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三十二、各自謀劃

“蒙恬?”

大梁城,當龐癝聽到這個名字的時候,心中也是十分的吃驚。

龐癝沒有料到,自己挖來了王翦父子,嬴政又發掘出一個蒙恬。

和王翦父子不同,蒙恬可是秦國的死忠。不是因爲其他,乃是因爲蒙恬的祖父蒙驁乃是被魏國密探暗殺,這就說明,蒙恬是無論如何也不會投靠魏國的。

尉繚匆匆前見龐癝,說道:“老夫剛剛看過關於蒙恬的資料,發現這幾年雖然秦國屢戰屢敗,但蒙恬這人卻取得了不錯的戰績,這便使得蒙恬從一衆秦國將領中脫穎而出,順利進入嬴政的眼中。

這次,嬴政突然提拔、重用蒙恬,只怕也是因爲秦王想要急於擺脫如今秦國的困局吧,要不然,嬴政不會這麼快就提拔蒙恬的,畢竟從蒙恬的戰績來看,他還沒有這個資格。”

龐癝不置可否的點了點頭。

別人不知道,可龐癝卻很清楚,蒙恬乃是前世嬴政後期重用的將領,且是最重要的,而且當時蒙恬率軍北擊匈奴,收復河南地,駐守邊境十餘年,使匈奴不敢南下一步。

更有甚者,當時的蒙恬被譽爲中華第一勇士。

還有就是蒙恬改良了毛筆,也被譽爲筆祖。

也由此可見,蒙恬乃是一個文武兼備的全才,對魏國來說,是一個勁敵。

況且現在的蒙恬已經過了而立之年,也就是說,蒙恬並不是一個初出茅廬的毛頭小子,有十餘年的戰爭經驗,只是因爲以前蒙恬只是秦軍中的一個小將領而已,並未引起魏國的重視。

可如今蒙恬被嬴政這麼突然一提拔,確實打了魏國一個措手不及。

因爲不同於王翦等將領,王翦成名已久,各國君臣都十分熟悉王翦的指揮風格,在和王翦爲敵的情況下,即便敵人沒有能力戰勝王翦,但卻能儘量避免自己過多的損失。

但蒙恬不同,因爲沒有人知道蒙恬的指揮風格。

而未知,往往是最可怕的東西。

而在後世,蒙恬的武力雖然沒有楚霸王項羽、飛將呂布、十三太保李存勖那麼著名,但能被稱爲中華第一勇士,想必其必定武力過人,遠非常人能比。

都說將爲兵膽,如果蒙恬爲將,只怕魏國還真沒有幾個人是他的對手?

“要不調上將軍王翦歸來?”龐癝試探的向尉繚詢問道。

“爲何?”尉繚有些不解,因爲尉繚雖然覺得蒙恬這人應該是一員不錯的將領,但也只是這樣而已。

龐癝卻道:“蒙恬之勇武,可謂是天下無雙,如果用常人爲將,只怕不是其對手啊!”

龐癝這麼一說,尉繚心中謹慎起來。因爲這麼些年了,龐癝看人從未看走眼過。

想了想,尉繚還是不贊同調王翦回來,說道:“平定巴蜀是大魏的既定戰略,而且除卻王翦,只怕國中無人能在短時間內平定巴蜀,故而,老夫認爲定巴蜀之人非王翦莫屬。”

“再說!”頓了頓,尉繚又說道:“從秦國那邊傳來的消息,蒙恬此番進兵的對象乃是函谷關方向,老夫以爲當主動放棄陰晉等函谷關以西的所有城邑,據重兵於函谷,憑藉着函谷天險,再派一穩重之人爲將,智謀之士爲輔,想來即便王翦再勇,也無法攻克函谷。

而河西那邊,相邦拂如親自領兵坐鎮,有相邦在,秦王必定在重泉囤積重兵以防範相邦。這樣一來,秦軍將和我軍形成相持之勢,而憑藉秦國如今的國力,只怕不到半年,其便會不戰自潰。”

認真思考之後,龐癝亦覺得尉繚之言很有道理,故而龐癝便命張耳爲將,蒯徹爲軍師,領兵十萬駐守函谷關,而龐癝自己則領兵三十萬前往河西,又調張良爲軍師,將國事君委託於尉繚、范增等人,便急匆匆的向河西進發而去。

“什麼?龐癝竟然親自動身了?”當聽到龐癝親率三十萬大軍趕往河西的消息,秦王嬴政十分驚訝。

一邊,嬴政令準備進攻河西的李信按兵不動,在洛水西側的重泉構築防禦工事。另一邊,嬴政又令已經趕往武成的蒙恬率師趕往重泉與李信匯合。

這並不是嬴政不信任蒙恬的實力,而是龐癝這人實在太可怕了。

這麼些年來,秦國在龐癝手下吃過無數或明或暗的大虧,特別是當年的河洛一戰,秦國更是一敗塗地,徹底丟掉了天下霸主的寶座。

要知道,那時的秦軍統帥可是王翦。

試想,連王翦都不是龐癝的對手,更慌亂初次掌軍的蒙恬?

