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濟人利他

“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也。”————————【易·繫辭下】

堂堂王太子,說話怎麼答非所問、語無倫次?

皇帝問的明明是田芬不給糧草相援的情況是否屬實,劉政置若罔聞,去誇曹操做什麼?

劉虞心裡不由得對這些王孫感到失望,他往對面看了一眼,發覺劉鬆正笑着捻鬚,一副認真的模樣,像是在聽什麼誌異故事一樣傾聽着劉政婆婆媽媽的哭訴。

他突然明白什麼了。

濟北國如果真是窮的揭不開鍋了,又哪來的路費與資財供這位王太子千里迢迢的趕赴長安?其背後一定是有人支持,而這番話顯然是出於那人的授意。

皇帝眉頭微皺,在聽完劉政的絮叨之後,他着即說道:“我聽說濟北王私下裡尋過曹操,可有此事?”

這話有些往藩王私交臣子的罪名上引了,再聯繫劉政剛纔所言,沒準田芬還沒處置,自己就先被嚴懲了。

wωω▪ ttкan▪ ¢ Ο

劉政腦子還不算太笨,他聽出了皇帝語氣裡的不悅,臉色陡然變得異常蒼白,嚇得當場說不出話來。

當年朝廷剛剛遷都長安,琅邪王劉容第一時間便派弟弟劉邈奉章貢獻。劉邈身爲王弟,在皇帝與諸公面前,同樣是盛讚時任東郡太守的曹操忠於王室,有治世之能。也沒有人說劉邈結交外臣,反倒是被拜爲九江太守,封陽都侯。

這些事早在劉政來之前就打聽清楚了,自己剛纔的行爲也是有先例可循的,根本犯不上什麼忌諱。如今劉邈就在這裡,怎麼他當年誇得曹操,自己就不能了?

其實劉政弄錯了因果,劉邈被拜官封爵,是因爲他作爲第一批在朝廷遷都後還趕來朝拜的臣子,董卓爲了千金市骨,朝廷爲了彰顯威權,所以纔給他厚賞,而不是因爲誇了曹操。

劉政不清楚其中的前後關係,所以才犯了糊塗。

皇帝冷哼一聲,剛要說話,只見劉政身後一人突然說道:“回稟陛下,確有此事,東平相於濟北城外擊敗蛾賊,吾王爲了越冬錢糧一事,特意延請。誰知東平相言其國內用度亦是不足,未曾借與,還讓吾王書予刺史,請刺史籌措。”

那人不想將這件事越說越歪,並試圖將話題重新帶回正確的路線上去:“據臣等所知,東郡糧草頗豐,完全可以支應濟北,而刺史卻置之不理,反倒撥付糧草予臧洪,說是當務是弭平青州之患。可濟北國連番大戰,國內殘破,亟待恢復,刺史不知體恤治下,反倒擅助他郡,臣等殊爲不解!”

當初田芬還是少府的時候由於反對皇帝擴軍的主張,在王允的暗中支持下拒絕撥付軍需,結果被皇帝調走,拜至兗州。皇帝最初的意思是借刀殺人,打算讓曹操重現歷史上驅逐刺史的好戲,把田芬處置掉。誰知田芬竟與袁紹手下謀士田豐同出一系,曹操屈居袁氏門下,心裡縱然百般不願,最後還是捏着鼻子奉迎了這尊大佛。

現在看起來,曹操儘管大致掌握了兗州諸郡,卻仍然是對田芬這個正牌刺史如鯁在喉。所以纔想暗地裡示好濟北王室,讓其像當初劉邈給曹操說好話一樣,爲曹操爭取相應的權位。

“你喚作什麼名字?”皇帝垂下眼眸,問道。

“臣下劉廣,乃濟北國旁宗別子。”那人年紀輕輕,不過十六七歲的樣子,說話卻口齒清晰,毫不怯場,讓人不由驚歎。

“田芬那裡,朝廷自有戒書申斥,責其撥付。”皇帝點了點頭,對這件事做出了決斷:“若仍執意不給,那朝廷必當嚴辦,絕不姑息!”

劉政聞言一喜,如釋重負,伏身謝過。

他看了看這個叫劉廣的旁宗,問道:“依你之見,濟北國眼下急務是什麼?”

“自是安養生民,預備耕牛種子,以待來年春耕。”皇帝親口考校才能,讓劉廣大爲激動,他抓住這次千載難逢的機會,侃侃而談道:“只要適時耕作,勸黎庶務植農桑,流民迴歸本業,期年即可安定郡國。”

“好,宗室有此等賢良,當浮一大白。”皇帝雙手舉起酒爵,先行喝了一口。

底下衆人知道這是宴飲正式開啓的信號,無不欣喜的雙手拿起酒爵,齊聲說道:“臣等謹爲陛下賀!”

諸王宗室想與皇帝拉近關係,其餘如劉放這等旁支何嘗不是心存此念?皇帝也有意考察這些旁支的能力,作爲己用,給了他們表現的機會。一場筵席下來,衆人高談闊論,觥籌交錯,端的是一副其樂融融的家宴景象。

宴散,皇帝又給諸王宗室、近支旁系賜錢穀布帛各有差,並放出話來,諸王宗室要留到年底,參與歲旦大朝,之後另有賞賜送其歸國。

侍中、平尚書事楊琦與荀攸一左一右扶持着皇帝進入宣室殿後的更衣中室,皇帝站在衣架前,擺手讓穆順退下,示意讓楊琦爲他解衣。

照料皇帝是生活起居,這本來就是侍中基本職責,楊琦神色平靜的上前,爲皇帝脫下繁瑣沉重的禮服。

“彼等宗室,楊公以爲如何?”皇帝挺直的站在原地,兩手平展,任由楊琦爲他解下冠冕,頭也不回的說道:“可有什麼出色的人物?”

