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丨臣操權柄

“天子之言,得制於省部之手,太阿之柄幾於倒持矣。”————————【元代奏議集錄·選法】

田芬氣憤於周忠的臨陣倒戈,雖然不忿,但他沒有趙戩那般敢面折皇帝的膽量,只得咬牙退下。沒想到田芬纔回少府不久,便有詔旨傳來,遷田芬爲兗州刺史,即刻赴任,另拜黃門侍郎張昶爲少府。

這一突如其來的任命讓田芬又驚又怕,自己違逆聖意,皇帝明顯是藉故支走他,但他沒想到會給他外放一州之長。據說兗州如今正遭黃巾荼毒,自己手無寸鐵,貿然前去恐不濟事。

思來想去,他前往王允府上問計,王允很快便接見了他,在得知周忠倒戈支持皇帝后,王允沒有多做表示,反倒是對田芬讚賞有加。

田芬心裡惶恐,卻聽王允說:“你既負詔命,不如先往冀州拜謁家祖,我聽說袁冀州尚在鄴城,你不妨找他問計。兗州地處中原,北至青冀,南達徐淮,位置緊要。朝廷坐鎮關中,與關東各州相比,正所謂‘譬如北辰,居其所,而衆星拱之。’君當慎思也。”

聽着話倒像是田芬之所以就任兗州刺史,全是王允一力促成似得。其實說起來也有些關係,自從王允得知周忠奉詔調撥錢穀給北軍時,他就知道自己在這一陣中輸掉了,田芬不聽詔令,是遲早要被清算的,與其如此,還不如當做是王允與皇帝之間的一場利益交換。

用張昶取代少府、王允不再幹涉皇帝整頓軍旅爲條件,換取田芬出任兗州,作爲王允地方上的外援。

冀州牧袁紹及其袁氏在地方任職的門生太守,再加上兗州刺史田芬,關東諸侯都將成爲王允無形的政治籌碼,用來壯大自己的聲勢,不至於被皇帝一擊擒拿。

但他卻不知道自己只是一廂情願罷了,所謂關東諸公誰也不會將王允視爲自己在朝堂上的代言人,因爲在某些人眼中,長安朝廷,尤其是皇帝身份的合法性都有問題,更遑論聽命了。

王允走進岔路,爲人利用而不自知,田芬也是同樣不明就裡,唯唯答謝後便收拾行裝往冀州去了。

這一日皇帝打上林苑回宮,在路上與王斌同乘一車。整頓北軍的事總算是告一段落了,皇帝在大司農周忠與新任少府張昶的全力配合下,將董卓屯於郿塢的錢糧還有兵械一起揀選出來分發給北軍、羽林以及虎賁等將士,甚至連身邊的護衛都換上了本屬於他們的禁軍武裝。

當錢糧不在成爲掣肘軍旅整頓的問題後,北軍的訓練、招募開展得熱火朝天。

王斌至此由衷的佩服皇帝運籌帷幄的本領,車駕行駛在漫長的宮道上,他終於下定決心要對皇帝說起蔡邕的事情了。

在王粲等人過府拜訪已有兩天,王斌口頭上雖然同意出面搭救,但還是對此抱有一絲顧慮,擔心會因此事給皇帝帶來麻煩,在見識到了皇帝的手腕後,王斌再無顧慮,打算趁此跟皇帝說個明白。

“蔡中郎的事,你不說我也打算做些什麼。”皇帝思量說道;“我知道馬太尉私下在王司徒那裡因此事碰壁,若我無動於衷、作壁上觀,那蔡中郎勢必難以挽回性命。我出面自無不可,但是這個時機要把握好,過晚則來之不及,過早則難以成效。”

王斌知道皇帝這是在對他耳提面命,趕忙虛心受教。

皇帝這也是對着至親之人王斌纔會表露出自己的心意,蔡邕他是一定要救的,無非是想在此事件中使自己的利益擴大化而已。搭救蔡邕,在馬日磾等人看來自然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但對其他人來說,不過是阿附聲名,至於救不救得出則不是他們特意在乎的事情。

爲了徹底俘獲馬日磾等人的效忠,皇帝就得拿蔡邕的事大做文章,逼馬日磾以及那些阿附聲名的人來求自己去救。

只有到這個時候,皇帝手中既有兵強馬壯的軍隊,又有關西豪族的傾力支持,王允再是強勢也要靠邊站了。

王斌不善權謀,但他有個優點就是爲皇帝着想,這也是皇帝最爲信重他的緣故。只聽他將自己從王端一句無心之言得來的啓發告知皇帝,皇帝聽了大爲動容:“你說得對,王粲、士孫萌等人都是年輕才俊,又是名臣之後,與我也差不了幾歲。若是能找機會將他們聚集在我身邊,一起讀書,增進感情。既可不使這些才俊流失於外,又可讓其遍覽秘府藏書,深厚學識,更可籠絡臣子之心,可謂一舉多得。”

