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學資料(一)

同聲資料

1魏晉南北朝三曹是誰

曹操 曹丕 曹植

2建安七子誰的成就最高 作品 洛陽紙貴(左思)

王粲,七子之冠冕

3我國文學史中曹丕做了什麼貢獻(文獻)

《燕歌行》

《典論•論文》是文學批評史上第一篇專門性的

論著。

《又與吳質書》

4鍾嶸評價曹氏父子用了什麼詞

曹操 曹公古直,甚有悲涼之句。

曹植 魏陳思王植,其源出於國風,骨氣奇高,詞采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

5看陶淵明的詩歌、以及一些田園詩以外的詩

6掌握樂府民歌、北朝與南朝的區別

①北朝樂府民歌產生於長期處於混戰狀態的北方的各個民族,因此反映現實生活的意義比南朝樂府民歌要遠爲深廣。

② 北朝民歌數量比南朝民歌少,但題材廣泛,內容豐富。

③北朝民歌語言樸素,感情直率,就是情歌也大都大膽潑辣,形成了北朝民歌剛健豪放的風格,與南朝民歌的豔麗柔弱迥然不同。

④北魏宮廷和貴族邸宅中所用樂歌,原先有不少是鮮卑族和其他少數民族的歌曲。評理論著作

8初唐詩人張若虛《春江花月夜》、劉希夷《代悲白頭吟》

春江花月夜

唐 • 張若虛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代悲白頭翁

唐代:劉希夷

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家?

洛陽女兒惜顏色,坐見落花長嘆息。

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

已見松柏摧爲薪,更聞桑田變成海。

古人無復洛城東,今人還對落花風。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紅顏子,應憐半死白頭翁。

此翁白頭真可憐,伊昔紅顏美少年。

公子王孫芳樹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祿池臺文錦繡,將軍樓閣畫神仙。

一朝臥病無相識,三春行樂在誰邊?

宛轉蛾眉能幾時?須臾鶴髮亂如絲。

但看古來歌舞地,唯有黃昏鳥雀悲。

9沈佺期 宋之問對唐詩的貢獻

他們的成就主要在律詩,尤其是七律上。沈擅長七律,宋長於七古排律。羈旅諸作,影響杜甫,柳宗元。

10新樂府代表詩人

白居易,元稹,李紳,張籍,王建

新樂府運動是以元稹,白居易爲領袖,政治上以振興李唐政權爲目的,藝術上以"文章合爲時而著,歌詩合爲事而作"爲綱領的一場詩歌革新運動。

11白居易詩歌瞭解一下

12詩仙、詩聖、詩鬼、詩豪。李賀被稱爲?

李白 杜甫 李賀劉禹錫

13唐傳奇《鶯鶯傳》

14古文運動、韓愈、柳宗元等人如何評價

唐代韓愈、柳宗元等人倡導的文體改革運動。韓愈及其追隨者大力提倡"古文"這種文體,後文得柳宗元積極支恃與配合,形成了一種社會風尚,即所謂“古文運動”。

這個運動是在儒學旗幟下發展起來的。主張文道合一,以道作爲文的內容,強調學古文應從實際出發,“因事陳詞,文從字順”,自創新意新詞。韓、柳古文運動開拓了散文新天地。

15晚唐誰被捲入黨爭鬱郁不得志

李商隱

16我國最早的一部文人詞總集

《花間集》

17大力寫作山水詩的是?大謝小謝

18魏晉南北朝的恨賦、別賦

江淹

19背誦,謝靈運、杜甫、柳宗元名篇。

20駱賓王《爲徐敬業討武盟檄》、

21劉長卿的五言長城

22唐傳奇(有名的作品、作者)

沈既濟《枕中記》《任氏傳》

李公佐《南柯太守傳》《謝小娥傳》

蔣防《霍小玉傳》李朝威《柳毅傳》

白行簡《李娃傳》

陳鴻《東城父老傳》

《長恨歌傳》

牛僧孺《玄怪錄》

裴鉶《傳奇》袁郊《甘澤謠》杜光庭《虯髯客傳》

23白居易對自己詩歌的分類

句讀+作者+標題+主題+翻譯一下這段字

簡答題:

1、 這學期重要的文學現象、文學理論、作家作品。

2、 魏晉南北朝小說

3、 簡介盛唐邊塞詩

4、 古文運動

5、 默寫、鑑賞盛唐詩歌、分析特色

1結合具體的作品分析(李白、杜甫、白居易)詩歌特色,結合理論分析

2鍾嶸《詩品序》

3永明體對詩歌發展的影響?都有誰?

“永明體”以前,詩壇上流行的是“古體詩”,每篇句數不拘,雜言諸體,不求對仗,平仄和用韻也比較自由。唐代以後,形成了律詩和絕句,稱爲“近體詩”,句數、字數和平厭、用韻等都有嚴格的規定。“永明體”的出現,標誌着五言古詩已暫時告一段落,預示着“近體詩”的即將出現

沈約 周顒 謝朓 王融 何遜

4瞭解唐代詩人外號、七絕聖手、唐代詩人做官做到最高的是?

張九齡

5詩仙與詩聖的風格

6瞭解花間詞(花間詞、新樂府、唐傳奇)

花間詞

新樂府

新樂府運動是以元稹,白居易爲領袖,政治上以振興李唐政權爲目的,藝術上以"文章合爲時而著,歌詩合爲事而作"爲綱領的一場詩歌革新運動。

唐傳奇

7陶淵明、李白、杜甫、白居易特色(詩歌+作品分析)

陶淵明

李白

杜甫

白居易

具體資料

魏晉南北朝文學

第一章 魏晉文學緒論

魏晉南北朝文學的歷史背景

一、專制獨裁政體的削弱,士族的興起

二、儒家獨尊局面的被打破,哲學領域的一統局面不復存在

三、個人意識的覺醒與文學的自覺四、文學的繁榮與文學批評的興盛

五、動亂的時代與文人的風尚

第二章 建安風骨

第一節 孔融與曹操

一、孔融

◎思想

1、崇儒學、講忠孝

2、生逢亂世,內心頗有失望,故有激憤,偏離正統的行爲,開魏晉通脫的風氣。

◎詩文

1、《與曹公論盛孝章書》不事文采,情辭婉轉,頗能動人。

2、《難曹公表制酒禁書》駁斥曹操禁酒

3、《雜詩》(遠送新行客)

◎評價:

孔融體氣高妙,有過人者,然不能持論,理不勝詞,以至乎雜以嘲戲,及其所善也,揚、班儔也。(曹丕《典論•論文》.