楊琦爲皇帝換下了禮服,又從旁拿起一件寬大舒適的燕居常服來爲皇帝穿上,聽得皇帝發問,他手中動作不停,嘴上說道:“諸王子弟皆爲貴胄,臣不能置評。”

“不是不能置評,是不值一評。”皇帝穿好了常服,轉過身來看向楊琦,兩手親自整了整衣襟。他無不揶揄的說道:“爲人所謀而懵懂不知,反倒稱頌其能,簡直可笑。”

楊琦伸手爲皇帝系完腰帶,然後垂首往後退了幾步,與一旁沉默的荀攸並排站立,說道:“聽聞東平相曹操與兗州從事、別駕等人相善,特以書信相告,暫緩濟北之難。濟北王心憂其國,得此奧援,對曹操感激備至也在情理之中。”

皇帝走到席上坐好,示意二人也都坐下說話:“那也改不了他愚鈍的本性,當初劉邈都不曾這麼誇過曹操,瞧他剛纔的樣子,是給人家當說客麼?”

楊琦乾咳一聲,說道:“濟北王太子這次確實有處置不對的地方,陛下既有親親之義,而濟北國殘破難居,不如在歲旦大朝之後,將其留於長安?”

“就這麼辦。”皇帝想了想,說:“讓他留在長安也好,其家眷夫人也能時常入宮,與長公主等人敘敘話。”

劉廣的兒子名叫劉寔,是西晉大臣,漢濟北惠王劉壽之後,策拜司空,遷太保,轉太傅。劉寔是220年出生,此時是192年年底,由於古人生育能力低,所以姑且算是劉廣三十來歲有的劉寔。

第五章 舊部星散第二十五章 窺圖訊鼎第五百五十五章 柄刃互持第四十七章 朱紫不謬第三章 利使吞言第二百五十八章 利行規則第二百八十六章 咎當在此第十三章 重蹈覆轍第二百四十四章 益州克成第三章 后王斯重第十四章 憂鬱生疾第一百八十二章 犬牙相入第四百八十二章 多說無益第三百一十章 善泳者矣第六十九章 私心雜念第三百九十五章 曲終人定第八十三章丨連根拔起第四百二十一章 敢有異心第六十三章丨安老懷少第二十四章丨一拍兩散第一百七十七章 捍蔽無存第三十三章 賂遺金錢第四百四十九章 取悅奸功第三百八十一章 懷詐算彼第五百九十六章 義薄人惡第二章丨莫欺少年第二百零三章 奔告於事第二百五十五章 興平倉米第五十六章丨白龍魚服第三百二十章 隱水暗伏第一百一十五章 措置剩員第一百零二章 燕處危巢第一百三十四章 材力俠氣第二百九十一章 振乏懲惡第三百四十四章 雲來深遠第二百五十一章 飢時理會第八章丨所薦得人第十章 推刃之道第二百八十九章 難自爲謀第九十三章 研桑心計第二百九十六章 急如風火第五百七十九章 勢危實安第一百三十六章 談兵論戰第三章丨御戎之方第五十四章 陳事於庭第一百二十一章 雲集仰望第六十九章 願者上鉤第五百六十九章 渙兮若冰第二百四十三章 毓秀瓜綿第五百九十六章 義薄人惡第四十八章 薦可黜否第一百一十九章 別有旁願第一百章丨開門揖盜第一百零八章 乘輿蕩盡第三百零五章 兄弟鬩牆第五十九章 因敵制勝第五十九章丨 恭而有禮第五十四章 倍算其賦第一百四十九章 兵退告成第二百零六章 從容任策第一百六十七章 駱谷行軍第二百八十三章 蔓草根植第四百六十六章 故人重逢第二十二章 雪泥鴻爪第七十八章 金蘭若契第四百三十九章 攻敵之虛第六章 吳牛喘月第一百零一章 乖嘴蜜舌第五百一十九章 利霈弊雨第五十四章丨以結同好第十九章 鼓吹煥生第八十六章 節慕原嘗第五百一十五章 鳴金暗鼓第一百二十九章 同爲覆沒第三十章 良工苦心第一百二十二章 東海喬木第一百二十三章 謹視鴆鳥第六十九章丨勞心治事第四百一十章 駐曹制用第二章 堅車載重第四百零四章 竊觀風氣第一百二十九章 同爲覆沒第五十四章 倍算其賦第三百八十四章 語循循然第十八章 興師問罪第三十四章 遭慈親憂第四百七十七章 兢惕在心第五百一十一章 樓船燈火第一百八十章 整軍待命第三十七章 皆贊所見第六十九章 風扶關西第八十章 翻覆靡定第六十六章 戶隱田窮第二十三章丨以告同行第九十七章 杖履相從第九十一章 聲色顯露第一百六十六章 匣劍而行第六十八章 鉤直餌鹹第五百八十九章 事所難逃第二十四章丨一拍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