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避籍任官

“南人官北,北人官南。其後官制漸定,自學官外,不得官本省,亦不限南北也。”————————【明史·選舉志】

雖然皇帝這話是在暗示賈詡身爲平準監,卻對自己本職之外的選官任官一事妄加議論,有越俎代庖之嫌。但賈詡卻我行我素,繼續提出建議,要在河東選派官員的時候,嚴格遵循三互法的原則。

‘三互法’是最早的官員籍貫迴避制度,其初衷是爲了防止地方官員利用職權之便,爲宗族徇情營私、在地方結黨自立。只是到後來迴避範圍越來越大、禁忌也越加嚴密的情況,導致官員選用艱難。逐漸的便不再墨守這個規定,只是保持着本地人不得任本地官的基本要求。

皇帝默然,如今朝中其實並沒有嚴格的貫徹執行三互法,最爲明顯的就是本地人韓遂擔任涼州刺史、作爲韓遂的幕僚、金城人成公英卻在做金城太守,當然,朝廷對於地處偏遠、羌漢雜居、又被豪強把控着的涼州實在是鞭長莫及,採取‘涼人治涼’的策略也是無奈之舉。

賈詡重提三互法,不僅是針對河東,若是真的細究起來,首當其衝的涼州上至刺史、下至縣令等一系列官吏都將遭受撤換,連帶着關中各郡也要遭受波及。

一下子要推翻現有的政治格局,破壞馬日磾等關西士人的根基,這就是賈文和的手筆麼?

荀攸眉頭緊皺,上回算計河東豪強的時候也是這樣,賈詡似乎一向都喜歡採取激烈、狠辣的手段來對付豪強,全然不計後果。荀攸看向皇帝,發覺皇帝面露沉思,似乎在慎重考慮賈詡話語中隱藏的深意,他自覺要說些什麼了:“陛下,三互法交錯繁複,施行嚴密,昔日三府選舉,逾月不定,以至部分州郡長官久缺不補,不利於朝廷選官任事。”

“荀君說的是,現在追究起來,朝野動盪,終究是不好。”皇帝眼神從未在賈詡身上離開過,賈詡感受到皇帝審視的目光,微微低下了頭去。

賈詡在打什麼主意,皇帝心裡大致明白一二,只是他並未與賈詡有過事先交流,重新提出‘三互法’來打壓愈加膨脹的關西士人的主意完全是賈詡一人的想法。

荀攸似乎察覺到皇帝並不贊同賈詡這次過激的手段,趁熱打鐵道:“本郡人任職本郡,的確易有鄉黨包庇、徇私鑽營之嫌。迴避之制確有可行之處,只是需稍作改動,至於現有郡守、縣令,則要顧念情勢,不可一概而論。”

皇帝嘴脣微動,似乎想說些什麼,但話到嘴邊,又臨時改口道:“還是荀君老成,三互法今後只需迴避籍貫、親屬即可,至於什麼甲州人爲乙州官,乙州人爲丙州官,而丙州人不得爲甲州官這樣的條例未免太過苛刻,予以免除了吧。”

賈詡對此沒有意見,反而表示支持,像是根本沒打算掀起朝野震盪似得。

在皇帝與荀攸、賈詡三人商議之下,新的‘三互法’也就是官員迴避制度被大致敲定了出來;今後無論是刺史、郡守、還是縣令,甚至是他們屬下的從事、曹掾等部門官吏都要遵循籍貫迴避制度。雖然範圍擴大了,但迴避的細則較以往卻寬鬆了許多,縣令一級的官員除了本縣人以外,可以由本郡人擔任;郡守一級的官員也是一樣,其中依然嚴格禁止跟當地有親屬關係的官員任職。

爲了避免三互法推行之初會出現許多不成熟的地方,所以暫定只在河東郡施行,等河東郡培養出經驗了之後,再逐一推廣。

這樣一來,河東郡守王邑肩頭的擔子就更大了。

“河東如今可以說是一片白地,王文都在河東既要修養生民,又要佈施新政,實在是任重而道遠。”皇帝說道:“我等既有定計,以後但有所新政,皆先施與河東,以觀成效,而後再推行四方。是故河東必是朝廷首重之地,依我看,不如給河東郡守增秩中二千石,以向世人表示河東與弘農等他郡之與衆不同,以及朝廷之重視。”

除了京兆尹與河南尹情況特殊以外,其他郡守基本上都是兩千石的品秩,按照皇帝從後世角度的理解,給予河東郡守跟京兆尹、河南尹同樣的比同九卿的中二千石待遇,不僅是對王邑的嘉賞,更是提高了河東的政治待遇,將其拔高到直轄郡的地位。

“王文都治下不嚴,本是戴罪之身,受如此嘉賞,若還不能爲陛下辦好事,那就真要嚴懲治罪了。”賈詡淡淡說道。

“我這不是給他一個人的,今後所有的河東太守,皆爲中二千石,他若惶恐,那就愈該勤勉爲政。”皇帝輕笑一聲,說道:“不要讓我失望。”

賈詡默然不語,好像這話不是說給他聽的。

三人就王邑的封事商議完了之後,皇帝打算再說說劃清、設置地方職能部門的事情,卻被賈詡一時攔下:“曹掾屬吏乃地方制度,沿襲數百載,一旦更易,是不是要先詔司徒等諸公,一併議事?”