二、曹操

◎思想

1、出身於宦官家庭,使其對漢代重家世、經術的傳統,持反抗態度。

2、政教軍事,頗雜刑名;取用人才,不拘資限。

3、然而,曹操也無法否定儒家的倫理綱常與道德規範。

◎詩文

1、曹操的文章清峻通脫,不尚華採。

《讓縣自明本志令》、《求賢勿拘品行令》

2、以樂府古題寫時事,曹操是開創者。

四言詩開出新境界。《短歌行》《觀滄海》、《龜雖壽》

五言詩感於時事而作,具有“詩史”的性質。《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

◎評價

1、曹公古直,甚有悲涼之句。(鍾嶸《詩品》)

2、魏武帝如幽燕老將,氣韻沉雄。(敖陶孫《詩評》)

第二節 曹丕與曹植

一、曹丕

◎文學見解(《典論•論文》、《又與吳質書》)

1、以事功與文學並重,認爲兩者均可獲得人生的不朽。

2、注意到作家個性氣質與文學風格的關係,提出“文氣說”

3、文體劃分。“詩賦欲麗”

◎詩文

曹丕的詩,多以樂府寫遊子行役、思婦怨別。《燕歌行》首創七言歌行體,對中國詩歌的發展,影響甚爲深遠。

◎評價

鍾(惺)雲:文帝詩便婉孌細秀,有公子氣,有文士氣,不及老瞞遠矣。然其風雅蘊藉,又非六朝人主所及。(鍾惺、譚元春《古詩歸》)

二、曹植

◎文學成就

1、前期《白馬篇》

2、後期《贈白馬王彪》、《野田黃雀行》

3、兼善各體,尤長五言。

◎評價

魏陳思王植,其源出於《國風》,骨氣奇高,詞采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鍾嶸《詩品》)

第三節 “七子”與蔡琰

一、“建安七子”

◎“七子”之稱

1、源出曹丕《典論•論文》

2、“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

◎“七子”的文學創作

陳琳、阮瑀長於章表書記。陳琳《爲袁紹檄豫州文》、《飲馬長城窟行》

◎王粲

1、“七子之冠冕”(劉勰《文心雕龍》)

2、四、五言兼善。《七哀詩》(西京亂無象)

3、《登樓賦》與曹植《洛神賦》併爲雙美。

二、蔡琰

◎作品

《悲憤詩》、《胡笳十八拍》(疑僞)

Wωω ▲ттκan ▲¢ ○

《悲憤詩》敘事而兼抒情,是漢樂府敘事詩的進一步發展。

◎建安詩歌的時代特徵

政治理想的高揚。

人生短暫的哀嘆。

強烈的個性表現。

濃郁的悲劇色彩。

第三章 正始之音

第一節 阮籍與嵇康

一、阮籍與嵇康的異同

1、不滿司馬氏的篡權,是二人的共同立場。

2、但二人爲人處世的態度有所不同。阮籍較能敷衍世事;嵇康往往峻切激烈,往而不返。

3、非毀禮法,放浪形骸,是二人之所同。

4、阮籍含蓄而近乎圓滑,嵇康輕肆直言,遇事便發,是二人之所異。

三、阮籍、嵇康的文學風格

1、“嵇志清峻,阮旨遙深”(《文心雕龍•明詩》)

四、阮籍、嵇康的詩

◎阮籍長於五言,嵇康長於四言。

(一)阮籍的《詠懷》

1、《詠懷》共82首。

2、易代之際,政治高壓之下,阮籍欲抒其怨憤,不得不欲言又止,欲露又藏,從而形成其“遙深”的風格。

3、《詠懷》開創了我國五古抒情組詩的體例。

(二)嵇康的詩

1、《贈秀才入軍十八首》 “詩三百”之後,寫四言詩而有新境界者,曹操、嵇康、陶淵明。

2、《幽憤詩》可與司馬遷《報任安書》參看。

五、阮籍、嵇康之文

◎阮文長於文采,嵇文勝於氣勢。

(一)阮籍《大人先生傳》

(二)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管蔡論》

第二節 “竹林七賢”的其他作家

一、“七賢”的分化

1、嵇康被殺

2、王戎、向秀效力取容

3、阮籍、阮咸依違出處

4、山濤在出處之間努力平衡

5、劉伶以無所用而得壽終

二、向秀的《思舊賦》

1、在司馬氏爲奪權而造成的政治高壓之下,竹林七賢以非聖無法的形式,表現其張揚個性的叛逆精神,創造了正始之音的絢爛光彩。權力轉移一旦完成,正始之音也就終結了。

第四章 兩晉文學

第一節 太康詩風

一、傅玄與張華

(一)傅玄

5、傅玄作詩,大多摹仿漢魏樂府。大都以女性命運爲題材,內容流於倫理說教,形式典則而少有創新,反映了樂府詩歌的雅化趨向。

6、傅玄擬樂府詩,失敗之作不少,亦偶有成功者,如其《苦相篇•豫章行》、《秦女休行》。

(二)張華

4、張華詩不如賦。大抵模仿前人,如《輕薄篇》、《遊俠篇》學曹植《名都篇》、《白馬篇》,《雜詩》學阮籍《詠懷》,《情詩》學《十九首》。

5、好排比對偶,堆砌典故,雕琢辭藻。

二、陸機與潘岳

(一)陸機

4、機天才秀逸,辭藻宏麗,張華嘗謂之曰:“人之爲文,常恨才少,而子更患其多。”

5、陸機長於抒情小賦。《豪士賦》《吊魏武文》

6、陸機詩今存百餘首,大抵爲模擬樂府、古詩之作。《門有車馬客行》《猛虎行》《赴洛道中作》

7、因時風習染,陸機作詩,好炫博知識,鍛鍊詞藻,以至情繁而詞隱。又開六朝詩歌重排比對偶的風氣。

8、其《文賦》是我國第一篇系統的文學創作論。

(二)潘岳

4、潘岳長於哀誄。《金鹿哀辭》、《澤蘭哀辭》。

5、潘岳又長於作賦。《西征賦》、《秋興賦》、《閒居賦》

6、潘岳詩大都綺密膚淺,唯《悼亡詩》三首深婉動人。

三、左思

(二)《三都賦》

1、左思有感於漢代都城賦夸誕失實,乃稽考圖籍,採訪人物,以十年心力,撰成《三都賦》。

2、《三都賦》文辭繁富,未跳出漢大賦窠臼。同時之人,紛然爲之作注。

3、三家歸晉,時人對西晉的中興,實有熱望。但西晉實行分封,實有隱憂。故《三都賦》尊魏而抑吳、蜀。

4、《三都賦》未作之時,陸機聞而誚之;作成之後,無名公推介,則不能得名於世,可見世家大族對於文化的壟斷已經形成。

(三)《詠史》

1、班固首創《詠史》。

2、太沖始將歷史的事實、經驗,個人的遭遇、情感融入詩歌。

第二節 東晉詩壇

一、劉琨

◎詩文

1、劉琨身當離亂,慨然有天下之志,其議論時局,多有書表傳世。《爲幷州刺史到壺關上表》、《與丞相書》、《答盧諶(chen2)書》等,悲傷慷慨,不尚駢儷,不同於晉世文風。

2、劉琨傳詩不多。四言《答盧諶詩》抒寫家國之恨,五言《扶風歌》、《重贈盧諶》慷慨悲涼。

3、因時代與環境影響,劉琨詩不獨有建安風骨,更別有一種悲涼之氣。

二、郭璞

◎詩文

1、郭璞早期頗有辭賦,以《江賦》、《客傲》最爲著名。

2、、南渡後深感禍福難測,又目睹晉室豪族爭權奪利,乃作《遊仙詩》。

3、《遊仙詩》意象鮮明,造語奇麗,名爲遊仙,實爲詠懷。在東晉詩壇上,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4、《遊仙詩》出後,後之詩人取其談玄而遺其取象,東晉詩壇玄風大盛。

三、玄言詩人

(一)孫綽

2、玄言詩舉例:大樸無象,鑽之者鮮。玄風雖存,微言靡演。邈矣哲人,測深鉤緬。誰謂道遼,得之無遠。(《贈溫嶠詩》其一)

