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履險如夷

“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遺民乎。不然,何憂之遠也。”————————【左傳·襄公二十九年】

若是河東真的如荀攸與賈詡二人所料那般起事,地近幷州的袁紹不可能不鬧些動靜,沒準會趁着河東叛亂隔離了上黨與朝廷之間的聯繫,見機攻取上黨乃至幷州等處。

結合王允近來的多番舉動,並不難猜出袁紹會採取什麼樣的應對。

荀攸到底思慮謹慎,沉吟說道:“春季用兵容易耽誤農耕,如今四方疲敝,無論敵我都不會急於此時。現在離夏天少說還有半年,臣以爲至少得調兵馬屯駐馮翊,隨時應對。此外若是開戰,便必要將賊子擊於河東,決不能讓其南入關中,壞了朝廷好不容易打造的屯田基業,所以更得籌備周密纔是。”

皇帝想學鄭伯克段於鄢的把戲,先縱容河東豪強叛亂或是有叛亂的苗頭,再迅速派兵將其撲滅。就跟當初皇帝爲了扳倒王允、從而不惜坐視李傕等人造反一樣,這個計劃有很大的風險,稍有不慎就會陷入不利的局面。

但若是成功了,卻有極大的利好,不僅能徹底根除河東豪強,借王允一事打壓朝中士人勢力,將皇帝的威權再次登上一個臺階;還能拿河東當改革的試驗田,順便將袁紹的野心大白於天下。

危險與機會並存,皇帝處事看似沉穩冷靜,其實在骨子裡卻是個冒險主義者。但他謀慮深遠,即便這次有一定風險,但只要運籌得當,未必不能把控全局。

眼下最大的問題不是河東有多少豪強牽涉其中、是否已經私下勾結串聯,而是一旦事發,朝廷該如何及時做出應對,按荀攸所言的那樣,將叛軍限制在河東一地,不使其禍害關中。

“提前調兵屯駐,固然能預先遏制敵鋒,不使其西渡黃河,擾亂三輔。”賈詡淡淡說道:“只是如此一來,恐怕會驚動河東諸人,使其察覺朝廷用意。”

“這倒好辦。”皇帝接下了話頭,說道:“即日起翻修從長安到華陰的驛道,道路務必寬闊,方便大軍急行。此外,再使人預備船隻,等時機一到,便可水陸進發,直抵華陰,北上蒲阪。”

華陰縣往北走一段黃河水路就可抵達河東西南的蒲阪縣,蒲阪津是黃河天險上少數幾個渡口。只要能佔據此處,派兵在此渡河,便能將河東叛軍攔在三輔之外。

“可使弘農郡典農校尉改屯華陰,既能預籌糧草、又能修整道路、而且……”賈詡擡頭看了眼皇帝,又立即低下了頭,說道:“能制不測。”

荀攸心裡有些不自在,便道:“河南尹雖有前將軍鎮守,可北有河內張楊、東有陳留袁術,一旦聞警,頃刻之間,恐不能及時入關救急。”

“是啊,可惜計已至此,徒呼奈何。”皇帝似笑非笑的看着荀攸,說罷,又補充道:“弘農的情況,相信劉艾會處置好的。”

“陛下,弘農之於楊氏,猶如汝南之於袁氏,乃一家祖塋、基業所在。”荀攸有些急切的說道:“河東雖說豪強林立,別說高門閥閱,二千石之家也不過寥寥,陛下大可施以雷霆,威懾人心。可弘農則不然,此間牽涉頗多,需得慎之又慎!”

皇帝邊聽邊笑,荀攸以爲自己會順手將弘農楊氏也一併算計進去,殊不知是對方多慮了:“荀君說笑了,楊氏忠於漢室之心,數百年不曾更易,我豈會放任宵小,侵犯忠良之家?”

