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全面的反攻

?楚思南的決定,無疑等於是封閉了日本在遠東求得有條件投降的大門,而與此同時,他們在美國方面也沒有取得任何成績。對於美國來說,他們一方面要報珍珠港的一劍之仇,另一方面,爲了謀求戰後在亞洲地區的絕對主導權,他們也需要從根本上,削弱日本的各方面實力,兩項綜合,日本想要在不傷筋動骨的情況下結束戰爭,已經成爲了鏡花水月般的泡影。?

與楚思南那種近乎是羞辱的拒絕方式不同,美國人不喜歡含蓄,他們更加喜歡用最直接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對日本的拒絕,不過很明顯的是,他們的拒絕方式更加令日本無法承受。?

在日本內閣做出企圖有條件投降的決定之後,以美英爲首的西方同盟國看到了這種可能性背後潛在的危險,那就是蘇聯將會透過日本內閣的這一企圖獲得最大的利益。與此同時,日本內閣那所謂的投降保留條件中,也有許多地方同美國的戰後利益構成衝突。因此,爲了打消蘇聯接受日本投降條件的可能性,美國政府一方面向蘇聯發出照會,要求進一步提前德黑蘭會議的召開日期,以便通過這次會議,研商對日的全面進攻方案,另一方面,則是調集太平洋上幾乎全部的海軍力量,全力以赴發起了旨在全殲日本聯合艦隊殘部,爲最後登陸日本本土掃清障礙的大規模海戰。很明顯,美國所做出的打算,是要搶在蘇聯人前面。登陸日本本土。?

毫無疑問,在佔據了馬里亞納羣島之後,美軍登陸日本本土的最後一道障礙,就是潛藏在菲律賓羣島一帶地日本聯合艦隊殘部了,只要殲滅了這支艦隊,那麼日本曾經所謂強大的海軍,將徹底喪失戰鬥能力,甚至稱不上是一支戰略力量了。?

從三月初開始,規模空前浩大的美軍太平洋艦隊完成了集結任務,隨即。兵分兩路,分別由哈爾西、金凱德兩位將軍指揮。浩浩蕩蕩的殺向菲律賓羣島的萊特島。奪取萊特島最爲登陸菲律賓羣島的前灘陣地,並尋機消滅日本聯合艦隊殘部。就是美軍此次進軍的目的。?

與此同時,對於日本方面來說,這場明顯處於弱勢地位的海戰,顯然是無法避免的。在丟失了塞班島、馬里亞納羣島等基地之後,日本在太平洋戰場上地優勢已經蕩然無存,若是再丟失了菲律賓,那麼災難性的後果將緊隨而至。沒有了菲律賓羣島地依託。帝國南線資源輸送的渠道,將在一夜之間崩潰瓦解,與此同時,東南亞日軍同中國大陸、朝鮮、本土地聯繫,也將被美軍徹底截斷。在這種情況下,日本除了在極度劣勢的情況下奮起一戰之外。已經沒有任何別的選擇了。對於日本來說,這是一場勝利機會渺茫的海戰,但同時也是無法逃避的海戰。正如豐田副武在戰後審判中所交代的那樣:“假如我們喪失菲律賓,而艦隊倖存下來,那麼我們南北之間的海道就被割斷了。假如艦隊呆在日本領海地話,那麼它得不到燃料補給。假如它呆在南海的話,那麼它就得不到武器彈藥的補給。因此假如我們失去菲律賓的話,那麼保存這支艦隊也沒有意義了。”?

隨着美國海軍向菲律賓萊特島的挺進,日本政府也接到了其分別派往蘇聯、美國的使團回信,當然,這些回信無一例外地讓日本內閣失望了。因此,面對來自太平洋的強大威脅,以軍部三總長爲首的一批軍方頑固分子,開始策劃一種在被動局面下地全新進攻方式,這種方式雖然卑鄙無恥,但是對於打擊美國人的海上艦隻,無疑應該是有效的。這種所謂的卓有成效的進攻方式,就是將那些落後的、設備簡陋的、基本不具備戰鬥能力的轟炸機、戰鬥機武裝起來,經過一番改裝,爲其裝上足足二百五十公斤的炸藥,然後用絕對等同於自殺的形勢,去撞擊美國人的水面艦只。於是,臭名昭著的所謂“神風特攻隊”,在一夜之間組建成型了。?

