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一、陽謀

這話唐雎不僅說了,還說的振振有詞,讓人不能反駁。

這並不是趙國朝堂上沒有能言善辯之人,而是因爲此時此刻在場的大臣都一個個羞愧的低下了高貴的頭顱。

都說君憂臣勞,君辱臣死,可眼看着先王的妃嬪、公主在秦國遭受慘無人道的凌辱,公子王孫過着牛馬不如的生活,他們這些做臣子有怎能無動於衷呢?

先王是昏庸無能,但先王到底曾經是趙國的國君,如今先王去世,身爲兒子的趙王嘉不能爲父報仇,身爲臣子的一衆大臣不能爲先王血恨,他們又怎會不臉紅、不羞愧呢?

即便是一向沉穩的李牧此時也忍不住雙眼通紅的向趙王嘉鄭重一拜道:“微臣身爲趙國國相,不能爲先王報仇,不能爲大王血恨,是微臣無能。今日今時今刻,微臣請求大王與魏國結盟,出兵伐秦,復我國都,收我國土,爲先王報仇雪恨,也爲死去的趙國百姓報仇雪恨!”

“復我國都,收我國土,報我血仇,說的好!”趙氏宗室最年長者同時也是此時的趙國左師趙緡出列向趙王請命道:“老臣趙緡請大王下令與魏國結盟,出兵伐秦,一雪前恥!”

“老臣司寇······”

“老臣假相······”

“臣中尉······”

“臣司過······”

“微臣內史······”

“微臣御史······”

一個個大臣出列向趙王請命,趙王也被此時的氣氛所感染,赤紅着雙眼道:“相邦李牧何在?”

“微臣在!”

“寡人命你即今日起徵全國青壯,務必於秦、魏大戰之前集結完畢,一舉收復邯鄲、晉陽等地,復我趙國雄風!”

“微臣必不負大王使命!”李牧向趙王鄭重一拜,而後轉身看向朝堂衆臣高喝:“復我國都!收我國土!報我血仇!血我前恥!”

“復我國都!收我國土!報我血仇!血我前恥!”

“復我國都!收我國土!報我血仇!血我前恥!”

······

朝堂上的聲音整齊劃一,響徹整個大殿,響徹整個王宮。

下朝之後,李牧和唐雎並列走出王宮。

看着唐雎蒼老卻又堅韌的面容,心中不由感慨道:“這下唐老先生可是滿意了?”

“這還有多謝李相之助!”唐雎面容淡淡道。

“呵呵!想想方纔的情景,如果在下不說出兵伐秦的話,只怕就成了趙國的弄臣、權昏了吧!唐老先生端端是好計謀,不知此次大戰之後我趙國還有多少健兒,還有多少百姓?”

此時的趙國已經不是當初的趙國了。現在的趙國國小力竭,生民疲敝,如不是有李牧苦苦支撐,只怕比北面的燕國還不如。可唐雎行的卻是陽謀,如果趙王不表態的話就是不慈不孝的昏君,趙國大臣如果不表態的話就是無國無君的弄臣。這使得李牧即便明白所有的一切卻還要不得不出來表態。

剛剛朝堂上的話說的好,“復我國都!收我國土!報我血仇!血我前恥!”可以如今趙國的實力即便是自保也只是有些艱難,如果是進攻秦國的話,只怕邯鄲城都有些難以收復。

可李牧卻明白此時趙國卻無論如何也不得不表態,因爲這是趙國收復失地的最恰當同時也是最好的時機。如果等到秦、魏大戰結束之後再想收復失地的話,只怕只能是望洋興嘆了。因爲無論這次決戰秦、魏兩國誰勝出,都不會允許趙國這個隔岸觀火者獲得利益的。

故而李牧纔不得不表態。

“如此此次魏國獲勝,不知什麼時候滅我趙國?”李牧直直盯着唐雎的眼睛問道。

對李牧來說,魏國對趙國的威脅並不下於秦國。無論從人口、土地、財富等各個方面來說魏國都力壓秦國一頭,魏國不如秦國的方面,大概也就是士兵的戰力,還有就是缺少一個王翦一般的將領了吧!

唐雎同樣嚴肅的看着李牧保證道:“只要李相在趙國一日,我大魏就不會進攻趙國,這是老夫的承諾,同時也是龐相邦對李相的承諾!”

聞言李牧不由苦笑起來:“龐相邦還真是看得起在下啊!”

