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三章 推身致君

“一心齊志,上與等之,下不違令,動從君命。”————————【吳越春秋·勾踐入臣外傳】

“不遂人意又如何?他們難道還捨得輟學了不成?”皇帝冷笑道:“你直接發太常府的公牘給太學,讓明經的幾個博士組織那些學子,現場組織行文策試,按優劣排名,兩百名以外的全都調往他處。若真有棄學不讀的,當真以爲太學是想讀就讀、想走就走的?既然交了憑證和束脩,那就得老老實實完成太學的學業,一切按太學的規矩來。”

說完,皇帝忽又問道:“原本給太學定的幾條學規,其中一條是怎麼說的?”

太學共有十三條學規,涉及到各方面的內容,比如不得非議朝廷、不得叛逆人倫、不得違法犯事、不得以所學事外國、不得私下聚鬥等等,其中就有對擅自退學的處罰。

趙溫知道皇帝問的是哪一條,只是他當初與衆人跟皇帝一同定下這些基本學規的時候,還道皇帝對擅自退學未免太過杞人憂天,如何也沒有想到這是皇帝早給自己預留的應對手段。

見趙溫啞然無語,皇帝自顧自的說道:“擅自棄學者,以蔑視朝廷、狂行不悖論處。尚書檯及各府給該生記檔,十年之內不得徵辟薦舉。”

“這、這是否應先傳告祭酒等人?”趙溫想說這事應該讓利益攸關的楊氏等人蔘與進來討論,沒料到皇帝卻說:

“祭酒管學、僕射管政,彼此兩不干涉、互不越權,這是一開始就定好了的規矩。”皇帝直盯着趙溫說道:“你只管與僕射潘勖去說,這事楊懿只負責召集博士出題準備策試,其餘的不用他管。”

趙溫不敢與皇帝對視,立即俯身答道:“臣謹喏。”

“此外,我聽說報太學的士子中間,有許多謊報年齡的?”皇帝問道,這是王輔先前對他說的事情,說是有的人爲了入太學,十二歲謊稱十五歲,相貌老些、身子高些就自稱十八歲,結果被查了出來,一一清退了。

此事趙溫也有所耳聞,他當時還沒放在心上,畢竟謊報年齡的事在以前也不是沒有,只要甄別出來就可以了。卻是不知道皇帝突然問起這個來是什麼意思?

皇帝說道:“德業教化、經義傳習,即便是聖人也得少而學之,使‘道’合乎本性,渾若天成。是故蒙童稚子,亦當使入庠序,先識字明禮,爾後再傳經義。依我看,這太學之中理應增添童子學,專收十四以下、十歲以上的童子,授以句讀認字之法,教習《孝經》大義。等到了十五歲再統一策試,優者錄入太學五科,劣者黜退。”

趙溫接着皇帝的話音說道:“這個事情,大可廣開地方庠序,任憑地方辦學,似乎不宜由太學來做此事?”

“你不懂。”

其實這纔是皇帝隱藏在太學背後的真實意圖,什麼太學五科、分科策試都不過是混淆視聽,只要他從寒微之家出身蒙童抓起,時時培養,不消數年便可改變太學豪強士子與寒門士子的比例。

這個時候,皇帝又豈會將開辦庠序的事情交給地方去處理?地方胥吏管不管得了是一方面、他手中有沒有那麼多的優質教師資源是另一方面,所以至少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皇帝是不會把主辦教育的權力下交給地方的。

皇帝指了指趙溫,正色道:“這童子學,我打算比照羽林孤兒的往例來辦,今後但凡南北軍將士遺孤、或是臣子遺孤,皆可入學,以示朝廷優養功臣之意。”

“可是。”趙溫不是要阻攔皇帝,而是要事先想出別人可能會提出的反對意見,然後在皇帝這裡得到確切的回覆,這樣才能心裡有底,幫皇帝推行起來也事半功倍:“太學的博士、教習無不是名士儒生,讓他們教童齡稚子,未免有失大體。”

皇帝心中早有成算,此時侃侃而談:“前些時日讓種公在宣平城樓策試儒生,不是分了上中下三第麼?如今上第者已拜爲太學教習,輔佐博士授業,至於中第者、以及下第者中的年老之輩,正好可以託付給童子學,權做開蒙之師。”

趙溫想了下,最後問道:“唯,不知這童子學該是何規制、人數幾何、以及入學的條件是否對照太學?”