三月十二日,尼米茲所率領的航母編隊,開始發動對臺灣日本空軍基地的大規模空中襲擊,其作戰目的,在於摧毀日本駐紮在臺灣的空軍力量,從而使其無法對萊特島海戰提供支援。同樣的,這一場對臺灣的進攻,也標誌着規模空前的萊特灣大海戰全面爆發。?

面對來自海上的空中襲擊,駐臺灣的日本空軍發動了全面的反擊,一波接一波的飛機,從臺灣三個空軍基地起飛,投入到了對美軍航母的攻擊之中。?

整場戰鬥僅僅持續了三天,到戰役結束之時,日軍損失大部分空中戰鬥力量,整整六百架飛機被美軍擊落,至此,日本海軍喪失了來自陸地的空中保護。?

同樣的,也是在臺灣空中結束之後,日軍大本營才大致摸清了他們的對手、美國太平洋艦隊對此次戰役的投入有多麼龐大:三十五艘航空母艦、護衛航空母艦,十餘艘戰列艦、二十餘艘巡洋艦、近一百五十艘驅逐艦、數目龐大的其他艦隻與潛艇、一千五百餘架飛機。如此龐大的艦隊規模,即便是日本聯合艦隊在鼎盛時期,也無法與之抗衡,更遑論是如今這種頹敗的局面之下。?

當萊特島大海戰的消息傳到楚思南耳中的時候,這位剛剛抵達德黑蘭,還沒有來得及稍事休息的蘇聯遠東戰役最高指揮官,就迫不及待的向遠東戰役指揮部發揮了一條電令:“‘向日葵,行動即刻展開!”?

一份電令的下達,使得蘇聯遠東戰區的全部空中力量沸騰起來,隨之而來的,日本從北方的雅內直到腹地地名古屋。在此後的一週多時間裡,全部淪爲蘇聯空軍的轟炸目標。分佈在遠東地區三個主要空軍基地的兩千餘架飛機,每天分三個批次,對日本本土實施近乎毀滅性的大規模轟炸。?

在最初的幾天時間內,日本本土空軍還能夠進行一番抵抗,但是隨着空戰的延續,他們的抵抗越來越微弱,及至最後,能夠做出對空反應的,就僅僅只有地面的高炮以及撕心裂肺般鳴叫地防空警報了。?

短短不到兩週的時間。日本北方几個主要城市,旭川、札幌、室蘭、函館、青森、橫濱、長野、名古屋……無一例外地被來自空中的炸彈。化爲了一片焦土。城市中燃起地熊熊大火,等不到被撲滅。就被新一輪的轟炸催發的漫天飛舞,正如經歷過這場災難的日本軍人所說的那樣,“我們在遠東的潰敗儼然就是註定的,因爲俄國人地飛機比麻雀還要多。”?

“這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最爲野蠻、雙方力量對比最爲懸殊的一場空戰,相比之下,法西斯德國旨在逼迫英國投降的大空戰。也黯然失色。如此龐大規模的空襲,儼然已經超出了爲登陸戰做準備的戰略範疇,它更像是蘇俄人在做一場廉價的軍火傾銷,而日本人則在這場傾銷中處在了絕對地被動位置,蘇俄人的廉價顯然對他們並不適用,他們將爲這場傾銷支付數千億美元以及十餘年的重建時間……毫無疑問。這是一場旨在摧毀,而且僅僅是爲了摧毀地野蠻軍事行動。”後世的軍事教科書,對這一場大規模的空戰下了這樣一個定義。?