荀攸稍鬆了口氣,冷不防聽皇帝又說道:“當初李傕等賊子於弘農舉兵叛逆,也沒見他們拿楊氏如何,可見楊氏威望之巨,便是賊寇亦不敢犯。更何況,王公私底下動作頻繁,楊氏未必察覺不到,興許早有預備,猶未可知。”

等河東叛亂開始之後,身受牽連與波及的各方勢力該如何見機行事,能否及時脫身、自我保全、甚至是在此事中獲利,就得看各自的能力與手段,而不是仰賴皇帝一時的仁慈。荀攸心想楊氏好歹也是與袁氏齊名的高門豪族,數百年處世之道,應該犯不着生糊塗。

只是皇帝那句‘早有預備’似乎一語雙關,讓荀攸仍有些猶疑,看來當着皇帝的面,知曉機密的賈詡還是有事在瞞着他。

如今就等着擂臺開鑼,各方一較高下;皇帝的對手是袁紹、劉虞的對手是王允、王邑的對手是河東豪強,乃至於賈詡、甚至是關西士人隱隱約約對楊氏的算計……

所有人都明白自己的對手是誰,所有人幾乎都盤算好了方略,只是在此之中,卻唯獨有一人尚且不明自己的身份,還找錯了對手。

“王彥雲能興其家。”皇帝忽然說道,像是感慨道:“說起來,我對他也算不薄了。”

皇帝口中的這個‘他’顯然指的不是王凌。

王允如今的情況就如一隻猴子,袁紹在背後指揮利用,皇帝與劉虞在一邊看着熱鬧。誰都知道王允爲人利用而不自知,但誰也沒有主動將其說破的意圖與動機,袁紹沒有,劉虞沒有,皇帝更沒有。

袁紹想利用王允分擔幷州的勢力,替他吸引朝廷的視線,好在暗中謀事;劉虞一山不容二虎,不希望今後在幷州有除他之外的第二個聲音;而皇帝更不希望王允繼續老當益壯、發揮餘熱,從一個後世人的角度來說,王允是個值得他敬佩的臣子。

可站在皇帝的角度來說,王允的氣節固然值得稱道,但只有死掉的王允纔是值得讓人緬懷尊敬的忠臣。所以王允的能耐再大,對皇帝來說都不重要,恰恰相反,沒有王允,對皇帝很重要。

對於所有人來說,無論是此時的朝局還是天下的局勢,都沒有能讓王允插手的餘地了。而王允卻以爲自己遊刃有餘、算計到了各方勢力,殊不知所有人都在眼睜睜的看着王允在刀尖上跳舞,並一步步走向死路。

賈詡對王允沒什麼觀感,反倒因爲王允曾欲對他趕盡殺絕而有些怨懟,此時自然不會說什麼寬解的好話:“王公確有其才,自負大功,挾誅董之威,凌上威下,處政失措。此等大臣,自古未有保全其身者,更遑論其家。而陛下敦惜其忠義,未加治考,便頻降中旨,使其黜退還鄉。此何等深恩,其不哀惶反省,卻罔自妄爲,殊爲不敬,陛下……當無愧矣。”

皇帝眼角的肌肉抽動了一下,隨即長嘆道:“王公有保全漢室之功,卻有傾覆朝廷之罪,理應屏棄,不該使蒙眷顧。本以爲讓他返鄉,可以讓他就此終老,怎料他……呵。”

隨即只聽皇帝冷笑一聲,策馬緩步往坡下走去,說道:“青青不伐,終致尋斧。何況王公這回實在是惹下禍患,我保下王凌,也不算是虧待了。”

荀攸在一旁默然的看着這一切,他的叔祖荀爽生前擔任司空時,曾與王允密謀誅董,雖然事情最後由於荀爽的突然病死而不了了之。但兩家之間關係也算親密,董卓死後,王允開解赦免的第一批臣子中就有荀攸的名字,其後若不是因爲蔡邕,荀攸恐怕早已與王允走到一起去了。