皇帝這時從桌案上拿出一卷紙,將其展開,內容是將作監的匠人繪製的太學建築草圖。趙溫湊過去看了看,發現建成後的太學規格直追宮殿。

門前的雙闕是本屬於明光宮的舊物,中軸線上是一座禮儀、考試功能的明堂,明堂的左前方與右前方、以及左右兩側俱是教學區。明堂後面的大片區域則是學子居住的學舍、用以藏書的延閣,還有湖澤亭臺等休閒的場所。

皇帝指了指太學西北處湖澤的一片空地,說道:“就在此地建造屋宇學舍,童子學今後就叫蒙學,入學童子皆稱童生,太學士子皆稱學生。蒙學設直講若干,秩同太學教習,其上設司業一名,直屬太學僕射,嗯……就由路粹來做這個司業吧。”

路粹是蔡邕的門生,初平中,隨車駕至長安,其人善文學辭賦,年紀與資歷也都合適。

如何用人決事,那是皇帝的權力,趙溫不敢置喙,點頭稱是。

“至於人數,先定三百人,我自會詔南北軍提請合適的將士遺孤、若還有缺額的,就從民間搜尋適齡孤兒。”皇帝說道:“入學條件很簡單,不需要識字,只要年紀適合即可,束脩由朝廷代付。”

趙溫奉承道:“唯,陛下厚遇忠良之後,實屬曠絕,放諸前世三代亦未有陛下之恩重。如今既有太學五科、又有遺孤蒙學,假以時日,天下何愁不興?臣謹爲陛下賀。”

皇帝笑道:“若無趙卿,此事也不會太過順遂。此事你可着手去做,尚書檯自有詔書予你。”

自從上個月的廷議以皇帝的勝利宣告結束後,皇帝手中的權力大增,已經可以直接繞過尚書檯給外臣發號施令、並且能得到外臣的奉行,事後只需再讓尚書檯補發詔書就可以了。

第五百二十六章 未央宮樹第一百一十章 數往知來第二百七十一章 一時息慮第六十二章 苞筍落籜第四百三十三章 葦中雙禽第五百四十二章 路險且夷第八十五章 景年不永第七十一章 奧援有靈第九十五章 萍水相逢第一百四十四章 箭雨如蝗第四百一十九章 照本其時第五百三十一章 莫待相逢第三百九十五章 曲終人定第三百三十八章 食不甘味第四百二十六章 阻隔難敘第十五章丨趨於歧途第一百二十四章 用人疑人第七十三章 有備無患第十九章|奈何煢獨第五百六十七章 懸石飛擊第十三章丨相見恨晚第三十五章 議將固基第五百四十四章 火之始然第二百四十六章 甘於籍籍第四十七章丨先兵受挫第九十一章丨磐石生紋第一百章 碗轉麴塵第一百八十二章 犬牙相入第三百一十六章 幸有餘情第一百七十七章 捍蔽無存第六十一章 文章傾臺第六十五章 白波壘築第一百六十四章 陰雨之期第一百零五章 郡邸宿論第四百六十二章 欲速立名第三百二十章 隱水暗伏第三十章 良工苦心第六十五章 策馬平輿第五百零四章 先兵於戰第四百零五章 異相尋配第五百九十一章 興替所存第二百六十六章 接馬而談第五百七十七章 盡忠任事第一百九十四章 舌端月旦第七十七章 履險如夷第五百二十章 何以足貴第九十六章 費力勞心第二百二十七章 攻城拔寨第九章丨未雨綢繆第二百六十八章 人情揆度第三百九十二章 惘至棄命第一百二十九章 同爲覆沒第九十二章丨拔刀相向第一章 行道遲遲第二百八十七章 預作打算第二十三章 應答如響第七十五章 跋胡疐尾第九十九章 嗟乎義士第一百一十七章 戎機伏莽第四百九十三章 毫釐千里第二十九章 垂意經綸第二百八十八章 頗生事端第八十五章 陳情講武第五百零四章 先兵於戰第一百八十七章 沐浴清湯第三百一十六章 幸有餘情第五十五章丨言中事隱第一百一十三章 市恩不受第三百五十八章 驕矜不恤第三十一章 己飢己溺第五百六十七章 懸石飛擊第八十章 先從吏始第八十八章 豪氣崢嶸第六十五章 假手他人第五十八章 塘水漸漫第五百六十三章 相逢難得第四百六十一章 輔馬相依第三十八章 陟罰臧否第三十八章 宗社攸賴第六十七章 民戶委輸第四十一章 牛溲馬勃第四十四章 庶官乃和第四百九十二章 急轉直下第二百四十五章 暑氣蒸騰第二百八十二章 輕重之擊第二百二十二章 諸事之由第四百七十九章 待看舟傾第二十五章 事事難息第二百八十六章 咎當在此第五百九十章 將軍棄鉞第五百三十五章 使君一何第四章 爾牧來思第二百四十一章 將功折過第二十章 遺策何算第五百七十六章 兵連禍結第五章 薊縣郊迎第一百三十二章 名動人心第十七章 暖殿溫室第七十二章 鄰女詈人第一百章 碗轉麴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