陛辭第三百九十二章 惘至棄命第四十三章 郡國正卒第四百零四章 竊觀風氣第一百一十四章 兼弱攻昧第一百九十章 令敢不從第一百零四章 渭橋踏麥第二百六十七章 早行之人第九十二章 絲繭瓜蔓第七十九章丨事不可爲第七十三章 有備無患第七十五章丨遇赦無望第四十七章 御臨二院第二百二十章 醉翁之意第一百零九章 糧谷居奇第六十一章 臨陣語舊第一百四十一章 邊城鳴鏑第五百九十四章 涼颼霧晦第三十三章丨日出星逃第六十七章丨意見相左第二十七章丨整軍經武第三十章 試策甲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