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丨長安驚變

“楚子聞之,投袂而起,屨及於窒息,劍及於寢門之外,車及於蒲胥之市。”————————【左傳·宣公十四年】

在這亂世之中,想要不費一兵一卒就收回軍權,談何容易?蓋順等人在來時,就已設想過此行必然兇險萬分,怎料見到徐榮如此恭順聽命,這讓蓋順等人大舒了一口氣的同時,愈發佩服起皇帝識人斷事之明來。

其實皇帝之所以這麼篤定,並不是因爲了解徐榮有多深刻,而是在他後世的記憶中,王允誅殺董卓之後京兆附近並沒有什麼劇烈的動盪,由此逐一排除推斷,才得出這麼個結果。

沒想到卻讓蓋順等人折服,這倒是意外之喜。

見徐榮如此識趣,蓋順投桃報李,立即將皇帝的封賞也拿了出來,除了拜徐榮爲羽林中郎將,還賜封都亭侯,讓徐榮大感欣慰。有了徐榮的全力配合,全軍三千兵馬按皇帝的意思重新分配了部署,全軍編入羽林,徐榮仍擔負統率之責,蓋順則爲羽林監,充做副手,統領騎兵。

徐榮心知自己雖爲中郎將,但真正主事的還是蓋順,所以樣樣都由蓋順做主,加上這三千人大部分都是蓋順父親蓋勳的老部下,上下配合,很快就整編完畢。集合校場,在聽聞董卓伏法,餘等不深究的制詔後,衆將官士卒更是盡皆高呼萬歲,聲震雲霄。

徐榮與蓋順站於臺上,知道這呼聲代表着軍心的變動,從今往後,皇帝將重新掌握一支忠心勇武的軍隊。

蓋順站在臺上,年輕的臉上浮現驕傲激動的神情,仇人當權,他本應碌碌一生,沒料到皇帝還記得他先父對大漢朝廷的忠誠,讓他擔當重任,短短數日又讓他做了六百石的羽林監,手握精兵。

這是前所未有的寵遇,皇帝立志要中興漢室,混一寰宇,自己在其手下必能光耀敦煌蓋氏門楣,就像雲臺二十八功臣一樣!

想到此處,他深覺責任重大,待山呼結束,便迫不及待的點起剛收服的兵馬,往城北開去。

哪怕他明知呂布此時在城北收攬胡軫等部,哪怕皇帝與王斌曾暗示過不用去城北,但蓋順到底是年輕,沒有經歷過困難的挫折、領教過上位者的心機,只覺得徐榮面對聖旨都如此乾脆的交出兵權,那胡軫即便手握六千兵馬,面對聖旨還不納頭便拜?

至於呂布他即便手上也有制詔,但深究起來,誰的制詔更爲正統,還不是一目瞭然?

王斌沒料到蓋順在收編徐榮部三千人後有些飄飄然,竟然打起了胡軫等人的主意,礙於楊衆與楊儒二人在場,他不好明說,只是不斷強調軍心才安定不久,不宜調動。

怎奈蓋順主意已定,再加上一旁奉詔監關中諸軍的謁者僕射楊衆與得封虎賁中郎將的楊儒見蓋順已經名實兩得,自己只是空有一個名頭,不禁眼紅的催促蓋順快快點兵。

三人一個想超額完成任務,爲皇帝多盡一把力,另兩人只盯着那看似唾手可得的六千兵權,竟是一概無視了王斌國舅的身份,一意孤行的領兵趕赴城北。

王斌又是不安又是期待的跟着隊伍前去,他本想着呂布再是如傳聞中的輕狡,也不至於公然反抗皇帝制詔。可在見到呂布聽聞蓋順宣詔後露出的驚怒與不屑的神色後,他就知道,事情壞了。

尚書檯。

蔡邕身爲左中郎將,執掌宮中左署郎衛,在羣臣朝賀這樣的日子裡,自然是一大早就入宮佈置了。可今天不知爲何,一向看不慣他的王允突然傳他到尚書檯去,兩人在休息用的廂房相對而坐,剛開始還說了些不鹹不淡的話,到後來王允索性閉口不言,像是在等待什麼一樣。

他忍不住開口問道:“王公!這朝賀即將開始,我肩負宮禁之責,本不該延誤至此,若是王公有何要事,倒不如說來。”

“要事?”王允擡眼看向蔡邕,冷笑道:“你馬上就知道了。”

蔡邕眉梢一抖,突然有了些不好的預感。

很快,太師府長史劉艾急匆匆的趕來,傳告了一個令人驚駭的消息,太師董卓篡逆不法,已被中郎將呂布奉詔誅殺於北掖門!

初聽到這個消息,本跪坐於榻的蔡邕登時挺直了身子,一臉不可置信的看着王允,見王允神色玩味,蔡邕何嘗不明白這是一場預謀已久的政變?

他沒想到素來恩遇自己的董卓驟然被殺,更沒想到與自己有私怨的王允將獨攬大權,自己在朝堂好不容易借董卓安定下來,今後又要興起波折了麼?

