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歷史地名沿革簡況

南京歷史地名沿革簡況

今南京地區的行政設置應以戰國時期楚國所設的金陵邑爲最早。從此“金陵”就成爲古代南京地區的通用名稱。在這以前,春秋時吳國和越國先後在今南京市區所築的冶城和越城,還不能視作行政設置。此外,春秋時吳國又曾在今南京郊縣六合與高淳境內分別設有棠邑與瀨渚邑,亦是當時縣一級的行政設置。

秦代在金陵故地設有秣陵、丹陽與江乘三縣,其縣治分別在今江寧縣秣陵關、江寧縣小丹陽與今棲霞山附近,均屬郡管轄,堂邑縣則屬東海郡管轄。兩漢時上述四縣仍然保留,另加設湖熟縣(縣治在今江寧縣湖熟鎮),其中秣陵、丹陽、江乘、湖熟四縣皆屬揚州刺史部丹陽郡(郡治在今安徽省宣城市)管轄,而堂邑則屬徐州刺史部臨淮郡管轄。

三國時期,孫吳改秣陵爲“建業”,意謂將在此“建帝王之大業”,並定爲首都,又將揚州刺史駐地與丹陽郡郡治遷來建業。西晉初,改建業爲“建鄴”,西晉末又改建鄴爲“建康”,故東晉與南朝(宋、齊、樑、陳)之首都均稱建康,同時也是揚州刺史駐地與丹陽郡治所在。故六朝之金陵既可用首都之名——建業與建康,亦可用州治之名——揚州,還可用郡治之名——丹陽,但“建鄴”僅是西晉一代三十餘年之名,西晉時的揚州刺史駐地與丹陽郡治亦在建鄴。

六朝時期金陵地區的郡縣級設置變動較大。孫吳時有建業縣、丹陽縣、湖熟典農都尉、江乘典農都尉;西晉時有建鄴縣(後改稱建康縣)、秣陵縣、江寧縣(先稱臨江縣)、丹陽縣、湖熟縣、江乘縣、堂邑縣;東晉時除保留西晉所設置的各縣外,又加設僑置郡縣,以安置中原地區南遷人士,諸如琅琊、東海、東平、蘭陵、魏、廣川、高陽、堂邑等郡,懷德(後改費縣)、臨沂、陽都、即丘、肥鄉、元城、廣川、北新城、博陸、堂邑等縣;南朝劉宋初,保留建康縣、秣陵縣、丹陽縣、江寧縣、湖熟縣歸丹陽郡管轄,陽都縣、費縣、即丘縣、臨沂縣、江乘縣歸南琅琊郡管轄,其後廢除魏、廣川、高陽、堂邑四僑郡,又廢即丘、費、陽都三僑縣;南齊時無改動;肖樑時設同夏縣,廢湖熟縣,又復置費縣,並改南琅琊郡爲琅琊郡,分置丹陽、南丹陽二郡,琅琊郡治在江乘,轄江乘、臨沂、費三縣,丹陽郡治在建康,轄建康、秣陵、同夏三縣,南丹陽郡治在江寧,轄江寧、丹陽二縣;陳時廢南丹陽郡,又廢琅琊郡,新設建興郡,轄江乘、臨沂、同夏、湖熟、建安、烏山六縣,丹陽郡轄建康、秣陵、江寧、丹陽、費五縣。

隋唐時期金陵地區的行政設置變動最大,主要是揚州大都督府自金陵移至江都,金陵被降爲一般的州縣,並且屢改州縣的名稱與隸屬關係。當時的通稱以“金陵”最爲常用,隋代常稱“蔣州”,唐代常稱“白下”、“上元”、“江寧”、“昇州”等。具體說來,隋軍滅陳後,廢丹陽、建業二郡,又廢建康、丹陽、費、江乘、臨沂、同夏、湖熟等縣,僅保留江寧縣,與溧水縣同屬設在金陵石頭城的蔣州管轄,堂邑縣則改稱六合縣,歸江都郡管轄。隋煬帝時又改稱蔣州爲丹陽郡。唐代曾改江寧縣爲歸化縣,又改歸化縣爲金陵縣,再改金陵縣爲白下縣,復改白下縣爲江寧縣,最後改江寧縣爲上元縣,並隸屬於州治先後設在延陵(今丹陽市延陵鎮)、丹徒(今鎮江市)的潤州,郡治先後設在丹徒、江寧的丹陽郡、江寧郡,以及州治先後設在江寧、上元的昇州管轄。昇州轄有上元(江寧)、溧水、溧陽、句容四縣。六合縣則屬揚州管轄。

五代十國時期,楊吳在金陵設昇州大都督府,又分設上元、江寧二縣,旋改界州大都督府爲金陵府,並定爲西都。南唐建國後定都金陵,改金陵府爲江寧府,轄上元、江寧、溧水等縣,並曾在六合設置雄州。

北宋初,改江寧府爲昇州,不久又複名江寧府,轄上元、江寧、溧水、溧陽、句容等縣。南宋改江寧府爲建康府,並先後爲江南東路及江南路(相當於元明清的省一級)的治所,建康府仍轄北宋江寧府屬的五縣。六合縣則屬真州。