此時見到無論是對王允又敬又恨的皇帝、還是往日的至交、現時的盟友,都在拿他當好戲看,等着他玩火自焚。這對於一個頑固得近乎可笑的老人來說,是多麼的諷刺。

王允在朝時費心維持,遭免遣歸後,仍閒不下心來,還想幹預朝政,讓朝廷按他的設想走。難道對方的權欲真就那麼重麼?荀攸突然有些心悸,或許,這就是王允苦苦堅守的‘正道’。

看着皇帝策馬走下坡,賈詡在一旁輕嘆了口氣,目光深沉的看了荀攸一眼,隨即錯身而過,跟着皇帝離開了。

荀攸一個人騎馬站在坡上,忽然轉頭看向廣袤無邊的田野,手中不由自主的抓緊了繮繩。

第五百三十二章 馳疾驚人第三章 東州名儒第三百四十五章 念不欲生第五百六十章 聲東擊西第一百四十六章 德運更移第五百六十一章 守缺攻餘第七十章 披香暖風第四十六章丨騎虎難下第四十六章丨騎虎難下第十六章 多所告白第四百九十六章 剩勇去何第四百三十章 且行且止第三百三十六章 己飢己溺第七十六章 仁至義盡第六十八章 臨歧片言第五百九十六章 義薄人惡第五百七十四章 慮敵不周第四十六章 苦心周詳第三百五十二章 累及無辜第一百七十九章 逋竄悔過第二十八章丨校場點兵第一百八十七章 沐浴清湯第一百五十一章 高臺炎炎第五十九章 夏陽扶荔第三十七章丨遊俠膽氣第一百五十章 難能濟事第七十九章 名動人心第三百七十三章 議論流泉第一百六十七章 駱谷行軍第二百四十九章 其敢憚勤第一百六十一章 心瘁難爲第一百四十一章 邊城鳴鏑第一百二十一章 雲集仰望第十一章 毋爲啓釁第七十二章 頭會箕斂第三章丨近臣收心第五十一章 分醪之惠第一百八十三章 再接再厲第二百一十四章 清風鐸音第一百五十六章 犁廉耕細第四百一十三章 悉分兵柄第二十一章 茵席之臣第五百七十八章 姿貌絕倫第一百六十九章 鬼兵奪城第三百四十八章 明惠及下第三十三章丨御臨中臺第三十章 良工苦心第四百四十二章 身移難率第五十七章 捨身相代第六十章 秘書執筆第八章丨屈身奉上第六十三章 未過其譽第一百六十六章 匣劍而行第十二章 兵勢難料第五十六章 逸而忘憂第二百八十八章 頗生事端第三百七十三章 議論流泉第二百八十九章 難自爲謀第一百五十一章 高臺炎炎第五百一十七章 弩箭離弦第六十五章 策馬平輿第三百零九章 暫告靖安第四百八十章 坐視不救第七十九章丨事不可爲第一零五章 吝財忍棄第五百八十六章 僵局驟破第五百一十三章 江船星火第十六章 變生不測第三百章 款兵竄伏第一百章 本心初試第九十七章丨董氏外家第一百五十章 知我罪我第六十五章 白波壘築第一百五十五章 萍水相逢第三十七章丨遊俠膽氣第二十六章 推濤作浪第九十三章 太學新科第五十八章 乘勢拏下第七十章 凶終隙末第二百五十一章 飢時理會第八十七章 萍水相逢第四百七十一章 擬將撻伐第四百零三章 風勢不利第十一章 奮勇爭先第九十一章丨磐石生紋第一百五十八章 源水渠清第四百五十九章 時否俗薄第一百四十五章 擐甲執兵第三百五十三章 先民是與第二十七章 責有攸歸第三百八十七章 知其勢乎第四十五章丨有失朕望第二百五十八章 利行規則第八十四章 任憑自至第一百九十四章 舌端月旦第三十七章丨遊俠膽氣第一百章 碗轉麴塵第二百二十八章 靈前驚變第五百九十二章 朽株有蠹第五百零三章 籌畫所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