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7章 前功盡棄

未等高順的計策先實施,太史慈便先攻下了小沛,管亥從北海出兵攻打下邳,高順和郭嘉寬懷一笑,下邳已成孤城,管亥遲早都能攻下,那曹操想要用下邳換取兵糧之事便以失敗告終,而呂布更是可能性極小,曹操似乎已經步入絕境!

心境輕鬆,解除了一個小小的隱患,高順召集郭嘉等人到府中議事,這次例外的傳喚了一直隨軍,卻並未參與軍事的許攸,許攸這一月來都在軍營中無所事事,除了整理一些軍功和日常發放物資之外,高順從不招呼他!

這讓許攸心中十分抑鬱,自己好歹也是名士,高順居然如此冷遇他,難道高順禮賢下士之名不過是傳言而已?但看到郭圖、辛評等人都被重用,許攸又覺得這極有可能是高順對他特別的考驗,只要通過,日後定能飛黃騰達,正是自己的才學,才讓高順如此磨礪,否則又怎會偏偏讓他隨軍?

許攸又懷揣着自己的幻想,在軍營裡認認真真的幹着這些雜事,倒也從未出錯,別人甚至連毛病都挑不出來,今日忽聞高順傳他議事,許攸頓時覺得時機已到,便怡怡然來至臨時的議事府!

到了屋中,見僅有郭嘉和法正、張頜幾人,心中更是篤定,這幾人都是高順的心腹之人,想必所談之事,定然十分機密,許攸覺得這一段時間受到的委屈,也值得了!

許攸行禮,高順微笑言道:“這幾日讓子遠做些瑣事,大材小用,只因一時沒有合適人選,其餘之人又懷私心,某素知子遠公正,故讓你記錄軍功,當真是委屈你了!”

許攸聞言,差點就留下淚來,高順的這一句話,宛若春風,讓他渾身舒泰,急忙言道:“主公說哪裡話,事無大小,屬下並無此意!”

高順笑笑,示意許攸坐下,這纔對他言道:“某爲民請命,討伐曹操,如今到了關鍵時機,斥候早已探知,曹操兵糧不足一月,爲何偏偏又用兩萬糧食換取夏侯,吾等不解,問子遠與曹操乃是舊識,對他有所瞭解,故請來相問,不知子遠能否猜測一二?”

許攸聽聞高順說起他和曹操舊事,心中一沉,想起前幾月曹操給他來的書信,自己害怕露出馬腳,只是回了幾個字,只留下口信,並未落款,就是害怕被高順發現,此時聽高順說及,還以爲事發,高順這是要懲治自己,急忙起身道:“在下與曹操雖曾認識,卻並未有任何私情,對主公一片赤誠之心,還望主公明察!”

高順擺擺手:“子遠說哪裡話來,某用人,向來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子遠乃是高品之人,某豈會懷疑,此番請子遠前來,正是商議破曹之事,還望子遠多多謀劃纔是

!”

許攸暗中鬆了一口氣,連連點頭:“主公放心,屬下知無不言!”

高順又問:“以子遠高見,這曹操有何圖謀?”

許攸重新坐下,這才仔細思索一番,想到曹操的性格以及行事,拱手答道:“以屬下看來,曹阿瞞此舉,恐已有準備,否則缺糧之際,換取夏侯極其兵馬,縱使能夠安撫人心,鼓舞士氣,卻也是飲鴆止渴而已!”

郭嘉佯裝不知,在一旁問道:“兗州連年欠收,本就缺糧,秋收又未到時機,曹操還能有何準備?”

許攸看了郭嘉一眼,同爲潁川名士,只因郭嘉比他更早更隨高順,如今成了高順的心腹,此時見他也束手無策,不禁心中暗自得意,揪着不太長的山羊鬚,緩緩答道:“兗州無糧,但曹阿瞞做事,向來出人意料,恐怕已經派人出去借糧了!”