元代初年仍名建康府,旋改稱建康路,後又名集慶路,先後隸屬於江淮行省和江浙行省,並一度成爲管轄江浙、江西、湖廣三省的江南諸道行御史臺的治所。集慶路轄有上元、江寧、句容三縣及溧水州和溧陽州。六合縣則屬揚州路。

明代建國後,於1368年以應天府(朱元璋於1356年改集慶路爲應天府)爲南京,1378年定南京爲京師,1421年明成祖以北京爲京師,恢復南京之名,作爲留都。應天府在明初時轄上元、江寧、溧水、江浦、句容、溧陽六縣,後加轄六合、高淳二縣。

清代初年,改南京爲江南省,改應天府爲江寧府,所轄八縣如故。後江南省分爲江蘇、安徽兩省,江寧府隸屬於治所設在蘇州的江蘇巡撫管轄,但管轄江蘇、安徽、江西三省的兩江總督衙門設在江寧。

太平天國時期,改江寧府爲天京,並以天京爲中心設天京省,以江浦爲中心設天浦省。後清軍攻陷天京,又複名江寧府如故。

辛亥革命後,中華民國定都於江寧府,並改江寧府爲南京府,廢上元、江寧二縣。遷都北京後,江蘇省治自蘇州遷來南京,旋廢南京府,設江寧縣,並設立治所在江寧的金陵道,轄江寧、江浦、六合、高淳、溧水、溧陽、句容、丹徒、丹陽、金壇、揚中等縣。1927年國民**定南京爲首都,廢金陵道,南京先後被稱爲“南京市”、“南京特別市”、“南京直轄市”及“首都市”等名,轄境爲明南京城外郭以內及江浦縣的浦口鎮;江寧縣則屬江蘇省**管轄。1929年江蘇省**由南京遷至鎮江。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南京仍爲直轄市。1952年改爲江蘇省轄市,爲省人民**駐地。1957年起轄有江寧、江浦、六合三縣,1983年起增轄溧水、高淳二縣。

(摘自網頁:http://www.szyo.com/info.php?id=1093 )

第 三十 章 冰火重天(3)第三章 打馬南宮(5)第十一章 雪夜絕殺(4)第二十三章 暗涌伏波(7)第二章 初窺門徑(7)長江概況第三十八章 水淹石牢(6)第二章 初窺門徑(8)第十八章 泣血青藤(10)第三十四章 機關重重(4)長江概況第三十九章 煮豆燃箕(7)第十七章 魏國公府(10)第四十一章 情歸何處楔子(1)第十八章 泣血青藤(6)第七章 掌門慢毒(4)第十六章 襄陽聚龍(2)第二章 初窺門徑(5)第三十三章 天衣深谷(4)第十五章 渝路江生(7)第二十八章 內宮刺客(5)第 三十 章 冰火重天(9)第十章 成都遇故(5)關於錦衣衛第三十八章 水淹石牢(2)第六章 暗香疏影(6)第三十二章 羣雄齊聚(4)第二十四章 王府刺客(5)第十五章 渝路江生(6)第十章 成都遇故(1)楔子(2)第三十五章 石臺祭天(5)第十八章 泣血青藤(7)第三十四章 機關重重(8)第十七章 魏國公府(7)第二十二章 燕山魏園(3)第八章 川中欽差(8)第三十四章 機關重重(5)第一章 書閣得經(6)第七章 掌門慢毒(2)第三十七章 九陰白骨(9)第十六章 襄陽聚龍(7)第二十九章 淫賊報應(1)第二十五章 羅漢大陣(9)第六章 暗香疏影(2)第三十二章 羣雄齊聚(3)朱棣第三十四章 機關重重(6)第 三十 章 冰火重天(7)長江三峽第三十六章 蒙古高手(6)第十三章 如意神劍(1)第二十九章 淫賊報應(2)第三十一章 師徒情真(8)第 四十 章 無忌有忌(2)第十七章 魏國公府(1)第十五章 渝路江生(4)第三章 打馬南宮(9)關於大結局的說明第十六章 襄陽聚龍(5)第十二章 深山隱客(1)第三十八章 水淹石牢(7)第二十八章 內宮刺客(6)第八章 川中欽差(8)第七章 掌門慢毒(3)第二十章 挪移乾坤(3)第十章 成都遇故(5)第三十一章 師徒情真(9)第八章 川中欽差(5)第十六章 襄陽聚龍(7)第二十五章 羅漢大陣(1)第二十章 挪移乾坤(1)第六章 暗香疏影(2)第四十一章 情歸何處(4)第二十章 挪移乾坤(5)第二十六章 武當驚變(4)第三十二章 羣雄齊聚(1)第十一章 雪夜絕殺(8)第十四章 巴山風雨(2)第九章 唐門門主(7)第十一章 雪夜絕殺(5)第七章 掌門慢毒(8)第三十九章 煮豆燃箕(9)第二十二章 燕山魏園(8)第一章 書閣得經(2)朱棣第二章 初窺門徑(2)第三章 打馬南宮(3)第十章 成都遇故(3)重慶的寺廟第二十九章 淫賊報應(7)第二十八章 內宮刺客(5)第三十四章 機關重重(9)第十八章 泣血青藤(6)第六章 暗香疏影(1)第三章 打馬南宮(1)第十二章 深山隱客(8)第一章 書閣得經(7)南京歷史地名沿革簡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