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9)

多次襲擊同仁。1937年2月,馬步芳壟斷同仁森林資源,強迫長牙昂藏民選拔700餘精壯民夫,進行採伐運輸,由於缺乏工具和技術,民夫死30多人。羣衆不堪,停工對抗。同年5月,馬步芳令馬元海前往屠殺,先後殺死羣衆數百人,並焚燒大小村莊14個,其中最大的古德村,有206戶、六七百人,被殘殺124人;馬元海將他們的頭顱割下,掛於隆務寺街頭,復迫令劫餘牧民用銀元回贖。馬元海還下令將該地大寺達日江寺放火燒燬,火光沖天,燃燒七八天之久,所存酥油熔化,從山畔直流到山下。附近的德千寺、宗弄寺、江弄尕賽寺、宗剋日寺和古德寺也都遭到洗劫。1937年9月,同仁和日只桑部落在馬步芳殘酷統治下無法生活,取得黃正清同意,擬遷移到甘南山科禾西灘放牧。事爲馬元海偵悉,電報馬步芳,馬派韓有祿率兵星夜前往,追及於甘青交界處,即行屠殺,牧民死40餘人,頭人阿日郭戰死,部落的牛1000多頭、羊2萬多隻、馬500餘匹和羊毛400餘馱以及一切物品,均被劫持。馬步芳分賜馬元海、馬步鑾、馬全義等人所有,他們就用以在大通、貴德一帶建起私人牧場。同仁的蘭採是和日乃亥族的村莊,有藏民300餘戶,由於無力交清馬步芳的捐稅,馬遂於1937年6月,派馬樸帶兵鎮壓,蘭採起而自衛,將馬樸兩個營消滅。1939年又派馬元海去鎮壓,又被擊敗。馬步芳不甘心,復於1941年9月,派馬樸、譚成祥攻擊,又遭受重大損失。馬步芳終於1942年3月派馬樸、馬生龍等將蘭採攻陷,藏民男女70多人死難;劫後餘生千餘人逃到夏河。所有田地、房屋以及牛、羊等,悉入馬步芳之手,並遷化隆、循化一帶農民於此。直至解放後,蘭採藏民才返回家園。

洗劫藏寺。藏寺是同德兩大寺院之一,因與拉卜楞來往較多,招惹馬步芳之忌,遂於1940年尋釁,限期令該寺交軍馬50匹。逾期未能交齊,馬步芳即於1941年2月派營長馬維成率部進駐該寺,勒令其寺活佛到西寧晉見馬步芳,幾經請求以管家代替,均不允准。藏寺活佛不得不反,遂用計擒殺馬維成部50餘人,押解馬維成向黃河南的拉門昂溝轉移。並奪取當地德興海倉庫約值20萬元的物資。馬步芳派馬得勝率部鎮壓,佔領該寺及其周圍帳幕,所有金銀財寶,鋼鐵器皿,洗劫一空。馬得勝又繼向拉門昂溝進逼,雙方交戰,互有死傷。第二天戰鬥更烈,藏民死難480多人,溝中屍骨堆集,鮮血凝結。100多婦孺被俘掠而去。此後,馬步芳又誘騙藏寺活佛返寺,在設宴接待中,將其毒死。藏民捐獻大批牛羊誦經超薦,又被馬步芳將這些牛羊沒收。

屠殺哈薩克人民。新疆鎮西一帶哈薩克族牧民,因反抗盛世才的鎮壓,被逼逃到甘、新、青交界,散居於青海邊境的有5800餘戶、37000餘人。1939年春,派代表晉見馬步芳,以同教關係,請求安置。馬佯爲歡迎,待哈薩克移至都蘭寺、茶卡一帶時,即以設治局名義,將哈薩克族劃分兩部,分別管理,向其派徵大量駱駝、馬匹,致使他們無以爲生,只好鋌而走險,就近劫殺蒙古牧民。如可裡溝原有蒙古族3500多人,劫後僅餘2000餘人。大牲畜由20多萬頭(只),僅剩兩萬餘頭。臺吉乃原有1800餘人,被殘殺1200餘人。大小牲畜20多萬頭,只剩60多頭。這兩旗剩餘蒙民無以爲生,遂流亡於新疆南部和河西走廊一帶。馬步芳乘機挑起蒙古族、哈薩克族之間的仇殺。發給哈薩克族一批槍支,揚言“我們都是伊斯蘭教,利害一致”。同時也發給蒙旗槍支,煽動他們起而復仇。又給汪什代亥和千卜錄等藏族發槍,讓他們進襲哈薩克族。結果三個民族互相仇殺,犧牲都很慘重。最後,蒙古族、藏族聯合,迫使哈薩克族退居於都蘭北部地區。1940年4月,馬步芳調第一百師二九八旅副旅長韓進寶,率部會同蒙古族、藏族羣衆,夾擊哈薩克族,將其繳械,俘獲爾里斯汗以下700多人,解送西寧。行至宗家烏呼圖爾,韓進寶誘姦爾里斯汗的小妻,爾里斯汗扭開鐐銬,率衆將韓進寶砍死,向西逃亡。馬步芳派韓進祿追擊,並強令藏民2500餘人組織兵團,沿青新公路搜索前進。追及於臨近西藏的堪布俄博地方,韓即將數千人全部殺死,擄回婦幼400餘人,押送西寧途中,死亡過半,其餘送工廠做勞工,又死亡不少,最後僅餘100多人。此次掠回羊兩萬餘隻、牛550頭、駱駝1000餘峰、馬300餘匹,還有許多金銀財寶,這些本是哈薩克族掠自於蒙藏人民,轉手之間,卻爲馬步芳所有。此後,劫後餘生的哈薩克族人,流落於共和縣曲乃亥、都蘭西北和柴達木的尕斯等地,但僅剩下1100多人了。