不過後世如何評價自己。如何評價自己在戰爭中的所作所爲,楚思南纔不會去在乎,人生在世幾十載,活的就要一個舒心快意,有仇報仇、有冤報冤。如果爲了後人的看法,做起事來就畏首畏尾,甚至要搞什麼以德報怨那一套,那這人還不如他媽死了呢。在楚思南看來,既然小日本子發動了這一場戰爭,同時又將戰爭的災難覆蓋到了中國人的頭上,那麼他們就要爲此付出足夠慘痛的代價。對這些人,什麼優待俘虜,什麼大多數日本人民都是渴望和平的,什麼我們要以德報怨之類的這種那種的說法、論調,都是他孃的狗屁。?

既然是狗屁,就一定要加以摒棄。?

若是以德報怨,那又以何報德??

正是在這種略微帶有些極端的觀念支配下,楚思南領導了整場規模浩大的遠東戰役,不僅如此,他還要親自指揮對日本本土的登陸作戰,更進一步的,他還要在即將開幕的德黑蘭會議上,以蘇聯第一領導人的身份,提出對日本戰後各項問題的最終解決方案。而當他在德黑蘭面對記者採訪的時候,他所發佈的演講同樣是充滿了戰爭狂熱氣息的論調,從而,也將他軍人出身的鐵血本色表現的淋漓盡致。?

德黑蘭巴列維王宮,楚思南臨時下榻處。?

對於楚思南來說,他是第一次來伊朗,更是第一次入住這伊朗國王巴列維的宮殿。毫無疑問,在這裡,他這位蘇聯準領導人,受到了巴列維國王的熱情款待,不爲別的,就因爲到目前爲止,伊朗的大半領土還在蘇聯軍隊的控制當中。?

就蘇軍進入伊朗的事情,楚思南也有所知,那還是在兩年多前了,現任巴列維國王的老子站錯了方向,他受希特勒的蠱惑,和伊拉克一樣站到了軸心國的一邊,並拒絕了英美借道向蘇聯運送援助物資的要求。?

於是時隔不久,大爲惱火的斯大林,派出五千人的部隊,協同四萬餘英軍,分南北兩個方向攻入了伊朗。雖然其時蘇英的軍隊在德國人那裡佔不到絲毫便宜,但是相對起伊朗這支弱旅來說,他們的威勢顯然不可阻擋。短短一個月,蘇軍五千人的部隊,兵分三路進佔德黑蘭,親德的伊朗一任王朝土崩瓦解。這儼然也成了楚思南如今備受款待的契機。?

坐在一把明顯帶有伊斯蘭風情氣息的金色拱椅上,楚思南面帶微笑的看着對面那個早已熟悉的美國記者,比婭特麗莎巴頓,將軍巴頓的女兒。早在上一次楚思南隨同圖哈切夫斯基前往華盛頓參加會議的時候。他就已經同這位出身將門地美國記者有過接觸了,他後來甚至還允許這位記者隨同他前往遠東做了一短時間的隨軍記者。時隔不到一年,楚思南沒想到自己竟然會在德黑蘭,同這位小姐再次見面,一時間,回想起不久前的那段時光,任誰也難免會有幾分唏噓。?

而對於比婭特麗莎來說,她這次前來德黑蘭的目的,仍舊是對楚思南這位極有可能在將來主導蘇聯走向的將軍進行採訪,她身上的擔子可謂不輕。?

