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1章 遍處戰爭創傷

歷史上有相當多的城取名爲夫人城,其中長城之外的那座夫人城最有特殊意義,其餘的夫人城則相對不出名。以諸夏命名的講究和慣例,它們之所以被取名爲夫人城,必然是有着一位值得紀念的婦女。

位於常山郡境內的這一座夫人城是在戰國時期建立,它是一位趙國將領爲了紀念自己的母親專門設立軍寨,後面卻是慢慢變成了百姓的定居點,起初並不叫夫人城,是百姓們後面叫着叫着,名字也就被延續了下來。

作爲從雁門郡到常山郡馳道的終點,不是夫人城有多麼重要的軍事戰略地位,其實就因爲它位處泒水邊上,泒水又與其餘的江河有連接,廣泛利用河流作爲水運的漢國,看重的是夫人城有完善的碼頭,可以更好地作爲轉運的物資囤放地點。

與許許多多的城市一樣,夫人城現在其實並沒有多少百姓,常年居住在這裡的人口,十之七八皆是官方的在編人員,負責防衛的軍隊,擔負力工的工人之類。

劉彥從夫人城下車並沒有停頓,是渡過了泒水往東北方向而去。他要去的地方叫馬溺關。

馬溺關始建於西晉年初,關隘東靠桓水,與鴻上關共同成爲西晉在恆山後面的屏障,爲的是防禦草原遊牧民族的侵襲。

劉彥會在鴻上關稍作停留,等待後續部隊渡河並追趕上來。他起初還有意前往恆山一遊,聽說那邊沒有人煙,再來是根本不存在上山的道路,考慮到真的想去的話,周邊各縣需要調集民夫又是開路又是平整土地提供駐營,也就作罷。

常山郡原本是叫恆山郡,爲了避諱文帝劉恆名諱改名爲常山郡。它是屬於北地的一部分,歷史上出現過許許多多的名人,說的可不是那位被演義神話了的趙子龍,是許多佇立在邊塞抗擊異族入侵的英雄,另外東漢的開國之君劉秀就是在常山郡建元稱帝。

說諸夏取名字有講究真就不是胡扯,常山郡之前叫恆山郡,地標當然就是恆山,它境內超過一半的地形也是山地爲主,還有着相當多的水系,境內耕地十分稀缺,主要是集中在中部。

“常山郡在籍人口二十七萬,以東南部人口最爲稠密,靈壽、真定、蒲吾三縣爲上縣。”趙平爲常山郡的郡守,天子親來肯定要迎接並伴隨,他是一個看着略略發福的中年人,被問及境內事宜總能很快回答:“其餘諸地靠山,或是位處羣山環繞,人口較少。”

漢國的上縣人口需要達到三萬的數量,另外就是提供的徭役數量和繳納稅收達到標準。

現如今漢國的上縣不足百個,其中很多還是一縣就達到數十萬乃至百萬人口的縣,例如南方的建康,東面的臨淄,關中的新舊長安,它們都是人口百萬級別的大縣。另外還有襄國、鄴城、滎陽、彭城、成都……等將近二十個縣的人口達到十萬以上。

北地區域,人口達到十萬以上的根本不存在,上縣僅有三十來個,常山郡能在其中佔了三個,還真的是因爲常山郡的其餘區域是山區,人口可不就集中到平原的縣去了?

