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糧食

府縣官員在崇州住了一夜,到年三十才各自返回,路途遙遠的,甚至都趕不上陪家人過年節。到年初五,府衙所屬的官吏,都要到崇州來報道,而後都要在崇州署理公務——時間趕得跟催命一樣,衆人是怨聲載道,卻不敢表露出來,就怕小辮子給抓住,就是破門滅族的大禍。

對海陵府進行整頓,具體的計劃,是林夢得、胡致庸、李書義、李書堂等人負責,不過要林縛出面主持。也是忙碌到年節將至,才歇一口氣。

得閒邀林夢得、胡致庸、李書義、李書堂等人到山後的梅園裡賞梅。

“李書義負責海陵諸縣編丁定畝,他原先在崇州縣的事務,該由誰來負責?”林縛問林夢得。

“王成服能夠勝任。”林夢得說道。

“那鶴城巡檢呢?”林縛問道,“鶴城的擔子,不比崇城輕啊!”

“我建議致庸過去,”林夢得說道,“津海糧道西移鶴城,鶴城以後大力發展海港、漁場捕撈、紡織、造船、冶鐵等事務,與觀音灘有異曲同工之妙,致庸過去最合適!”

林縛看向胡致庸,問道:“你自己覺得如何?”

“大人要我去哪裡,我便去哪裡。”胡致庸答道。

“這算什麼回答?”林縛笑問道,又說道,“那就這麼定了!不樂意也別怨我。”

“鶴城南屯的朱艾能力頗強,是不是調他隨書義做事?”林夢得又說道。

朱艾最初獻鹽瀆捍海堤圖,入淮東做工造官,又做屯長,林夢得此時舉薦他給李書義當副手——林縛點點頭,說道:“行,調他給書義做副手不錯。”

“有半年時間,編丁定畝的事情也差不多能做成了,”林夢得說道,“倒是不曉得海陵四縣,稅糧能增加多少?”

淮東兩府,也就崇州、海陵兩縣好些,其他縣的災害情況都比較嚴重;便是到後世,蘇北地區都是傳統的窮困縣市,經濟要遠比蘇南地區欠發達。

編丁定畝與減免丁稅雜捐,對地方稅賦的作用是一加一減。七月中旬,林縛就將諸縣舉薦吏員,主要是將諸縣的情況摸清楚;半年的時間,實際上也只能摸個大概,無法知道確數。

再說真正要去做編丁定畝的工作,阻力還是會非常的大,不比崇州當年全城給屠了個乾淨——所以具體能取到怎樣的成效,還很難估算。

“誰曉得呢!”林縛淡淡一笑,說道,“明年海陵府要是能夠順利的實現改銀徵糧,使糧賦實徵達到四十萬石,我就謝天謝地了,不指望更多……”

“那跟今年相比,也增加不了多少啊!”李書堂說道。

今年海陵府除崇州縣外,實繳銀九萬兩、糧十八萬石;要達到實徵四十萬石糧的目標,只要削減地方支用就能做到,沒有必要大規模的去編丁定畝。

“不一樣的概念!”林縛解釋道,“我們不應該思維放在能徵收多少糧食上,而是要去考慮‘淮東的糧食總供應量能增加多少,除了徵糧外,我們能用購買手段,再籌集多少糧食?’”

林縛稍稍停頓,說道:“錢莊對屯寨放印子錢,支持沿海地區墾荒屯種,在五年內,我們不要指望能從各處屯寨獲得田稅上的直接收入,但是這段時間,因爲屯寨大規模墾荒屯種,鐵作工場多賣出去多少農具?織紡工場多賣出去多少棉布?淮東新設了多少家磚窯,又新增多少條進入淮東的運石灰木船、運煤木船、運鐵砂木船?這些爲淮東提供了多少收入?開墾了這麼多糧田之後,爲淮東多提供了多少多餘的糧食?對淮東糧價的平抑有什麼作用?政事之大,莫不過在此,當然了,朝廷諸公對這些是不屑一顧的。”

“呵呵,”李書堂摸了摸腦袋,自嘲的笑道,“總是跟不上大人的思路!”

林縛笑了笑,說道:“自古以來,大家都將目光放在田地上。糧食當然重要,不然我們也不會費盡心機的提高糧產,但是要籌養軍的財源,視野就應該更開闊一些……過了年節,軍司對今年的各項工作會有一個細緻的總結,到時候大家就會對這些問題有更深刻的理解。”

林夢得心裡感慨,說道:“就徵田賦來說,開墾荒地,遠不如編丁定畝來得快。畢竟開荒地、修水利,遷民移居,投入非常大,時間上也慢。編丁定畝,就要快得多,覈查出一畝隱瞞的糧田,就增加一畝田賦,不過更重要的,是要讓佃農們喘一口氣!”

