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服XXXXX際需防“飛去來器效應”“說服XXXXX際”是人際關係社會心理學中的重要內容。
所謂“說服”,就是以某種刺激給予接受者一個動機,使之改變其態度或意見,並依照說服者預定意圖採取行動。具體地說,說服的過程具有下列5種狀況: (1)使接受者對於說服者的訴求內容產生關心和共鳴; (2)使接受者依照說服者的指示採取行動; (3)使接受者與說服者採取同一步驟; (4)使接受者贊成說服者的意見或行動; (5)使接受者重視說服者的立場或信念。不管是哪一種狀態,在人際交往過程中,人們總是把說服作爲給對方施加影啊的主要方式之一。這是不難理解的。問題是怎樣說服。 本世紀初的二、三十年代,美國曾風行一種:“槍彈論”。按此論之意,被說服的對象只不過是一羣毫無防禦能力的“固定靶”,只要說服者去瞄準他們, “砰——”一聲槍響,他們就應聲而倒,迅速、簡單、神奇、有效。事實證明這顯然是荒唐可笑的。 說服是一種通過直接接觸、交換意見、從而改XXXXX度的方式。這種方法最明顯的特徵是雙向溝通。一方面,說服者作爲溝通的主體發出信息,目標對象接受信息;另一方面,作出反饋。經過這樣不斷的信息交往,能充分地交換意見,達到改XXXXX度的目的。這就是說,在人際交往的鏈環中,任何人都不是被動的“槍靶”,而是溝通、主動的積極參與者。你要向他人“開槍射彈”,他人難道不可以躲避一下,甚至操起心靈上的“盾牌”,來個,“擋將回去”麼?正因爲如此,社會心理學家提請人們在說服XXXXX際中,必須防止“飛去來器效應”。 “飛去來器”是一種擲出去仍能飛回的彎棒武器。同樣,如果在說服XXXXX際中不考慮到人的心理深處的規律性,奉行“槍彈論”,那不但收不到說服的效績,而且還可能會招致不良的後果,即“飛去來器效應”。
是的,說服難。難就難在說服並不等於你“說”對方就自會“服”。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都是爲了成功,人們對事物的正確認識擁有着平等的權利。如同十個畫家對着桌上一隻蘋果寫生,由於他們坐的位置不同等原因,所畫出來的蘋果就不一樣的道理;人的觀點、想法的不同,也往往取決於各人的生活環境的不同。如果我們在與他人交往過程中,只是固執地相信自己的想法是正確無誤的,對方必須“一說就服”,那就失去了在人際交往中應有的平等、友善的態度,於是就不可能啓動頭腦中向成功運行的轉軸,獲得真正能達到說服目的的成功,反而引來“飛去來器效應”,導致自己陷於孤立的狀態。
爲提高我們的說服XXXXX際能力,避免“飛去來器效應”,首先應該讓我們的說服XXXXX談: (1)動機是純潔的,出發點是正確的,應有益於事業的進展、同志間的團結。(2)交談不能違反原則,對話題要有所選擇,對不應講的話決意不講; (3)提供的信息要實事求是,過分誇大會使人產生懷疑感與不信任感,過分縮小則不易引起對方的充分重視; (4)情調是健康的,不是談一些低級趣味、消極頹廢的話來迎合、取悅對方。
除此之外,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是,必須認真去把握目標對象的特點。切記,在說服XXXXX際中,我們的目標對象是生活在社會中的人,而人是複雜的,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決不會只是機械地、被動地接受說服者所傳遞的信息。人自身具有選擇性,有決定對信息是接受還是抵制的能力。因此,在說服過程中,要依據目標對象原態度的特點、目標對象的人格特徵、目標對象所處的社會環境,採用適度的方法,將信息投入接受範圍之內,從而有效地達到說服的目的。不然的話,則不但不能達到說服的目的,反而適得其反,使目標對象更堅持原有的態度,即產生“飛去來器效應”。
在這方面,《芝加哥太陽時報》“忠告專欄”作家萊德勒的成功,無疑可以給我們有益的啓示。據說,現在世界上每天約有7000萬人,在1000多家報刊上讀到她的忠告。從1955年9月起當上忠告專欄作家以來,30餘年中,她收到了8.38萬多封讀者來信。針對31000多封需要回答的讀者來信,寫了10000多篇忠告。她回答的問題既多又廣,從個人問題、家庭瑣事到公衆利益、國家大事乃至世界大事,應有盡有。這位世界著名的被公認爲歷史上最有影響的忠告專欄女作家的成功奧秘何在?爲什麼有那麼多人樂於接受她的忠告、被她說服呢?關鍵就在於她對別人的忠告,她要說服人家,總是從目標對象的特點出發,從對方的心理需要出發,使人家在忠告、說服過程中能獲得某種心理滿足。