嬴政想的不錯,如果只是憑藉李信的二十萬人馬,根本就不是龐癝的對手。這並不是說龐癝的指揮能力有多強,而是這麼些年來,只要是龐癝參與的戰爭,魏國總是屢戰屢勝,這便使得秦國君臣一聽到龐癝的名字,便畏之如虎。

半路上的龐癝收到關於秦國的消息之後,仍舊按部就班的向河西趕路。而暗中,龐癝則命令已經趕到函谷關的張耳、蒯徹兩人,讓二人順勢兵出函谷,進攻渭水南岸的武成、鄭縣等地,威脅秦舊都咸陽。

張耳收到命令的時候,龐癝也已經趕到了河西。

到了河西之後,龐癝便下令大軍即刻出兵重泉,在洛水東側擺下軍陣威脅重泉的秦軍。

龐癝的此番謀略,乃是赤裸裸的陽謀,如果李信、蒙恬合兵於重泉防範龐癝,那麼函谷關的張耳便能順利西進,佔據秦國在渭水南側的土地。

可秦國一旦分兵防守張耳,那重泉這邊的兵力勢必不足,而龐癝便可順利擊敗這裡的秦兵,從而拿下重泉、櫟陽等地,同樣直撲秦舊都咸陽。

無這樣一來,無論秦國怎麼做,都將處於被動的地位。

當然,這個計策並非龐癝想出來的,而是在張良趕來之後,由張良想出的計策。

“魏國兩路進攻,我大秦左右不是,爲之奈何?”秦王嬴政向李斯詢問道。

李斯回道:“啓稟大魏,以微臣的意思,大王拂如先合兵擊敗渭水南側的張耳大軍,只要張耳大軍被擊潰,那麼在兵力上,我軍將和龐癝的主力大軍旗鼓相當。而且這裡是關中,我大秦在地利上佔據優勢。故而即便龐癝佔據了幾座城邑,也是無關緊要的。大王不要忘卻,上大夫姚賈已經出使楚國,只要說服楚國渡江北上,魏國兵力勢必捉襟見肘,這麼一來,我軍就能順利收復失地,並且使魏國元氣大傷!”

二十一、民心之爭六十一、習慣了一百六十、反應一百四十三、忠奸一百九十六、血戰石邑一百六十四、秦王嬴政十八、天門關之戰(一)四十九、昌平君繼位,楚國遷都一百七十七、荊軻刺李牧一百一十、戰序十三、爲國謀劃,戰神遲暮九十九、兩難一百二十三、函谷一百一十一、人間煉獄七、龐癝說魏王(一)二百二十五、渡河一百二十、決戰爆發三十一、老實的李園?勇猛的朱亥!四十一、見秦王一百五十五、甕中捉鱉七十八、方略五十二、角逐十三、爲國謀劃,戰神遲暮二百二十七、講和八十三、蠶食計劃七十二、意想不到的結果一百三十七、憋屈一百四十三、忠奸六十三、說親七十四、楚人李斯十二、此去功名在囊中六十三、龐衛從軍五十七、張良論勢四十二、戰神歿,英雄殤六十九、太子魏增五十、韓國求救一百零九、決戰在即八、龐癝說魏王(二)三十二、魏王託孤一百八十二、王翦離秦一百五十六、河西局二十六、廉頗到來一百六十六、人才機制二十四、毒計六十五、所謂伊人一百八十五、逃出生天二百四十八、渡江十九、天門關之戰(二)四十七、項燕佈局九十八、君臣問答六十三、龐衛從軍一百七十八、戰國策四十八、廢立事一百五十三、王賁出擊一百、齊國求援,魏國應對四十五、項燕謀劃一百二十四、分兵二百一十六、龐癝的舉動四、千百謀劃爲今朝一百四十一、勸解八十六、軍中無父子二百一十九、劉季南下七十八、方略二十二、秦軍大敗,利益之分四十八、孔斌說太后九十六、各自算計六十一、習慣了四十七、來自太后的刁難七十七、蕭何求見一百四十、淮南策三十、定論二百一十八、身份道明一百七十八、戰國策二十二、秦軍大敗,利益之分五十四、喋血三十六、裂痕一百五十一、替罪羊一百一十二、血色殘陽七十四、如姬的思量五十、韓國求救五十八、審理一百零六、論趙七、龐癝說魏王(一)五十四、喋血二十、天門關之戰(三)五十五、秦軍撤退四十三、落幕一百七十六、離間計五十六、韓國俯首一百四十一、勸解六十九、秦國的打算五十六、魚龍宴六十、魏王煩惱,如姬獻策一百六十九、曹參帶兵五十六、韓國俯首二百零九、流言四十八、廢立事四十一、迫在眉睫一百零六、論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