“現在想明白了?”林縛笑問道。

“想明白了,”林夢得說道,“特別是這時候,糧食給大田戶、大富紳抓在手裡,他們只會拿出少量糧食出來賣,去換綢羅絲鍛等奢侈品,更多的糧食會給囤積起來。要是糧食多分一些給佃戶,他們吃飽飯,地方穩定是一方面。他們還將更有力氣幹活,能更用心的伺候糧田,來年糧食產出會更高——有多餘糧食,他們用來喂牲口,也會拿出來賣,買農具、買布匹、蓋新房、打櫥櫃等等,唯有這時候,冶鐵工場、紡織工場以及徵收工礦稅、商稅,纔有大利可圖……”

“雖說淺顯,差不多也就是這個道理吧!”林縛說道。

林夢得當初也不贊同完全放棄對屯寨的租稅收入,只是沒有辦法才同意。

錢莊放出印子錢來,錢息高達一分五釐。屯寨要歸還本息,淮東再向開荒田徵租稅,屯寨要維持屯戶的生計會十分的困難。

另一方面,這邊不對開荒地徵租稅,對江寧及鹽鐵司的質疑跟刁難,也方便推脫:淮東一錢銀子的租稅都不收,指責淮東侵佔鹽區土地的質疑總要弱些。

沿捍海堤共設十一處屯寨,迄今爲止,安置包括工輜營家屬在內共十七萬人,計有五萬戶,在十一處屯寨下共編農社五百餘。以每家農社向錢莊支借兩千兩銀計,錢莊共向淮東墾荒屯種事發放印子錢超過一百萬兩銀。

有了淮東錢莊的參與,墾荒屯種的速度得到極大的提高。

截止到這時,共在堤內築圍攏屋一百八十座,開墾荒地三十六萬畝。

雖說墾荒屯種最大的意義,在於安置工輜營家屬、安置流民,爲淮東軍保證充足而穩定、可靠的兵員。

但是,就算是最直接的,淮東從裡面並非無利可圖。

雖說屯寨三五年內還不能給淮東提供租稅收,然而這五萬屯戶,在過去一年,共消耗了淮東冶鐵工場所生產的近一半鐵。僅靠這一部分的收入,淮東冶鐵工場就維持了全年的成本支出。

也是如此,淮東軍司才能不用花什麼代價,就從冶鐵工場獲得二十萬斤精鐵用於兵甲、戰船及其他戰械的製造上。

當然了,淮東錢莊的錢息收入,厘金局首先要徵收一成五的錢稅。如今淮東錢莊向屯寨放貸規模超過一百萬兩銀。理論上,厘金局每年可以據此向錢莊徵收兩萬兩千五兩銀的錢稅。

此時,過去一年,從崇州轉運的石灰、煤、鐵砂、桐油、木料、棉絲等,都比以往增加了一倍有餘;相比較林縛來崇州之前,數量更是激增加數十倍、上百倍不等。

海東商路暫時還由軍司壟斷,收入不計入厘金局;在扣除津海糧道的商稅收入之後,厘金局在過去一年裡,其他商稅厘金及工礦稅等收入就高達二十萬兩銀。

其實這些收入,並不能令人驚喜;即使從鹽銀保糧及津海糧道上所得的銀子都用去修捍海堤外,淮東也不缺銀子。

淮東諸多工造,林縛最重視冶鐵及造船,一來這是淮東基地的根本,二來這兩樁工造,對淮東軍的戰鬥力水平提高,有最直接的促進作用。

相比較之下,壟斷海東生絲貿易,纔是淮東最豐厚的利潤來源。

過去一年,淮東自產生絲加上從海虞陳家及海陵等地收購生絲運往海東販賣,共計三千擔。三千擔生絲,爲淮東提供約七十萬兩銀的淨利。

要是將這個數字透露出去,保管能嚇掉許多人的大牙。

淮東就是靠着壟斷海東生絲貿易的利潤,除了支付海東行營在濟州的駐軍所需,今年正式建築了週四裡的濟州城,在濟州城修築一座年產鐵三十萬斤的冶鐵工場外,還從海東運入五十萬石米糧、兩萬六千餘張皮料,銅二十萬斤、煤六百萬斤、鐵砂兩百萬斤等物資。

此外,大量的茶葉、棉布、蔗糖、瓷器等,運往海東販售,都給淮東提供了豐厚的利潤。也唯有此,林縛才能不計成本的去試造“林政君號”那樣的超大型海域,纔有資本將觀音灘船場八成的造船能力都用去造戰船。

