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丨閭巷布衣

“立氣齊,作威福,結私交,以立彊於世者,謂之遊俠。”————————【史記集解】

鮑出一時沒反應過來,他起初入城服役,曾經身上最爲看重的劍交給了好友李義代管。當時李義只跟他說要取劍時便來宣平裡找他,沒想到會遇到這種結果。

在里正愈發懷疑的目光中,裡內小跑着過來一人,適時地給鮑出解了圍:“里君!”

來人身上穿着青色的麻衣,腰間繫着根粗繩,腳穿草繩編就的履鞋,這身簡單的打扮叫做緦麻。古代對喪禮極其講究,規定了五種不同的喪服,按照血緣的親疏遠近穿不同的喪服守孝,這也是後世‘五服之內親’的濫觴。

緦麻在五服中列位末等,一般都是疏遠的親屬服喪的規制。

李義微喘着氣,對里正客氣的說道:“里君,這是我的好友鮑出,家就住在新豐。他早先在我這寄放了一樣東西,特來找我取來着。”

里正看了一眼李義的打扮,恍然道:“原來你是鄭家的遠親,也難怪我不曾記得裡內還住着叫李義的人物。既然這樣,那就進去吧,不過我得報備,這是規矩。”

“都說宣平裡數年無盜,全是里君之功,如今一見,果然如此!”

里正心中喜不自勝,面上卻故作謙虛的擺擺手,極爲沉着的衝李義說道:“快進去吧!”

李義應了一聲,這才帶着鮑出走入宣平裡,一邊走一邊說道:“自從兩個月前北煥裡發生了刺駕的事情,整個長安城各個閭里無不是關防嚴禁,只要有陌生人的面孔,亭長和里正就得上前盤問,及時報備。你也別放在心上,里正也不過是按規矩辦事。”

“我知道,這是幾百年前就傳下的規矩,只是近年來禁制鬆弛,導致閭里滋生匪患,讓市民不安。”鮑出說道:“直到現在的長安令蒞任以來,收殺盜賊,匪類絕跡,長安百姓無不悅之。我在新豐都聽說過他的名聲,都叫他‘小王公’。”

“這話可別亂講。”李義立即提醒道:“聽說朝廷有人很忌憚這個稱謂,而且就連長安令自己也曾屢次提起,不許旁人這麼叫他。”

鮑出看着李義,大大方方的說道:“這犯何等忌諱了?當初王公謀誅董賊之後,上到公卿將相、下到市民百姓,無不歡慶。如今王公不在了,稱讚一下他那賢能的侄子都不行了?”

“誒!”李義無奈說道:“有些事情心裡清楚就好,何必放到嘴上去說,徒然給自己惹來禍端?”

鮑出知道他是爲自己着想,也不願繼續拂了對方的好意,只是心裡仍然爲王允感到不平。

像他這種底層的小民,並不清楚朝廷高層之間的權力鬥爭,只知道王允殺了暴虐成性的董卓,那就是值得稱道的好官。至於他在後來處政失措,引起董卓餘部反叛一事,在百姓看來,那完全是呂布不會打仗的責任,以及胡軫臨陣倒戈所致,跟王允的決策無半點干係。

民意如此,饒是皇帝當初準備了許久,在罷黜王允的當天,依然沒能妥善處理好百姓的反應,在李儒等人推動下造成了不小的麻煩。

兩人並肩走在路上,李義不願繼續這個敏感的話題上,便強笑着說:“今日可算是親眼見到天子大駕,心裡覺得如何?”

鮑出不禁回憶起先前所見,老實說道:“讓人敬畏,但也讓我神往不已。”

像是怕對方誤會,鮑出緊接着解釋道:“且不說那些羽林、虎賁,單就是那些緹騎,衣甲壯麗,氣勢不凡。跟他們比起來,我什麼都不是,真是愧甚。”

李義不以爲然,道:“執金吾緹騎持戟,車騎甚盛。光武皇帝微時,在雒陽求學,不也有‘仕宦當作執金吾’之語?這沒什麼羞赧的,只是文才,你可是動了出仕的心思了?”

鮑出抿着嘴,認真思索了片刻,搖頭道:“一介田民,豈敢衣着冠帶?”

“切莫菲薄。”李義勸道:“舞陽侯樊噲早年也是以屠狗爲業,最後不還是成了開國功臣?如今朝廷修習武備,勤於王事,正是我等建立功業之時!”