3、作中偶有佳句,如《秋日》詩。

4、孫綽有《天台山賦》,其文雖多言玄理,但寫景生動,甚爲當時所重。

(二)許詢

2、許詢玄言詩頗爲時人所稱,今僅有《竹扇詩》及《農裡》等殘詩傳世。

(三)對玄言詩的評價:

永嘉時,貴黃老,稍尚虛談。於時篇什,理過其辭,淡乎寡味。爰及江表,微波尚傳,孫綽、許詢、桓、庾諸公,詩皆平典似道德論,建安風力盡矣。(鍾嶸《詩品•序》)

第五章 陶淵明

第一節 陶淵明的生平與思想

二、思想

1、熟諳儒家學說,通脫但不拘泥。

2、受魏晉玄學影響,但又很實際、腳踏實地。 深受老、莊思想影響,詩文中有70篇用了《老》、《莊》中的典故,共計77處之多。

3、受佛教影響,但又與佛教保持距離。其詩中也有類似佛教的詞語。

1、安貧樂道、崇尚自然。

第二節 陶淵明的田園詩

一、對黑暗官場的厭惡,對田園生活的熱愛。《歸園田居》其一

二、反映勞動生活。《歸園田居》其三

三、反映自己的生活境況。《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

第三節 陶淵明的其他詩文

一、飲酒詩

1、《飲酒》20首

2、陶淵明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大量寫飲酒詩的詩人。

二、詠懷、詠史詩

1、《雜詩》12首、《讀山海經》13首

三、《桃花源詩並記》

1、集中體現陶淵明的人生理想、社會理想。

2、其取材與主題,衆說紛紜。有人以爲是取於實事,有人以爲是寫神仙之事。

有人以爲是不滿於劉宋之代晉,有人以爲是寫其理想。

四、辭賦

1、《感士不遇賦》“寧固窮以濟意,不委曲而累己”2、《閒情賦》 3、《歸去來兮辭》

第四節 陶淵明的地位和影響

一、地位

(一)晉宋時期

晉宋詩風,漸趨浮靡。陶詩價值,未爲人重視。

(二)南朝

1、《文心雕龍》不論陶詩。惟鍾嶸《詩品》,以“隱逸詩人之宗”視之,將其詩列爲中品。

2、蕭統對陶詩評價頗高,爲之編集、作序、作傳。但其《文選》僅選陶詩八首,文一篇,數量在顏、謝之下。

(三)隋唐時期

越來越多的詩人喜歡陶淵明的詩文,對陶淵明的評價越來越高。

(四)宋朝時

蘇軾、朱熹等人對陶淵明也極力推崇,其地位一直保持到今天。

二、影響

(一)封建文人士大夫的精神家園。仕途失意或者厭倦官場時,往往回歸到陶淵明。

(二)不爲五斗米折腰的精神。

(三)酒與菊的意象對中國文學,尤其是詩歌的影響。

第六章 南朝文學

第一節 謝靈運的山水詩

二、謝靈運山水詩的藝術風格

1、善於經營畫境。

2、謝靈運通玄、禪二理,其山水詩往往情、景、理兼長。

與陶淵明相比,謝靈運距澄懷觀道還有一定距離,兼受玄言詩影響,有時哲理遊離于山水之外,形成敘事—寫景—說理的模式。

3、謝靈運摹景狀物,煉句用字,較陶淵明有更爲刻意的追求。其詩有精工密麗、深澀厚重的特點。往往有佳句而少佳篇。

三、謝靈運的地位與貢獻

1、把山水自然納入審美視野與文學創作。

2、運用多種藝術手法,刻畫山水藝術形象,爲後世詩人提供了寶貴經驗。

第二節 顏延之與鮑照

一、顏延之

作品

顏延之今存詩29首,未見有山水詩,卻多應詔之作。其詩辭采繁密,好用典故,即抒情詩亦不免艱澀深晦,體盡俳偶。《五君詠》傷貶黜,有清拔之氣。

二、鮑照

作品內容

1、南朝時期,能繼承建安詩歌傳統,發揚“左思風力”者,惟鮑照一人。

2、代表作:組詩《擬行路難》十八首,《擬古》八首。抒發少年壯志;控訴門閥士族之摧殘壓抑人才;揭露、諷刺醜惡世相;幻想破滅時,順時委俗,屈從天命;邊塞征戍題材。

(三)風格與影響

1、鮑照體氣豪邁,多耿介不平之氣,又兼受南朝美文影響,故其詩俊逸雄邁,華而不弱,於“元嘉三大家”中,獨標一格。

2、鮑照開創了七言歌行體,對唐人影響甚大。

3、鮑照五言樂府,亦合歌行之體。

4、鮑照五言短制,已開南朝風氣,對後來五言絕句的形成,是很有貢獻的。

5、鮑照善作辭賦。《蕪城賦》、《登大雷岸與妹書》

第三節 “永明體”

齊樑詩壇上出現了名爲“永明體”的新體詩。齊樑聲律說的奠基人是沈約、周顒,代表人物是謝朓、王融、何遜等。

一、沈約與“永明體”

(一)沈約首倡四聲八病之說,與周顒併爲“永明體”的奠基人之一。

(二)四聲八病

聲律說及永明體的興起,促使中國古典詩歌進入聲律的規範化時期,強化了中國古代詩人對文學聲韻美的自覺追求。但“八病”之類的規避過於瑣細,不免束縛詩人手腳,文章傷其真美。