實際上,馬步芳對各個民族,並無一定的政策,軍隊也毫無紀律可言。軍行所至,燒殺搶掠,無所不爲,毫無顧忌,馬步芳亦從不追究。1941年7月3日,馬得勝到玉樹,路過河東八莊,正值年僅十餘歲的邦卜寺活佛久保,在通天河乘馬閒遊。馬得勝即以機槍隔岸射擊,久保中彈而死,僧侶4人戰慄於屍旁,亦被擊斃。馬得勝撫掌大笑,大呼:“活佛還能死嗎!”這樣任意殺人的例子,在青海不勝枚舉。所以,馬步芳集團在青海傷天害理的獸行,各族人民無不切齒痛恨。

八、興辦教育

馬步芳家族也懂得教育的作用,所以也抓緊興辦教育,以爲其統治服務。茲分述其大要。

1.普通教育

先說初等教育。1943—1945年是青海省初等教育發展最高的時期,此後就逐步下降。按1945年的統計,全省共有小學校947處,教職員2340人,學生51532人。到1949年學生即減至40540人。分縣來看,當時擁有人口222600多人的湟中縣,在校學生僅爲20600多人。省會所在的西寧市,僅有小學校8處,學生1108人。農業區的樂都、民和、互助、大通、湟源、貴德、化隆、循化、門源等9縣,共有小學校660處,學生總數46750人,教職員980人。其中學校最多的化隆縣,也只有24處,門源縣最少,僅有5處。牧業區的共和、同仁、都蘭、海晏、同德、祁連等6縣、局中,每縣、局小學僅有三五處,學生總人數爲2233人。玉樹縣只有國立玉樹小學和玉樹蒙藏兩處學校,而稱多、昂欠、興海3個縣連一處小學也沒有。以上學校是按名目統計,其中還有些有名無實。當時一般是春季始業,而採用的教材則是秋季始業的課本。而且有40%左右的學校根本買不到課本,由學生逐日手抄。教學方法,由教師決定採用複式或單式教學,且多是填鴨法,實行體罰。至於兒童接受能力如何,很少考慮,故教學效果太差,學校經費多不固定,教師工作亦無保障,使爲數甚少的小學,掙扎於風雨飄搖之中。