“不用,馬公等人雖然德高,但太過墨守成規,不會變通。到時候各執一詞,爭執起來愈發難斷,還不如由我等先議定,再發給中臺商榷擬詔就是了。”皇帝輕描淡寫的說着,想了想,又補充道:“我等以往不也是如此商議要事的麼?像是河東新政、或是對關東的籌劃,哪樣不是我等商議好了,再另行頒詔的?不必多慮了。”

賈詡若是真有異議,早在開始的時候就提出來了,何必等到這時候?聽了皇帝的話,他很快便不再糾結於這麼做合不合乎流程,也不再擔心自己身爲一個六百石的平準令、以微末之官參與國策的越權行爲。

荀攸在一旁安靜的看着這一切,什麼話也沒有說。他知道皇帝一直以來都有分尚書檯權勢的意圖,有意重新設立決策機構,將尚書檯當做純粹的執行機構,分權與集權,是每個合格的皇帝都會做的事情,這是帝王制衡的手段。不管以後是尚書檯獨攬大權、還是變成侍中決策、尚書實行的模式,只要荀攸保證自己的權力不被分走就是了,哪裡還會顧忌到別的。

由平尚書事、侍中荀攸與平準令賈詡議定的事很快就通過口諭的形式傳到尚書檯。

除了三互法、策試三署郎、太學生入河東等政策以外,更有皇帝對河東郡縣改制的內容;從今往後的定製,郡府官署稱爲‘曹’,縣府官署稱爲‘掾’,按照職能各分爲主司法刑罰的決曹掾、負責基層官員策試選派的五官曹掾、負責各級學校的文學曹掾,以及負責掌管驛站道路以及巡視諸縣的督郵等等。

與他郡不同的是,這些曹掾部門與中央九卿等官對接,就如決曹掾歸屬廷尉,五官曹掾歸屬五官中郎將,文學曹掾歸屬太常等等,幾乎中央各官每一個都在地方上有相應的職能掾屬,變相加強了中央的權力。

這些政策本來是件好事,但對於司徒、錄尚書事馬日磾來說,讓他不能接受,卻不是這個新政本身。

第六十六章 益增主祿第四百四十三章 炭撥還無第十二章丨奉先吾兒第二十章丨詔旨相違第八十三章 謀應外放第一百二十三章 謹視鴆鳥第一零六章 成人之美第一百九十九章 參分天下第五百七十六章 兵連禍結第四十五章丨贊拜稽首第五百五十五章 柄刃互持第一百零一章 兵連禍結第二章 見微知著第五十四章丨以結同好第十六章丨于嗟女兮第八十章 揚己露才第二百五十八章 利行規則第三十六章 熱湯沃雪第二十三章 應答如響第五十五章 達士徇名第三百一十二章 禮意殷勤第三百六十四章 迎難而上第五十八章 哀矜勿喜第二百八十五章 時尤未晚第九十九章 錢穀出入第八十六章 期於殿門第四百六十三章 謀從此始第三百八十六章 自知者明第五百一十二章 浮光躍影第四百七十八章 且有大覺第十九章|奈何煢獨第四百八十八章 井管拘墟第五十章丨能斷取捨第五十一章 分醪之惠第二十七章 暫息於事第七十一章 復升臺榭第七十一章 復升臺榭第七十三章丨時候未到第五十三章 控馭撫綏第二百七十五章 喪去歸來第三十九章丨無猜心事第二百七十二章 巧似成真第二百零四章 虎口奪食第六十二章丨一班鼠目第六十七章 民戶委輸第三百五十章 量定準繩第五百六十七章 懸石飛擊第四百六十一章 輔馬相依第九十章丨軍心鼓動第一百八十一章 別開新面第五十三章 何算其人第一百九十一章 言辭懇切第五十六章 快馬一鞭第五百五十五章 柄刃互持第四百三十四章 遇事善決第五十二章丨突遭恩賞第七十三章 外寬內深第四十七章 御臨二院第一百三十六章 機不可失第十五章 少年英雄第四百九十八章 高人一着第一百九十五章 脊令在原第四十六章 嗟彼後人第五十六章 快馬一鞭第四十章丨曲突徙薪第二十七章 決機省闥第五百二十三章 假以調和第三百二十七章 自成困獸第二百六十二章 忤違將令第二十章丨詔旨相違第二百一十六章 重定庠序第八十八章丨先事慮事第四百二十三章 孤驂單行第三十二章 貴道以專第四百四十七章 瞻前顧後第三百零一章 茫茫山路第八十四章 深謀勿疑第七十五章丨遇赦無望第四百三十二章 閒嘗商酌第四百七十三章 質疑問事第三百七十九章 自量其力第六十二章 議論不一第四百四十八章 魯殿靈光第七章 公孫伯圭第四百五十三章 豪家爭獻第四百七十二章 如丘至壑第十八章丨有詔討賊第八章丨屈身奉上第二十五章丨北闕甲第第一百八十三章 再接再厲第三十三章丨御臨中臺第一百四十八章 無謂之託第三百三十一章 鬱郁繁森第三十二章 貴道以專第四百七十一章 擬將撻伐第九十七章 絲恩髮怨第五章丨昃晷忘餐第七十九章 室家欲靜第三百三十一章 鬱郁繁森第一百五十七章 旱生螟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