鴻上關現在僅是一個地名,它早就不是作爲關隘的存在,連帶關隘也看不出輪廓,只是剩下一個殘存的地基。

“此處百姓僅有百戶,平常以漁獵爲生。”趙平不知道真是平時十分賣力,又或者是知道劉彥要來纔對治下資料死記硬背,流暢地答完劉彥所問,見劉彥心情愉悅就打趣着說:“因爲它位處兩郡交界,地理顯得模糊,再則其民兩郡奔波,百姓着實不知道該屬常山或是中山。”

常山郡的隔壁就是中山郡,鴻上關還真的就是恰好在兩郡的交界處,因此中山郡的郡守盧勳以及一衆中山郡望族也會來接駕。

盧勳聽趙平那麼一講,內心裡不免是會有疙瘩。

漢國纔開始重視內政沒有多久,之前因爲光復的速度太快,一些郡的邊線劃分其實是比較模糊,再來是考究歷史也一會屬於這一會屬於那,的確是存在一些轄區爭議。

鴻上關只有千餘人提供不了多少徭役,要說有什麼特產也真的是沒有,少量的耕田又繳不了多少稅,可現在就是一個蚊子腿再細也是肉的年代,國家緊抓人口,對於各縣來說多一人就多一份政績,何況還有千餘人呢,哪能不爭。

劉彥算是聽出來了,那是讓他這位口銜天憲的天子拍板,劃分鴻上關究竟是屬於常山郡還是中山郡的轄區。

說起來這個也的確是一項趣事,領導人玩一把權力帶來的威風,張嘴一言就決定了一地的歸屬,歷史上許許多多有權力的人都喜歡幹這事來彰顯權威。

劉彥卻是冷淡地看了一言趙平,哪一地該是屬於誰的治下,作爲天子要掉份到這個地步來彰顯權威嗎?那是丞相府的責任。

趙平被劉彥那麼看了一眼立刻汗水溼了滿背,人也是忍不住哆嗦了幾下,汗跡從鼻樑上流了下去。

旁邊的盧勳還不知道有多麼幸災樂禍,兩個郡有轄區爭議的可不止是鴻上關,還有馬溺關、新市和九門幾個地方,那些都是兩郡交界處的百姓居住點,平時到了徵集徭役和收稅的時候,兩地的真還沒少起摩擦,甚至多次發生胥吏幹架的事情。

不獨常山郡和中山郡有這樣的情況,各個相鄰的郡都有類似的事情,丞相府忙碌的事情實在太多了,各郡有爭議的所在多不勝數,着實不好短時間之內處理完畢,就那麼一直拖了下來。

丞相府需要忙碌的地方真的相當多,任務最重的還是修建長安城和東南與西北的國道,用在這兩個地方的人手佔了編制內的十之六七,其餘人皆是忙碌在各郡縣的基礎建設監督或是驗收,着實是沒有多餘的人去幹其它事情。

新長安的建設已經進入收尾階段,卻不意味着丞相府的人手能抽出來,相反是爲了驗收需要投入更多的人手,紀昌感慨於人手着實不夠用,不止一次想過要請求增加編制,只是考慮到丞相府的編制已經異常龐大,不管是爲了避諱還是以後可能出現的冗官現象,也就忍了下來。

漢國最大的機構只有兩個,除了丞相府就是太尉署,隨着軍政分離,丞相府不再涉及軍務,太尉署就擔任起了軍事的全部責任,包括調兵遣將和後勤物資的調配。

徐正是一個聰明人,他有感於自己的權利實在是太大了,有兵又掌握物資,已經不止一次寫奏章給劉彥,請求進行拆分,再不拆分着實不敢將太尉繼續做下去。

劉彥當然也知道太尉的權利是有些過份的大,可治國總是需要分出步驟,先將軍務從丞相府剝離,歸屬在太尉署過渡一下,再設立一個新的部門來分擔一些職權,免得發生什麼不穩的情況。

事實上後面軍方會有大改革,大概是會分成專門調將的部門、專門調兵的部門、專門策劃戰爭的部門,物資則會設立一個由文官與武將一塊管理的行政機構。另外還會有野戰軍和戍衛軍(含邊軍以及郡縣兵)的兩個不同的管理所屬部門,做到職權分明……甚至對立。

不止是軍方會拆分和細化,民政也會進行,劉彥一再考慮之後得出一個事實,三公九卿制度真的有些跟不上時代了,爲了能夠更加明確一些職權,改爲三省六部也許就是必然的趨勢。

劉彥也不是沒有想過弄現代的那些,比較可惜的是他真搞不定,知道有總理府,也知道總理是幹麼的,但是總理府裡面有什麼部門,總理之下又有什麼官員,他是真的不知道哇!