(三)沈約的詩文

1、沈約論文,主張靈感悟性、思想情感、平易暢達並重,不僅着眼於聲律的形式規範。

2、沈約長於五言,其詩清怨工麗,近乎鮑、謝。

3、沈約雖倡言聲律,所作亦有不盡合律者。亦有拘於聲律,刻意求工者。

二、謝朓與王融

(一)謝朓

4、謝朓善爲山水詩。

(1)、謝靈運以遊賞的方式,移步換景,模山範水。

(2)、謝朓通過深入地體察,捕捉山水最富情趣的部分,經過精心的剪裁和安排,構成清麗的水墨山水。

(3)、謝靈運詩大抵遵循以景入理的模式,謝朓則往往以情觀景,由景入情。

(4)、謝朓詩善發端,尤多佳句。

5、對於隸事、對偶、聲律、辭藻的運用,謝朓有自覺的追求。謝朓對於古體詩的律化,起了重要的作用。

6、謝朓還有一些小詩,可見學習南朝民歌的用心,也可看作是唐人絕句的濫觴。

(二)王融

2、王融精於音律,率先寫作新體詩。對於古代詩歌的律化,起了重要作用。

3、王融五言,非其所長,又尤好用事,拘於聲律。

4、王融詩歌風格與謝朓相近似。

第四節 樑陳詩人

一、江淹與吳均

(一)江淹

2、江淹詩大抵模擬兩漢至宋齊詩人,頗能顯出各家特色,《雜體三十首》爲代表作。

3、江淹歷仕三朝,目睹興亡相替,悲恨相續。其《別賦》、《恨賦》筆調悲婉,縷縷入情,迴腸蕩氣。

(二)吳均

1、吳均文體清拔有古氣,好事者或效之,謂爲“吳均體”。

2、吳均心有不平之氣,不滿於宮體的輕豔,不願步謝朓的後塵,從古詩的拙樸或自創的硬澀中求得新變,或爲“吳均體”產生的原因。

3、吳均善擬古詩,多寫遊俠、邊塞題材。

4、吳均一些駢體小品文簡潔省淨,清新明快。如《與朱元思書》、《與顧章書》,雖爲駢文,實有散文詩的風格。

二、何遜與陰鏗

(一)何遜

2、何遜詩無論寫景言情,深得謝朓韻致。

3、何遜詩中,又多佳句、警句。

(二)陰鏗

2、陰鏗是陳朝最有成就的新體詩人。其詩往往移情山水,抒寫行旅鄉愁、親友別離、宮閨哀怨。詞句清麗,平仄愈諧,更近律體。

3、陰鏗善琢句,詩中佳句尤多。

第五節 宮體詩人

一、蕭氏父子

(一)蕭衍

2、蕭衍作詩,即闡揚佛理,又描寫豔情。後者如《長安有狹邪行》、《江南弄•遊女曲》。這類詩歌,冶豔浮薄,格調低劣,雖未號爲“宮體”,實則近之。

3、蕭衍閨情詩亦不乏清麗或清怨之作,如《莫愁》、《芳樹》、《有所思》、《擬青青河畔草》、《搗衣》、《織婦》、《西洲曲》等。

4、蕭衍《子夜四時歌》與吳聲、西曲相似。可見宮體之興,與南朝民歌之步入宮廷,是很有關係的。

(二)蕭綱

3、今存蕭綱詩,豔情之作,約佔三分之一。如《詠內人晝眠》一類,以賞玩的態度,沉溺於女性色相的描繪,不免陷於輕薄。

4、蕭綱又有《孌童》詩。這樣的作品,在當時並非絕無僅有。足見當時病態的人生和病態的心理。

5、宮體詩拓開了文學的女性題材;蕭綱以其細膩的情感和筆觸,對女性微婉深曲的內心世界,亦偶有涉及。

(三)蕭繹

2、蕭繹對文筆的劃分標準,較劉勰的“無韻者筆,有韻者文”,更強調了文學的情感因素。

3、蕭繹作詩,不如蕭綱,辭賦卻超過乃兄。今存《**秋思賦》、《採蓮賦》,皆六朝豔情賦的名篇。

二、“徐庾體”

(一)“徐庾體”

1、宮廷之外,還有徐氏父子、庾氏父子製作宮體詩,號稱“徐庾體。徐摛(chi1)、徐陵父子;庾肩吾、庾信父子

2、徐陵、庾信的文學成就,較其父爲高。

3、庾信北上後,文風一變。徐陵入陳,則舊習未改。

(二)徐陵

2、徐陵在陳,蔚爲“一代文宗”。

3、徐陵宮體之作,綺豔而入律。

4、徐陵又有邊塞詩歌,如《長相思》、《折楊柳》、《關山月》。多從閨情入手,無宮體的纏綿密麗,卻有北朝民歌的風致。可見在南北朝後期,南朝文人對北方文學亦有借鑑。

(三)《玉臺新詠》

1、據傳梁簡文帝晚年追悔宮體,命徐陵編《玉臺新詠》以糾正之。

2、徐陵自序,其編纂此書的目的,乃在“撰錄豔歌”,供後宮佳麗“披覽”。

3、《玉臺新詠》選錄自漢迄樑以婦女爲題材的詩歌六百六十餘首,風格大抵以婉約綺麗爲主。但其中也有一些作品,如阮籍《詠懷》、左思《嬌女詩》、陶淵明《擬古》等,非屬豔歌。

4、《玉臺新詠》在文學史上地位較爲重要。

首先,一些作品《文選》不錄,借《玉臺新詠》得以保存。

其次,卷一至卷六依時間順序編排作品;卷七是以梁武帝爲首的樑皇族的作品,卷八是樑朝羣臣的作品。卷九爲雜言體詩,卷十爲五言四句的短詩。均按時間順序編排。可見古代詩歌中女性題材的演進之跡,亦有助於研究古代詩體的源流變遷。

《玉臺新詠》詳今而略古,可以窺見當時詩人的文學觀念和美學趣味。

三、陳叔寶

後主荒於國政,溺於色藝,爲六朝帝王之最甚者;後主的宮體詩,亦是六朝之集大成者。

第六節 文選與文論

一、蕭統與《文選》

2、蕭統(昭明太子)博學好文,尤好接納文士,切磋文藝。《文選》的編纂,當在蕭統的主持之下,經衆多文士之手完成。

3、《文選》不錄經、史、子等學術著作,即歷代著名的應用文章,倘無情采,亦不在入選範圍。蕭統關於“文”與“非文”的界限,由此得以確認。

4、蕭統論文,兼重文質,又宗儒家詩教之說。

5、蕭統生在齊樑時期,其遴選文章,不能不受時代文學好尚的影響。

6、作爲古代第一部文學總集,對後世文人的學養與創作,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後世形成“《選》學”。

二、劉勰與《文心雕龍》

2、《文心雕龍》的寫作宗旨、理論構架、原則方法、研究甘苦,見乎《序志》。

3、對文道關係的闡釋,見諸《原道》、《徵聖》、《宗經》、《正緯》。由道而文的轉折,見於《辨騷》。

4、《明詩》至《書記》二十篇,辨明文體,評論作者,樹立美學原則。《神思》至《程器》二十四篇,論創作。

5、是我國第一部體大思精的文藝理論著作。

6、體屬駢文。其文詞采飛揚,寓理於象,結構嚴整,單調鏗鏘,一些篇章本身就是優秀的文學作品。

三、鍾嶸與《詩品》

2、《詩品》總結漢魏以來五言詩的源流、發展,品評兩漢至樑代詩人計122人,可視爲中國第一部五言詩史。

3、效九品論人,別詩人爲三品,論其流別。鍾嶸論詩人源流,亦有失於牽強者。

4、鍾嶸的文學觀念,不完全同於齊樑所尚。然生在齊樑,亦不能完全擺脫當時風氣的影響。

5、鍾嶸主張賦、比、興兼用,使文質相符,情物並重。對東晉玄言詩風,持強烈的批評態度。對齊樑詩人過分賣弄隸事、拘限聲韻表示不滿。

第七章 北朝文學

第一節 “北地三才”

