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堅定理想信念必須全面把握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

黨的基本路線是黨在一定階段所要實現的總目標、總任務和總方針的集中概括,是黨在一定歷史階段全部實踐的指南和依據。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作出了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科學論斷,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這就是:“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爲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對外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爲把我國建設成爲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鬥。”這個基本路線的核心內容是“一箇中心、兩個基本點”。

一、以經濟建設爲中心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核心問題是正確認識“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以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爲目標,是黨的基本路線對“什麼是社會主義”的回答;“一箇中心、兩個基本點”是黨的基本路線對“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回答,解決什麼是社會主義建設的中心任務,通過什麼途徑去實現這個任務的問題。建設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科學準確地確立黨在新時期工作的中心任務。十一屆三中全會撥亂反正的第一條,就是拋棄以階級鬥爭爲綱,決定全黨工作的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以經濟建設爲中心。這是由我國的基本國情和社會主義本質決定的。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不發達是最基本的國情、最主要的矛盾。以經濟建設爲中心,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擺脫貧窮落後,提高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是全國人民的迫切需要和最大願望,是現階段我國人民的根本利益。鄧小平指出:“現代化建設的任務是多方面的,各個方面需要綜合平衡,不能單打一。但是說到最後,還是要把經濟建設當作中心。離開了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就有喪失物質基礎的危險。其他一切任務都要服從這個中心,圍繞這個中心,決不能干擾它,衝擊它。”馬克思主義認爲,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它從根本上決定並制約着全部社會生活領域,從根本上決定並制約着人類總體歷史的進程及其趨勢。

(一)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進而從根本上決定社會的形態及其性質。一個社會處在什麼樣的發展階段,歸根到底都是由生產力的狀況決定的。從原始社會到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乃至社會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所有社會形態的更替,都是由當時的先進生產力所產生的力量推動而萌發、演進。

(二)生產力的發展是實現社會全面發展的根本條件。社會的發展體現在經濟、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發展中,但集中體現在生產力的發展上,社會主義制度之所以優越,就在於它能夠推動生產力以舊社會所沒有的速度迅速發展,使人民物質文化生活不斷得到改善。

(三)生產力的發展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條件。生產力體現的是人們改造、控制自然的能力和程度。生產力的發展不僅表現在物質的不斷豐富上,而且表現在人的不斷髮展上。

正因爲此,馬克思主義認爲,生產力的發展是“整個社會發展的主要標準”,是“社會進步的最高標準”。也正是基於此,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提出:衡量和判斷一個政黨是先進還是落後及其先進性程度,最重要的是看政黨在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中的作用如何,生產力標準是衡量一個政黨是否具有先進性的最高標準。毛澤東說:“中國一切政黨的政策及其實踐在中國人民中所表現的作用的好壞、大小,歸根到底看它對於中國人民的生產力的發展是否有幫助及其幫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縛生產力的,還是解放生產力的”。

二、堅持四項基本原則

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這四項基本原則,是我們的立國之本。鄧小平講:“教育人民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這就爲我們事業的健康發展從根本上提供了保證。”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核心是堅持共產黨的領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選擇

,中國這樣的大國,離開了黨的領導就失去了凝聚的核心。實踐證明,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就沒有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離開了社會主義,中國沒有別的道路可走,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人民民主專政是對人民的民主與對敵人專政的結合,是符合中國國情的新型民主政治;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是黨的建設和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理論基礎,沒有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指導,中國社會的發展就會迷失方向。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是對我國革命和建設經驗的科學總結,是實現社會安定團結的政治基礎,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健康發展的政治保證。四項基本原則對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沒的政治保證作用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有一個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堅持社會主義道路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政治方向。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這是我們從中國的歷史和現實發展中得出的真理性認識。

(二)有一個團結穩定的環境。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需要有一個團結穩定的環境。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是全黨全國人民團結的思想基礎。堅持黨的領導是中國政局穩定的政治保證。沒有黨的統一領導,我國就會出現四分五裂的局面,就會一事無成。堅持人民民主專政是社會穩定的保證。只有運用人民民主專政的手段有力打擊各種違法犯罪活動,才能保障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所要求的正常秩序。