目前的三省六部是有在三國末期和西晉、東晉執行過,遠還沒有隋唐時期那麼成熟,可該有的真的是有了,缺的那些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再進行補充。

就如同拆分太尉署需要步驟和過渡那樣,劉彥不能幹什麼都想着一步到位,大概是需要兩年或三年的時間來慢慢做。

會是兩年或者三年的考慮,是紀昌、徐正等人在三年之後(元朔十三年)就三屆任期結束,到時候他們就該離開自己的崗位,去到哪個崗位繼續發光發熱尚且不提,各個崗位肯定是要由新的人手來接管。

劉彥重新出發是在兩天後,進入的是中山郡,不過僅是從中山郡北部路過,並沒有巡視中山郡其餘縣的打算,下一個進入的郡是范陽郡。

范陽郡原本是屬於幽州之下,一段時期還是幽州的州首府所在地,最爲出名的縣是涿縣,那是劉備出生並長大的地方。它與代郡、廣寧郡、上谷郡、漁陽郡(西晉爲燕封國)相鄰。

出巡隊伍在范陽郡的最終目的地就是涿縣,途中經過了范陽和故安,劉彥期間都有停留並視察,得說的是入目之初還能看到戰亂留下的創傷。

“此地便是我軍攻(慕容)燕國的首戰之地。”劉彥的記憶其實是比較模糊了,記不得是由誰率領軍隊,參戰的又是哪個常備軍,只記得當時的慕容燕軍抵抗很頑強:“城牆爲什麼還沒有清理?”

范陽郡的郡守郭恬立刻臉色不善地看向范陽縣縣長呂化,覺得丟人丟大了事小,給天子留下不足任事纔是大事。

“陛下……”郭恬不能不出聲,連道:“就辦,就辦……”,內心裡卻是更惱怒呂化了。

“此地縣長可在?”劉彥其實早看到身穿綠色官袍的人,還不止有一個,其中必然是有范陽縣長,看到一人走出來做跪地請罪狀,不含任何情緒波動地問:“城內百姓幾人?”

呂化的聲音聽着有些誠惶誠恐,答到:“城內百姓二百一十戶,成年男子二百零七人,婦人一百一十二人,孩童八十九人。”

劉彥可沒忘記八歲以下不計算在戶籍之內。他會那麼問,就是想知道有多少勞動力,就會知道爲什麼沒有被清理。

范陽城內在籍也就四百多?應該是之前的戰爭造成的死或逃太多,沒有新的居民遷移進去,完全依靠人力的時代,沒有足夠多的人手就幹不了太多的事情,尤其是戰亂剛剛結束沒有多久,人優先考慮的肚子,只有保證糧食足夠了,纔會去幹那些不影響生計的事情。

呂化是被讓起來,又被問及范陽縣的人口,回答說是攏共四千七百人,這一次卻沒像彙報范陽城內人口時答得那麼詳細。

“寡人來時看到田野阡陌,縣內是優先農耕?”

劉彥剛纔看到的田野說不上是多麼好,不過考慮到這裡也受到乾旱影響,卻是還能看到耕作各種糧食,也有人在放養羊羣,矮個裡拔高已經算是相對好的一處。

說到乾旱,北地近期總算是有了雨季,劉彥知道那是在草原放火的功勞,連續半個月的雨勢緩解了北地的旱情,就是越是中原腹地雨越小,有些地方依然沒有降雨。

“的確是應該先保證百姓的肚子。”劉彥按照現在的評價標準,得讚賞呂化至少是一個負責的地方官,尤其得知范陽縣很努力在推廣水車,還搞出了水力磨盤,更要大大地讚賞:“災年不餓死人便是最大的功勞。”