一、溫子升

(二)文學成就

1、溫子升長於碑表。今存《韓陵山寺碑》偶對工切,行文亦有氣勢,介於駢散之間,嘗爲時人稱道。

2、溫子升詩風清婉,大抵模仿南朝。如《搗衣詩》、《從駕幸金墉城詩》、《春日臨池詩》、《詠花蝶詩》。

3、溫子升在學習南朝詩歌的同時,又受北方環境的影響。其《燉煌樂》、《涼州樂歌二首》寫遊子行人,出語真率,格調開朗,全無愁苦之音。

二、邢劭

2、自孝明之後。文雅大盛,邵雕蟲之美,獨步當時,每一文初出,京師爲之紙貴,讀誦俄遍遠近。

3、邵率情簡素,內行修謹,兄弟親姻之間,稱爲雍睦。博覽墳籍,無不通曉,晚年尤以《五經》章句爲意,窮其指要。

(二)文學

1、邢劭論文,標榜南北文風各異,反對互相抄襲。

2、但在創作中,邢劭既傾慕、模仿南人,又與魏收互相攻擊剽竊任、沈。說明當時北朝文人,既力圖確立北朝文學風格,又無法擺脫南朝文學的影響。

3、邢劭詩文以模仿爲主。詩歌亦不能與沈約媲美。其詩或近謝朓,或近魏晉詩人。

4、邢劭的應用文章多用駢文。其《請置學及修立明堂奏》明白曉暢,用語直率,能見出北方學者的本色。

三、魏收

(二)文學

1、魏收長於文章,朝廷文詔,大抵魏收所作。今存《爲侯景叛移樑朝文》、《爲齊文宣西討招》等事無虛誇,文少駢儷,北朝文中,堪稱佳構。

2、魏收頗爲辭賦,亦以此自許。其作今皆不傳。

3、魏收詩不如文,其作大抵模仿南朝,亦偶有遒壯之詞。

第二節 庾信與王褒

一、庾信

(二)前期創作

1、庾信前期以貴公子的身份,出入宮禁,奉和陪駕之作而外,又多宮體,風格傷於輕豔。

2、庾信前期所作,亦有非宮體的。如《奉和山池》、《尋周處士弘讓》等描摹景物、錘鍊詞藻,於詩藝的運用和詩境的創造已有相當的功力。

(三)後期創作

1、庾信以南方漢族士人仕於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傳統的華夷之辨,使他無法坦然接受這一現實。

2、因此,庾信後期詩歌,不獨有離別之苦,鄉關之思,更有亡國之悲,移節之恥,思想感情,複雜而深沉。文學風格,爲之一變。《擬詠懷》二十七首爲後期詩歌的代表作,庾信雖位望通顯,常作鄉關之思,乃作《哀江南賦》以致其意。《哀江南賦》可爲後期辭賦的代表作。

(四)文學風格

1、前人把庾信的文學風格概括爲綺豔、清新、老成。

2、北朝的背景,南朝的技法,深厚的文學修養,全新的人生感受和充沛的情感表現,是庾信文學風格的成因。

(五)地位和貢獻

1、庾信是南北文風的集大成者。

2、促進律詩的成熟,開啓唐詩繁榮的先聲,庾信功不可沒。

3、庾信推動了六朝抒情賦與詠物賦的發展。

4、是文學史上一位俳賦和駢文大家。

二、王褒

(二)文學

1、王褒在樑所作寫景贈別詩,體近謝朓,漸啓唐音。

2、其時又有《燕歌行》,雖無生活體驗,但能狀邊塞苦寒之狀,描摹徵人思婦之情。

3、王褒在北,多作邊塞詩歌。如《關山篇》、《從軍行》、《飲馬長城窟》、《出塞》、《入塞》等。此類詩歌,雅健多悲,聲盡合律,出入漢魏樂府,又開唐人邊塞詩派。

4、王褒後期,雖位尊而顯,卻流連佛道,心境更加絕望消沉。其內心的矛盾痛苦,亦不亞於庾信。《贈周處士詩》《寄樑處士周弘讓詩》《和殷廷尉歲暮詩》

2、因此,王褒之詩,別有一種蕭瑟幽僻氣象。這類詩句,在南北朝不多見,而在中晚唐詩歌中,卻是常見的。

第三節 北朝三部名著

一、酈道元《水經注》

2、《水經》是記載全國水道的地理著作,舊傳爲漢人桑欽所作。清代學者以爲是三國時人作品。

3、酈道元經實地考察,又參閱其他資料,爲《水經》作注,總計三十萬字,爲原書字數的二十倍。

4、《水經注》因對原著作了大量的闡述和補充,又依水道流程,詳細記敘沿途地貌、風俗、傳說、謠諺,有極高的學術價值。

5、《水經注》的文學價值,主要在於山水描寫之中。這類文字,大抵清麗疏朗,饒有畫意。

6、《水經注》所引東晉以來學者之文,亦多山水描寫,可見自然已經成爲文學的表現對象。

7、《水經注》對中國的山水遊記散文,是有開創之功的。對唐宋以來山水遊記文學風格的形成,是有深刻影響的。

二、楊衒之《洛陽伽藍記》

3、高歡亂後,北魏遷都於鄴,洛陽毀於兵火。楊衒之行役至洛,不勝今昔之感。

4、刺世疾時,亦爲作者撰書目的。

5、《洛陽伽藍記》不獨敘寫佛寺興廢,亦往往涉及北魏一朝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風俗、地理、人物,極有史料價值。對於中外文化交流,亦頗有記載。

6、《洛陽伽藍記》敘事狀物,委曲周詳,層次分明,作者的感慨,寓乎其中,故學者以爲有“良史”之才。

7、多用單行語,間以駢偶句式,風格平實流暢,狀物細緻生動。

三、顏之推《顏氏家訓》

2、顏之推身歷亂世,蒙羞而官,親見士族特權不可常保,深感士族生存能力衰退,希冀子孫學以自立,因著《顏氏家訓》。

3、《家訓》的內容,不獨在於治家,更涉及政治、道德、風俗、文化,對當時社會的各個方面,都有認識的價值。

4、顏之推不滿意南朝文風,主張爲文典正,華實相符。

5、《家訓》爲文簡潔平易,理暢辭達,與其所主張一致。

第八章 魏晉南北朝樂府民歌

第一節 南朝樂府民歌

一、南朝民歌的風格及成因

南朝樂府民歌的內容,大抵屬於男女豔情;其風格的深婉纏綿、清新豔麗,迥異於漢樂府民歌。

2、南朝樂府民歌不同於漢樂府民歌,也不同於北朝民歌。其原因在於:

南朝農業、商業發展,逐漸形成市民文化。

生活安定、禮教鬆弛,民歌多愛情之歌,純真大膽。

南人比北人,更爲敏感細膩;南方比北方,更多山水林木,故南方情歌,情景相諧,宛媚清新。

南朝君臣苟且度日,縱情於感官享樂。樂府采詩也不是兩漢的觀風察俗,而只是娛樂聲色。

二、南朝樂府民歌的分類

南朝樂府民歌多輯入《樂府詩集•清商曲辭》,其餘在《雜曲歌辭》與《雜歌謠辭》之中。依其地域,可分爲“吳歌”與“西曲”。

(一)吳歌

吳歌曲目少而歌辭集中。今存曲目24種,詩歌326首。出於以建業爲中心的江南地區。

(二)西曲

西曲曲目多而歌辭少。今存曲目34種,詩歌142首。出於荊、郢、樊、鄧一帶。

三、南朝樂府民歌的藝術風格

除一般民歌常用技法,南朝樂府民歌的某些特點,是漢代樂府民歌所不具備的。

1、如《子夜歌》或以委婉細膩之筆,描寫人物的心理活動。

2、或以情景相生的手法,寫人物的悠悠情思。

3、南朝樂府民歌在語言上的最大特點,則是利用漢語的諧音構成雙關語,用以取喻起興。

4、《西洲曲》是南朝樂府民歌中最長的,也是幾乎集中了所有藝術特點的優秀詩篇。

第二節 北朝樂府民歌

一、北朝樂府民歌的構成

1、北朝樂府民歌多半輯入《樂府詩集》的“樑鼓角橫吹曲”中,今存詩約70首。“橫吹曲”系北地軍中馬上所奏之樂,非樑歌也。

2、北朝前期,朝野流傳的樂歌,大抵爲北方少數民族所創。

3、今存北朝樂府民歌,有當時人的漢譯之作。

4、自北魏孝文帝實施改革,漢歌漸較以前爲多。

二、北朝樂府民歌的內容特點

(一)北魏樂府沿襲漢代制度,采詩以觀政教得失,故其樂歌內容,頗不同於南朝。

1、抒寫戰爭的酷烈,社會的離亂,家庭的離析,是北歌的一個重要內容。

2、對於社會的貧富對立,北歌亦有所反映。

3、北朝民歌反映最多的,是北方民族的人文風俗,性格氣質。

(1)如寫北方少數民族的勇武豪俠精神。

(2)北地女子,亦好勇尚武,不讓鬚眉。

(3)其愛情詩歌亦熱情奔放,絕無矯飾。

(二)《木蘭詩》是北朝惟一的長篇敘事詩,與《西洲曲》可並稱爲南北朝民歌的雙璧。

三、北朝樂府民歌的藝術風格

1、直抒胸臆,氣盛詞直,是北朝樂府民歌的最大特點。

2、古樸自然,氣象蒼莽,是北朝樂府民歌的又一特點。

3、北朝樂府民歌在保有天然古質的同時,亦漸啓唐風。

第九章 魏晉南北朝的小說

第一節 古代小說的產生

一、先秦的“小說”,指既無關大道宏旨,亦不可用於經世的“瑣屑之言”。

二、漢人以小說爲叢殘小語,而且是從是否有益於教化的角度,來確認小說的功能和價值。

三、班固《漢書•藝文志》列小說家於諸子之末,其於小說的評價,多有矛盾之辭。

四、魏晉南北朝人的小說觀念,大致同於漢代。

五、漢魏六朝人的小說觀念,在古代文學史上,有極爲深遠的影響。

六、漢魏六朝人視小說爲史家的附屬,並以史家的實錄原則和文學家的教化原則來規範小說,大大侷限了小說的虛構性、藝術性的發展,從而使小說遲遲未能獲得獨立的文學地位。

七、然而先秦漢魏六朝人的小說觀念,並不能涵蓋小說全部的來源和內容。上古神話、歷代傳說、諸子設譬取喻的寓言故事、史書中記人記事的精彩片斷,乃至宗教故事,無不是古代小說的源頭。

八、漢魏以來,小說的內容和形式,亦往往能逸出傳統功利的束縛,表現出獨特的審美價值,從而激發出人們創作與鑑賞的熱情。

九、魏晉南北朝文學的一個突出成就,是出現了志人小說和志怪小說。今存最完整而又最有價值者,是幹寶的《搜神記》和劉義慶的《世說新語》。

第二節 志怪小說《搜神記》

一、志怪小說的產生

1、兩漢紀傳體史書中,已有志怪的內容。

2、東漢應劭《風俗通義》中,亦不乏怪神之事。

3、魏晉以降,佛、道興盛,志怪之書,風行於世。

二、幹寶與《搜神記》

(二)《搜神記》的內容特點

1、對古往今來的暴虐政治,有深刻的揭露。

2、歌頌爲父報仇、爲民除害或愛情的忠貞,但其事由,亦與政治的黑暗有關。《干將莫邪》、《李寄》、《韓憑夫婦》

3、《搜神記》中既有作者的政治批判,也有作者的政治理想。

4、《搜神記》對人間的純真愛情,對人民不怕鬼魅的無畏精神,皆有熱情的歌頌。《父喻》、《吳王小女》、《秦巨伯》、《宋定伯》等。

(三)《搜神記》的藝術特點

1、《搜神記》大抵以人物爲中心,故事完整。一些篇章,頗類紀傳,如《韓友》、《嚴卿》等文,爲房玄齡《晉書》錄入韓友、嚴卿傳。可見,不僅其內容近乎史,即其敘事的手法,亦符合史傳的規範。

2、《搜神記》敘事生動,語言疏宕,志怪的內容與史家的筆法,達到了完美的統一。如《干將莫邪》敘“山中行客”行刺楚王一段。

3、《搜神記》中有些故事情節曲折、描寫細緻,已是較成熟的小說短篇。如《吳王小女》、《弦超》、《胡母班》、《河伯女》等。

第三節 志人小說《世說新語》

一、志人小說的產生

1、漢人取士,重視人物評議,其品評的標準,不外“經明行修”。在此背景之下,漢代乃有采摭人物軼事以爲德鑑的《新序》、《說苑》、《風俗通義》等著作出現。

2、漢末以來,清議品評人物,流爲士人風習;魏晉玄學興起,清談更蔚爲風氣。其時,政治功利、道德倫理的標準降爲次要,人們更看重人物的個性氣質、智慧才能與風度神韻。

3、由於魏晉南北朝的志人小說尤其側重在記錄漢末以來文人的雋言逸行,《世說新語》一類著作因而既是爲當時文人提供談資,並供學習揣摩的東西,又是擺脫了外在功利束縛的賞心之作。志人小說的功能發生如此變化,其文學與美學價值乃在其他筆記雜錄之上。

4、志人小說大盛於魏晉南北朝,併成爲古代筆記文的一大系統。

二、劉義慶與《世說新語》

(二)《世說新語》的內容特點

1、《世說新語》很能表現出漢末以來知識分子的人生態度和文化趣味。

2、遺形取神,是當時文人追求的藝術境界。不獨表現在藝術,也表現在人生。

3、對人、對藝術、對自然,魏晉人皆一往深情。這樣的情感,不獨見於文人,也見於帝王。

4、對於酒和談玄,魏晉人別有一種嗜好。

5、《世說新語》也揭示出一些政治的黑暗與病態的人生。

(三)《世說新語》的藝術特點

《世說新語》記言記行,大抵如史傳片段,尚未脫離史傳的拘束。但在魏晉遺形取神觀念的影響下,《世說新語》的臧否人物,不必全貌,而在片言隻語,因此其中一些片段,頗似散文小品。

第四編 隋唐五代文學

第一章 隋代文學

第一節 隋代概況

一、社會概況

1、楊堅於公元581年篡北周而建立隋朝,爲隋文帝。開皇九年(589)滅陳,結束南北分裂局面。

2、文帝爲加強中央集權,釐定官制、兵制等各種行政制度,後世基本沿襲。此外,實行均田、輕稅、減役等政策,與民生息,厲行節儉,使經濟迅速復甦。

3、隋文帝雖在位時間短,但統一全國、促進社會繁榮,功不可沒。

4、煬帝楊廣嗣位後,對外出兵高麗,連年失敗。對內濫用民力,大興土木,開河築道,遊佚無度。終致民怨沸騰,義軍四起,於公元618年國滅身亡。

5、煬帝動用百萬民工,開鑿通濟渠,意在巡幸南遊,客觀上便利交通,促進南北經濟文化交流。

6、隋朝雖是短暫的統一,但在政治、經濟、文化等許多方面爲唐朝的全面繁榮打下了基礎。

二、思想文化教育概況

(一)佛道儒三教的傳播概況

1、在北周遭禁的佛教,因隋文帝的篤信而復興。

2、魏晉玄學已衰,道教以煉丹符籙爲號召,經隋至唐,日見興盛。

3、儒學魏晉時漸趨衰微,隋初稍事振興,但其地位仍低於佛道二家。

(二)文化教育概況

1、隋朝廢除魏晉以來的九品中正制,開始實行科舉制,是對門閥制度的改革,對豪門世族的打擊。對有唐一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影響甚大。