“竟有此事?”高順大驚,恍然大悟:“怪不得曹操如此爽快便答應了交換之事,原來暗中已經早做了準備!”

說到這裡,向許攸抱拳道:“若非子遠提醒,吾等還苦思無計,既然曹操暗中已有準備,某自當加緊兵力,全面壓進,不給曹操喘息之機!”

許攸點頭道:“曹阿瞞緩兵之計,不過是等冬季到來,不宜出兵,再圖良機,主公此舉,乃是正途,曹操定難抵擋!”

許攸到底還是有幾分本事的,要不然也不會被袁紹重用,還爲他包庇罪名,只可惜這樣的人才高順不敢重用,繼續言道:“大軍已到兗州,兵糧即將送到,如此要緊關口,還需找一穩妥之處存放纔是!”

法正沉吟一下,上前答道:“烏巢三面環山,又有河水阻隔,十分廕庇,斥候難查,可爲屯糧之所!”

高順點頭道:“好,便依孝直之言,只是這軍中將領不足,何人能當此任?”

一直不曾說話的張頜言道:“淳于瓊此番隨軍運送兵糧,此人曾爲西園八尉,經驗豐富,堪當大任!”

許攸急忙道:“淳于瓊雖爲老將,卻十分貪酒,又生性驕橫,恐誤大事!”

高順心中一動,從許攸的這句話來看,至少在此時,許攸還是向着自己的,高順差點就心軟了,但想到他在鄴城的那些事,以後也是一大隱患,今日他向着自己,說不定哪天覺得自己不能滿足他,以許攸的爲人,也會甩袖而去,說不定還會帶來滅頂之災,這個隱患,高順不想留在身邊!

高順笑道:“淳于瓊自從降某之後,態度大有轉折,此番重用於他,正是讓其他將領看到,我高順用人,從不忌諱原先舊事,只要同爲光復漢室努力,某一概同等視之!”

許攸還想再說什麼,但想到自己似乎也和淳于瓊處境差不多,便只好忍住,暗思烏巢十分廕庇,此事又是機密之事,外人難以探知,應該不會有事,只好忍了下來!

高順接下來便和郭嘉等人討論行軍佈陣之事,許攸也參與進來,提了幾條建議,高順都一一採納,許攸頓時覺得高順已經完全接納他,臉上的神色愈發自如,言語之間已經開始與郭嘉等人平起平坐,不似方纔那樣謙遜

就在幾人討論之時,忽然一名親衛走進來,想要說些什麼,換看到許攸在內,怔了一下,只好停住,高順看出不對勁,便自行出門,那親兵低聲言語幾句,又將一封書信交給高順,才匆匆離去,只看得許攸心中一陣嘀咕!

高順走進來,眼神似乎掃了許攸幾次,卻並未多說什麼,但言語之間卻不似方纔親熱,而且將話題引到了陣法之上,與方纔的軍情毫無關係,許攸心中疑竇叢生,未過多久,高順便將幾人都打發出去,唯獨留下郭嘉,許攸故意放慢腳步,走在最後,只聽到高順隱約說了一句:“此事一定要徹查……”語氣十分惱怒!

對於高順態度忽然轉變,和那封書信顯然相關,莫非是有人告發自己?許攸方纔的喜悅再次消失,帶着滿腹疑惑和不安回到營中,思索方纔之事,想不通自己到底做了什麼,看高順和那名士兵的神情,顯然就是和自己有關係!

在軍營中自己小心謹慎,自認不會犯錯,那就只有一個可能,家裡有人出事了,而讓高順如此惱怒,肯定是發生了大事,難道自己東窗事發,所有的那些貪污之事都被高順察覺了?

想至此處,許攸背後出了一身冷汗,騰地一下子站了起來,在帳中來回踱步,過了片刻,纔將隨人帶來的一名家丁派出去,讓他回鄴城打探消息!