隨着戰爭的一步步推進。楚思南在蘇聯推行的戰時後方工業恢復政策顯現出很好的效果,美國方面從各個角度。對蘇聯如今地軍工工業進行過詳細的調查,毫無疑問。那結果是令人震驚地。據美國情報部門得到的數字,如今,蘇聯共擁有作戰部隊五百餘萬,坦克一萬五千餘輛,格式作戰飛機一萬兩架餘架,各種火炮數量更是大到無法統計。毫無疑問,如此龐大地陸空軍規模。是當今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它已經遠遠超過美英等西方同盟國家可參戰的陸空軍總和。毫不客氣地說,在摧毀了德國的軍事力量之後,如果蘇聯高層希望的話,他們那強大的陸空軍,將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再次席捲整個歐洲大陸,那將是飽受戰爭挫折地美英所無法阻擋的攻勢。客觀上講,美國的軍事同蘇聯對比佔據一定的優勢。但是這份優勢更多的體現在海軍上,沒有人擁有蘇聯所無法抗衡的龐大海軍艦隊。可話說回來,再強大地海軍,也不可能左右陸地戰爭的勝負,美國人的航母再多,動力系統再先進,他也不可能深入到莫斯科近郊去作戰,那是頑童都明白地道理。?

正因爲如此,如今的美國各大媒體,已經開始關注蘇聯的下一步動向,尤其是其高層對今後戰爭走向的一系列決定,很顯然,這些問題現在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楚思南以及他那些軍事幕僚們的意願。?

這次比婭特麗莎來到德黑蘭,已經同她上次對楚思南進行採訪時有了很大的不同,她的身份不再僅限於一名記者,而在更大程度上,她還在爲美國的中央情報局服務。華盛頓的智囊們,希望她能夠在德黑蘭會議正式來開帷幕之前,從楚思南的口中套出一部份對他們有利的信息,比如說蘇聯通過這場戰爭所希望獲得的利益底線。?

很顯然,當初的那段交往,令比婭特麗莎比別人更容易獲得這次採訪的機會,至少來說,眼前她就已經坐到了楚思南的對面,儘管對方只給了她十五分鐘的採訪時間。?

用十五分鐘來完成一個對一國領導人的採訪,這顯然十分的倉促,因此,比婭特麗莎也沒有什麼富裕的時間用來浪費在那些並不重要的問題上了。?

先是從朋友的角度對楚思南做了一番問候,比婭特麗莎便直接詢問起她所關心的那些問題,諸如楚思南對是否能夠接任蘇共中央第一書記職務有沒有信心;衆所周知的,他同科涅夫之間的矛盾將怎麼解決;目前莫斯科的亂局,他有什麼樣的應對策略等等。不過很遺憾,楚思南對這位美國記者今天所要做的採訪,顯然也抱有一定的戒心,因此,對於這些問題,他不是笑而不答,便是直接來上一句“暫時無可奉告”。?

在一番絲毫沒有意義的糾纏之後,比婭特麗莎終於決定放棄那些較爲敏感的問題,詢問一個在她看來楚思南應該不會有所迴避的內容。?

“楚思南將軍,”看着面前這位心情顯然不錯,因而始終面帶笑容的大人物,比婭特麗莎收斂心神,問道,“衆所周知,目前全世界的反法西斯戰爭已經進入了最後的關頭,盟軍在幾個主要戰場上的全面反攻已經展開。而此次在德黑蘭即將召開的會議,應該就是商談最後一階段盟軍進攻的協同,以及戰後對各主要法西斯國家的處理問題。歷時將近四年的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您以及您的國家所做出的貢獻,是世所共睹的,而今,無論是在歐洲戰場,還是在遠東的對日戰場,貴國的軍人都在扮演着一個相當重要的角色。再次,我想問一個問題,那就是在將軍看來,戰後對以德意日爲首的法西斯軸心國,應該採取怎樣一種處理方式呢?”?

“比婭特麗莎小姐,”楚思南的臉上笑意盎然,他從那把金色的椅子上站起來,在寬敞的宮殿大廳裡來回的走了兩步,然後才說道,“我很高興你能把話題從那些沒有營養的問題上轉回來,而且我也相信,在這個問題上,我可以給你一個足以令你感到滿意的回答。”?

楚思南的話說到這裡停了下來,他走回到那沿寬大的辦公桌前,隨手取了一份文件,然後走回來遞給一臉愕然的比婭特麗莎,這才繼續說道:“老實說,我今天之所以接受小姐你的訪問,並非完全是因爲我們之前的那段交情,我還希望能夠通過你的這場訪問,向全世界公開宣告我們蘇維埃共和國對這次戰爭,以及在這場戰爭中所要達成的目的。”?