(三)有統一的意志和統一的行動。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方針、政策以及各項措施,都是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指導下,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制定和執行的。我們制定和執行各項政策所遵循的根本方向,就是走社會主義道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我們的各項方針、政策的貫徹執行必須要有人民民主專政來保障。因此,只有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我們才能制定和執行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方針、政策,保證全黨和全國人民意志和行動的統一。

三、堅持改革開放

(一)改革是社會主義的發展動力

馬克思和恩格斯說,革命是歷史的火車頭,是社會發展的動力;同時他們又指出:“在沒有階級和階級對抗的情況下,社會進化將不再是政治革命。”那麼,剝削階級作爲完整的階級被消滅以後,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動力又是什麼呢?斯大林和毛澤東雖然做過有益的探索,但沒有真正解決這個問題。斯大林提出“道義上和政治上的一致”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動力。這裡,斯大林抓住了在社會主義社會剝削階級已經被消滅的事實,突出了同一性在社會主義社會發展中的作用,這是對社會主義社會發展動力的難能可貴的探索。但是由於斯大林否認社會主義社會還存在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把社會發展的動力建立在無矛盾的思想基礎上,從而不可能找到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真正動因。同斯大林相比,毛澤東提出的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關係和生產力之間、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的著名論斷,無疑抓住了問題的根本,爲正確認識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動力做出了重要貢獻。可惜他後來越來越片面強調對立面的鬥爭,忽視對立面的統一,甚至強調階級鬥爭是一切工作的動力。強調用“政治大革命”來解決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因而也沒有真正解決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動力問題。

在新的歷史時期,鄧小平繼承毛澤東關於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學說,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創造性地發展了這一學說,提出了改革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動力的思想。他認爲,當前社會主義基本矛盾的表現形式,就是發展生產力與經濟、政治、教育、科技等落後的體制之間的矛盾。只有通過改革,建立起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以及其他各種體制,才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的要把工作重心由“以階級鬥爭爲綱”轉變爲集中精力抓經濟建設,要把發展生產力作爲我們壓倒一切的中心工作,正是鄧小平這一思想的體現。隨着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發展,特別是改革實踐的發展,鄧小平

對社會主義發展動力問題又有了進一步的認識,而且日益豐富、深化。

(二)對外開放是社會主義發展的重要條件

鄧小平在領導中國進行改革開放的過程中,明確提出:“現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這一光輝論斷,高度概括了中國實行對外開放的時代背景和客觀基礎。對外開放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從18世紀開始發生的世界工業革命,推動了工場手工業到機器大工業的過渡和生產社會化,把世界各國不同程度地捲入了國際分工和世界市場,從而使民族的孤立性和閉塞性逐漸消失,揭開了開放世界的序幕。進入19世紀中葉以後,開放的世界經濟逐步形成,到了20世紀初,隨着新技術革命的發展,壟斷資本日益向外擴張,世界上所有國家和地區,都進一步捲入了世界市場,從而進一步打破了民族、國家、地域之間的封閉,使生產和流通更趨於社會化和國際化。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發生了新的變化,在新技術革命的推動下,生產力發展日新月異,經濟生活國際化以前所未有的高度和深度向前發展,世界市場的開拓和擴大,國際分工的完善和發展,標誌着世界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新的科技革命使技術產品的更新換代大大加快,高技術產品的研究、開發、創造已不是一國的力量所能承擔,聯合攻關成爲必然趨勢。可見,當今國際經濟聯繫已遠遠超出了商品交換的範圍,而已滲透到生產協作、資金和科技交流等領域。世界市場幾乎已經把所有國家和地區都納入了世界範圍的社會經濟聯繫的網絡之中。世界越來越開放,沒有一個國家能夠離開國際社會而孤立地生存和發展。各國經濟的發展,已不僅僅決定於本國資源和其他社會經濟條件,在很大程度上還取決於這些國家能否利用國際經濟條件,來求得自己的發展。綜觀世界許多國家實現本國現代化的過程,不難證明這一點。

