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單車刺史

“漢末大亂,匈奴侵邊,自定襄以西,雲中、雁門、西河遂空。”————————【元和郡縣圖志】

太原郡治,晉陽。

自董卓受任幷州牧卻拒不赴任以來,幷州已有三四年沒有刺史了。

幷州原有九郡,幾乎囊括整個黃河‘幾’字型的流域範圍以及汾水流域,只是從光武皇帝開始,朝廷便屢屢默許胡人南下歸附,以至於數百的侵蝕下來,幷州九郡大部分被胡人所佔,只剩下漢人數量較多的太原、上黨等郡以及部分縣城尚屬漢家。

這種無政府、不作爲的狀態保持了數年,如果還沒有個強有力的勢力出現,幷州淪爲胡地只是早晚的事情。

而享譽盛名的劉虞的到來,表示朝廷終於騰出手來、準備予以關注,這無疑是給了所有豪族打了一劑強心針。畢竟跟自家不受管束,在幷州當地自作威福比起來,藉助朝廷的力量抗衡愈來愈盛的胡人才智當務之急。

更何況,朝廷即便派來了刺史郡守,他們照樣能在地方稱雄一時。

在侯、溫、郭、宋等當地豪族的接待下,劉虞表現出了他寬厚仁慈的長者風範,他一團和氣的與這些豪強派來的代表們噓寒問暖、聯絡情誼,渾然不似先前在長亭與衆人告別時所表現出來的那樣鋒芒畢露。

在宴席上,劉虞面對着衆人期盼的目光,語氣溫和的笑道:“老夫初來貴地,許多事情尚不熟稔,州從事、別駕等皆無人任職,非得有知悉情勢的俊才相佐不可,還望諸君勞情相告。”

見劉虞如此識趣,衆人喜出望外,客套謙詞過後,紛紛互相薦舉起來,無非是你舉薦我家,我舉薦你家的虛僞做作而已。

太守劉邈也在席間,與劉虞互看一眼後,跟着收下了衆人所薦舉的郡功曹人選。

宴散後,劉虞、劉邈、司馬朗三人聚在刺史府中,看着門前來來往往準備收拾、整理房間,安放行李的蒼頭奴僕們,劉虞默不作聲。

“使君。”司馬朗抄錄完了,將一張寫滿姓名的紙遞交給劉虞:“這些都是各家薦舉上來的人選姓名、籍貫。”

劉虞接過那份名單,隨意看了兩眼,輕聲道:“盡是無名之輩,留待後用吧。”

“啊?”司馬朗沒想到劉虞會這麼不屑一顧,驚奇的說道:“那州郡府官、掾屬該如何選任?”

劉虞目光深沉的看着那份名單,似是而非的說道:“總得見了面再說。”

以往劉虞無論是在幽州、還是在別的地方,都不會拒絕當地的士子入幕,畢竟這是互利互惠的一件事,既能建立一批與他有‘君臣之義’的親信故吏,又能迅速在任上做出成績來。

在初聞授職幷州的時候,劉虞起先也是抱着這個想法,打算結好當地士族豪強,團結人心。

但這一切都要建立在當地士族一盤散沙,各行其是的基礎上,劉虞才能統合各方,成爲幷州政壇的核心。

可是現在……

劉虞想起自打入長安以來的所見所聞,以及從宴席上觀察到的當地豪族的言行態度,可以想見,這些人的背後還有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能夠輕易的跟劉虞爭鋒。

所以他無論是出於皇帝的耳提面命,還是發自內心的利益驅動,他都不願就這麼拱手讓出如此多的緊要位置給當地豪強。

即便新刺史到任地方收納當地士人爲官已是不成名的規則,說是任人唯賢,拔舉良材,其實不過是與地方豪強共治。

劉虞可以選擇共治,但他卻不願意被人當作提線木偶,任人在其背後架空。

所以在他完成制衡的手段與安排之前,這些被他故意誘使人們薦舉上來的士子,將一概受到冷藏。

司馬朗不解其中深意,因爲司馬防始終不肯將詳情告知於他,反正按其父所言,凡事但聽劉虞的就是了。

“適才聽席間所言,幷州如今的漢胡形勢嚴峻,雁門、朔方二郡分佈烏桓諸部,定襄、雲中、五原、朔方、上郡、西河五郡則遍地都是南匈奴與鮮卑、羌族。”劉邈身爲琅邪王室嫡系,關係敏感,見劉虞在此事上已有了決斷,也識趣的不再提及。而是換了個話題,輕聲說道:“就連眼下的太原郡也有烏桓騎蹤,依在下淺見,要安治幷州,光是這胡情,就非易事。”

“右賢王已經趕赴美稷,冀望能順利將禪於庭與部族南遷。”劉虞將名單折起,放置在衣袖中,低頭說道:“夏育早有威名,有他在一旁鎮着,加上朝廷訂立的治匈章程,暫時不會出現什麼亂子。”

