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八十九、秦國的難題

其實不止王翦有這樣的擔憂,就連尉繚、范增等人也同樣擔心王翦初來乍到之下,無法統御數十萬大軍,故而尉繚便向龐癝勸說道:“相邦,這麼做是不是有些操之過急了?”

龐癝卻搖了搖頭:“本相也知道此番行事有些過於急躁,可眼下卻是千載難逢的好時機。秦國退卻,楚國望足不前,如果不能利用此次機會一舉剪滅趙國主力,只怕以後再想有這樣的機會就難如登天了!”

龐癝也有着自己的擔憂,魏王平的事情只是一方面,而另外一方面則是現在秦、楚、趙三國的領土並不接壤,說不接壤,其實秦、趙兩國也只是在上郡那裡接壤,可那裡人煙稀少,並不是什麼戰略要地,故而秦、趙兩國也就並無什麼利益糾葛了。

也因此,秦、楚、趙三國如若想要更進一步的擴張自己的勢力,勢必會將矛頭對向居於天下腹地的魏國。就好比這次的秦、趙兩國聯合伐魏,雖然最後還是以失敗告終,可這卻是在魏國用盡了全國之力抵擋的情況下才達成的。

可如果再加上南面的楚國呢?

秦、趙、楚三國合力之下,魏國又能阻擋住誰呢?

要知道,魏國可不是以前的秦國,面對關東六國的強大兵鋒,秦國只需緊閉函谷關就可以了。可魏國卻並無函谷關那樣的天險可有守,所以龐癝便想着能夠儘快的滅了三國中的任何一國,哪怕只是削弱,這樣一來,再面對三國合兵,魏國也是毅然不懼的。

而這三國之中,南面的楚國有大江天險,哪怕魏國有雄兵百萬,楚國只需派遣一支精銳水軍,就能讓魏國望江興嘆。而秦國則是有函谷、武關天險,且腹地遼闊,如果魏國攻入關中,秦國還有隴西、巴蜀之地可以退卻,所以短時間內,魏國並不能將秦國如何。

只有趙國,趙國所處之地恰好在魏國的北面,且現今兩國有幾千裡的邊境線。無論是從河東、河內、邯鄲亦或是齊地,魏國都可以進攻趙國。且趙國的領土,無論是靈壽、燕地還是上黨、晉陽,距離魏國都很近,甚至都與魏國接壤,故而龐癝首選的滅亡國家,自然便是非趙國莫屬了。

誰讓趙國距離魏國這麼近又沒有雄關險隘可以守呢?

至於尉繚等人的擔憂,龐癝心裡也是十分清楚的。但在龐癝想來,秦國根本就不會在剛剛回師之後就再度興兵伐魏。

再說,洛邑城乃是一座雄城,城池高大堅固,並非短時間能夠攻克得了的,更何況洛邑城東面乃是可以與函谷關並稱的成皋關,擋住秦國幾個月根本就不成問題。

更爲關鍵的是,秦國現在只有李信這員大將拿的出手,如若是王翦還在秦國,給龐癝借幾個膽子,龐癝也不敢如此興師動衆的伐趙,可偏偏現在王翦跑到了魏國,那就只能說明天意在魏而不在秦。

至於楚國,現在的楚國偏安於江東,即便項燕執意北伐,楚國的那些權貴只怕也不願意吧!更何況楚國遠離魏國腹地上千裡之遙,如若楚國真的伐魏了,大不了魏國就捨棄了淮南地區給楚國,只怕他也得要一段時間進行消化纔是。而那個時候,伐趙大軍已然回返,楚國不還得乖乖的將吞下去的淮南地區給還回來嗎?

故而,對於秦、楚兩國是否動兵之事,龐癝還真沒有幾分好擔心的。

在龐癝的執意堅持下,即便有諸多的朝臣反對,可最後商議的結果還是按照龐癝的意願:五十萬大軍北上伐趙。

除卻還需從洛邑地區調派十萬大軍北上之外,王翦麾下的三十萬大軍已然在邯鄲城外駐紮,而劉季的十萬人馬卻還呆在昌城,就是要等待王翦北上之後,劉季再給趙國一個突然襲擊。

這是陽謀,即便趙國君臣瞧得清清楚楚,可因爲兵力捉襟見肘的原因,他們也是沒有絲毫辦法可言。

此時王翦已經趕回邯鄲,全力主持伐趙之事,趙國知道自己獨木難支,故而不得不派出使臣向秦國求援。

秦王嬴政原本打算全力支持趙國的,因爲在嬴政看來,如若趙國被魏國滅了,那麼魏國的下一個目標必定是秦國無疑。而在魏國的強大兵鋒之下,秦國想要安全無恙的保存下來,只怕就是癡心妄想了,至少關中地區十有八九是保不住的。