四、正確理解“一箇中心”與“兩個基本點”的關係

在黨的基本路線中,經濟建設居於核心地位,四項基本原則和改革開放必須服從於這個中心,同時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也離不開四項基本原則和改革開放這兩個基本點。

堅持以經濟建設爲中心,是由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務決定的。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國內的主要矛盾是落後的社會生產與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之間的矛盾。要解決這一矛盾,就必須大力發展生產力,從根本上改變生產力的落後狀況。把發展生產力作爲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根本任務,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爲中心,這是解決當代中國一切問題的關鍵。只有以經濟建設爲中心,才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持社會穩定,從根本上鞏固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只有以經濟建設爲中心,才能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頂住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壓力,維護國家主權和獨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因此,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心任務,就是要堅定不移地搞經濟建設,除非發生大規模外敵入侵,無論遇到什麼情況,黨和國家的各項工作都要服從於和服務於經濟建設這個中心,絕不能以任何理由衝擊和干擾這個中心。

以經濟建設爲中心,離不開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和堅持改革開放這“兩個基本點”。四項基本原則是我國的立國之本,是經濟建設順利進行和我們各項事業健康發展的政治前提和根本保證。離開四項基本原則,我們的事業就沒有根基,沒有方向。改革開放是我國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必由之路,是推進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只有通過改革開放,才能改變與生產力發展不相適應的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改變一切不適應的管理方式、活動方式和思想方式,才能吸收和借鑑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爲生產力的充分發展提供有利的條件。不堅持改革開放,經濟發展就沒有出路,現代化建設就沒有希望。

總之,黨的基本路線是一個“中心”,不是兩個“中心”;是兩個“基本點”,不是一個“基本點”。以經濟建設爲中心,不能忽視和動搖“兩個基本點”;強調“兩個基本點”重要,不能代替或衝擊經濟建設這個中心。

(本章完)