這一番巡視下來,尤其是進入到北地,劉彥看到了太多荒涼的地方了,有人聚居的城市壓根就沒有一處能稱得上繁榮,真要有個比較只能說是能不能維持生活所需,再比一比哪個地方更慘。

呂化得到天子的讚賞很興奮,懂得做人說是郭恬這位郡守領導有方,讓郭恬臉上矜持的笑容就沒斷過。

劉彥每到一地還會特別瞭解一點,關於有沒有發現成羣的蝗蟲,也不知道是大火的功勞,還是近期又持續降雨的關係,各地是多多少少有發現蝗蟲的跡象,家禽和人不斷捕殺消滅了一批,沒有發現蝗蟲成羣肆虐的災害。

“只有一地尚且可以說是意外,多地皆爲如此……”劉彥私底下對桑虞說:“便是放火與整個草原爲敵,又如何!”

第784章 世態炎涼第1076章 謝謝配合第139章 冰天雪地算什麼!第734章 虎頭蛇尾?第1098章 爹地來了第464章 人得有盼頭第348章 沒當一回事第519章 一石激起千層浪第56章 掌握主動第825章 漢人就是大爺第495章 難有全屍第503章 世家真的很大第832章 到希臘第260章 傳聞中的滅漢檄第159章 印綬,遼東刺史的印綬!第958章 友邦驚詫!第505章 治國,何其不易第794章 教科書般的騎戰第955章 聰明人第921章 未央宮第918章 汝甚屌,汝子屌乎?第888章 跨時代產物第719章 快成展覽會了第977章 拋棄一個時代?第752章 序幕第198章 真正的決戰來臨第304章 是非分辨和信仰第909章 英國在哪!?第886章 自立爲王只在一念之間?第136章 實力不足,外交來補(中)第52章 再有十七天第7章 我的地盤第727章 意料之外的開場第661章 和平還是戰爭?第866章 強大會使我們懶惰第669章 沒想象的那麼弱小第159章 印綬,遼東刺史的印綬!第593章 黃沙百戰覓封侯第200章 開戰既大戰第445章 一隅縮影第307章 只是前奏第1章 殺胡!殺胡!第305章 有點血性,行嗎!?第185章 從不按套路第37章 操之過急?第300章 被坑怕了第711章 羣謀第878章 絕對是有什麼搞錯了第478章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第41章 禍害鮮卑?第269章 丁零雜碎第553章 緊張之餘第675章 撤退?那是不可能的!第1017章 舉世攻漢(八)第386章 對於搞笑態度是認真的第841章 並不算完第252章 劉彥與桓溫初見第60章 莫名期待第347章 數百萬羌人要不要?第398章 因一人而變全局第152章 唯所慮者第182章 揭開謎題第941章 怎麼解決?第436章 沒人是傻瓜第235章 正確的應對方式第249章 正式起兵第275章 無盡的苦澀第582章 蹭鼻子上臉了啊!第349章 搞事情啊,這是!第331章 威名之下第100章 因時應勢第479章 兩個不同的投降派第884章 深深的恐懼第791章 良心不會痛嗎?第204章 第四支部隊第51章 狗屁倒爐第231章 該自豪還是鬱悶?第781章 劍與犁第829章 羅馬人的誠意第1024章 徵召(三)第763章 會不會玩脫了?第713章 朕的“美人”在哪裡?第900章 等寡人變成了朕第931章 心有餘悸第20章 部族武裝第442章 已經到這地步了?第531章 急不可耐第1022章 徵召(一)第542章 無近慮,卻有遠憂第7章 我的地盤第13章 深夜襲擊第158章 小人物也有野望第453章 王師北上中原日第466章 冬去春將來第165章 陣營和立場第581章 這就是冉閔第422章 老夫穩得很第897章 冉閔的花樣作死第741章 漢家兒郎千千萬第671章 全中亞、南亞都在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