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世紀的中國表面上似乎經歷了康熙、雍正、乾隆,一切盛世的假象,把那些所謂仁人志士的雙眼矇蔽在漆黑的夜空裡,看不見遠方的破曉黎明,聽不見自由的呼號爭鳴。古老的亞細亞,苟延殘喘到十九世紀已是老態龍鍾,傷痕累累。掙扎到末期,大清國非常無奈地接受各種屈辱的不平等條約,淪爲徹徹底底的半殖民地社會,這使得從小就目睹炎黃子孫被強盜掠奪的孫文,下定決心放棄從醫治病的安逸生活,完全投身於救國救民的政治活動中去。他把社會變革的理想寄託在瞻前顧後的李鴻章身上,幻想腐朽的大清或許能施行一系列的變法圖強。結果他錯了。李鴻章不可能鋌而走險,嘗試動搖統治階級最核心的切身利益,相反,身爲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李中堂,只會承上啓下、察言觀色,在慈禧太后多疑的目光中戰戰兢兢地恪守他忠臣的本分。看似山窮水盡的孫文,在柳暗花明的指引下,找到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衆政府的正確道路。在檀香山創建的興中會依靠廣大愛國僑胞的經濟援助,組織起一次又一次的武裝鬥爭。光緒三十一年在日本東京,一個代表全國資產階級的革命政黨中國同盟會正式成立,接下來的歲月裡,大大小小的武裝起義此起彼伏,反清浪潮風起雲涌。宣統三年,廣州黃花崗起義、越北林家巷起義猶如山呼海嘯般的,在苦難深重的中華大地上,爆發出驚天動地的巨大能量,它彷彿在向焦慮等待的人們預言,可能過不了多久,一個嶄新的時代即將開始,我們不用爲承受的苦痛而流淚,我們應該成爲自由民主的開拓者。
在林家巷起義的烈士中,有一位赫赫有名的蓋世英雄,他就是同盟會海越分會的軍事負責人林則民,犧牲時他只有三十五歲。
光緒二年,林則民出生在越北林家巷一個殷實的富商家庭,幼年的他天資聰穎,詩詞曲賦樣樣精通。少年時考入三越大學堂,也就是現今的越北中學,逐漸深受民主思想薰陶,嚮往自由、平等、博愛的美好社會。光緒十七年,年僅十六歲的林則民順利考進海越水師學堂,三年後以最優秀的成績完成堂課,被校方派遣到威震四海的北洋艦隊進行實習。可令人痛心的是第二年,日本艦隊完全擊敗了北洋水師,這讓本來幻想依靠海軍強國的林則民悲憤滿腔。兩年後,他告別妻子,東渡近鄰的戰勝國日本自費留學。這一年,他們的長子林鎮南出世。在東京潛心學習的日子裡,他結識了和自己一樣的,爲國家民族的前途殫精竭慮的同志。最後,他義無反顧加入中國同盟會,成爲海越分會的核心成員。宣統三年,爲配合中國同盟會統籌部趙聲、黃興策劃的廣州起義,林則民參與領導的海越分會,也同時在越北的林家巷準備武裝起義。惶恐不安的清政府迅速增兵越北,革命黨終於寡不敵衆,彈盡糧絕,林則民受傷被俘。清廷官員力圖勸降,則民痛斥道,替滿清賣命,如同一條喪家之犬,價值何在?我死,若能喚醒億萬同胞之覺悟,實乃幸事!隨後,色厲內荏的統治者下令凌遲處死,首級將傳示各大軍營。
若干年後,一位德高望重的同盟會元老懷念已故的戰友,情不自禁奮筆疾書:泱泱中華,福州覺民;巍巍華夏,越北則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