李牧又怎不知唐雎這句話裡的深意。自己活着的時候魏國不會進攻趙國,那是因爲此次魏國即便戰勝了秦國,只怕也會元氣大傷,故而魏國需要休養生息一段時間。

這段時間過後趙國會發生怎樣的變化,期間萬一自己去世亦或不再受大王信任了,亦或是魏國方面龐癝被罷相的話,只怕魏國會毫不猶豫的進行滅趙之戰。

戰亂時代,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人的保證都如同鏡花水月一般好無實際作用。這些年列國之間朝秦暮楚的事情發生的還少嗎?對於唐雎的承諾,李牧並沒有放在心中,只是輕輕的說了一句:“希望魏國能說到做到吧!”

魏國的野心如何?魏國雖然沒有如同秦國那般明確的表明有吞併天下之心,但這些年來魏國的所作所爲卻表明了魏國也如同秦國一般正在爲吞併天下做着準備。

因而此次秦、魏兩個無論哪一個國家獲勝,對趙國都沒有絲毫好處可言。

秦、魏兩個唯一不同的便是魏國和趙國同爲三晉之一,不同宗然卻是一脈相承,如果魏國獲勝的話,即便最後滅了趙國,但趙國百姓的日子也不會太過困苦,魏國也不會刻意去刁難趙國君臣。

而秦國雖和趙國同屬嬴姓趙氏,但和趙國明顯不是以脈,如果秦國滅趙的話,只怕趙國無論是百姓還是君臣都不會有好日子過的。

這一點李牧還是明白的,趙國君臣也是明白的。也是因此,在聽聞了楚國倒向秦國之後趙國毫不猶豫的選擇了支持魏國。

李牧和趙國君臣之所以如此篤定,也是跟當時的社會風氣、思想文化有很大的關係。總的來說戰國時代整個華夏分爲齊魯、三晉、楚、秦四大文化區域,而這其中三晉的思想文化包容性最強,而秦文化最爲單一。

秦國思想單一的好處就是國內思想統一起來比較容易,這也是秦國能夠強盛百餘年而不衰落的原因之一。而三晉的思想就是包容性太強,使得國內各種聲音都有,故而三晉中的魏、趙兩國即便強盛一時,但大多執政之人都是人亡政息,很難有效的持續下去。

十一、一朝得所願,志氣萬里長八十二、信陵薨八、龐癝說魏王(二)二十四、衆生相(求收藏、求推薦)一百四十九、女人心二百三十八。大軍西進七十一、無忌戲龐癝二十二、荀況入魏八十二、信陵薨一百零七、李牧出征一百一十二、血色殘陽二百一十九、劉季南下一百六十八、項燕父子八十三、虎符一百七十二、中伏一百一十八、潰與敗四十、黑夜中的大梁一百八十三、謀劃一百四十一、勸解六十、虎父犬子九、旁觀者迷九十七、雨萱說魏王三、功名利祿在眼前二百二十二、龐癝出馬八十一、衛懷君之死一百五十八、龐癝教魏王一百四十、淮南策三十五、範睢看魏國六十六、趙國危亡二百一十八、身份道明二百一十五、亂局五十五、秦王之宴一百六十八、項燕父子二百零八、趙國現狀二百五十一、楚國滅七十八、楚王及王后五十七、盟約定,大梁亂一百三十、迴歸三十八、泛舟十、龐癝薦李園七十三、魏楚開戰十五、虛張聲勢四十六、昌平君叛秦七十七、唐雎使楚二十二、荀況入魏九十六、魏王起疑四十一、迫在眉睫十九、大雪紛飛戰火起(求收藏、求推薦)二百零三、劉季的心理一百四十四、使魏一百三十七、憋屈二百零八、趙國現狀九十、人才爭奪一百四十二、楚國朝堂六十七、李牧立新君五十五、秦王之宴二百二十六、調虎離山一百九十九、援軍到來十二、韓非入魏九十五、張良計九十二、劉季罵營二十七、戰報八、龐癝說魏王(二)一百九十六、血戰石邑五十九、張良見龐癝一百零九、決戰在即一百二十、決戰爆發一百七十四、放權五十七、張良論勢一百二十七、困頓的秦國八十八、秦國意圖一百七十六、離間計二百四十七、南下準備八十七、攻略軒轅關一百一十八、潰與敗一百九十五、魏、趙決戰五十、三公就位一百五十二、秦策五十八、張良看魏國二百一十八、身份道明二十七、秦軍投降(求收藏、求推薦)七十七、蕭何求見二十九、降卒問題(求推薦、求收藏)五十三、交鋒一百六十、反應一百零三、銳士一百零一、唐雎駁黃歇一、夷門之處有賢者一百一十三、沉重六十七、李牧立新君二十九、血戰滎陽城下九、龐癝說魏王(三)七十六、龐癝的殺手鐗一百九十七、司馬尚戰亡一百五十一、替罪羊二百四十八、渡江十四、信陵君虎符調兵一百二十六、王翦大敗三十五、趙國求和四十五、龐癝變法內容