故而,在與羣臣商議的過程中,嬴政一開始便透漏出了欲救援趙國的想法。

不想,嬴政剛剛透漏出自己的看法,就遭到了羣臣的激烈反對。

“我大秦銳士剛剛歸國,耗費無數錢糧。如今爲了趙國而再次興師動衆的話,只怕將士們會有意見的!”有大臣反對道。

對於這種說法,嬴政絲毫不以爲意,覺得他有些言過其實了。

可不想李斯竟然也反對增援趙國。

李斯反對道:“微臣也知道如若此番魏國伐趙成功,對我大秦來說有害而無益。可大王還需明鑑,府庫中的糧草物質已然不足,根本就無法再支撐一場大戰了!如若大王執意如此的話,只怕最後的結果也是虎頭蛇尾而已!”

“哦?”嬴政並不大相信李斯的說法,便問道:“近些年來,我大秦也沒有受災之地,百姓亦算得上是豐衣足食,爲何會出現糧草不足的事情?”

李斯苦笑道:“大王,雖然近些年來國內沒有受災的地方,可大秦這幾年卻連年征戰,所耗費的糧草自然是一個天文數字。而且,自宜陽被魏國佔據之後,我大秦便沒有了鐵礦石的來源地,故而兵甲也有些供應不上,還請大王三思啊!”

李斯之所以如此說,蓋是因爲關中並無產鐵之地,至於位於大後方的巴蜀之地,秦國也並未派人前去勘探過,一直以來,秦國的鐵礦石來源主要都是由宜陽供給。

以前還不明顯,因爲秦國的府庫中存了大梁的鐵礦石,可隨着戰爭的不斷消耗,秦國的鐵礦石已經趨於枯竭,故而李斯這纔不得不站起來反對。

如果說只是因爲糧草的問題,嬴政大可以下一道手令,向百姓多徵繳一些稅賦便是,可如果沒有了鐵礦石,那麼秦國的一衆將士難道要用收率、用牙去和魏國拼命不成?

九十、對陣一百七十、合謀七十五、通天大火二、公子復歸,侯嬴獻計一百一十、戰序一百九十七、司馬尚戰亡三、入楚四十八、廢立事四十九、昌平君繼位,楚國遷都六、戰國四公子三十三、安國君七十九、縱橫三十九、交鋒一百八十三、謀劃一百三十七、憋屈五、翩翩佳公子二百二十八、休戰十二、韓非入魏二十四、毒計二百零二、暗鬥一百六十三、君臣六十八、秦國動員一百二十三、函谷四十三、落幕七十九、縱橫五十、三公就位一百七十八、戰國策一百三十一、家庭二十一、民心之爭五十三、魏趙秘盟十三、爲國謀劃,戰神遲暮一百四十、淮南策一百二十五、河東戰局五十一、魏國出兵二百三十二、各自謀劃一百零二、三國伐齊一、暗潮二百一十六、龐癝的舉動三十四、魏無忌用兵六十八、襄陵君四十八、孔斌說太后一百八十二、王翦離秦一百一十八、潰與敗八十五、風雲動七十六、龐癝的殺手鐗二百二十五、渡河二百四十一、嬴政西逃二百、魏王平的心思一百九十四、武卒勝一百一十五、襄陵君歸來七十五、論戰一百三十五、試探六十一、父子決絕二百二十七、講和二百二十九、滅燕一百九十九、援軍到來一百二十八、河東歸屬一百二十五、河東戰局六、魏增大婚一百九十一、伐謀四十二、戰神歿,英雄殤六十六、趙國危亡三十七、秦國見聞三十六、明哲保身一百四十、淮南策六十九、太子魏增二百三十二、各自謀劃十、龐癝薦李園三十九、暗流二百一十九、劉季南下十一、一朝得所願,志氣萬里長二百二十五、渡河一百二十八、河東歸屬二百三十四、誤判六十六、意外消息二百四十六、俘獲嬴政二百、魏王平的心思八、龐癝說魏王(二)五十、三公就位九十七、雨萱說魏王一百七十五、李園入秦二百二十五、渡河一百二十九、議和一百零四、臨淄之戰六十二、打算一百八十八、王翦的擔憂二百一十、陰謀二百三十五、巴、蜀歸屬二十二、荀況入魏一百八十九、秦國的難題五十四、暗涌一百四十二、楚國朝堂七、龐癝說魏王(一)二百零六、困頓的楚國一百八十二、王翦離秦九十七、雨萱說魏王七十一、千鈞一髮六十四、劉季的辦法四十、舊怨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