第二日,派去的家丁未見音訊,鄴城的一名家將卻來到軍中,告知許攸,他在冀州時,收受民間財物,縱令子侄輩多科稅,錢糧入己,審配已收其子侄下獄矣,許攸聽罷,心中一涼,沒想到關鍵時刻,審配卻讓他前功盡棄!

許攸又等了半日,高順再無消息,也未派人來找他,看來是已經徹底冷落他,想到進退無路,長嘆一聲,就想拔劍自刎,那名家將急忙攔住,勸道:“公何輕生至此?高順心胸狹隘,不肯容人,又何必一心在此?既與曹公有舊,不如棄暗投明!”

許攸聞言,心中一動,子侄已遭審配之害,高順又冷落他,兩日都不來問罪,之前也不會派人到後營查問,便讓那名家將扮作自己模樣,只等着天黑偷出軍營,去投曹操!

等到天黑之際,許攸喬裝打扮,後營巡視,他早已熟知,繞過巡邏士兵,徑直往陳留投奔曹操而去!

看到許攸逐漸消失在夜色中的背影,高順和郭嘉等人在營門外隱蔽處相視一笑,許攸此去,便是給了曹操一個絕佳的翻身機會,而曹操常斷人糧草,有此機會,定會忍受不住誘惑,出兵偷襲烏巢!

而以高順對歷史的瞭解,只要許攸肯安心留在陳留,曹操就不會懷疑有詐,必定親自帶兵劫糧,到時候便可一舉擒住曹操,平定兗州!

烏巢這個曾經是曹操翻身之地,如今被高順篡改,將成爲他的葬身之地,夜色漸濃,高順等人返回軍營,準備在烏巢佈置一個足夠完美的陷阱!

手機閱讀:

發表書評:

第280章 驚天噩耗第270章 河北名將第364章 悲喜交加第252章 師出有名第174章 陷陣之威第218章 一反常態第662章 結義之情第363章 坊間傳聞第454章 不曾預料第562章 誰是高手第361章 苦思無策第640章 南蠻入侵第36章 太丘書院第701章 打開門戶第12章 金玉良言第273章 不得不戰第630章 強取廬江第421章 周郎妙計第200章 殺賊保家第119章 超出預期第373章 名不虛傳第103章 邊境貿易第401章 又是一春第110章 無奈求援第90章 掌握主動第539章 倭寇動向第221章 出門見喜第616章 攻守相易第30章 勇往直前第638章 實驗成功第301章 翻身機會第487章 輪迴之地第688章 梟雄末路第709章 水戰規矩第311章 如此攻城第675章 身不由己第488章 引火燒身第643章 兩面求援第701章 打開門戶第23章 棄暗投明第133章 螳螂捕蟬第719章 大勢已去第460章 奇襲白馬第371章 利益爲先第87章 擂臺比武第233章 龍城月讀第584章 當年之約第183章 貿然而進第673章 郭嘉之名第215章 再戰呂布第672章 各有心機第671章 直衝中軍第203章 一進一出第671章 直衝中軍第365章 入主天水第257章 民心所向第356章 齊頭並進第683章 兵進襄陽第493章 平定漢中第337章 建安元年第352章 捉拿奸細第542章 識路之人第325章 一戰何妨第11章 都是高人第476章 組建水軍第204章 嚇死我了第315章 影龍衛第119章 超出預期第219章 戲裡戲外第663章 準備後路第174章 陷陣之威第471章 連得二州第42章 名譽院長第140章 顧此失彼第161章 完美形象第305章 親征平賊第517章 優劣未知第597章 江夏之兵第490章 如此使者第728章 統一天下第276章 兵敗溴水第553章 張鬆獻第466章 不祥之地第464章 孤城下邳第354章 機關算盡第720章 絕不放棄第209章 重振士氣第594章 天降甘霖第407章 實力養成第443章 謀奪荊州第100章 郎情妾意第142章 賊酋授首第511章 多此一舉第650章 襲取烏林第399章 光耀門楣第444章 別無選擇第435章 鄴城文試第630章 強取廬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