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2)

二、南京供職

1926年上半年,直、奉、魯軍閥聯合攻擊國民軍,馬福祥準備南下依附蔣介石,適值張作霖部將李景林與郭鬆齡密結反張作霖,郭被張聯合日軍擊敗處決,李欲南逃投蔣,馬李二人同時乘船南下,被奉軍發覺,派兵尾追,李逃脫,卻把馬福祥捉住,向張作霖請示處分。張因二次直奉戰中馬福祥忘恩負義,追念前嫌,命人將馬軟禁。馬請前陝督陳樹藩向張斡旋,賄以槍支、鉅款,纔得到釋放。馬到南京見蔣,陳述統一安定西北計劃。蔣介石以其子侄握有兵權,馬本人熟悉西北政情,正是可以拉攏利用之人,即委以軍事委員會委員。1928年春,國民黨二中全會選馬福祥爲中央候補執行委員,又被任爲國民政府委員,儼然成爲南京新貴,他還被委以許多頭銜:北平政治分會委員、開封政治分會委員、水利委員會委員、賑務委員會委員、編遣委員會委員、故宮博物院理事、蒙藏委員會委員長等。他又以“和事佬”的面目,爲蔣介石效力。這年夏天,馬仲英、馬廷勷、馬廷賢等在河州起事,反對馮玉祥國民軍,雙方展開激戰。馬福祥自南京函電諸馬及各方名流,力勸息兵。馬仲英等以馬福祥和稀泥,爲國民軍張目,憤而縱火燒燬馬福祥在河州的住宅。這時蔣介石、馮玉祥、閻錫山之間由於爭地盤、爭軍隊編制,相互鉤心鬥角,衝突日趨尖銳。馬福祥奔走於三方之間,折衝樽俎,縱橫捭闔,一時與國民黨右派人物張繼、李石曾齊名。其實他此時處境不得不討好三方,但傾向性亦甚明顯:其勢力範圍與閻錫山勢力範圍相界,不能不結好於鄰;其子侄皆在馮玉祥部下,不敢開罪於馮;他本人則依附於把持中央的蔣介石,故不僅效忠於蔣,且多進諛詞,公然聲稱:“當今之世,統一中國,舍介公其誰?”在幾大夾縫中生存,是很不容易的。

1928年秋,新軍閥宣告“北伐完成”。次年元月蔣介石召開編遣會議,馬福祥參加了這個會議。會上,蔣與閻錫山聯合,通過編遣,削弱馮軍力量,致使會後馮、蔣矛盾日益公開化。5月,蔣、馮雙方在中原地區擺開陣勢,即將開火。而韓復榘、石友三、馬鴻逵等突然倒馮投蔣,5月22日在洛陽發出通電,聲明維持和平,擁護中央。蔣驚喜若狂,立即給三人覆電嘉獎,任馬鴻逵爲第十五路總指揮,並送300萬元。未幾,唐生智、韓復榘、石友三、馬鴻逵四人會晤于徐州,謀倒戈反蔣,事後馬鴻逵卻向蔣告密。接着,馬福祥又奔走於韓、石之間,爲蔣說項,韓、石復投蔣。父子如此忠於蔣,使蔣大爲賞識。同年11月即任馬福祥爲青島市市長,任馬鴻賓爲寧夏省政府主席。

這時的青島,正處於工潮時期。原來日本人在青島開辦了不少紗廠,其中富士、大康、隆興等6家紗廠工人因不堪忍受資本家的殘酷剝削,在地下黨秘密領導下,組織工會,以維護自己生存的權利。日方廠主以開除6廠工會骨幹250名工人的威脅手段,強令解散工會。6廠工會遂推舉代表向日方交涉,日方廠主在其總領事藤田榮介支持下,不僅粗暴拒絕工人的合理要求,而且聯合日人9個廠的廠主一致決定閉廠停業,且以武力相威脅。於是9廠2萬餘工人開始罷工。國民黨市政府懾於日帝淫威,立即出動軍警搜捕地下黨組織和強令解散工會,仍無法撲滅罷工的熊熊烈火。南京政府無奈,即以馬福祥取代前市長吳思豫。馬於11月11日到任,他秉承南京政府“以邦交爲重”的媚外政策,一面“飭令市公安局督率警隊,盡力彈壓”,一面親自出馬與藤田榮介談判,最後達成妥協,即對250名罷工骨幹“由市政府勸告自動辭職”,來換取日方廠主答應復工開業的許諾,致使此次罷工歸於失敗。馬福祥在復工後對工人演說中有這樣的話:“此後一切軌外行動斷斷不可做了,做了就犯法,法律是神聖的,沒有情面的。……如果聽信壞人挑撥的話,真是自暴自棄,要走到沒有辦法的道路上去,使你們的生活又陷於困難境地了。”此後,馬還手編《青島工潮紀略》3萬餘言,以紀其事。