“如今朝廷無力收復幷州諸郡,只得先把手頭上的太原、上黨等地牢牢握住,然後再徐徐圖之。”劉邈說道。

“是啊。”劉虞擡眼看向劉邈,又看了看坐在一邊少說多聽的司馬朗,笑着說道:“陛下有句話說得好‘安外先安內’,二位都是賢才人傑,既受大任,與老夫同在太原,還望能戮力奮進,不負國家所望。”

“自當如此,有讓使君費心了。”劉邈與司馬朗連聲說道。

劉虞點點頭,正欲說話,卻只見一人身着緋色袍服,頭戴武冠,昂首闊步的從外面走了進來。

“令明。”劉虞正視着眼前這員身材高大的漢子,說道:“可否打探清楚,周圍情勢如何?有無流民、盜賊?”

由朝廷任命的太原郡典農校尉,原羽林郎龐德恭謹的向在座衆人按禮拜見,方纔說道:“使君,屬下適才已打探清楚,晉陽縣附近流民不過數百人。”

“才數百人?那豈不是才數十戶?”司馬朗作爲晉陽令,聞言說道:“不是說幷州殘破,災害連年,百姓屢遭禍亂麼?怎麼才這麼些流民?那其餘縣呢?”

龐德作爲典農校尉,專司負責招募太原郡的流民,用於屯田養兵,如今流民越少就代表他的手上可用的兵就越少,自己的實權也越少。所以他既疑惑又鬱悶的說道:“不僅是晉陽縣,就連附近的中都、祁縣都沒有太多流民,依屬下看,整個太原郡現有流民,恐怕連萬人都不到。”

劉邈覺得有些不對勁,他轉頭看向劉虞,只見剛纔還是神色自若,面帶笑意的劉虞,此時臉上已是陰雲密佈……

第六十七章 威刑加誅第一百八十六章 水則畢露第四十三章 矜能負才第二十八章 試策伊始第七十五章 病染膏肓第五百九十二章 朽株有蠹第七十六章 仁至義盡第五十五章丨密謀顛覆第二百一十章 將釣取鉤第三十七章丨早釋猜嫌第五百二十七章 聲催黃葉第一零六章 成人之美第三十五章 務以政寬第二百八十章 效力傾蓋第五百九十五章 急於催攻第八章丨屈身奉上第一百九十七章 欲造逆亂第一百九十四章 舌端月旦第五十七章 捨身相代第二百三十二章 出入自如第三十四章丨官無常法第七十五章 遺學偉跡第二百一十章 將釣取鉤第九十章 華山崩裂第一百二十六章 春盤嘗新第十二章 算我師旅第五百三十三章 失望得福第七十二章 頭會箕斂第四百五十二章 合力堅持第三百七十五章 口蜜腹劍第十章 主人戒賓第二百二十八章 靈前驚變第四十二章丨軍容觀盛第一百零五章 郡邸宿論第四百四十四章 暗流方滋第五百四十七章 孰可意料第一百一十二章 帝命急宣第四百九十一章 臨衝下戰第二百九十章 知止則殆第七十三章 有備無患第二百五十六章 暑傷三伏第二百零五章 爾虞我詐第八十三章 人心叵測第四百三十章 惻然有感第一百零九章 自取棄捐第二十七章 決機省闥第一百四十六章 德運更移第四百零二章 後悔無及第二十章丨有道而輔第三百五十章 量定準繩第九十九章 簪纓子弟第二百四十五章 暑氣蒸騰第六十章丨見困豫且第七十九章 名動人心第十七章|萬年公主第四百一十七章 思患豫防第四百四十二章 身移難率第七十三章 外寬內深第四十三章丨夜分乃寐第二十七章 責有攸歸第一百零九章 自取棄捐第九十二章 明光故址第四十七章丨分說事理第五百八十四章 彼竭我盈第五百七十四章 慮敵不周第二百五十七章 孰有斯難第八十五章 景年不永第一百七十一章 用兵進取第八十六章 期於殿門第五百五十四章 忠義歸屬第三百一十九章 捕蝗之術第二百一十八章第二百二十三章 情難當對第一百五十章 知我罪我第二百二十四章 局勢跌宕第一百一十九章 別有旁願第一百三十四章 材力俠氣第一百五十一章 高臺炎炎第十八章 專諸進爵第四百八十三章 蔽而不悟第四百五十章 勢成難輟第七十八章 傳續之典第二百八十章 效力傾蓋第二百零八章 互有勝負第四百五十章 勢成難輟第二百八十一章 狐驚兔懼第五百五十五章 柄刃互持第四十七章 御臨二院第四百七十三章 質疑問事第五十四章 倍算其賦第五十三章 何算其人第二百二十六章 狂疾物故第二百一十九章 國子之制第一零六章 成人之美第四十六章丨各取所需第二十五章丨北闕甲第第一百三十章 殉身守義第二百六十一章 望安不得第二百五十五章 興平倉米第三十章丨藍田雄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