也唯有如此,靖海水營才能從容擴編到一萬五千人,並且能保證戰船規模同等擴大,戰鬥力水平不下滑。

也唯有如此,僅淮東軍械監所直轄的工匠才能在臘月上旬突破六千人。不算船場,僅軍械監每月所耗精鐵就超過四萬斤纔不會讓人心疼。

在財源上,林縛並不擔心什麼,他擔心的還是糧食。特別是在亂世,糧鐵鹽及布匹,糧食永遠是排在第一位。

海東偏北、山多田少,雖有一千多萬人口,糧食並不十分富足,每年能從海東地區運往一百萬石米糧,林縛就相當滿足了。

一百萬石糧食看上去很多,實際上很少。

而給陳芝虎所部、長淮軍困在淮陽的流民軍及家屬及難民,差不多有四五十萬人。

僅這部分人,想要他們熬過糧荒,要熬過一年的墾荒期,至少要投入一百五十萬石米糧。

平江府缺糧、嘉杭湖三府缺糧,徽南缺糧,淮西缺糧、淮泗缺糧,淮東的糧食也僅能自給自足。林縛此次爭海陵知府,就是搶時間對海陵進行編丁定畝。

編丁定畝倒不是指望能一下子提高多少糧賦,而且要保證普通佃戶、農戶能從耕作中獲益,提高積極性參與到地方水利興修與田畝改良、農具改良、墾荒屯種等事務上來。爭取在一到兩年的短時間裡,能讓淮東地區的糧食總產量,有一個飛躍性的提高。

東虜的丁口不多,能征善戰的精銳不過十餘萬,就算將燕西諸胡的兵馬也算上,能戰精兵不超過二十萬。但歷次異族入侵,給異族打先鋒的,恰恰是抵抗不力、轉身殺自家人卻異常兇猛的投降軍。

到那時,要將戰場控制淮河以北,淮東手裡光有銀子不夠的,還要有足夠的糧食跟人口。

陳芝虎如此殘暴,貌似爲朝廷誅殺亂民。他的兇殘,在使晉中南部受摧殘之後,又整個河南地區的抵抗力完全喪失。東虜一旦南侵,河北、晉中、河南等地,將沒有多少抵抗力。

曹家會出潼關嗎?指望樑家嗎?與其指望曹家、樑家,還不如指望紅襖軍在淮泗能多撐一段時間!

急驟的馬蹄聲彷彿要將院牆上的臥雪震下來,林縛聽着馬蹄聲,眉頭微蹙,抱怨道:“大過年的,怎麼就不讓人安生的過個年!”

第125章 政事無非話家常第1章 風雨相援第15章 圍殺第5章 江寧風潮(五)第十四章 殺人意第51章 窮寇不追第111章 陳園心機第12章 議兵第一百二十二章 黑暗迷情(二)第70章 長樂王第53章 破營第19章 惑敵第22章 刺客第112章 政軍並舉第41章 請君先渡淮第92章 鶴城大捷第70章 攻守第59章 原是姐妹第31章 江島佈局第108章 奪島之戰第50章 血戰第31章 求援第24章 魂歸何處第75章 摧枯拉朽第118章 待援第一百零六章 女刺客(二)第11章 降將第52章 鬍子叔叔第六章 殺威風第55章 易幟立軍第95章 觀戰臺第106章 渡河第十三章 海島生存(一)第26章 得與失第二十六章 紙上談兵(二)第一百三十七章 時局糜爛(一)第137章 北逃路茫茫第8章 北行田頭說農事第四十七章 治獄(二)第141章 血濺末途第68章 誰爲石誰爲鳥第71章 野心第121章 雨夜春意無邊第156章 觀火夜謀第十九章 劫囚第八十六章 籬門對峙第126章 後手第14章 東行出海第135章 遺計第23章 客訪深山第152章 丹江對峙第20章 巡政之口戶第27章 西線告急第四十一章 市井八卦第144章 刺客第70章 覆滅第15章 做賊心虛第28章 東州都督府第56章 顧嗣元第160章 虛實難辨第19章 巡政談馬戰第三十一章 論功待賞第62章 反擊第十四章 東陽鄉黨第148章 春夜苦短第141章 北風第21章 斷糧第89章 潰敵第十六章 宗祠夜火第20章 猛虎搏兔第19章 遼西大捷第15章 公府治政(二)第44章 窮寇第十章 荒島殺戮(二)第十三章 楚黨新貴第93章 深谷殘敵第32章 餌中餌第8章 私糧之利第58章 秋野監謀逆案第127章 皇城第29章 飛來一城第61章 黨同伐異第十章 荒島殺戮(二)第150章 還有一戰第47章 錢莊之議第89章 鏖戰第九十五章 後院燎原第144章 刺客第47章 父子談險謀第17章 公府治政(四)第72章 遠交近伐第3章 海塘說策第116章 亂兵第36章 捉虜賞刀第62章 臨戰第64章 殘城廢土第54章 尚有餘計第140章 北還崇州第41章 海東行營第66章 樑成翼南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