“看看吧,現在你手上所拿的,就是我剛剛收到的貴國代表遞交給我的此次德黑蘭會議的主要議題草案。老實說,我對這份草案非常不滿意,我認爲如果盟國方面想要通過這次會議解決一攬子的戰後問題,那麼,就必須加上一些我,準確的說,是我們偉大的蘇維埃共和國所感興趣的東西。”?

比婭特麗莎恍然,她這才知道自己手中拿着的是什麼東西。?

第6章 居室中的媾合第7章 兩支佩槍第20章 老帥的暮年第15章 滅口大行動第28章 重返莫斯科第3章 當年老帥竟尤在第5章 一個特務頭子第33章 英蘇首戰第19章 克里姆林宮會議第44章 實爆第31章 第三帝國的末日第26章 急轉直下第22章 四封密信第21章 再遇第27章 北線大決戰(6)第31章 第三帝國的末日第19章 叢林裡的狙擊手(2)第8章 整治中的勾心鬥角第13章 葬禮上的陰謀第6章 戰爭的脈動第13章 夕陽下的哥薩克騎兵第21章 相信部隊還是上帝?第9章 兩個戰場第10章 這裡的黎明靜悄悄(1)第39章 沃爾霍夫坦克會戰(3)第36章 戰爭與欺騙第28章 生不逢時第21章 再遇第33章 英蘇首戰第13章 夕陽下的哥薩克騎兵第18章 布洛達寧工廠第2章 生命不止戰鬥不息第21章 再遇第14章 首輪空中的較量(1)第8章 德黑蘭之春第16章 窮途末路有曙光第24章 斯大林格勒戰役終結第14章 漏船還遇打頭風第11章 白俄羅斯戰役(1)第22章 北線大決戰(1)第22章 北線大決戰(1)第7章 列寧格勒政權派第3章 戰火燃燒的叢林第46章 尷尬的總統第24章 北線大決戰(3)第35章 雪崩之伊始(下)第8章 感受巴頓第33章 一切回到起點第9章 第一場狼羣攻勢(3)第5章 阿穆爾共青城第22章 勝利者第2章 生命不止戰鬥不息第33章 英蘇首戰第43章 新衝突的開端第45章 古德里安VS楚思南(2)第12章 命令就是命令第11章 一切爲了勝利第35章 新的時期到來第2章 華盛頓會議第23章 北線大決戰(2)第29章 似曾相識的牢房第2章 糟糕透頂的局面第38章 沃爾霍夫坦克會戰(2)第22章 遠東軍事摩擦(1)第42章 沃爾霍夫坦克大戰(6)第4章 引流疏導的戰役第33章 雪崩之伊始(上)第11章 欲加之罪不患無辭第15章 軟弱就要捱打第7章 戰爭的豪賭第31章 驚聞喜訊第26章 吉爾尼洛娃的勳章第11章 轉移中的小鎮第16章 黑太陽的末日(2)第24章 再臨霍爾崔(上)第9章 霍爾崔的空襲第10章 鋼鐵與鋼鐵的博弈第33章 雪崩之伊始(上)第25章 澤洛高地第3章 楚思南的規劃第15章 軟弱就要捱打第11章 一切都是迷局第21章 國慶大閱兵第22章 勝利者第32章 俱焚之炮火熔城(2)第13章 破屋偏造連夜雨第25章 再臨霍爾崔(下)第1章 新的契機第21章 東京煉獄第1章 楔子第4章 對日作戰倒計時第14章 蘇家王朝第6章 革命式婚姻第37章 以色列復國第2章 血色的誕生禮第16章 不可小覷的女人第5章 面臨新的挑戰第31章 俱焚之炮火熔城(1)第32章 老朋友來了第14章 一份重要的情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