次說中等教育。1920年設立寧海蒙番學校,1925年,馬麒派朱繡將該校改爲寧海籌邊學校。1929年青海建省,改甘肅省立第四師範學校爲青海省立第一師範學校,此校前身爲清代的湟中書院,辦得較好,當時一般政教人員,多出身於此。又將寧海籌邊學校改爲省立第一中學,附設師範本科。1932年將省立第一模範兩級小學改爲省立第一農業中學,不久又改稱省立第一職業學校。這是當時省會西寧僅有的幾座最高學府。外縣中等學校有二:一是1931年在樂都設立的初級中學,二是1938年在貴德設立的初級中學。1938年又將省立第一師範一分爲二,分別遷往民和、化隆兩縣,均爲簡易師範,圖書、教具也兩校平分,一套《萬有文庫》,各得其半;一部《辭源》,各執上、下冊,實爲奇談。1940年,將西寧大街中心學校(即原省立第一師範址)擴充爲省立西寧師範學校。1944年,在湟源、循化兩縣各設省立中學1所,在樂都、化隆、循化、互助、湟源、民和6縣各設簡易師範1所。此後,這些學校有時合併,有時分開,有時遷徙,有時改縣立爲省立,旋又改回原隸屬關係。如此七拼八湊,分合不定,無一穩定局面,圖書教具,流散短缺,原有基礎消磨殆盡。據1945年統計,中學共5處,學生1072人。中等專業學校3處,學生351人。師範學校9處,學生1016人。其中有兩座不屬於馬家創辦的中等學校,則備受馬步芳的排擠和刁難。一是國立師範。1934年10月,國民黨中央在西寧設中央政治學校西寧分校,招收簡師一班,蒙藏初小兩班。此校屬於CC系,馬步芳既怕與己對立,又嫉妒該校設備完善,即施以重重障礙,遇有國慶、新年等各校共同活動,不通知該校參加。1938年6月,中央政治學校包頭分校遷並於該校,兩校學生對立,竟起風潮。1940年改爲國立西寧師範學校,直屬教育部。馬步芳認爲“國師一天不倒,一天不得安心”,依然採取孤立該校的態度。二是湟川中學。系庚款董事會開辦,成立於1938年8月,由王文俊任校長。馬步芳對此牴觸甚大,連電國民黨中央,請求停辦,以所撥開辦費用撥歸回民中學。時教育部長朱家驊正欲插足青海,豈肯罷休!馬步芳又取強硬手段,不撥給校址,又不供給建築用料。王文俊則以高價購得校址和建築材料,開辦高、初中各一班,附設小學,幼兒園,學生300餘,馬步芳又限制省內學生報考,王則從省外招生。馬步芳又處處爲難,1940年竟嚴令面鋪、磨戶,不準爲該校售給麪粉和進行糧食加工,以致該校師生以洋芋、牛肉當主食,延續40天之久。其後,王文俊在朱家驊支持下,兼任國民黨青海省黨務特派員,1943年又兼任三青團幹事長,提高了政治地位。1943年,該校直隸於教育部。馬步芳幾度爲該校和國立師範推薦校長,均未得教育部許可。其後,馬步芳利用亦屬於CC系的馬紹武攻擊王文俊,終於使馬繼援代王任三青團幹事長,接着,王的特派員一職也被撤換,僅任校長一職,故困難日多。馬步芳時刻盤算兩校,曾對教育廳長劉呈德說:“湟川、學師一旦拿到手,我們事情就好辦了。”但由於兩校,特別是湟川質量甚佳,在青海無與倫比,故甚負盛名。此外,教育部還在貴德設職業學校1處,後遷於湟源;又於玉樹設小學1處。馬步芳均不支持,處處給以刁難。但對於教會學校卻是另一番態度。西寧的教會學校建立較早,1891年和1910年,基督教、天主教在西寧設立教堂後,即招收少數教友學習聖經和語文。1918年成立福音小學1所,學生十幾人,1922年,命名爲西寧光華初級小學。1920年設立天主堂小學,學生10餘人,以授經文爲主,兼授醫藥,1931年學生增至120餘名,更名爲培英小學,並在公教醫院附設女子小學。此後,福音堂和天主堂在西寧、互助、樂都、湟源、大通、化隆、貴德等縣教堂內,均附設小學,男女兼收,每校學生百人左右。馬步芳對教會學校取支持態度。1937年7月,給教會學校師生每人賞發夏衣衣料1套。1946年給培英小學補助銀元200元,也給光華小學師生髮一些實物。

再說女子教育。1913年,西寧縣警佐明璋及其妻黃淑蘭創西寧縣立女子初等小學堂,1918年增設師範講習科,1920年更名爲西寧縣立女子師範學校。青海建省後,改爲省立。馬步芳對這個學校,特別給以照顧,因而人稱之爲“金女師”,1946年,馬步芳將原興文學校校址及民宅數處,撥給該校作爲新校址。時西寧明興號原股東與經理趙墨林內訌,馬步芳接受趙的賄賂銀元兩萬元,又從省會警察局抽出贓款15000元,兩項共35000元,均撥給該校作基金。不久,又設立高中、初中、簡師、師範本科、專修科、小學部、幼兒園等各種班次。馬步芳在女師挑選30多個年齡十四五歲的女生,成立海心劇團;接着又在省立西寧師範學校挑選十幾個男生,從海心劇團抽出20多個女生,另成立兒童抗戰劇團,不久又稱爲兒童劇團;繼又成立崑崙劇團。這3個劇團,均以女師爲大本營,由馬步芳直接掌握。劇團團員,供給衣食,平時專事歌舞,亦可以照常畢業或提前畢業。馬步芳經常把這些男女學生接到省府三堂跳舞唱歌,他們白天不能回校學習,甚至夜間也不能回家休息。他還經常在上五莊、甘都等地,以遊玩爲藉口,把挑選的女生,用汽車接去,十天半月不放回西寧。