第七章 理想信念與黨的先進性_第二節 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的現實意義第二節 堅持“兩個務必”永葆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第十章 理想信念與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_第一節 共產黨員的世界觀第三章 理想信念教育的歷史進程和基本經驗_第一節 民主革命時期黨員的理想信念教育第三節 新時期黨員理想信念教育的探索過程及經驗第二節 堅持“兩個務必”永葆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第三節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對黨員理想信念提出的新要求第五章 理想信念教育的時代要求_第二節 社會轉型時期對黨員理想信念提出的新要求第三章 理想信念教育的歷史進程和基本經驗_第一節 民主革命時期黨員的理想信念教育第二節 堅持“兩個務必”永葆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第三節 新時期黨員理想信念教育的探索過程及經驗第十章 理想信念與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_第一節 共產黨員的世界觀第二節 樹立科學發展觀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第十章 理想信念與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_第一節 共產黨員的世界觀第二節 堅信理想信念是共產黨員本質的體現第一節 堅定理想信念必須全面把握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第十章 理想信念與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_第二節 共產黨員的人生觀第三節 堅定理想信念與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羣衆的根本利益第二節 樹立科學發展觀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第三節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對黨員理想信念提出的新要求第二節 黨的基本路線是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的集中表現第十章 理想信念與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_第二節 共產黨員的人生觀第七章 理想信念與黨的先進性_第三節 在堅持理想信念的過程中體現黨員的先進性第八章 理想信念與最高綱領和最低綱領的統一_第一節 黨的綱領就是黨的一面旗幟第七章 理想信念與黨的先進性_第二節 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的現實意義第三章 理想信念教育的歷史進程和基本經驗_第一節 民主革命時期黨員的理想信念教育第三節 堅定理想信念是共產黨員先進性的靈魂第二節 堅信理想信念是共產黨員本質的體現第二節 共產主義的實現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第三章 理想信念教育的歷史進程和基本經驗_第二節 新中國成立後黨員的理想信念教育第八章 理想信念與最高綱領和最低綱領的統一_第一節 黨的綱領就是黨的一面旗幟第一節 堅定理想信念必須全面把握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第二節 堅定理想信念,不斷提升黨員領導幹部的執政能力第三章 理想信念教育的歷史進程和基本經驗_第一節 民主革命時期黨員的理想信念教育第二節 共產主義的實現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第一節 堅定理想信念必須全面把握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第一節 理想信念是提高黨的執政能力的根本保證第十章 理想信念與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_第一節 共產黨員的世界觀第三章 理想信念教育的歷史進程和基本經驗_第一節 民主革命時期黨員的理想信念教育第十章 理想信念與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_第一節 共產黨員的世界觀第三節 正確把握黨的最高綱領與最低綱領的關係第三節 共產主義是共產黨人追求的一個無限美好的社會第三節 新時期黨員理想信念教育的探索過程及經驗第三節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對黨員理想信念提出的新要求第二節 共產主義的實現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第一章 共產主義是人類社會最崇高的理想_第一節 共產主義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第八章 理想信念與最高綱領和最低綱領的統一_第二節 黨在現階段的基本綱領第十章 理想信念與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_第一節 共產黨員的世界觀第四章 理想信念教育的最新理論成果_第二節 堅定理想信念與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第三節 共產主義是共產黨人追求的一個無限美好的社會第十章 理想信念與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_第二節 共產黨員的人生觀第二節 堅持“兩個務必”永葆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第一節 共產黨員必須堅持立黨爲公、執政爲民的執政理念第三節 堅定理想信念是共產黨員先進性的靈魂第一節 堅持理想信念是由黨的先鋒隊性質決定的第三節 新時期黨員理想信念教育的探索過程及經驗第三章 理想信念教育的歷史進程和基本經驗_第一節 民主革命時期黨員的理想信念教育第二節 共產主義的實現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第三節 堅定理想信念與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羣衆的根本利益第一節 理想信念是提高黨的執政能力的根本保證第一節 堅定理想信念必須全面把握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第一節 堅定理想信念必須全面把握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第三節 新時期黨員理想信念教育的探索過程及經驗第三節 正確把握黨的最高綱領與最低綱領的關係第三節 堅定理想信念是共產黨員先進性的靈魂第三節 堅定理想信念與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羣衆的根本利益第一節 共產黨員必須堅持立黨爲公、執政爲民的執政理念第一節 共產主義運動的現狀對黨員理想信念提出的新要求第三章 理想信念教育的歷史進程和基本經驗_第一節 民主革命時期黨員的理想信念教育第一節 理想信念是提高黨的執政能力的根本保證第二節 堅信理想信念是共產黨員本質的體現第二節 共產主義的實現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第三章 理想信念教育的歷史進程和基本經驗_第一節 民主革命時期黨員的理想信念教育第一節 堅定理想信念與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第三節 正確把握黨的最高綱領與最低綱領的關係第二節 堅信理想信念是共產黨員本質的體現第三節 新時期黨員理想信念教育的探索過程及經驗第一節 共產黨員必須堅持立黨爲公、執政爲民的執政理念第八章 理想信念與最高綱領和最低綱領的統一_第二節 黨在現階段的基本綱領第一節 共產黨員必須堅持立黨爲公、執政爲民的執政理念第三章 理想信念教育的歷史進程和基本經驗_第二節 新中國成立後黨員的理想信念教育第一節 堅定理想信念必須全面把握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第十章 理想信念與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_第一節 共產黨員的世界觀第一節 堅定理想信念必須全面把握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第二節 堅定理想信念,不斷提升黨員領導幹部的執政能力第一節 共產黨員必須堅持立黨爲公、執政爲民的執政理念第三節 堅定理想信念是共產黨員先進性的靈魂第十章 理想信念與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_第三節 共產黨員的價值觀第二節 堅定理想信念,不斷提升黨員領導幹部的執政能力第三章 理想信念教育的歷史進程和基本經驗_第二節 新中國成立後黨員的理想信念教育第三章 理想信念教育的歷史進程和基本經驗_第一節 民主革命時期黨員的理想信念教育第二節 堅持“兩個務必”永葆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第七章 理想信念與黨的先進性_第二節 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的現實意義第四章 理想信念教育的最新理論成果_第二節 堅定理想信念與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第三節 堅定理想信念是共產黨員先進性的靈魂第一節 堅定理想信念必須全面把握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第二節 堅定理想信念,不斷提升黨員領導幹部的執政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