2、由於南北統一,交通便利,隋朝將南北朝所有書籍及散佚民間的秘藏珍典蒐集彙總,分類編目,《隋書•經籍志》所錄書目,蔚爲空前。

4、南北統一,顏之推、長孫納言和陸法言等人綜合古今語音異同,斟酌南北方言長短,汲取前人韻書之長,撰就《切韻》,統一了書面音韻,爲後人作詩文、考古音的準繩,對唐代律絕的講究音調聲律有一定作用。

第二節 隋代文學

一、隋代的文學思想

1、隋文帝厭惡華豔浮靡的文風,詔令“公私文翰,並宜實錄”,李諤上書,請正文體。預示着改革六朝文風已是必然。

2、隋煬帝雅好文學,早年投文帝所好,“有非輕側之論”,即位後,倡南朝文風,以詩賦取士。

3、文中子《中說》,當時不見著錄。當爲其後學所輯而成。《中說》鄙薄六朝文學,鼓吹儒家文學思想,論文主“約”,以“達”、“則”爲旨,對唐代古文運動有一定影響。

二、隋代文學

隋代文學的作者,基本上由兩部分人組成。一是北朝(北齊、北周)的舊臣,如盧思道、楊素、薛道衡等。一是由樑、陳入隋的文人,如江總、許善心、虞世基、王胄等。

(一)盧思道

盧思道的代表作《從軍行》、《聽鳴蟬篇》等,慷慨悲涼,對初唐歌行有影響。而其《美女篇》、《夜聞鄰妓詩》等,類同宮體,可見南風北漸的時尚。

(二)薛道衡

薛道衡詩聲韻優美,詞彩華麗,筆觸細膩,善狀心理,有南朝詩歌特色。代表作《昔昔鹽》、《人日思歸》膾炙人口。

(三)楊素

楊素詩以《出塞》二首爲代表作。另有《贈薛播州詩》十四首,爲晚年見忌於煬帝后所作。

(四)楊廣

楊廣醉心樑陳宮體,然亦有徵戰體驗,《白馬篇》、《飲馬長城窟行》等邊塞諸作,尚稱勁健。《野望詩》狀景生動,《春江花月夜》意境清美,影響及於張若虛。

第二章 唐代社會與士風

第一節 唐代社會概況

一、 唐代的經濟及其對文學的影響

(一)唐代的土地賦稅制度

安史之亂以前的租庸調製;安史之亂以後的兩稅法

(一)唐代的城市經濟

1、 唐代交通發達,中外商人云集,長安、洛陽、益州等城市經濟繁榮。安史之亂後,江南海運、漕運繁忙,揚州、廣州成爲貿易中心,隨而形成市民階層。中唐以後的文學因而明顯地呈現世俗化的傾向:

元白平易淺俗的詩歌風靡中外朝野;

散文以散化駢,接近口語,易懂實用;

大量表現城市生活男女愛情而投合市民心理的傳奇和詞崛起;

變文俗講、絕句和詞爲伶伎僧俗廣泛演唱。

二、唐代的政治及其對文學的影響

(一)士族勢力削弱,庶族地主崛起

(二)招賢納諫,廣開言路

(三)實行科舉制,取代世襲制

科舉制及由此而派生出的省卷行卷風,對唐詩的繁榮、古文運動的開展、傳奇小說的興起,起了推動作用。

(四)重視文治、並舉三教

儒家思想在唐代沒有漢、宋那樣尊崇的地位,因而封建禮教綱常的禁錮也較鬆弛。唐代儒家有注重事功,空言說經的特點,是漢學向宋學轉變的一大關鍵。

唐代佛教大盛,宗派林立,其中禪宗影響尤巨。

李唐爲自神其世,奉老子李聃爲先祖,尊道教爲國教,國學中授《老子》、《莊子》等。

(五)朋黨相爭、藩鎮割據、宦官擅權

這是中晚唐三大痼疾,導致唐朝覆亡的重要原因,對中晚唐文人的仕途、創作內容乃至風格,影響十分深刻。

第二節 唐代的士風

一、思想開放,不拘一格

唐代文人的思想信仰,多出入於儒、釋、道三教之間。此外,縱橫家思想和仗義行俠之風對初盛唐文人影響很大。

儒家思想的影響

1、初盛唐文人有強烈的用世幹世、建功立業的志向。

2、中唐文人表現出深沉的憂世濟世意向。白樂天責討賊,韓退之排佛

3、晚唐文人則發泄他們濟世不能而產生的憤世、遁世情緒。

4、宗儒思想在唐代文學批評上的影響,表現爲詩歌創作上的“興寄”說和散文創作中的“明道”說。

佛教思想的影響

(1)對文人思想生活的影響,王維奉佛,隨緣任運;白居易信佛,樂天安命;柳宗元統合儒佛,韓愈、李翱排佛,卻也援佛入人性。

(2)對詩文創作的影響,佛教能啓發詩人創造出物我契合的意境。禪宗主張“明心見性”、“頓悟”,有助於詩人以心會景,領悟詩情禪趣。佛經中又有廣設譬喻,多用誇張排比的修辭手法,受其啓示,詩人亦多用暗喻、象徵手法,使詩意境深遠、韻味雋永。佛教教義精弘深邃,給人以辯證的思維啓迪。“譯經體”質樸通俗,駢散相間,佛經中寓言成集,妙喻迭出,佛經從題材、體裁、論述、行文等諸多方面影響唐代的古文運動,而佞佛排佛的論戰又推動着古文運動的發展。