其實皇帝還有話藏着沒說,讓臣子家族優秀的兒子入宮侍奉皇帝,不僅可以籠絡臣子,給自己打造一個未來的親信班底,還可以進一步給自己打造一個智囊團。

就像是尚書一開始不過是給皇帝掌管書籍的官員罷了,只是由於孝武皇帝爲了與強勢的丞相等外朝相抗衡,這才逐漸加重尚書的權力,從參謀顧問、到擬旨決策,漸漸以尚書爲中心形成了一個內朝。

直到光武皇帝爲了加強皇權,事歸臺閣,導致如今的尚書檯權力甚重,再加上有個強勢的王允坐鎮,皇帝想要做些什麼總得想法設法的去商量、去妥協。

好比這次北軍的錢糧兵械,一件既簡單的事情,只要皇帝下詔,尚書擬詔,官員承詔就可以了。可偏偏就有人在其中不服聖命,藉故強項,雖然事情最終還是得到了解決,但依然讓皇帝好不痛快,如鯁在喉。

如果有個能繞開尚書檯決策、發號施令的新‘內朝’,一切問題不就都能迎刃而解了麼?

皇帝越想越是覺得可行,就在他仔細琢磨該找個什麼由頭來促成此事時,車駕已停駐在宣室殿階前。

有一人正候在門口,見到皇帝,他稽首道:“侍中臣溫冒死進諫陛下!”

“你有什麼話,非要弄出這副陣仗不可?”皇帝覺得莫名其妙。

趙溫從袖中抽出一根簡牘奉上:“臣要說的都在這裡了,還望陛下垂鑑。”

皇帝拿過簡牘展開一看,心頭狂喜,臉色卻故意沉了下來。

第三十一章 端策拂茵第九十九章 簪纓子弟第八十四章 掩義隱賊第一百一十六章 堅不可摧第三十九章 薦璧朝覲第十二章 兵勢難料第四百四十章 窮矣困獸第七十章丨圖窺朝政第五百四十九章 草長風生第十六章 多所告白第一百三十九章 運籌定策第七章 公孫伯圭第三百五十章 量定準繩第六章 國之干城第一百零一章 乖嘴蜜舌第六十章 秘書執筆第二十三章丨書策舒憤第五百一十章 兵渡柴桑第四百八十二章 多說無益第二百零五章 爾虞我詐第六十二章 馳高鶩遠第七十五章丨遇赦無望第三十四章丨冒功邀賞第七十九章 名動人心第六章丨母之昆弟第五十七章丨良將所歸第四十三章 息怒停瞋第三百八十一章 懷詐算彼第四百八十六章 榮者常通第四百五十八章 螻蟻自投第九十四章 近而間親第二十三章 裁心延算第四百三十五章 才力將淹第五十二章 節用賦稅第三百五十四章 少年心事第三百一十八章 秉彼蟊賊第四十八章丨筮短龜長第四十七章 朱紫不謬第二百九十八章 先後失人第三百一十四章 圓體修頸第二百五十章 訥而慎行第七十六章 靡不有初第五十四章 一舉多得第三百七十四章 登臺觀雲第二百九十二章 下邳之煙第二百八十五章 時尤未晚第三十章丨糧秣軍需第四百一十五章 主得其所第五百六十七章 懸石飛擊第二十章 獸爐爝火第八十二章 何以自新第三百零六章 罔不自知第四百二十六章 阻隔難敘第一零五章丨將士歸順第四百二十四章 人心自擾第五百六十一章 守缺攻餘第五百九十九章 擒虎拿蛟第四百零九章 先明法令第七十一章丨承明策問第四百八十六章 榮者常通第五百九十七章 林檎送首第一百一十五章 措置剩員第三百零七章 徐州雲波第四十六章 磁石引針第二十八章丨議徵白波第一百四十一章 烽舉燧燔第二百九十一章 振乏懲惡第七十五章 病染膏肓第一百五十章 知我罪我第五百四十九章 草長風生第四章 坐而論道第七十章 釣颱風涼第五十七章 淡乎不阿第五百零五章 蹈險不復第二十一章 龍返其鄉第五百零四章 先兵於戰第四百六十九章 事暫寢之第五百四十三章 存心接近第二百四十章 夜縋還降第三百八十四章 語循循然第三百五十一章 冀以清肅第九十一章 殿前郎衛第一百四十二章 氐人攔道第五十三章 控馭撫綏第四百零六章 尊長之命第二百五十章 訥而慎行第四十五章丨贊拜稽首第三百八十三章 伏兵齊發第三十二章 貴道以專第三百零六章 罔不自知第三百章 款兵竄伏第四百九十八章 高人一着第五百三十七章 狼狽失據第五十五章丨言中事隱第五百八十九章 事所難逃第五百五十二章 將銳分兵第七十八章 宣平學市第一百一十七章 隱憂未解第五十九章 未晡八刻第二百二十八章 靈前驚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