蔡邕心念急轉,既是感懷董卓,又是爲自己今後的前途擔憂,一時情動,不由感慨出聲。

王允正等着蔡邕犯錯,他語氣不善,道:“蔡中郎得知董賊死訊,未有欣喜則罷,又何故喟嘆?”

未等蔡邕解釋,王允又冷哼一聲:“董卓乃國之大賊,殺主殘臣,天地所不祐,神人所同嫉。你身爲漢臣,世受漢恩,國家危難之時不加報效倒罷了,董賊授首,竟還要爲他嗟嘆?我看你是食慣了董賊之祿,心裡竟連一點忠君的念頭都沒有了。你這等人,實在是枉稱大儒,我若不把你治罪,又將至國法於何處!”

“來人!”王允知道蔡邕辯才了得,自己敵他不過,在扣下數道罪名後,竟是不給蔡邕任何開口辯解的機會,傳喚道:“把他送交廷尉獄,嚴審治罪!”

尚書檯內端坐的尚書、尚書郎們面面相覷,他們好不容易纔消化掉董卓身死的消息,還沒來及雀躍,就看見蔡邕被人拖了出去,一時間都不清楚王允和蔡邕在房間裡發生什麼事了:“王子師!你要藉機懲治我,又何必多作饒舌!因言降罪,你所爲與董卓又有何區別?”

王允緊隨着走到門口,當着中臺諸尚書的面罵道:“解下他的印綬冠帶,此等不忠不義之徒,還敢妄議朝廷大臣!”

這時司徒長史、同郡族人王宏急匆匆的走進尚書檯,他面色焦急,似乎帶了不好的消息。王允眉頭一皺,轉身進入內室,王宏也跟着走進,並掩上門,草草行了一禮,便道:“王公,事有變矣!”

第三百七十一章 娶婦尚主第九章 焉用彼相第三百三十三章 遣使禱雨第一百零七章 算前思後第二百二十五章 塵埃落定第五百五十三章 黃屋左纛第八十一章 振師整衆第三十五章 綦局逞巧第四十章 銜愆效命第三十五章 議將固基第二百六十一章 望安不得第三十一章丨錢穀甲兵第三百一十一章 難以欣戴第三百四十八章 明惠及下第四十二章 勉力相付第三百零四章 淺藏輒止第五百四十一章 深論莫及第一百六十三章 謀望成着第七十四章 經始靈臺第七十八章 宣平學市第一百九十二章 導引禽戲第七十一章 可煩傳語第一百八十章 整軍待命第六十八章 響我明德第五百二十五章 蟻可測水第五百章 取義爲公第四十五章丨贊拜稽首第七十四章 人無常滿第三十三章 風物長量第一百五十九章 心安乃任第十五章 溫生絕裾第四百零四章 竊觀風氣第五百四十六章 何彼穠矣第五章丨昃晷忘餐第三百七十章 樹下班荊第二百五十八章 利行規則第一百二十六章 困蹇虎穴第五百一十七章 弩箭離弦第二百一十八章第二十八章丨議徵白波第四百零三章 風勢不利第二百章 喪將失恃第五十六章丨白龍魚服第十八章|寸心難算第二百四十一章 將功折過第一百一十八章 公私圖便第七十八章 傳續之典第二百二十章 醉翁之意第十四章 勉爲厭難第三十三章 風物長量第一百零六章 頑囂不友第三百一十八章 秉彼蟊賊第十七章丨一波三折第十一章 毋爲啓釁第一百五十五章 萍水相逢第三十八章丨柏梁臺上第七章 公孫伯圭第二百一十三章 張施帷幙第五百七十六章 兵連禍結第四十六章丨騎虎難下第八十五章丨議論亡賊第三十三章 賂遺金錢第一百五十七章 旱生螟螣第七十五章丨遇赦無望第四百八十一章 權智有餘第八十一章丨計熟事定第四百六十一章 輔馬相依第一百一十九章 稽功思文第七章 置酒屬客第三十二章 燕戒與者第二百九十六章 急如風火第三十六章 熱湯沃雪第三百七十八章 微末生非第五百六十四章 亂源遺策第八十二章 何以自新第五百零五章 蹈險不復第一百三十章 魚帛狐聲第五十四章 倍算其賦第一百六十六章 匣劍而行第五百二十四章 利義相伐第二百六十二章 忤違將令第八十三章 難逃定數第九十二章 絲繭瓜蔓第三十九章 盡釋疵咎第四十三章丨夜分乃寐第三百八十五章 看風駛篷第五百六十章 聲東擊西第一百零三章 遠迄南鄭第九章丨未雨綢繆第五十二章 節用賦稅第九十三章 太學新科第二十九章丨嶢柳青泥第二十六章丨別有所圖第三百一十章 善泳者矣第六十九章丨勞心治事第二百四十一章 將功折過第八十五章 景年不永第三百三十七章 向火微炙第四十四章 欲薦州郡第五十一章 分醪之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