玄奘《大唐西域記》、慧立《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中不少片斷爲唐山水遊記範文。

道家思想和道教的影響

道家的審美理想對唐代詩文的影響是追求質樸疏淡的自然美、恣肆縱放的壯美。

信奉道教的唐代文人,多於詩文中表現煉丹服食、求仙遊仙的題材。

晚唐傳奇有道教與六朝志怪合流的趨向,多神異鬼怪的題材,宣揚得道成仙、神變報應。

俠義縱橫思想的影響

原因:唐朝西北遊牧民族尚武粗獷習氣浸染;城市經濟的發展;思想禁忌的鬆弛。

初盛唐不少文人擊劍行義任俠,蔑視禮教權貴,以王霸之術干謁,以事業功名自期。

中唐時期社會矛盾激化,文人把希望寄託在重振儒道上,縱橫任俠影響一度削弱。

晚唐朝綱紊亂,藩鎮養俠刺仇成風,遊俠又盛。俠義題材成爲晚唐傳奇一大主題。

二、閱歷豐富,士風奢靡

唐朝文人由於國家的統一強盛,所以氣度恢宏,閱歷豐富。他們大都注意事功,不少人從軍入幕,寫了許多激昂慷慨的邊塞詩、平戎策。

唐行科舉,士子千里赴舉,沉浮宦海,經歷喪亂,產生了不少有真情實感的詩文。

唐代士風奢靡,宴遊歌舞,豪飲狎妓,習以爲常,晚唐尤甚。故多寫男女情愛的詩詞傳奇。

三、多才多藝,修養較高

1.善於繼承、勇於創新

2.精通音律,擅長書畫;樂舞與文學,繪畫與文學,書法與文學

第三章 初唐文學

第一節 唐太宗和貞觀年間的文人

一、唐太宗

文藝政策

1.主張文質並重

2.倡導歌功頌德

詩歌

太宗代表作爲《帝京篇》十首,氣魄宏偉,格調慷慨。《經破薛舉戰地》、《過舊宅》、《入潼關》等詩類之。

另有一些詠物寫景之作,大都內容空泛,雕章繪句,未脫六朝餘習,如《賦得櫻桃》、《置酒坐飛閣》等。

散文

太宗論文黜浮華,故其文以實用達意爲旨,開始改變駢文板滯僵化和華豔用典的程式。

二、虞世南

(二)詩歌

世南詩文以婉縟著稱,其詩傳世者有《從軍行》、《出塞》、《中婦織流黃》、《怨歌行》、《蟬》等。

三、魏徵

(二)散文:魏徵爲貞觀年間的諍臣,以諫疏著稱,平生疏奏凡二百餘事,後人輯有《魏鄭公諫錄》等。其中《第二疏》、《十漸疏》等被奉爲治世箴言。

(三)詩歌:魏徵又有《述懷》詩一首名世。

四、王績

(二)詩歌

1.內容:王績詩今存50餘首。

(1)抨擊現實,譴責戰亂。

(2)抒閒適之情,寓憤激之意。

2.藝術特點

真率、自然、曠遠,饒有逸趣是王績詩的藝術特點。

3.影響

王績詩對盛唐詩風和五律的形成有影響。

(三)散文:王績文今存30餘篇,多反映個人生活情趣,語言簡潔,不求對偶,風格如其詩。其《醉鄉記》影響白居易,爲蘇軾所稱道。

第二節 初唐四傑

二、文學思想

1.反對綺靡詩風。四傑不滿於上官儀等宮廷文人華麗雕琢的詩風,強調文學的教化作用。

2.崇尚剛健詩風。四傑詩歌追求剛健之氣、濃烈之情、壯闊之境,開盛唐詩風之先聲。

二、 詩歌

(一)內容

1.別情鄉戀(王作最佳)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山中》、駱賓王《於易水送人》

2.邊塞情事(開盛唐邊塞詩派,楊駱成就較高)楊炯《從軍行》

3.揭露時弊,宣泄憤懣。駱賓王《帝京篇》,盧照鄰《長安古意》

4.詠史詠物,王勃《滕王閣》,駱賓王《詠蟬》,盧照鄰《詠史》

(二)藝術成就

1.轉變詩風。四傑的詩綺麗婉轉,不脫六朝;雄渾昂揚,啓迪盛唐。

2.完善律絕。王楊是五律的奠基人。五律的內容從臺閣移至江山塞垣,並完善了律、絕的形式。

3.發展歌行。盧駱擅長歌行,是宮體的改造者。表現手法,以賦爲詩,且受《西洲曲》影響,上下蟬聯,輾轉相續,多用雙聲疊韻連綿,音節圓美,流轉可歌。對元白“長慶體”有影響。

四、散文

1.內容方面,增加了抒發理想落空的怨憤、對時弊的揭露,對文風的評議等內容。風格上才華橫溢,詞彩豐贍,抒情說理敘事揮灑自如。王勃《滕王閣序》

2.在形式方面,四傑的名作不僅措辭熨貼,屬對自然,而且境界壯闊,氣勢充沛,集縱橫家文和漢代辭賦之長。駱賓王《代李敬業討武氏檄》,王勃《滕王閣序》

第三節 陳子昂

初唐詩**新,從理論建樹和創作成就看,力巨功著,首推陳子昂。

二、思想

陳子昂受家庭社會影響,思想駁雜,儒道釋縱橫諸家雜糅,而以儒家和縱橫家的入世建功思想爲主導。

早年行俠仗義,入仕後喜言王霸之道,志在功名事業,有縱橫家風尚。

道家思想對子昂詩文創作的憤世嫉俗內容和浪漫主義風格有影響。

子昂的用世濟時思想、出處原則、施政主張,均屬儒家範疇。

三、文學主張

陳子昂標舉風骨、興寄。要求“託物起興”,“因物喻志”以寄託理想,抒發感情,創作出“骨氣端翔,音情頓挫,光英朗練”的詩歌。

四、詩歌

(一)內容

1.揭露時弊2.表達志向3.抒發憤慨4.羈旅贈別

(二)藝術特點

1.五古。子昂以五古成就最高。風格慷慨悲壯,雄渾蒼涼。善用比興寄託,詞旨幽遠。語言質樸無華。

2.五律。陳詩五律少,且律中有古,筆力雄渾,開少陵之先。

(三)淵源

陳詩遠承莊騷,常借芳草美人寄意;近紹阮籍,思想、體制、手法類多相似。

五、散文

陳子昂散文今存百十餘篇,以論事奏疏成就最高。

1.直言極諫,激昂慷慨

2.揭露時弊,明快深刻

3.辨析事理,旁徵博引

六、影響

陳子昂詩文影響有唐一代。他的詩歌除舊佈新,繼往開來,影響大於散文。

陳子昂的散文,被視爲古文運動開端。

第四節 其他文人

初唐文壇上先後有一批宮廷文人,如上官儀、杜審言、沈佺期、宋之問等。他們人品不高,因阿附權貴而獲罪。詩文多頌聖應制之作,被貶之後的作品較有真情實感。另外,張若虛、劉希夷不屬宮廷文人,均有名作流傳。

一、上官儀

(二)詩歌

多應制奉和之作,風格婉媚,號“上官體”。創六對八對說,詩亦善用對偶。如《酬薛舍人》,有助律詩形成。

二、杜審言

(二)詩歌

杜審言精於律詩,五律成就最高。貶後多有佳作。內容以抒寫羈旅情懷、描寫山川景色見長。

杜審言詩狀物工細,風格沉摯,影響杜甫。

三、沈佺期、宋之問

(二)詩歌

1.內容

(1)應制(2)閨怨(3)羈旅

2.藝術特點及影響

沈宋詩精工典麗,風格大同小異。

宋人品更卑下,詩卻高於沈。

他們的成就主要在律詩,尤其是七律上。沈擅七律,宋長於七古排律。

羈旅諸作,影響杜甫、柳宗元。

四、劉希夷

(二)詩歌

1.閨情。代表作有《代悲白頭翁》、《公子行》、《搗衣篇》等。

2.邊塞。有《將軍行》、《從軍行》等。

五、張若虛

詩歌,僅存兩首。《春江花月夜》足使其名垂青史。

第四章 盛唐文學

第一節 張說、張九齡等詩人

一、張說

(二)論詩主張

張說論詩兼重文質,倡導內容風格多樣。

(三)詩歌

張說的應制詩平庸,懷古詩成就較高,如《鄴都引》、《過庾信墳》、《過懷王墓》等;巡邊、贈別諸作,頗有濟時拯物之情;貶謫嶽州後多佳作。

(四)散文

張說文思精密,典麗宏贍。尤長於碑文墓誌,記人述事,質樸親切,無六朝綺靡虛矯之弊。從此,碑誌成爲傳記文學的一支。

二、張九齡

(二)文學主張

張九齡賢而遭貶,故其論詩,重在抒發鬱憤,陶冶性情。對盛唐詩歌抒寫性情、表現意境,影響不小。

(三)詩歌

1.內容

張九齡的詩歌代表作爲《感遇》十二首及雜詩五首。詩人以嘉木芳草自喻,抒發奸邪當道、濟世無由的幽憤,表達孤芳自守的節操,與子昂的《感遇》探索人生、感悟哲理各異其趣。貶謫後的行役羈旅詩也頗多佳作。

2.藝術特點及影響

張九齡詩興寄蘊藉,清淡秀婉,開盛唐王孟一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