1930年3月,奉系沈鴻烈任青島市長,馬福祥調任安徽省主席。4月,閻、馮與蔣介石中原大戰爆發,曾是馮玉祥舊部的韓復榘以爲河南首當其衝,不願和不敢與馮玉祥作戰,向蔣請求赴津浦線與閻錫山作戰,蔣也顧慮韓有重投舊主的危險,便任韓復榘爲山東省主席,將原山東省主席陳調元調任安徽省主席,改任馬福祥爲蒙藏委員會委員長。

三、民族工作

馬福祥在官場中,是處事比較平和的人,他一生調解了不少糾紛。除前述者外,尚有數事值得一提。在清末西寧總兵任內,他調停過喇嘛和塔爾寺阿嘉呼圖克圖之間的衝突。原來十三世喇嘛由於英帝國主義入侵西藏,倉皇北奔,避居庫倫(今外蒙古人民共和國烏蘭巴托),後於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九月移住青海西寧塔爾寺。雖在旅途中,仍然供應甚盛,其屬下堪布氣勢洶洶。漢官迎送、羅拜,傲不爲禮。及至塔爾寺後,盛氣凌人,以客壓主,且由外蒙、西藏、西康及青海各地僧俗前來膜拜並送金銀珍寶等貴重禮物者絡繹不絕,使塔爾寺的商業市場貿易也繁榮起來。屬下的噶倫、堪布等對塔爾寺更起覬覦之心。這就使塔爾寺主阿嘉呼圖克圖難以容忍,矛盾日趨激化。適逢阿嘉呼圖克圖忽得暴病而死,謠傳系屬下堪布請來紅教本布暗用魔術放咒致死。因此,塔爾寺僧衆即拿起武器要和衛兵械鬥。馬福祥和青海辦事大臣慶恕聞報,立即帶軍隊到寺彈壓保護。這時塔爾寺僧衆兩千多人齊集大經堂南面社火院內,持槍怒目環坐。馬福祥出面對僧衆耐心勸導,由翻譯傳達,經過3個多小時,終於將塔爾寺僧衆說服,一場械鬥始告平息,此後兩方相安無事。直到宣統元年(1909)四月才離開塔爾寺返藏。(參閱牙含章《喇嘛傳》)民國元年(1912年)馬福祥還調解了甘督趙惟熙與布政使彭英甲之間的糾紛。這年4月30日晚,趙、彭因爭權啓釁,各調武裝進城,將以兵戎相見。馬福祥聞知,隻身星夜進城,對趙、彭進行勸解、詰責,其中有這樣的話流傳開來:“軍隊乃保護甘肅治安者,非從都督輩縱酒任氣之物也。”這當然是義正詞嚴。當時馬福祥所率一標人馬正“留戍蘭州”,較趙、彭擁有更大的武力,趙、彭不敢不聽,只好偃旗息鼓。這些調停工作,對各族人民都是有利的。

馬福祥在他一年半的蒙藏委會委員長任內,更做了一些有益於民族團結的事。他在南京召集蒙藏各部王公會議,提出消除民族間的隔閡,發展民族教育,開發蒙藏地區,加強西北國防建設的主張。1932年2月以心臟病復發,辭去蒙藏委員會委員長職務,在天津休養。同年5月,馬鴻逵因“剿共”不力,被蔣介石示意劉峙以重兵包圍於河南信陽,馬福祥聞訊,親赴漢口見蔣說情,卻身染時疾,舊病復發,臥牀不起。馬鴻逵急赴漢口探視,旋遵醫囑轉北平協和醫院,途中病況轉劇,8月19日下午火車至琉璃河車站,馬痰喘交加,不治逝世。“於是所部將校士兵,蒙回族衆,聞訃鹹奔走巷哭。政府震悼,特贈五千元,遣員致祭。遂於八月二十日葬於北京阜成門外三里河之阡。”(唐文治:《馬公雲亭墓地碑銘》,載1938年1月《回教月刊》第一卷第八期)