2.民族教育

先說蒙古、藏族教育。1911年青海辦事大臣在西寧設立蒙古半日學堂,是青海蒙藏教育之始。馬麒於1920年改該校爲寧海蒙番學校,學生很少。1925年附設中學班,改名爲寧海籌邊學校。1929年改在省立第一中學附設一個蒙藏班。1933年,在這個班的基礎上,成立省立蒙藏師範學校,由教育部每年補助銀元24000元。每年有學生70人左右。但該校在1946年被遷往大通,改爲省立大通簡易師範學校。還有一個青海蒙藏文化促進會,成立於1933年7月,馬步芳自任理事長。次年,馬步芳利用青海南部邊區警備司令部名義,附設蒙藏學校,1937年改稱爲蒙藏中學,附設小學1所,馬步芳自兼校長,田恩雨爲副校長。通令蒙古族王公、藏族千百戶的子弟入學。蒙藏一些上層人物爲維持自己的封建地位,也派遣子弟入學。如八寶王之子俄亥仁慶、察卡王之子旺智亥、尕讓千戶之子尕桑才旦、日安千戶之子羅布仁慶等20多人,先後到校。但他們入學不久,馬步芳又把他們轉送衛士隊受訓,經過3個月的短期軍事訓練,即調爲衛士,並給以田糧處或秘書處等單位的秘書、督導員等名義,使之追隨左右,這實質上是把這些子弟作爲人質。青海蒙藏大多數王公、千百戶多年來對馬步芳比較順從,這種“人質”手段,是其原因之一。而這些子弟在馬步芳薰染下,學會了一套封建法西斯作風,成爲壓迫本民族人民的統治者。蒙藏文化促進會還在門源的八寶,湟中的羣加,化隆的扎巴、瓦昂幹、千瑞,樂都的巴藏溝、維新鄉、新衙門莊、虎狼溝、羊官寺、馬營寺、蘆花寺、張家寺,互助的甘禪寺、白馬寺等地成立蒙藏小學15所,在大通的廣慧寺成立藏民小學1所。這些學校因經費無着,不久即相繼停辦。但仍然列具名稱,每年向教育部和蒙藏委員會領取邊疆教育費和補助費,轉而充爲軍費。1943年教育部派員專程檢查,馬步芳則明令將蒙藏文化促進會遷至玉樹,而玉樹交通不便,視察人員無法前去,遂逃避了檢查。

第53章 打內戰出兵助蔣(3)第30章 馬麟繼承兄業(3)第9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2)第35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4)第27章 馬麒雄踞青海(4)第12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5)第57章 馬鴻賓光榮起義第51章 打內戰出兵助蔣(1)第49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4)第8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1)第35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4)第57章 馬鴻賓光榮起義第4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4)第15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2)第27章 馬麒雄踞青海(4)第11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4)第17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4)第27章 馬麒雄踞青海(4)第27章 馬麒雄踞青海(4)第2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2)第52章 打內戰出兵助蔣(2)第11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4)第17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4)第19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6)第31章 馬步青由官而富第36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5)第30章 馬麟繼承兄業(3)第46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1)第31章 馬步青由官而富第34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3)第29章 馬麟繼承兄業(2)第18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5)第14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1)第16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3)第43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2)第31章 馬步青由官而富第49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4)第28章 馬麟繼承兄業(1)第45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4)第38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7)第28章 馬麟繼承兄業(1)第53章 打內戰出兵助蔣(3)第41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0)第38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7)第59章 馬鴻逵先走後敗(2)第6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2)第8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1)第20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7)第7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3)第59章 馬鴻逵先走後敗(2)第46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1)第16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3)第35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4)第38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7)第10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3)第6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2)第15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2)第57章 馬鴻賓光榮起義第51章 打內戰出兵助蔣(1)第36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5)第40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9)第44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3)第1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1)第57章 馬鴻賓光榮起義第58章 馬鴻逵先走後敗(1)第1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1)第59章 馬鴻逵先走後敗(2)第16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3)第14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1)第35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4)第9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2)第41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0)第5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1)第38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7)第1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1)第35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4)第54章 爭權利聯合告吹第49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4)第23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10)第13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6)第47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2)第11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4)第32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第53章 打內戰出兵助蔣(3)第1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1)第37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6)第33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2)第41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0)第5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1)第11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4)第9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2)第41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0)第9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2)第14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1)第15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2)第5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1)第44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3)第4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4)第52章 打內戰出兵助蔣(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