“家中老母尚在,此時不急。”鮑出隨口敷衍道,其實已經心動了幾分。

兩人拐了個彎,隔老遠便聽見一陣陣哭泣哀嚎的聲音,間或有在車轅上纏繞麻布的車駕從路口出現,身着不同規制喪服的族人在門口接來送往。

鮑出皺了皺眉頭,說道:“想不到曾經秩比二千石的鄭公,門第清貴的馮翊鄭氏,如今都落得這般景況。”

李義是左馮翊東縣人,家境貧寒,常爲人家辦理喪事,以此爲生。他品性敦厚,在馮翊郡有不小的名氣,當地桓、田、吉、郭等豪族都很賞識他,樂意與其結交。

這其中故侍中鄭文信對李義尤爲恩重,只是由於他放縱家人侵佔上林之地,在上個月被董承殺雞儆猴,拿下大獄,未等審訊便因身子虛弱而一命嗚呼。

董承怕事情鬧大不好收場,特意減免了對鄭氏的刑罰,大事化了。所以李義趕來長安,主要是爲了處理故人的喪事,與鄭家人一併護送棺柩返鄉。

想起鄭文信對李義的厚待,李義慨然道:“鄭公雖犯國法,但平日裡畢竟待我不薄,如今深死囹圄,誠然可嘆。這兩天把一應事宜打點好了之後,我便與鄭家人送棺柩回去。”

鄭文信再怎麼對李義有恩,終究是犯了國法、證據確鑿,所以鮑出雖有心安慰,也不能說什麼偏幫的話來。他伸手拍了拍李義的肩膀,說道:“孝懿,你我最是契交,鄭公於你有恩,便是如同於我有恩。我自當與你一同回馮翊,好送鄭公一程。”

李義剛要出口拒絕,卻被鮑出不容置疑的說道:“我素來重諾守信,你可別讓我不義之人。況且,你不是說近來嚴公仲勤於劍術嗎?此行我正好能找他討教討教。”

嚴幹是李義好友,性情淳厚,兩人都是馮翊單家,相交莫逆。鮑出作爲遊俠,常行走三輔,結識許多像李義、嚴幹這樣的義士。

這次尋嚴公仲討教劍術是假,隨程照看幫襯是真。李義心裡感動,幾番推脫之後,終是拗他不過,只好應承了下來,約定三日之後在宣平城門相會。

第二章 見微知著第一百六十一章 心瘁難爲第四百一十九章 照本其時第一百一十七章 戎機伏莽第五百九十章 將軍棄鉞第五十七章丨良將所歸第五百零八章 偃息猶疑第六十八章 臨歧片言第二百九十一章 振乏懲惡第二十四章 強詞奪理第一百三十九章 當務之急第五百六十九章 渙兮若冰第一百五十八章 源水渠清第二百四十三章 毓秀瓜綿第四章 爾牧來思第十六章丨萬事俱備第十三章 勢危而走第二百三十九章 偏將涉巴第三百六十五章 善之善者第六十五章 白波壘築第一百七十三章 夜議軍謀第一百五十二章 尺椽片瓦第一百九十二章 導引禽戲第六十二章丨畢力平險第一百七十三章 夜議軍謀第二百二十九章 悽風冷雨第三百九十二章 惘至棄命第二百一十九章 國子之制第二十三章 便起告陳第四百五十五章 詮福釋禍第四十三章丨檢校談兵第五百一十六章 隱患暫弭第五百六十一章 守缺攻餘第二百九十一章 振乏懲惡第一百二十五章 秉要執本第九十五章 鶴鳴在陰第三十七章丨早釋猜嫌第五百八十三章 不相投合第十七章 榆中勇士第四百零六章 尊長之命第四百四十五章 恃其利我第四十七章丨先兵受挫第九十二章 絲繭瓜蔓第二百五十三章 簡舉平當第四百三十一章 駭人聞見第八十四章 深謀勿疑第二十八章 試策伊始第二百二十一章 深信如初第三百三十五章 故事新羹第四章 坐而論道第三十一章 己飢己溺第一百三十二章 名動人心第四百二十一章 敢有異心第二章 見微知著第二十四章 難得寵渥第一百三十七章 是職乃決第二百四十八章 去其螟螣第二十七章丨整軍經武第一百六十七章 駱谷行軍第四百九十一章 臨衝下戰第五十二章 漢化政策第五百五十章 介冑之間第二十九章丨三河五校第三十七章 王也乘興第三百章 款兵竄伏第六章 國之干城第一零六章 成人之美第四十一章 芋魁豆飯第七十九章 室家欲靜第一百五十章 難能濟事第五百二十二章 參預聞聽第五百九十五章 急於催攻第二十三章 應答如響第三十三章丨日出星逃第一百零三章 祊亭失命第五百零五章 蹈險不復第三百一十三章 難得閒適第二百四十九章 其敢憚勤第五百六十四章 亂源遺策第五十章丨能斷取捨第四百九十八章 高人一着第十二章丨奉先吾兒第五百三十五章 使君一何第三百五十七章 壅塞不通第一百零一章 乖嘴蜜舌第六十一章 文章傾臺第一百二十四章 用人疑人第四百零九章 先明法令第十一章 奮勇爭先第六十八章 鉤直餌鹹第三百二十二章 神人授劍第七十五章 病染膏肓第三百五十八章 驕矜不恤第七十三章 憑几細語第二百七十九章 據相運籌第五十九章丨其深次骨第十五章 溫生絕裾第二百七十三章 示子吾道第六十七章 威刑加誅第八十三章 人心叵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