馬福祥對民族問題,有自己的見解。有些觀點,不無參考價值。他有一篇演講詞,茲摘引如下:

他對西北有自己的解釋:“蓋西北二字乃分立之名詞,而非聯貫之義,即中國西部與中國北部之謂也。明乎此,則吾人當知其範圍決非如世人之所謂西北者之狹隘,而實爲蒙藏二大區域之代名詞矣。”

他從國防的觀點着眼,從歷代的考察中,認爲:“吾國防之經營,恆爲西北與東南二方面之遞嬗,未有能同時並顧者。……蓋因吾國地形,西北皆爲大陸,歷代以來,鹹有鄰國強族爲我外患,故戒備不可不嚴;而東南則瀕臨大海,不與他國土壤相接,故史書上記載,實不足與西北並稱。”“自鴉片戰爭後、五口開埠……全國目光亦俱亟亟以東南海防爲憂,西北延長極萬里之國防幾於無人過問矣。然則西北之國防果無顧慮之必要乎?”

他自己回答是:一、“顧自外蒙脫我羈絆。宣佈獨立以來,蘇俄之勢力已深入蒙古之堂里奧……”二、“蓋自英滅印度而後其目光常注射於我之西南,而欲置西藏於印度第二之地位,我若不早爲之圖,則西藏失而西康隨之,西康失而川滇繼之矣。”所以:“首宜充實內蒙各部之人口,開發內蒙各地之地利,建設內蒙各地之交通,啓發內蒙各部之教育。簡練內蒙之軍隊,以固吾北方之藩國。”至於西藏的關鍵,“厥爲高原鐵路系統之建築”。“蓋吾國內地與西藏之交通至爲遠阻,無論取道青海草地或四川、雲南,均非跋涉不能到拉薩,而反觀印度或緬甸方面與西藏之交通,則道路開闢,往來甚便,故今日吾人慾由內地赴藏,幾無不假道印度,猶之慾至新疆者幾無不假道西伯利亞,其爲恥辱固無論矣,而交通之操於人手,設一旦英人與我齟齬,或竟不幸而至於開戰,則彼之師旅可以長驅直進,不十數日而直抵拉薩。我則跋涉長途,日數十里,勞逸之勢,勝負之分,固不待智者而始決也。”這道理講得十分透徹,在當時不失爲一種遠見。他對西北邊疆問題是十分熱心的,曾編撰7萬言的《蒙藏狀況》一書,爲國人提供了認識蒙藏的資料。根據他的這些言行,我們不能不說:馬福祥是一位愛國者。

第46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1)第27章 馬麒雄踞青海(4)第35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4)第47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2)第51章 打內戰出兵助蔣(1)第29章 馬麟繼承兄業(2)第35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4)第8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1)第20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7)第48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3)第45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4)第37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6)第14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1)第19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6)第47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2)第55章 馬繼援慘敗出走(1)第47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2)第22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9)第46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1)第43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2)第48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3)第9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2)第2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2)第12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5)第31章 馬步青由官而富第8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1)第4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4)第45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4)第57章 馬鴻賓光榮起義第28章 馬麟繼承兄業(1)第1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1)第16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3)第2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2)第55章 馬繼援慘敗出走(1)第49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4)第31章 馬步青由官而富第59章 馬鴻逵先走後敗(2)第4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4)第37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6)第53章 打內戰出兵助蔣(3)第21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8)第37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6)第35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4)第4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4)第54章 爭權利聯合告吹第4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4)第46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1)第20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7)第31章 馬步青由官而富第55章 馬繼援慘敗出走(1)第14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1)第36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5)第47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2)第8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1)第24章 馬麒雄踞青海(1)第18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5)第57章 馬鴻賓光榮起義第43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2)第33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2)第40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9)第8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1)第6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2)第14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1)第12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5)第45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4)第23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10)第2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2)第24章 馬麒雄踞青海(1)第2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2)第9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2)第14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1)第31章 馬步青由官而富第41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0)第54章 爭權利聯合告吹第44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3)第49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4)第49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4)第12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5)第20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7)第37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6)第6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2)第50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5)第22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9)第8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1)第52章 打內戰出兵助蔣(2)第23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10)第31章 馬步青由官而富第12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5)第44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3)第59章 馬鴻逵先走後敗(2)第11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4)第10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3)第28章 馬麟繼承兄業(1)第58章 馬鴻逵先走後敗(1)第11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4)第48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3)第7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3)第9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2)第10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