我們在說服XXXXX際方面,要從目標對象各方面的特點出發,努力避免“飛去來器效應”,那就自然要求我們採取相應的說服方法。
這裡,且讓我們看一看下面兩種說服方法吧——
一種叫“思想觀念的系統脫敏法”。系統脫敏法原本是行爲心理學派的一種心理治療手段,應用於說服XXXXX際的社會心理學中,就是說,你要說服對方,應該分階段逐步提出要求,不要急於求成。如果要求過高,不但難以說服對方,反而會使人產生“抗拒心理”。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弗裡德曼曾作過一個對比實驗。他以家庭主婦爲被試,向一組被試者先提出一項要求,在她家門口掛一塊牌子,家庭主婦同意了這一要求,後來又提出一項要求,要在她家院子裡豎一個架子。向另一組被試者同時提出上述要求。結果表明,最初提出較低的要求,後來又提出進一步的要求這種方法,比一開始就提出兩項要求,容易使人接受而轉變態度。爲什麼會出現這一情況呢?社會心理學家認爲,這是因爲當一個人接受到某種傳遞信息時,他將接受或拒絕該信息所揭示的立場,是要經歷他的認知判斷過程的。在他還沒有接觸到該信息之前,他已經有由自我經驗彙集而成的認知信息的依據。說服信息影響態度改變的一個主要因素,是說服信息的立場(外在定錨點)與信息接收者原來態度(內在定錨點)的差距:近者易“同化”,遠則易“反向”。這就是說,在說服XXXXX際中,目標對象對傳遞來的信息所代表的不同程度的贊同立場,既有他自己可以接受或容忍的範圍即“接受緯度”,也有他不願意或排斥的範圍即“拒絕緯度”。爲此,我們在說服XXXXX際過程中,在傳遞說服信息時,要估計發出的信息會落在什麼緯度之中。如果信息與目標對象的原態度差距太大,落在拒絕緯度之中,我們就不要急於求成,而應該按照“系統脫敏法”的原理,分階段逐步提出要求,使信息的落點逐漸從拒絕緯度移向接受緯度。這樣,我們說服的目的才能真正達到。否則,要求過高,會產生對比、反差效果,使目標對象感到我們傳遞的信息所代表的立場過於偏激,而加以拒絕和排斥,於是產生“飛去來器效應”。
另一種說服的方法叫“單面論證和雙面論證法”單面論證法是指在說服別人相信自己觀點時,只提與自己觀點有利一面的分析和論證。而雙面論證法則在陳述自己觀點時,將利弊得失兩面同時談及,加以比較,突出有利一面,讓對方再思考權衡。這兩種方法都是有利有弊的。單面論證法可以避免相反信息的干擾,但如果處理不好,目標對象覺察到還有信息,以爲我們有意不告訴他,便容易懷疑我們,以致降低信息的可信度,甚至引起反感。雙面論證法,我們可以與目標對象一起分析對比,使之產生“免疫力”,自覺地改XXXXX度,但如果處理不好,就容易使目標對象不但不接受說服者的立場,反而去接受相反的立場,或者使說服者的信息傳遞發生干擾。那麼,到底是單面論證法好,還是雙面論證法好呢?這要看具體情況。現代社會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在各種不同的特定條件下,兩種不同的論證方式,產生的效果不一樣: (1)當對方對你的觀點比較讚賞或處於中性態度時,採用單面論證法效果較好;而當對方一開始就持懷疑或否定態度時,則以雙面論證法較合適。 (2)當對方的文化程度和智力水平較高時,採用雙面論證法較適宜,而對低智力低文化者,則用單面論證法較佳。由此我們應當注意,用作說服XXXXX際的方法,我們在安排所要傳遞說服信息的內容時,一定要認真考慮上述兩個因素,從而決定是用單面論證法,還是雙面論證法,決不能盲目從事。
有道是: “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我想,在提高說服XXXXX際能力,避免“飛去來器效應”方面,只要是着眼於對正確扮演社會角色有利,那麼,說服的方法也是大可來個“各顯神通”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